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用傳統方式管理下屬?試試《高績效教練》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因為兼著職業規劃師的工作,經常有新入職場的小朋友跟我吐槽,領導只會查考勤、講制度、擺資歷、安排事情,在這位領導手下又痛苦又迷茫,不禁替雙方都捏了一把汗,希望小朋友走出學生思維,同時也希望這位領導能夠走出管理的誤區,還在用傳統方式管理下屬?已經不適合了!來試試教練式的管理吧~

《高績效教練》這本書,通讀完之後的感覺就是非常的綜合,心理學、哲學、經濟學內容都有涉及,如果你希望學習到教練的實操方法,來看這本書吧,如果你希望了解教練文化背後的各種原理,來看這本書吧。

分析一下傳統方式和教練式的主要區別點

從命令到放棄

是不是很熟悉,很多管理者的管理方式風格存在兩極,要不就是專制命令的口吻,要不就是放任無所謂的口吻。

前者讓下屬覺得自己就是單純的做事的機器,後者會讓下屬感覺沒有這個領導存在。

教練式的領導,完全處於另外一個平面,既需要知道業務進展,但同時需要執行者願意承擔責任。

最大的區別,教練不單純說去做這件事,也會告訴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這是某個大項目的很重要環節。

當教練和員工一起發力的時候,員工獲得是實實在在的參與感。

救火隊員不可取

很過管理者都有這樣的想法「與其讓下屬花一整天做這個事情,我一個小時就做完了」「我平時這麼忙了,還要去跟下屬溝通,太浪費時間了」,是不是有種救火隊員的感覺,哪裡著火補救哪裡,為啥不做好防火措施,減少火災的發生率呢?教練文化有一句話倡導的很好「如果一年250需要工作,那麼最好是250都可以培養員工」跟員工一起完成相應的工作內容,會極高的提升員工的參與度,也會提升工作的效率和品質。

既然你可以一小時可以做完事情,為啥要讓下屬花一天做這個事情。

賦能是什麼?不存在的

很多領導覺得,開會溝通,分享交流都是浪費彼此時間,更別提頭腦風暴、有書共讀了。

然後他們會發現員工是一種極度被動的狀態,需要用力推著才能行動,一旦他不關注,下屬就開始摸魚。

雙方對彼此的態度就是有點敵對和抗拒。

做為教練式的領導,一定是往夥伴這個方向走的, 「我們必須授權自己的下屬」,從推到拉,賦予下屬一定的權力、義務和責任,而不是不放心,不關心,賦能能更好的提升下屬的主人翁精神;

壓力完全壓制住動力

很多企業和領導都倡導「棍棒管理」文化,相信在高壓下面,員工會高效執行,可能短期內會出不錯的效果,但這種血汗工廠的模式,只會讓員工變成毫無思想的螺絲釘,毫無動力可言,更別說主人翁意識了。

想想吧,各位領導們,你們需要行屍走肉還是需要同心同力的積極員工。

教練文化,希望的是適當的壓力,然後再輔助一些動力的激勵措施,讓動力和壓力並存。

希望大部分領導可以慢慢轉化為教練專家,如果沒有,那麼希望員工自己可以用教練的方法要求自己,90後95後的員工的創造性不應該被傳統管理的方式所影響。

點一波關注掌握一些心理經濟的規律,歡迎留言討論,讓自己要越努力,越幸福鴨!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80後創業者如何激勵員工

經營管理無非就是兩件事:人、事;員工圍著事賺,事情就會越做越好;員工圍著人賺,老闆就會越來越累;絕大數老闆管不好企業是因為他們在管人。管理真正的核心在於管事,把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到事情上,賞罰分明...

亂談管理(什麼是卓有成效)

「管理者的工作必須是卓有成效的,而卓有成效是可以學會的。管理者的存在不是為了顯示特權和不平等,他沒有光環與虛榮,他以責任為基礎,以卓有成效為目標,致力於帶領整個組織或者團隊穿過不確定性的海洋走向...

致門店管理者們:你不是保姆!

我們的門店有一類管理者(老闆或者是店長),但凡大事小事親力親為,一手包辦,其結果就是自己累死累活,手下的員工卻閒得沒事。這也是一種典型的管理問題。

高績效團隊建設與激勵

1高績效團隊認知一個團隊由少量的人組織,這些人具有虧補的技能,對一個共同目的、績效目標及方法做出承諾並彼此負責。

高績效員工正在觀察你如何對待低績效者

五個手指頭有長有短,正如團隊裡面總有業績突出的員工,也有平凡的,甚至績效低下的。作為管理者,如何對待低績效的員工,影響著整個公司的績效環境。高績效員工正在觀察你如何對待低績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