如何高效的學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一、掌握高效學習方法的目的

變的聰明。

那麼什麼是聰明?是指,花的時間少,學得更多知識,記得牢,且能把它們應用,去解決問題。

生活中有這麼幾類聰明人,看看你屬於哪一類:

1.你是個天才,過目不忘,理解力有異與常人。

2.天資平庸,但是通過某種途徑,掌握了某種學習方法。

3.一個資質平庸的人,沒有特意去掌握學習方法,突然有一天變聰明了?因為他變成了精神病變,大腦發生了易變,joking。

二、須知(預防針)

  • 開始使用此方法時,會降低你的速度,甚至有負面影響。

    eg.

    1.就像我現在,正在花精力研讀這本書,而沒有去看一本關於具體知識的書,儘管後者似乎能讓我,馬上獲取一些立竿見影的知識和技能。

    2.長跑運動員,為練習一項新技術,一開始反而會成績下降。

    3.肥胖的人需要減肥,教練會建議你做一些增加肌肉的訓練,但是開始的增肌訓練,並不會讓體重減下來。

    4.軟體操作中的快捷鍵,一開始是需要你花時間學習的,甚至降低你初期操作的效率。

從而你要額外注意的是,整個過程中,你可能會受挫和犯懶惰。

因此,你得學會管理的你的「能量」和「動力」。

當然,這是一個單獨的討論專題和領域。

  • 此學習方法,也需要反覆琢磨,實踐和調整

    eg.

    1.第一次拿弓的人,就想射中靶心嗎?

    2.不需要太多的舉例,道理一說大家都知道,只是要強調,這是一般人沒有「花心思」的點。

    儘管,客觀情況下,在學習完知識之後,馬上就能應用他們,有時候是很難做到的。

    比如,我剛上了一堂關於企業管理的課程,但是,我現在只是一個公司的小職員,根本沒法把新鮮的知識運用起來……但是,只要我們花一點心思,就能一定程度上彌補,無法實際應用的難點,後面會展開描述。

  • 識別不同類別的信息

    你不能用同一種方式處理不同類型的信息,學習必須根據內容做出適當的調整。

1.隨意信息vs 觀點信息 vs 過程信息

  • 隨意信息理解簡單,但是零碎,無歸規律,通常需要死記硬背的信息

    eg.一年是365天,π的小數點後100位

  • 不容易整體學習

  • 一般通過壓縮,聯想的方法加深記憶

觀點信息

表達對事物的不確定性或確定性,可以理解為問題和結論。

eg.雞和蛋誰先有?當然是現有蛋。

  • 難點是在速讀中,通過其固有的模式,快速找到

過程信息

  • 講述一些列動作,操作信息

    eg.建造一座房子的信息,寫一段代碼的信息

  • 難點是需要結合實際進行反覆練習

2.具體信息VS 抽象信息

  • 具體信息是那些在實際中可以觀察到、聽到、觸到的信息,比如醫學上的視、觸、叩、聽得到的信息就是具體信息

    eg.蘋果,好吃,梨子

抽象信息

  • 和隨意信息相反,非常難以理解,但是邏輯性很強

  • 不容易馬上想像出圖像來

    eg.量子物理學和微積分中有大量抽象的信息,

  • 在處理抽象信息時,你需要將之移到具體的層次,進行處理

3.弱結構信息和強結構信息(弱聯繫信息和強結構信息)

  • 隨意信息結構是最弱的結構,難以進行整體性學習,學習起來時間長,而實際應用價值又很局限。

    可能的話,要儘量找出隨意信息中可能的邏輯結構(於無序中尋有序),能幫助你記憶。

  • 具體信息結構和過程信息結構是最強的信息結構,二者會喚起你的實際經驗

三、關鍵點

此學習方法的模型 ,可以類比於吃飯模型:

1.獲取vs 找吃的東西1.1不要去機械記憶。

如果我們有計算機一樣的大腦,那麼機械記憶非常有效。

你所要做的就是精確複製信息,如此我們將可以記住任何信息。

不幸的是,大部分人的大腦並不是計算機,所以機械記憶是一種低效的學習方法。

1.2操作技巧

  • 提高信息獲取效率:在單位時間內獲取更多的信息。

    這能通過指讀法,極限速度閱讀法訓練進行提升。

  • 積極閱讀

    1.抽象和簡化信息,找到有用的信息,然後轉化它們。

    eg.我是,我是,我是 VS 我是,三次

    2.識別觀點信息和過程信息

  • 「圖文筆記流」的第一階段

    首先寫下最主要的觀點,儘量用很短的單詞來替換完整的句子,這可能會降低可讀性,但是提高了上課時的學習效率。

    到了課後,再進入第二階段,完善和擴展。

    我一直信奉「一次學會」的學習原則,「一次學會」表示你在學習時要全神貫注地聽老師講課,而不是忙著做細緻漂亮的筆記,等到課下再學。

    記筆記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所學內容,如果忘記了這個目的,筆記記得再漂亮,思維導圖畫得再標準、好看,也是本末倒置。

    筆記的好處,不僅是為了獲取信息,也是一定程度上,是幫助你把弱關聯的信息,變為強關聯的信息

1.3可能的問題

  • 閱讀或者聽寫慢,容易分心。

  • 需要反覆閱讀,不專注。

  • 不理解基本的名詞和語法,需要提前打基礎。

2.理解 vs 咀嚼

理解就是結構高度發達完善的結果

2.1操作技巧

  • 圖文筆記流第二階段,類似於費曼的學習法,在紙上,進行橫向擴展,深入擴展,縱向擴展

    eg.

    1.寫下需要理解的概念名

    2.設想自己是老師,這一點很重要

    3.弄清每一步的困惑點

    4.簡單化和比喻

總得來說,是運用聯想,類比,簡化,抽象,分類以讓信息,模型化,視覺化,建立聯繫,從而讓它們擁有一個不錯的結構。

2.2可能的問題問題

  • 雖然在看書,但是不知道作者在說什麼

  • 筆記雖然記得漂亮,但是不知道是什麼意思

    是如果理解有困難,不如尋找寫得更好、解釋得更清楚的材料閱讀,而高級技術如比喻法或內在化只有在有了基本的理解(也就是字面上的意思搞清楚了)後才能發揮作用。

3.拓展 vs 吸收養分,和體內的其他元素,組成各個器官和組織3.1認識界限和運用類比

高智商者並不認為,學科之間的界限那麼清晰。

並且有這樣一個比喻:類比就像閃電,能照亮學科的黑暗角落

eg.

1.企業管理和達爾文的進化論;

2.互動設計和寫作文;

3.學科的劃分價值和整合閒置車輛的觀點

王興:科學分很多,有物理、化學、生物、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如果你從最底層想的話這些事情都是回到物理上面……

3.2知識的狀態和感覺,應該是一張「網」

「網結構」的2個組成元素

建立網狀的知識結構,是通過觀察聰明的人,是如何學習而總結的。

而真正從科學上了解大腦生物機制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整體來看「網結構」

  • 可以想像為一座城市。

    建築就是模型,道路就是聯繫.

  • 理解就是結構高度發達完善的結果。

    有的書看不懂,看著難受,原因就是道路不通暢,建築不牢固,豆腐渣工程。

    一座城市中最容易找到的建築是,最多道路連接的建築。

了解世界上多數人使用的成熟結構,在學習新的知識時,他們能快速構建建築,道路,和城市

eg.

1.生活經驗結構:a.感知模型:人的5感;b.聯繫模型:人,物,環境之間的聯繫,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個的故事。

2.基礎數學結構

1.X+Y=?模型

3.3模型

模型是簡化的結構,結構的快照。

更為簡單和更易儲存 。

對學習新知識非常有效率

成熟的模型

1.生活經驗結構中的模型

eg.編程中變量,可以理解為一個個的「罐子」;函數可以看成是,館子的加工和包裝機器。

文章開頭中的食物消化模型,類比於學習方法的模型。

2.數學結構中的模型

eg.公式,函數,幾何模型。

3.4聯繫

  • 連接模型和知識結構的東西。

    有在一個知識結構內的「普通公路」或者「環線公路」,也有知識之間的「高速公路」。

  • 你創造的聯繫越多,它們就會記得越牢、理解得越好。

  • 建立聯繫的具體做法是,找到共同點,相似點,或者是想像出共同點和相似點。

eg.

1.吸收食物,和吸收知識,都是吸收,所以它們之間能建立聯繫

2.互動設計和寫作,都是把一件事情講清楚,所以它們之間能建立聯繫

3.5操作技巧

  • 目標:深度,橫向,縱向擴展。

    不過這一階段強調橫向和縱向的擴展。

    eg.

    1.深度:當前的知識從何而來?結論來自何處?一個發現是如何做出的?事物為什麼以這種方式存在?深度拓展需要在信息內部創造聯繫。

    不是僅僅理解一個結論就結束了,要進一步理解結論之前的試驗,試驗是怎麼做的?是誰做的?怎麼想起來做的?如此這般之後,結論就建立在與其他相關知識聯繫的基礎之上了。

    2.橫向:同一個領域的深挖

    3.縱向 :不同領域的深挖,有相當的難度,也是最有創造性

  • 繼續圖文筆記流第二階段。

  • 繼續抽象和分類,聯想和類比。

  • 繼續模型化,視覺化,視頻化。

  • 筆記壓縮法(可以理解為模型化的到最簡)。

    通常,在一堂課的時間裡要記住數以百計的事實、概念和觀點,並將之完全分好類是很困難的,但是假如信息只有兩三頁紙,要組織好就容易多了。

3.6擴展的問題

  • 缺少靈活性:你已經掌握了一個新東西,但是沒有或不會將它與其他學過的知識聯繫起來

    eg.

    假設喬尼正在學習基礎統計學課程,他理解了教授教他的公式,也記住了一些例子,並且會用公式解決一些數學問題。

    考試時,遇到了一個非常規的數學題,如果喬尼不會做,那麼就是說,他在擴展階段做的不好。

    如果,喬尼上班了,遇到了一個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如果他無法解決,那麼就是他在應用上沒做好

4.糾錯 vs排除那些「髒東西」——尿,糞便,鼻涕4.1不糾錯的風險

你得明白,前面步驟中類比產生的模型的局限性——不夠精確,否則就會推理出錯誤的結果

eg。

  • 用生物進化作為模型來模擬公司的演變,這是個很有用的比喻。

    但前者的周期是幾千萬年,而後者的變化,不過幾十年最多幾百年

  • 閱讀和觀點相反的書

  • 實踐:把結論帶入真實世界看看

另外,生活經驗模型中有太多錯誤的聯繫,主要由,認知,偏見,社會性,文化,傳播等一些列原因造成,你得小心處理。

eg.

  • 舉重運動員因為練舉重,就變得很矮

  • 河南人都是騙子

  • 用戶都知道我們的功能是怎麼樣運行的

4.2操作技巧

  • 不是嘗試定期去回看,而是嘗試定期把它轉化為其他「輸出」,在這個過程中,你能發現很多東西。

    eg.之前寫了一篇關於學習方案的文章,現在要做的不是再次看一遍,而嘗試把他變成一篇演講稿,已篇能達到出版標準的文字,ppt,或者加入更多案例。

  • 閱讀相反觀點的資料

  • 帶入實際生活看看

4.2可能的問題

糾錯的工作,經常是我們犯懶惰的。

因為,我們顯性意識或者潛意識中認為,已經了解或者掌握一些知識後就夠了,它們也能解決當下的一些問題,於是,我們沒有太多的動力去糾結那些細節。

5.應用和測試 vs讓組織和器官運作起來,且通過針對性的「練習」,來強化特定的組織和器官

應用,不僅是一個過程,也是最終目的。

知識中的很大一部分存在於潛意識中,這部分知識如果不去運用就得不到很好的發展。

你需要引導更多的知識至應用階段

所有知識的應用都應該變為一種「感覺」。

讀了圖書館裡所有的管理學書籍也只是理解了管理學的概念,如果能親自管理企業,那麼對概念就不僅僅是理解,而且是一種管理企業業務,人事的感覺。

而測試則是模擬應用的過程,檢測你對知識能應用到什麼層次,以保證在真正上場前,你能真正準備好。

5.1操作技巧

1.應用可以不是實際的運用,而是虛擬練習,比如,第四步中的糾錯過程。

或者「實體」化它們,比如,把它們寫成文章,做成ppt,圖表,或者做一場演講。

2.去模擬應用,去測試你的目標是否可以到達

3.知識自查表

  • 來源和背景

  • 定義是什麼?可以分為什麼?

  • 有什麼特點?對什麼有好處?對什麼有壞處?

  • 內部結構和模型之間有什麼聯繫?

  • 有什麼其他知識可以和它聯繫在一起?

  • 我刪除了那些錯誤的模型和聯繫?

  • 我在實際生活中能應用他們嗎?

5.2可能的問題

  • 懶動和缺少行動力,來驗證你是否能達成你的目標。

  • 應用可以認為是解決問題,給出方案。

    但是要切記,你需要多角度的看問題和給方案,而不是看到問題後,就急於給出一個解決方案。

    eg:

    問題:「怎麼用一隻氣壓計去測量樓的高度?"

    1.用線捆著,往樓下扔……

    2.用線捆著,做擺鐘……

    3.用他來敲物業辦公室的門……

6.學習順序和測試

  • 學習順序是多線性的而不是單線性的。

    步驟之間可以往返,也可以跳躍。

    理解之後可以再去獲取,拓展之後可以不經過糾錯,而直接跳到應用。

其他需要做的事情1.能量管理:保障精力,體力,動力

eg.

為什麼有的課不枯燥無味?

  • 也許是因為某門學科的老師講課生動有趣,他能將抽象的概念與你感興趣的東西緊密聯繫在一起。

    從而讓你對一門課程的興趣變大。

  • 對一門課程的興趣越大,學習就越容易整體性。

    你有沒有發現自己可以很容易地聯繫到喜歡的學科上,卻很難聯繫到乏味的學科上。

    eg.

    1.學習計算機科學時,你是思考課本上的那些文字,還是在想宇宙的神秘符號?

    2.學習醫學時,你是在背誦那些文字,還是在想著活生生的病人?

    3.學習歷史時,你看到的難道僅僅是數字和日期,難道沒有看見那麼多歷史人物的鮮活故事?

  • 要想超出知識本身,光有熱情還不夠,你要尋找各種應用知識的途徑(即使現在討厭它),知識因「應用」而獲得新的意義——能發現知識在你生活中的價值,知識就與你產生了緊密的聯繫

    eg.

    1.你對一門課感興趣,你可能就會學的很好,獲得好成績和認可,從而激發你更多的熱情去學習這門課。

    2.我以前很討厭自己做菜。

    一次心血來潮嘗試一次後,覺的自己做菜感覺還不錯。

    3.我最近會經常和人談健身的知識,所以我也時不時的去繼續查閱健身的知識。

  • 再退一步,也許你無法找到實際的應用價值。

    但知識都可以從抽象的原理轉化為生動的圖像、有趣的故事。

    讓你在段時間內接受它們。

    從而應用它們解決問題。

2.目標管理

3.清單管理

4.高效的做事方式

todo 清單

1.信息獲取提速練習(視覺閱讀),積極閱讀練習

2聯繫.圖文筆記流(結構化,聯繫,類比,圖像視頻法)

3.定期回看糾錯,測試,應用

本文作者 德川亮 授權PMCAFF產品經理社區(pmcaff.com)發布,轉載請註明出處。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高效學習》摘要及聯想

學習 方法這是一本十分經典的書,作者斯科特·揚(Scott H.Young,1988年出生在加拿大)本人就是個「學霸」式的人物,他不是理論派的老學究,書中所寫也是他本人所用,其中諸多方法尤如學習...

如何高效學習

《如何高效學習》從學習的戰略上指導學習知識的策略拋出整體性學習的概念,以及結構、模型、高速公路的觀點;詳細分析了學習的順序和信息的分類。以戰術的方式分解學習的各種戰術,如快速閱讀、筆記流、比喻法...

4分鐘讀精華 | 如何高效學習

今天我們要讀的精華來自於這本《如何高效學習》,作者【加】斯科特·揚 Scott Young。我們將把這本36000多字的全文,提煉出最核心的概念後,濃縮到你能在4分鐘內讀完的筆記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