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模式,何必強求統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什麼是教學模式?百度一下,得到的定義是:「教學模式可以定義為是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

昨天聽到一個黑色笑話,從某「知名」學校到另一校應聘的教師,自曝自己雖然已經上了一個多學期的課,但是還是不會上課,因為這幾個月都是按照該校的教學模式在上課,至於為什麼這樣上並不了解,於是只會按照這個既定套路上課了。

教學模式的變革是很多人為之搖旗吶喊的一件很潮的事,君不見很多學校乃至片區都有統一的教學模式,而且力求將這種教學模式推廣覆蓋到所有學科,好像這有這樣的「大一統」才能證明某某教學模式的適用性,於是我們看到了太多格式化的課堂,看到了太多了無新意卻沾沾自喜的展示課……

不客氣地說,有些教學模式的強力推廣,犧牲了教師的發展,也限制了學生的發展。

課堂本來應有無限可能性,模式化卻使之標準化,單一化,簡單化,應試化,閹割了課堂教學的隱形教學目標。

君不見很多模式化的課堂課前都有「亮標」環節,往往是亮出本課教學目標,學生齊讀了事。

常此以往,如果每節課的教學目標都是如此設定,課堂必然會失去了活力,學生的學習也必然會縮小視野,發展受限。

因為很多教學目標是隱形的,是不可言說的,是有更高教學追求的老師「可以意會不可言傳」的,特別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的目標,亮出來,讀出來就變味了,跑調了。

這幾天讀石中英的《教育哲學》,恰好有一節談到這個話題。

在其第四章《知識與課程 第三節 知識的類型與課程》中,作者把知識區分為自然知識、社會知識和人文知識,於是對應了自然課程、社會課程與人文課程。

摘要1:

自然課程的「概念」具有「普遍性」和「指示性」這兩個性質,這就決定了自然科學命題是一種「陳述性命題」。

這種陳述性命題的真偽是可以通過經驗證據或邏輯程式得到進一步檢驗和修正的。

(P134)

自然課程經歷了一個從分科課程向綜合課程發展的過程,綜合課程是當前和今後自然課程的主要模式。

從自然科學教學的模式來看,早期一般採用自然科學知識「教授」加「演示」或「證明」的模式,後期則傾向於採用20世紀60年代所提出來的「發現模式」與「合作學習模式」。

「發現模式」的重點是學生對自然科學發現整個過程的「模擬」,教師在課堂里的任務是提出問題,然後充當學生的「助手」,向學生提供分析和解決問題所需要的各種材料、設備以及其他服務,幫助學生通過自己的自主探究解決問題,並予以必要的指導和幫助。

「合作學習」是更近一些時候提出的自然科學教學模式,旨在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相互交流、合作與競爭。

(P135)

感想1:

原來,「發現模式」與「合作學習模式」源自自然課程的教學。

不加區分地將之強行推廣到社會課程、人文課程,真的那麼必要嗎? 我們要關注自然課程的綜合傾向,比如STEM課程,STEM是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和數學(Mathmatics)英語首字母縮寫;後來又增加了A(藝術arts),變成了STEAM課程。

摘要2:

「社會知識作為一種規範性或策略性的知識,其真理性就存在於它們所指導的社會實踐能夠獲得滿意的結果,這就是所謂『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P137)

社會科學的概念不是一種「普遍性」和「指示性」的概念,而是一種「文化性」和「功能性」的概念。

作為教育內容的社會命題既需要人們去理解,更需要人們去實踐。

(P137)

「從社會知識的獨特性質來看,有關社會知識的教學宜走出課堂教學的模式,採用『實踐教學』的模式。

這種模式不再將『實踐』看成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延伸』和『補充』,而是將其作為一種基本組織形式。

感想2:

這讓我想起了「做中學」,想起了我們的政治課,為什麼政治課不太受學生的待見?或許主要因為我們把這一社會課程上成了自然課程,把規範性策略性知識當成了陳述性知識,以為學生們「知道了」就能「做到了」,於是出現了紙筆考試政治滿分的同學做人做事卻被人詬病的現象,這是一種嚴重的脫節。

摘要3:

「人文課程的目標在於喚醒和引導潛藏在學生身上的『人文需要』,向他們傳遞一定的『人文知識』,培養他們對於自己、他人以及環境的『人文理解』與『人文關懷』意識和能力,促使他們梳理高尚的『人文理想』和『人文信念』,從而成為一個真正的人,而不僅僅是成為一個『公民』(或勞動者)。

」(P142)

就「人文課程」的類型看,宜於採用「討論課」的形式。

討論課是當前在西方國家大學教育中特別是本科以後教育中廣泛採用的一種課程類型,它以靈活多樣的主題、開放的組織形式和自由交流的精神氛圍為主要特徵,深受學生歡迎。

(P143-144)

「人文知識從陳述形式是一種反思性的知識,帶有很強的個性和隱喻性。

」從人文教學而言,最忌「灌輸」或「絕對化」。

人文教學需要一個「真誠」、「自由」、「開放」的教學氛圍,其基本環節應包括「體驗」、「移情」、「理解」、「對話」和「反思」。

(P144)

感想3:

摘錄這麼多,概而言之,作者認為不同類型的知識具有不同的性質,所以應有不同類型的教學模式,這是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

那麼,如果進一步分析,或許具體到某一門課程上,也會具有其他課程所不具有的特質,針對這些特質,或許可以開發出更適合的教學模式來,何必強求統一?

教學模式是一種「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一些學校之所以強推某種單一的、「萬能的」教學模式,乃是出於對教師的不信任,把教師當成了操作工;出於對教學規律的不在意,認為流水線化的教學模式可以打造學校特色,造就名校光環,成就名**(此處省略若干字,你懂的)。

教學模式應因類型而異,因課程而異,因人而異,或許,種種教學模式就好像教師教學工具箱中的一些工具,根據具體課程的不同,教學內容的差異,學情的不一樣,以及教師本身的情況,由教師自主地、選擇性地加以運用,效果會更好。

我不反對教學模式,但堅決反對教學模式的濫用和強制性的、不加區分的一刀切的所謂推廣。

把課堂教學的決策權還給教師,教師才可能以合適的方式,將這種決策權與學生共享,共同建設適合學生髮展的自然課堂、社會課堂和人文課堂。

本文選自作者教育博客,原創權屬於作者本人http://hazj.blog.edu.cn/home.php?mod=space&uid=6290006&do=blog&id=732034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高效課堂模式之殤及實踐超越

花文鳳,西北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教研員(甘肅 蘭州 730070)。 內容提要:高效課堂是落實課程改革價值理性的應然期待,但由於對教學模式的認識存在偏差,實際上卻「淪...

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設計模式

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設計,要以現代教育理念為知道思想,運用現代學習理論、網絡環境與多媒體技術,對整個教學系統進行規劃,在分析學習者的特點、教學目標、學習內容、學習條件以及教學系統組成部分特點的基...

教材解讀是一個與實踐對話並不斷完善的過程

不管進行什麼樣的教育改革,誰也繞不過課程與課堂這兩個領域。否則,任何改革都只會偏離航向,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教與學」和「教師專業成長」問題,也必須圍繞課程與課堂展開,以聚焦課程與課堂...

楊華安|「四段六步」抓教學

黔江區民族職業教育中心計算機教師楊華安,從事中職計算機教學20多年,以培養更多的計算機專業人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己任,把全部心血傾注給了摯愛的教育事業。在教學中,他創新教學方式方法,探索提出「...

翻轉課堂教學遭遇翻轉困境

翻轉課堂作為當下盛行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並非最近幾年才突然出現的,而是經過多位教師的努力才被逐步開發出來。早在1965年,美國史丹福大學就成功研發了小學數學電腦輔助教學實驗,嘗試通過電腦指導小學...

用知行合一推動科學教育

【環球教育評說】作者:劉蕾為解決韓國基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減輕學習負擔、緩解應試壓力,提高學習能力,從2016年3月開始,韓國教育部在初中階段全面推行自由學期制,並在實踐中取得了成效。韓國推行的...

「翻轉課堂」翻轉的是什麼?

「翻 轉課堂」這種顛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引起了越來越多的教師加入到了「翻轉課堂」的實踐中。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老師在課堂上講課,布置家庭作業,讓學生回家 練習。與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不同,在「翻轉課...

山西師大課堂颳起改革風

今年秋季開學後,山西師範大學的學生髮現,以往老師講、學生聽的「滿堂灌」教學方式不見了,以預習、討論、講授、實踐活動等為環節的模式正在形成。其變其化,是以課堂教學改革為突破口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面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