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思考|成功如果有捷徑,那就是終身學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縱觀古今,那些取得非凡成就的人,無一不保持著終身學習的習慣。

《經濟學人》近來也主張不斷地改善和更新技能,因其才是提高職業素養的關鍵。

但這種學習不能僅僅是一時興起,必須成為一種習慣,因此需要認真培養。


最近我通讀了艾德蒙·莫里斯寫的兩本羅斯福傳記:《領袖的崛起:西奧多·羅斯福》和《羅斯福王》。

羅斯福並非完美無缺,但他絕對是個魅力無窮的人物,對知識如饑似渴。

莫里斯說,據說羅斯福有段時間每天讀一本書;毋容置疑,正是閱讀和寫作讓他在諸多領域駕輕就熟,更鑄就了他的超凡魅力,從而在任職總統期間多有建樹:建立自然資源保護政策,擴充海軍,建立公平交易法案等等,不一而足。

羅斯福就是一位我們稱之為「終身學習者」的人。

於他而言,學習不僅令人身心愉悅,而且是通往事業成功的捷徑。

這是我們許多人都想效仿的習慣。

鑒於現代經濟尤其是在技術領域遭受的所有衝擊,《經濟學人》近來主張,不斷地改善更新技能是提高職業素養的關鍵。

高層次的正規教育與高收入、低失業率呈正相關。

除了實用性之外,學習本身就充滿樂趣。

比如經艱難終於弄懂了一個很難的新題目也會讓人倍感欣慰。

但是,這種持續不斷、鍥而不捨的學習不能僅僅是一時興起。

它必須成為一種習慣。

因此就需要認真地培養。


1、先設想好你期望達到的效果

你是想讀一些新的題材,讓你的談吐或者智力活動更加有深度?還是打算精通某一學科?或是想在日常工作之外緊跟一些最新的趨勢?就我而言,我的閱讀計劃既要涉獵廣泛以滿足我智力探索的需求,也要深入鑽研諸如教育、外交政策和領導力等幾個領域。

選擇一到兩個預期效果會幫助你設定可實現的目標,並把習慣堅持下來。


2、基於這些選擇,設定現實的目標

與多數人一樣,我每年會設定一系列目標。

然後我會把它們分為若干在一年內要完成的任務(比如在2018年讀完24本書)和需要培養的一些日常習慣、每周慣例(比如每周有五天每天至少閱讀20分鐘)。

對長期目標,我會用計劃表來跟蹤;對於日常習慣和每周慣例,我會用一個應用軟體(momentum)來記錄,這個軟體能讓我快速便捷地輸入我的日常完成情況並觀察進度。

這些目標把一個想要學習的模糊期望轉變成了一系列實實在在的行動。


3、有了目標,再加入一個學習社群

我加入了一個讀書俱樂部,確保我的閱讀計劃進展順利,並且讓達成目標變成了一件有趣的事情。

無獨有偶,我的寫友們都加入了寫作俱樂部,並閱讀和修改彼此的著作。

如果你有一些特定的目標,就去參加那些你感興趣的團體,比如每月聚會的外交政策討論小組或者是定期聚會的家具貿易交流小組。

你也可以考慮報名參加正式的課程學習,甚至拿個學位,幫助你更深入地鑽研某一門學科,此類課程結構也決定了你需要更加投入。

諸如此類的學習社群能夠提升你的投入程度與熱情,讓學習充滿趣味。


4、排除干擾,全力以赴

學習很有趣,但也得下苦功。

一心多用尤其是使用科技產品(如手機、電子郵件等等)會讓人很難專心,這幾乎是老生常談了;但是必須專心才能真正地學習。

因此你要排除干擾,選擇特定的時間段來學習。

不要帶手機,找一個安靜的地方閱讀。

如果你去上課或參加閱讀小組,就手寫筆記,這樣會加深理解和記憶;把手機、筆記本電腦等放在車裡或其他地方以避免干擾。

排除物質干擾只是問題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考慮從心理上消除干擾。

我發現定期冥想很有助益,提升了我的注意力,讓我聽講的時候更加專注,增強了閱讀困難書籍的能力。


5、適當地運用科技輔助學習

雖然科技產品有時會成為干擾,但它也可以用來顯著地提高學習效率。

學生可以通過網際網路接入校園,參加遠程課堂教學,向一些全世界頂級的人才請教。

播客、有聲讀物、電子閱讀器以及其他技術工具讓隨時隨地讀書成為可能。

我發現,在通勤或跑步的時候使用有聲讀物,讓我的年讀書量成倍增長。

好的播客或iTunes U提供的一些優質課程也很適合在忙碌奔走的時候收聽。

善用這些工具,結合記錄日常習慣的應用軟體,技術自然而然地會成為你常規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員。

好奇是人的天性。

我們想要學習,然而工作和生活已讓我們不堪重負,以至於我們很少有時間和毅力去好好發揮我們的好奇心。

發展特定的學習習慣是通往個人幸福和事業成功的一條路,這種習慣需要自覺建立,認真培養

羅斯福的成就足以證明,終身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成功。

如何高效地學習?



大家肯定都聽說過一個著名的理論叫做「一萬小時定律」,即要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你至少要花1萬小時進行學習,也就是說,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麼成為當前工作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聽起來時間有點久是不是,但是有個牛人在1年時間裡搞定了別人需要至少4年才能完成的事情。

加拿大學生斯科特·揚,曾在10天內攻克線性代數,在1年內完成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的33門課程,業餘時間又自學了編程,參加各種演講,開設自己的博客,並寫了幾本頗有影響的電子書。

為什麼學習同樣的知識,有的人一學就會;而有的人,花很長時間還是學不會?為什麼有的課程你上起來枯燥乏味,別人上起來卻欲罷不能?難道是因為那些人與生俱來IQ比較高嗎?

大多數人在學習的時候都喜歡反覆記憶信息,希望以此牢記信息。

而聰明的人在學習中都會逐漸形成自己的一套學習技巧,有些人有意識去應用,大多數人則是無意識地應用,不同的策略會導致不同的學習效果。

把這些不同的策略綜合在一起, 形成了整體性學習 (holistic learning)

整體性學習更精確、全面地描述了我們大腦是如何工作的,它需要採取多種途徑綜合學習,而不是在大腦中複製一個完美的拷貝。

整體性學習意味著知識的學習並不是孤立的,你創造的聯繫越多,它們就會記得越牢、理解得越好。

如果把學習整體性學習比喻成下棋,那麼,你已經了解了下棋的基本規則和基本目標,現在你就要開始進一步學習具體的策略和如何贏得比賽了。


獲取知識

學習知識的第一步就是要獲取它,這意味著你要通過雙眼、視神經和大腦,實實在在地將書上的知識印到腦海中。

假如你從未接觸到該信息,或是獲取得太慢,這會導致你終止在學習上的任何努力。


理解觀點

在獲得知識之後,下一步就是理解和拓展這些知識,僅僅理解知識的表面意思一般是記不牢的,以下三種方法可以有效幫助你處理獲得信息:

比喻。

比喻就是在不熟悉的知識和熟悉的知識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樑,它看似不易,但其實只需要你有尋找比喻的慾望,注意抓住第一個出現在腦海的念頭,看看這個念頭哪裡合適,哪裡不合適,並且優化和測試你的比喻。

內在化。

內在化指不僅僅在腦海中出現圖像,而且有聲音、觸覺和情感等。

假設你正在想像對光的感覺,想像光線進入眼睛時的那種感覺,你可能會進一步想像光線擊中視網膜時和在視神經里洶湧前行時發出的那種聲音。

圖表法。

圖表是內在化的簡化,創造圖表比想像一幅圖畫花費的時間更多,但是操作起來更容易,而且也可以用於非常抽象的觀點。

一幅圖表就是一幅將多個信息壓縮在一起的畫圖。



隨意處理信息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經常會碰到內容太多、太複雜的隨意信息。

例如:一系列日期、科學公式、各種條例等等,那麼針對這些隨意信息,該如何聯繫 、比喻以及內在化呢?一般情況下,這些信息只能靠機械記憶了,而整體性學習則要儘可能地避免死記硬背,用以下方法取而代之:

聯想法

首先是創造順序,在紙上寫下你打算記住的很多信息,在你能理解的前提下,迅速地將信息分成幾類;其次是給清單中的每一項設一個符號,設計的符號要能迅速讓你聯想到原始的知識;最後,創建屬於自己的聯想,越是瘋狂、古怪、滑稽、荒誕的想像越能加深你的記憶。

掛鈎法

掛鈎法類似於聯想法,利用掛鈎系統,你可以將要記憶的信息與數字聯繫在一起。

掛鈎法並不是將一系列觀點互相聯繫在一起,而是將每一個觀點與一個特殊的數字聯繫在一起,比如:7——妻——老婆。

信息壓縮技術。

它是另一種常用的存儲大量隨意信息的方法,可以通過記憶術(用一個短語或單詞來儲存數個信息,如 : NASA、USA) 、圖像聯繫(把幾個信息聯繫起來並且用一張圖來表示)和筆記壓縮方式(將一大堆需要學習的知識減少至幾頁)來壓縮信息的容量,尋找信息的邏輯關係。


知識的延伸

需要注意的是,學習僅僅為了通過考試是不夠的,假如不能應用所學,即使考試成績再好也無濟於事。

整體性學習的最後階段是應用,你不僅要理解和拓展知識,而且要測試、糾錯、和應用知識。

深入拓展你在課堂上學習到的知識, 最好的辦法就是將知識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不斷地練習和實踐,在實踐中發現問題, 測試自己。

同時給自己設定一個需要1~3個月完成的目標,達成目標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達成了目標也就達到了學習的效果。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如何高效學習》摘要及聯想

學習 方法這是一本十分經典的書,作者斯科特·揚(Scott H.Young,1988年出生在加拿大)本人就是個「學霸」式的人物,他不是理論派的老學究,書中所寫也是他本人所用,其中諸多方法尤如學習...

易烊千璽是不是用了這個高效學習的方法?

易烊千璽高三一年行程匯總:48次飛行,18場活動,兩個多月電視劇拍攝,20期綜藝錄製,9次廣告、mv和寫真拍攝。高考前只有閉關衝刺的57天,而且是相對難度較大的全國一卷,依然如此亮眼的文化課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