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語文課堂聚焦核心素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自然語文課堂聚焦核心素養

安徽省阜陽市鐵路學校 特級教師 武宏鈞

長期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觀念和原則的泛化,各行各業和千家萬戶把自己與基礎教育的關係更多看作需與供的關係,更多要求教育提供各自心目中的優質服務,而很少思考自身應承擔的教育責任。

加上一些媒體為爭奪眼球而「嗆教育」,導致社會對基礎教育質量缺乏信心,甚至出現了教育焦慮症。

這樣的社會生態扭曲了教育與社會的關係,如果不加以重視和改善,勢必使教育與社會的關係呈惡性循環,導致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更為艱難。

當前,改善生態需形成如下共識:基礎教育發展是全社會共同的事業,沒有旁觀者和局外人,儘管各自所應盡之責不同,但人人有責;要形成對兒童青少年健康成長、學校教育健康發展友好的社會生態,這樣才能稱得上是現代文明社會。

很久以來人們誤把學鋼琴、跳舞、唱歌、畫畫、武等等,當成是素質教育,並以為學校里如果這樣的項目和活動組織或開設越多,就是學校素質教育工作越重視,做得越深入。

不可否認,身體運動和審美藝術等等方面的教育,是培養整體和諧全面發展的人的必須。

但是,我們該應該認識到,這些技能的掌握和孕育雖然對人的健康成長非常重要,可它們終究不是人的核心素養(或核心素質),而是一項技能、一種特長。

人的核心素養(或核心素質),即決定和影響一個人適應當下和未來社會發展應必備的應該是心智模式,即思維能力(系統思考問題的能力)和心理能力(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所以,我們既要重視音體美勞等各方面的教育,還要在包含上述學科的所有學科課堂教學和其他各種各樣的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精心設計、構建和利用適切的情景、深度的問題、意義的連接(特別是跨界融合的素材和學習共同體的打造)、有序的流程(特別是模型化思想的滲透和培養)、有效的工具(特別是利用信息技術的具有互動性並能使思維可視化的工具)等綜合性手段與方式,致力於學生思維品質和心理素質的改善與提升。

這應該是我們現在和將來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突破口和推進點。

在教育部2014年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首次提出「核心素養體系」概念,將核心素養作為重要的育人目標。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今天,究竟為何要提「核心素養」,它又將如何深刻地影響未來中國教育的改革實踐,將如何影響一代青少年的素質培養和人格塑造?

近十幾年來,核心素養的教育與測評日益引起全球的關注,甚至成為許多國家或地區制定教育政策、開展教育改革的基礎。

面對日新月異的社會與經濟變革,全球許多國際組織國家和地區都在思考如何培養未來的公民,以使其能夠更好地適應未來的工作與生活。

我們的傳統是重視「雙基」,即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後來又提出三維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

從「雙基」到三維目標,再到核心素養,是從教書走向育人這一過程的不同階段。

打個比方,落實「雙基」是課程目標1.0版,三維目標是2.0版,核心素養就是3.0版。

核心素養的提出,讓教育改革進入「3.0時代」。

根據日前發布的《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個方面,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具體細化為國家認同、理性思維等十八個基本要點。

專家指出,所謂「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關於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綜合表現,是每一名學生獲得成功生活、適應個人終生髮展和社會發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養,其發展是一個持續終身的過程,可教可學,最初在家庭和學校中培養,隨後在一生中不斷完善。

核心素養的十八個基本要點從更細微的角度予以闡釋,其中不少要點直指當前教育改革過程中的難點與痛點,讓人眼前一亮。

譬如:文化基礎,重在強調能習得人文、科學等各領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和運用人類優秀智慧成果,涵養內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統一,發展成為有寬厚文化基礎、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自主發展,重在強調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認識和發現自我價值,發掘自身潛力,有效應對複雜多變的環境,成就出彩人生,發展成為有明確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質的人;社會參與,重在強調能處理好自我與社會的關係,養成現代公民所必須遵守和履行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個人價值實現,推動社會發展進步,發展成為有理想信念、敢於擔當的人。

比如核心素養提出「批判質疑」,要求學生具有問題意識;能獨立思考、獨立判斷;思維縝密,能多角度、辯證地分析問題,做出選擇和決定。

提出「審美情趣」,要求學生具有藝術知識、技能與方法的積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具有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

再如核心素養提出「珍愛生命」和「健全人格」,要求學生理解生命意義和人生價值,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自信自愛,堅韌樂觀;有自制力,能調節和管理自己的情緒,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針對當前遭詬病較多的,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不足的問題,本次核心素養的框架也正式提出了「問題解決」的關鍵詞,要求學生善於發現和提出問題,具有在複雜環境中行動的能力。

分析核心素養,可以發現其中不少描述融入了鮮明的時代特徵。

比如,在文化基礎主要表現描述中就包含「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藝術的多樣性,具有發現、感知、欣賞、評價美的意識和基本能力」「能大膽嘗試,積極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在自主發展主要表現描述中包含「具有數字化生存能力,主動適應『網際網路+』等社會信息化發展趨勢」「具有網絡倫理道德與信息安全意識」;在社會參與主要表現描述中包含「崇尚自由平等,能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積極參與跨文化交流」等。

核心素養是對素質教育內涵的解讀與具體化,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的一個關鍵方面,是對「教育要培養什麼樣的人」這一教育最根本問題的回答和解決,崇德,帶領研究團隊承擔這項教育部重大委託課題,遴選和界定中國學生髮展的核心素養,也是21世紀中國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我們日益認識到,教育不是萬能的,卻在影響人的未來學習與職業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因而,的確有必要釐清,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活動,尤其是在課程實施中,可以做些什麼,最需要做些什麼。

「素養」一詞的內涵太大了,不是教育一己之力可以達成的。

因而,教育需要聚焦在「核心素養」上。

這決定了,就教育規劃而言,需要落實在人的培養上,即體現人本的需要與時代發展中社會之於人才的需要。

換句話說,未來社會發展和國家意志需要什麼樣的人,教育就應該為此付出努力。

許多深入在教育與教學改革一線的老師都會有類似感受:一方面,廣大教師在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而努力,可另一方面,在實踐過程中,依然存在唯分數論、過度關注升學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缺乏等問題。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二者之間似乎存在一個較大的落差,讓教育改革的推進,如素質教育、減負、綜合素質評價、教學的個性化等步履艱難。

縮小乃至消除這個落差,讓黨的教育方針一以貫之於教育教學實踐中,貫穿到學生的實際獲得中,也成為一個重要且亟待破解的難題。

核心素養的提出,正是希望在高位的教育方針和具體的教育實踐之間,搭建一個橋樑,使廣大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能夠時刻將自己的教育教學與核心素養相對照,使得教育評價始終在一個科學、理性的軌道中推進。

核心素養強調的不是知識和技能,而是獲取知識的能力。

核心素養教育模式取代知識傳授體系,這將是素質教育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意義深遠。

語文科,作為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其責任就是要為教育規劃課程需要完成的總體目標而承擔一部分任務。

基於學生未來發展,以及其學力基礎,要規劃語文科的教學目的,這構成學科核心素養。

在這個獨立學科研究中,我們還需要融入學科意識,即自然需要以獨有性,來讓語文科素養區別於其他課程。

一、聚焦核心素養的特徵

時下,核心素養躍升為我國基礎教育界的新熱點,成為大家眼中藉以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落實素質教育目標的關鍵要素。

那麼,核心素養有何特定內涵?核心素養之核是什麼呢?

教育的目的是由三個層次相互貫通而成,即知識的授受、智慧的啟迪、生命的點化或潤澤。

核心素養便是從人生的價值指向、思維之覺、心靈之覺、自主之覺生髮而出。

教育教學由此出發,便能培育出自由、健康、全面、和諧發展之真正的人。

教育要培養人的核心素養至少涵蓋如下幾方面的要素:一是根本性,能夠以一知十、以一當十;二是生長性,能夠促進成長、持續生長,滋養整個人生;三是貫通性,能夠融會貫通、成就整體生命。

核心素養應該是作為個體生命的學習成長中最為重要的活性元素。

它為個體自由、全面、和諧發展奠基,為人生的幸福成長奠基。

教育教學由此出發,便能培育出自由、健康、全面、和諧發展之真正的人。

核心素養應該具有如下特徵:

1、價值力。

古希臘哲學家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人可以賦予萬事萬物以意義與價值,也即所謂的「為天地立心」。

真正受過教育的人心中永懷著「人性的價值」與「生命的尊嚴」,永葆「人成其為人」的底線與標尺。

孟子說,「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教育就是要培植人超越動物的價值感。

愛因斯坦說得好:僅憑知識與技術並不能給人類的生活帶來幸福和尊嚴,人類完全有理由把高尚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的倡導者及力行者置於客觀真理的發現者之上。

對於教育而言,培植學生的價值力,重要的是培養價值判斷力、價值持守力、價值創造力,即學生要學會明辨是非善惡,有求真向善向美的價值追求,認同自由、博愛等普世價值觀,發展創造美好價值的能力。

價值力是教育為學生種下的生命的福祉。

2、思維力。

人的特性的維持有賴于思維、思想。

思維也是人探索世界的重要路徑。

因此,懷特海說:教育所要傳授的是對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條理的一種深刻認識,以及一種特殊的知識,這種知識與知識掌握者的生活有著特殊的關係。

教育應培養學生的思維力,使其終身受益。

思維力應該包括:一是理解思維過程,掌握思維的程序(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提出假設―進行驗證―得出結論)。

二是學會多種思維方式:發散思維,散合思維,因果思維,類比思維,抽象概括思維,具體化、系統化思維,等等。

三是不斷提升思維品質,培養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流暢性、廣闊性、深刻性、獨創性等。

四是重在培養思維的批判性與創造性。

杜威在《我們怎樣思維》中指出:「只有在思維過程中獲得的知識,而不是偶然得到的知識,才能具有邏輯的使用價值。

」同時,學習的過程也是訓練思維能力的過程。

教育教學的核心就是思維能力的培養,正如裴斯泰洛齊所言,教學的主要任務不是積累知識,而是發展思維。

3、生命力。

教育的終極目的是讓人生活得更快樂、更自由、更幸福。

真正受過教育,人會擁有一顆更敏感的心,成就一種富有吸收力的心靈。

(蒙台梭利語)於是,整個世界、整個人生無往而不新,無時而不奇,每個健康的生命都向著世界敞開,向著未來敞開,生命因此而充滿勃勃生機。

蘇霍姆林斯基說:「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

這就是教育應該追求的恆久性、終極性價值。

」培養學生幸福生活的能力,就在於培養他們豐富、蓬勃、細緻、活潑的生命力:每個生命因受教育變得活力四射、朝氣蓬勃而不是暮氣沉沉。

教育賦予我們生活的樂趣、生命的情趣、人生的意趣。

除了對生活力的培植,生命力的「濡養」還需要關注三個方面:一是關注情感力,即關注情感的豐富與細膩;二是關注體驗力,即關注真切而深入的生命體驗與感悟;三是關注心靈力,即關注心靈的敞亮、精神的澄澈。

4、學習力。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實現自我教育,簡而言之,教育就是引導學生不斷地鍛鍊與增進學習力。

我們對有高度學養的人,總會用「學人」一詞來形容。

我認為,學人,就意味著不斷地學習做人,不斷地學習成人。

這一個「學」字便是人的生命成長中的核心素養之一。

「學而時習之」「學不可以已」等話語道破了學習力的重要意蘊。

這種學習力包含著:一是對知識的永不消退的學習熱情。

只有懷著深入骨髓與靈魂的熱愛,才能孜孜探求各種學科的知識,才能吸納及豐富自己生命形態,拓展自己的人生境界。

二是擁有屬於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

善學者師逸而功倍。

只有善學的人才會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整為零,最後達到以約馭博、舉重若輕。

三是掌握豐富而有用的學習策略。

良好的學習策略意味著對學習內容、時間、空間、情境、方法、過程、效果的監控與調整。

培養學生的學習力就是培植他們學而不厭的興趣,自致其知、自奮其能的學習方法,融會貫通、應裕自如的學習策略。

二、自然語文聚焦核心素養

當前,「核心素養」一詞成為輿論關注的熱點。

語文學科,作為課程體系的一部分,其責任就是要為課程需要完成的總體目標而承擔一部分任務。

基於學生未來發展及其學力基礎,規劃語文學科的教學目的,這構成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語文核心素養的研究,需要雙核的基礎:以促進學生髮展為基礎,以語文學科塑造人的獨立品格與所需能力為基礎。

自然語文聚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主要突出以下五個著眼點。

1.自然語文聚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要著眼於現代人的學習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不要失掉現代屬性。

現代人處於一個特殊人際活動圈子,其文化特徵是鮮明的。

具體說,是現代人聚集起來,過著現代生活,推動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他們渴望發展的也是基於現代文化而重新塑造新文化。

現代人與現代社會這個特定環境決定了語文教育所塑造的人,也應該具有現代文化特徵,在語言表達、思想價值、思維方法上都要打上這個「現代化」的烙印。

語文教育的這個「現代性」,體現在閱讀的語料、認知價值、語言交流、主流價值觀等很多方面。

現代語文,以學習白話文為主,演變而今,在於學習典範的現代漢語;這個語文不是限於國學的、傳統的、歷史的,而要前瞻未來,本著世界眼光,學習多元文化;這個語文的學習,需要在注重語感的積累同時,更加重視在有限時間內的學習有效性;這個語文所塑造出來的人,要能夠較好服務於現代社會的發展,積極構造現代生活的價值觀與行為規則。

2.自然語文聚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要著眼於語文學科的獨有特點,體現學科基本學習屬性。

語文是語言學科,就人才類型而言,按照多元智能的理論,其培養人的特長也歸入語言領域。

語文學科的學習需要劃出界線來,這個課程到底要學習什麼?不要讓語文老師變成一個全能選手,什麼都教。

這門課程也不可能無所不包。

語文學習的核心圈,即內核是語言層次。

這個層次的語文,較多關注詞彙、句子、修辭、語法等。

任何語言的學習都要由此起步,語文姓語,要做好這個本分的事。

第二個層次是文章與文學圈子。

就是語言具備了完整形態的表達,具有了結篇的意義。

這就是說,語文學科的學習,把中國歷史上的經典作品、全世界人類歷史上形成的優秀作品都包容進去了。

文章里包容的東西一下子豐富起來,諸如人的生活態度、行為方式、價值觀等都要包括在其中。

而且之於優美語言的審美就變得重要。

文學的意義就在於,把人類最美好的語言,最美好的情感,最美好的思想等一併裝入文章呈現給大眾,成為教育的樣本。

這個階段的學習對於發展人的典範語言起重要作用。

第三個層次是文化和哲學層次。

這需要在一個人有了很多人生閱歷和基礎性的社會認知之後,才可以啟智。

這個學習可以延後一點,作為語文學科素養發展的後續事情。

語文學科讀久了,或許其人的文化滋味就顯著起來。

讀書、寫作,這是語文學科的本質性的行為表現。

過去如此,今後還會如此。

在語文學科學習中,不要失去母語文化的土壤,古代的經典作品不要排斥。

只是文化的學習是延後的事情,在孩子語言發展的初級階段,不要急於求成,不要太多灌輸過去的書本和所謂的文化。

非要在人的思想奠基之後,有了多維思考和辨析能力之後,才可以把傳統文化里那些不合時宜的東西剔除出去。

3.自然語文聚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要著眼於核心素養,不要過於泛化,超出學科實施力量就成為學科實現不了的目標。

核心素養,與素養不同。

在內涵上都是談素養,可是加上「核心」,就保留了最重要的東西。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是什麼?過去做過很多總結,在知識教學時代,提出過「字、詞、句、語、修、邏、文」的說法,把語文知識素養用這七個維度的內容進行了概括。

現在看,有一點狹隘了。

之後,大家普遍接受行為要點的概括,表現為:聽說讀寫思。

聽說讀寫是四種能力,後來覺得思考也是語文學科不可或缺的,就補上「思」這個重要行為。

這些是能力要點的核心。

素養的開口更大一點,而且除了裝入知識、能力之外,還需要把文學審美、文化價值、思想價值等納入。

我們要注意的是,在核心層次,談知識核心、能力核心都沒有問題,進一步延展到文學、文化以及人文性的時候,很容易收不住口。

過去語文學科教學越界的時候很多,上成政治課有之,上成歷史課有之。

現在文章的內涵擴展了,新聞、說明文、科技文,各類應用文進來了,於是一些課堂開講醫學、宇宙學、科學知識等。

還有的老師,在語文課上與學生大談人生觀、價值觀,似乎在上哲學課。

自然語文學科一定要守住語言學習、據於文本,這就是語文課程的核心,其他都是從這裡長出來的。

在高學段就增加一些文化的東西,學習能力強的人多涉獵一些。

而且,很多時候,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發展,不能逾越生活基礎、思想基礎。

沒到那個歲數,缺乏那個閱歷,缺少思考力,則其語文的認知總是到不了你要他去的地兒。

4.自然語文聚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應著眼於不同的學段,結合教學發展,進行素養發展的層級化設計。

基礎教育,分出三個學段:小學、初中、高中;在語言學習上,也分出初級語文和高級語文兩個階段。

初級語文,要過說話關,重視口語訓練,重視語言的交際性。

在高級語言階段,增加了文學的學習,語言的藝術化要求提高了,需要了解這個文化圈子裡的人怎麼想事、怎麼做事。

初步語言階段,重視詞彙積累,可以進行口語交際;高級語言階段,可以閱讀本民族從古至今的優秀文學作品,具有良好的領悟能力。

一個人的語言發展與年齡認知特點是匹配的,任何語言的學習都需要從基礎語言的詞彙積累開始,而且要積累很多文章,也就是用典範的文章墊底——打下精神的底子。

在現代社會,不識字的文盲少見了,可是因為缺乏經典文章墊底,少了精神根基的人很多,由此讓一部分中成為識字的文盲——其實是文化盲、思想盲。

詞語提供的簡要信息,這是低年級孩子容易獲得的。

到了高年級,文章的內容也由淺入深,增加了思想含量、文化含量。

5.自然語文聚焦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要關注語文核心素養的穩定、基礎性特點,與學科雙基的要求具有關聯性,可是也不要漠視學生學習的發展性。

核心素養應該是穩定的,自然語文積極培育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就是要聚焦語文核心素養。

在提出雙基的時代,我們把基礎知識和基礎能力,較多停留在語言層次上,較少關注文章的人文性,由此缺乏了人文關懷。

這樣的教育就死氣沉沉,一點趣味也沒有。

語文的美感,除了應用語言的準確和優美之外,還在文章內蘊之美。

這是具有較強人文性的。

因而當年韓軍老師提出弘揚人文性的主張。

這個學術觀點所反撥的現實是,語文學科不要過於知識化,缺乏對於一個人語言素養發展的重視和培養。

三、徽派自然語文緊扣核心素養教學

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

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對我國語文課程性質和課程目標任務的重大調整,指明了今後我國語文課程改革的方向。

語言文字運用成了語文核心素養的重大目標。

長期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將主要目標定位為學習課文思想內容,語文課耗費大量時問理解感悟課文思想情感,不是花費在學習語言文字如何運用上,而是花費在與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關係不大的課文內容討論上,這是造成語文課教學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現在《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這是總結了60多年來語文課程改革的經驗教訓後,對語文課程性質、任務的新認識,語文課程性質的重新定位將對語文課程改革產生深遠的影響。

自然語文積極探究實踐,倡導在多元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

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教學主要任務。

應從學生的認知特點、語文教學規律、教師的教學思想三方面考思。

讀、說、練既是平時對學生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也是通過平時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教學環節。

1.走進教材,開展實踐活動,提供展示平台。

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形成與發展,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

課本中的探究實踐就為學生提供了很好地展示平台。

如在六年級上冊《花與生活》的調查報告,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首先確定自己準備調查的內容,制定好活動計劃,然後進行小組分工:搜集資料、撰寫調查報告、準備節目等,最後進行活動展示。

在這一實踐活動中,每一個孩子都積極參與到其中,到圖書館、網際網路查找資料,對家長、鄰居進行訪問調查,編寫兒歌,繪製花的圖片等,最後每個組的孩子都在全班進行了匯報:翔實的資料介紹、聲情並茂的朗誦、悠揚的歌聲、精彩的繪畫……課堂上不時傳來陣陣掌聲。

孩子們在這一活動中增長了有關花的知識,拓寬了視野,能力自然也得到了鍛鍊。

2.走出教材,讓學生擴展閱讀,實踐中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

語文課光靠教材的幾篇文章,讓學生要學會表達是不可能的。

所以,不但要帶學生走進教材,還要帶著學生走出教材,擴大他們閱讀範圍,加強語文實踐活動,提高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

這在課堂內外都可以進行。

在課內,每一節語文課留出3至5分鐘給學生擴展閱讀和本次課文有關的材料,或做一些與課文有關的實驗,教師也可提供相關的信息材料,讓學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體驗,從而增強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讓語文素養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在課外,加強課外閱讀和實踐。

把語文和生活練習起來,譬如,聆聽音樂美,發現繪畫美,欣賞藝術美、自然美、科學美、社會美、生活美,都可以從語文學習中獲得。

反過來,它們又無一不是提高語文素養的途徑。

因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課外活動時,要利用一切機會給他們創設」語文化」的生活情境:競選班幹部,課前3分鐘說話(評論班級生活,交流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天文地理,古今中外),開主題隊會、班會,讀書、看報、聽廣播,參加文藝、體育、科技等競賽,參與集體生活、公益勞動、社會實踐、參觀旅遊,甚至經典誦讀、交友、談心、玩QQ空間、發微信、寫隨筆、寫旅遊攻略……就這樣,讓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學生在「語文化」的生活中,體驗到語文學習給生活帶來的幫助和樂趣,使學習語文與生活運用相互促進,共同提高。

3.活用教材,自然語文是形成以「學生語文實踐」為主的課堂教學形態。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實踐性的課程。

積累大量規範的句型與識字、學詞一樣,也是閱讀教學的重要任務。

因為詞語是最小的意義單位,而句子是語言運用的最小單位。

語文能力高低不僅取決於人的詞彙積累量,還包括句型積累的數量。

語文課積累語言的基本方法就是朗讀和背誦。

朗讀的主要功能不僅在讀懂,更在有利於學生記憶和積累。

無論哪個年級,都應重視朗讀背誦,把語言材料的積累放在第一位,這是老祖宗留下的寶貴經驗。

小學初中學段重點要關注的有四方面的內容:一是語言文字的運用與積累。

二是人文情懷的培育。

三是學習方法的引領。

四是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語文教學中對「語言文字」再怎麼強調都是無可厚非的,但是「語言文字」是不是語文學習的唯一呢?不是的。

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為目標的語言文字運用才是語文學習的全部。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

」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培養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是語文教學主要任務。

但要在教學中完成這一任務,應從學生的認知特點、語文的教學規律、教師的教學思想三方面思考:①小學生的認知特點以直觀感知和形象思維為主。

②對學生理解運用語言文字能力的培養可通過讀、說、練這三方面的基本技能訓練來完成,即感知認識、加工積累和實踐應用三個階段。

③從教師的教學思想來說,讀、說、練既是平時教學中對學生語文基本技能的訓練,也是通過平時的技能訓練逐步培養學生語文能力的教學環節,通過環節的練習,保證目標的完成。

語言材料儲存於學生的認知結構後要使學生能夠靈活運用,還需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就是要求學生對儲存的信息材料進行梳理和敘說,即以事物的內在聯繫為線索,用較準確的語言進行有條理的講述,使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更具條理性和概括性。

在需要表達時為已所用,提升自己的表達能力。

在自然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內化練習有學詞造句的練習、連話成段的練習、組段成篇的練習、精彩話句摘錄的練習等。

把練習作為基礎平台,發揮寫的基礎作用,突出對語言文字的積累、理解、內化和運用,進行口語表達和書面交流訓練等與課文內容的結合是非常緊密的。

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對複述的課文內容由口頭表達向書面語言轉化的練習。

如寫發言提綱,抄寫課文內容等;二是對課文內容及結構仿寫的練習。

通過仿寫課文的寫作特點和體會課文表達方法,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找寫作題材和學習表達真情實感的能力。

這樣學生經過系統內化訓練,有了較紮實的字、詞、句等語言基礎,再通過仿寫的定勢練習和說的思維整理練習,把字、詞、句和寫作方法較順利的內化為自己的個人語言能力,初步提高自己的語言運用水平。

語文課本中每篇課文的學習價值的體現之一是語言材料積累,包括生字、詞語、句子的積累,通過大量規範的書面語言材料的輸入,豐富學生的詞語搭配、詞與句組織等語感經驗。

從兒童學習語文的規律看,大量積累語言材料,毫無疑問應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特別是低中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

對小學生而言,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可以為他一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語言材料的積累與其語文能力的發展是成正比的,是「過了這個村沒了這個店」的。

在自然語文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運用語言文字,重在教師的示範作用,激發興趣,培養習慣,保護兒童天性;同時,重點做到「四好」:認好字,寫好字,學好詞,讀好文;另外,識字寫字學詞學句重在方法的學習與指導;字詞句訓練要抓住關鍵點,即對閱讀理解有幫助、有啟發、可以遷移運用的點;字詞句式的理解與運用要聯繫學生生活經驗,打開學生的思路;加強語言的積累,逐步將文本語言內化為學生的語言;注重語言學習的開放性,在生活中、大自然中學語文、用語文,不斷擴大學習運用的領域。

四、自然語文課堂變革的趨勢

新課堂實踐仍存在一些亟須解決的共性問題。

許多課堂改革停留於教學時間在多少上的重新分配、教學行為在流程上的簡單翻轉。

但我們應當知道,忽視學生核心素養培育,缺乏完整的知識處理與轉化的教學,無論用什麼方法、技術和程序,在本質上都是灌輸。

從課堂學習的現狀看,與傳統的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學習相比,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改變的僅僅是學生記憶知識的愉悅程度,並沒有體現出對新型學習方式所強調的自主學習能力、合作學習意識、科學探究精神的重視。

這種只關注外在形式、忽視其精神實質的學習過程,並沒有使學生真正理解知識、體驗情感、踐行價值觀,而僅僅使學生記住了知識、認識了情感、了解了價值觀。

與此同時,新課改提出的三維目標在課堂尚未全面消化、落實的前提下,自然語文課堂改革又面臨著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落地的更艱巨任務。

1、自然語文課堂聚焦學科核心素養落地。

在「依據核心素養確定學科核心素養,依據學科核心素養修訂課標與重組教材」的頂層設計之下,中小學一線教師要積極探索學科核心素養在課堂落地的路徑和方法。

自然語文課堂從關注三維目標到追求學科核心素養落地。

要讓學生經歷真實的探究、創造、協作與問題解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此過程中,一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均成為學生探究的對象和使用的工具,其目的是產生學生自己的思想和理解。

讓師生的個人知識與學科知識的對話、互動,成為學生核心素養生成的過程;將知識創造過程變成教學和學習的過程。

在教中學、做中學的基礎上踐行「發現、探究、解決真實問題」的創中學,讓小組成為自組織,讓學生人人成為創客,讓課堂成為學習生長的共同體。

自然語文課堂的學習方式、學習目標從整齊劃一到以生為本的個性化選擇。

基於現代數字媒體技術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的混合式教學逐漸成為主流,即以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理念為主導,通過數字媒體、小組合作等多種形式,建立一種學生自主學習的新模式,強調學生學習的多樣化和個性化。

自然的語文課堂要關注學科知識的雙層意義,尤其要關注知識的文化意義。

福建師範大學教授余文森指出: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是僅僅為了獲得學科的若干知識、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時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生成與提升。

學科教學要有文化意義、思維意義、價值意義,即人的意義!

自然語文藉助設計思維重組課堂組織方式。

設計思維的使命就是千方百計找出並實施有助於學生更愉悅、更投入、更有成效進行學習的解決方案。

這就意味著,在設計思維的框架內,學生學習的愉悅感是所有解決方案的邏輯起點和最終目標。

要積極研究雲課程、慕課、翻轉課堂、移動學習、泛在學習等移動網際網路背景下與教育新形態匹配的課堂組織形式:基於項目的主動學習,面向真實的深度學習,基於證據的智慧學習,突破校園的無邊界學習。

同時,自然語文課堂模式要更加關注學科思想、學科品質這一本質屬性,嘗試多元開放的無邊界課堂。

2、自然語文課堂從生本課堂走向自本課堂。

自然語文從生本課堂走向自本課堂,是課堂的再一次升級換代。

以教師為中心、以課本為中心、以教為主的課堂稱之為師本課堂。

以先學後「交」、「交」後再教,以學為主、關注教學意義的課堂稱之為生本課堂,當然生本課堂本身也在不斷豐富、完善、優化、提升。

從師本課堂走向生本課堂,是課堂的一次跨越。

生本課堂中的「生」,大多指的是班級學生這個群體,即以群體學生為本,以假想化、符號化的抽象學生為本,仍然對每一個性格迥異的鮮活生命關注不夠。

而自本課堂中的「自」,指的是每一個學生,以每一個學生為本,重心更加下移。

從以教為中心、以學為中心進入教中有學、學中有教、不分彼此的「第三種教學關係」,課堂則實現了促進個性化學習的一種混合式學習。

自本課堂有效放大了教師和學生共同作為學習者的特徵,進而使師生進入「新學習時代」。

自然語文的自本課堂基本結構的改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在學習目標方面,要在落實三維目標的基礎上關注學科核心知識結構,關注師生課堂創生知識;在重視認識技能基礎上,關注對非認識技能如社會情緒、團隊合作、可遷移技能等的挖掘、掌握;讓學生經歷真實的探究、創造、協作與問題解決,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我們原來只關注了文本本身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現在更加關注學生在項目學習、真實情境下的品質和態度,以及它們對完成知識學習、方法感悟、完成任務中的整合統一作用。

在學習內容方面,要致力於用具有挑戰性的真實任務情境(從形式上,更多的是對現實生活的模擬、仿真)呈現學習內容和任務,將「去情境」的符號形式在一定程度上還原為知識發生、發展的現場,避免過於簡化和形式化。

關注基於學科和基於生活主題統整的綜合學科實踐活動,讓學生經歷典型的學科實踐過程,增強程序和模型意識,形成相應的思維方式、實踐能力和責任擔當意識。

在學習方式方面,要積極探索項目學習、跨學科主題整合、真實情境的實踐活動等課堂模式。

在學習方法方面,要學會實踐基於個體的學程學習:基於標準確定目標的自主學習,基於學習路徑提供給學生工具、模型和腳手架。

每一種知識都應該關注兩類結構:基本概念結構與方法程序結構。

以結構為載體,幫助學生掌握學習某一類知識、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思維方式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主動學習的工具。

在學習評價方面,要借鑑專家意見,根據(跨)學科素養描述不同等級水平,根據水平設計不同類型試題:一是體現真實生活情境的創意與結構化設計,二是涵蓋系列推理鏈和能力,三是形式多樣化,體現不同能力的多重組合。

3、自然語文課堂超越傳統課型走向結構模塊。

自然語文課堂面對「識記、了解、理解、應用、靈活運用、創新」等不同的知識點要求,面對「封閉性問題、半封閉性問題、開放性問題」等不同的問題類型,面對「事實、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元認知知識」等不同的知識類型,面對「合作是為了省時、互助、分享、發現不同、探究多種可能」等不同的合作意圖和目標,我們的學生、小組根本沒有多元的合作學習方法、技能、策略去應對、去匹配,對合作過程中出現的「無法說服同伴、無法調解矛盾衝突」等偶發事件束手無策,因此無效、低效合作學習也就不足為怪了。

有學者將合作學習分為互助性合作和協同性合作;合作學習又可分為幫助——接受型、協同——接受型、幫助——發現型、協同——發現型學習策略。

因此,學習任務、合作學習形式、策略及學習目標要求沒有最佳匹配,遇到合作衝突不能快速有效解決,便是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的癥結所在。

另一方面,現在有些課改校固定了基本課堂模式;有些課改校要求各學科教師依據學科階段、性質、特點,一節一節從最原始的知識點設計不同課型的學習流程。

出現的問題是,要麼套路化,要麼普通教師難以駕馭新課型。

自然語文課堂的思考是,用「內容+方法模塊=活動思路」取代傳統課型。

方法模塊是指各學科、各課型都有回憶、總結、概括、分類等理解信息,有歸納、演繹、應用、解決問題等處理信息,有比較、綜合、創新等生成信息,若針對每類信息設計不同的學習方法模塊,就可以將課堂內容鑲嵌在不同的方法模塊中,以活動為綱,課堂就可以實現模塊自由組合,簡便易行。

也就是說,課堂結構是由不同方法模塊(嵌入內容)排列組合而成的。

原來的課型是以知識內容為明線、方法為暗線,現在的思路是以學習方法、培養思維為明線,以內容、知識為暗線;過去是只注重學科素養目標(學科三維目標),現在是還要藉助過程和學習形式,滲透、整合完成社會素養目標,即同一時空完成二類課程目標。

總之,從固定學科課型走向依內容任意組合編排的方法模塊,會產生課改新意境。

4、自然語文課堂構建學習社區混齡生態群。

構建新的學習大小社區是教學改革的一種新探索。

學習小社區指的是借鑑國外經驗把教室劃分成幾個功能不一樣的區域,一般可分為教師引導的傳統講授式站點、小組合作式站點、視頻學習站點等。

在每個區域,桌椅和教學用具的擺放會呈現出完全不同的形式。

例如在視頻教學區,每個學生都會對著自己的電腦進行相關課程的學習;而在小組合作區,學生們會分別圍坐在幾個大圓桌前進行討論交流。

這樣的教室布置可以方便教師和學生在不同教學形式之間轉換,創造了一個自由開放的個性化課堂。

學習大社區指的是由幾間教室加上一個公共間構成的混齡生態群,即學校有意創設一種教育生態,讓不同年級學生混齡學習、混齡活動。

該學習社區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不同年級構成混齡學習社區,一種是相同學科群構成專業社區。

學校的基本空間單位由單個班級過渡到「班組群」,管理效能得到提升,各種教育關係也隨之發生積極的變化——增加混齡交流,構成異質學習共同體。

當然,還存在普通學校實施的類似混齡學習的社區。

其形式有:混齡學習,比如讓高年級學生一對一教剛入學的低年級新生做廣播操,一對一輔導低年級小朋友繪聲繪色講故事、讀一本書等。

混齡閱讀,讓不同年齡段孩子同讀一種文本,互相分享和交流。

混齡活動,比如混齡趣味運動會,參賽的團體項目要求至少有三個年級學生組成混編學生隊才能報名參賽;開展交友周活動,要求必須交到三個不同年級的新朋友。

混齡生活,比如低中高年級的學生住同一宿舍,讓高年級學生教會低年級學生刷牙、疊被、穿衣等生活自理技能,同時幫扶有困難的小學生等。

作為新型學習社區,混齡生態群在認識自己、服務他人、團隊合作等方面,為學生提供了富有教育價值的學習環境。

5、自然語文課堂從知識與能力立意走向思維與審美立意。

自然的語文課堂定位從知識、能力立意走向思維、智慧立意。

把課堂建構從傳授知識、培養能力定位到「改變思維、啟迪智慧、點化生命」的核心素養高度,即為改變思維、啟迪智慧而教(學)。

但我要表達的是,還要繼續追問教學本源、教學本真,讓思維生長。

自然語文課堂要尋找思維停靠點。

思維激發、思維品質培養、思維多元表征、思維碰撞等,皆為改變思維手段、工具、目的,終極指向一定是讓思維生長。

當然,反思、頓悟同樣指向讓思維生長。

自然語文課堂的思維生長表現在思維的深度(長)、廣度(寬)、厚度(高)單項或多項量與質的增加。

課堂要以問題為主軸,藉助多元對話互動、反饋、導向性評價,實現對知識的整體和多角度表征;讓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策略性知識的綜合運用和讓問題中心圖式的運用、頓悟的產生,成為思維生長的有效載體。

對主幹問題的認知,讓學生從點狀碎片化局部思維到整體系統化思維,從靜態單一思維到動態辯證思維,從結果思維到過程思維,從簡單思維到複雜思維,從借鑑、傳承思維到質疑、批判、創新思維,成為思維生長的有效路經。

自然語文的課堂不僅僅是改變思維、達成思維的顯性結果,還應該指向讓思維生長、審美層次提升的終極目標。

5、自然語文課堂從「觀教」走向「察學」。

我們研究課堂常態的校本教研已走過三個基本階段:聽課評課、觀課議課、課堂觀察與診斷。

自然語文課堂聽課評課中的「聽」,是指以旁觀者身份看教師「教」;「評」,主要指權威者評判一節課的得失。

觀課議課是成都大學師範學院教授陳大偉率先提出的,「觀」的重點是使用觀課工具,觀察重心向學生表現轉移,以學評教;「議」的重點是以此為案例,發現可能性,旨在診斷與發展。

課堂觀察與診斷經由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崔允漷提出後影響甚廣,藉助觀察量表,讓課堂研究實現了從定性到定量的突破。

在上述三種樣態的基礎上,借鑑台灣教師李玉貴設學情觀察員的做法,本著簡易、可操作、常態化原則,我們提出一種校本教研新形態——藉助學情觀察員從「觀教」走向「察學」。

觀課教師首先要改變原來自由觀課、自選座位的做法,變成由教研組長分配觀課教師以學情觀察員身份到各小組,並詳細說明學情觀察與記錄規則及參與、指導小組學習活動注意事項。

一次完整的學情觀察與分析活動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上課前教情、學情信息公開會。

上課教師向學情觀察員通報本節課的設計理念、學習目標、活動流程、擬採用方法、效果預測,尤其是要介紹學情及小組合作學習狀態,給學情觀察員發活動案。

學情觀察員要整體感知教材,在準確把握上課教師意圖基礎上,提前3分鐘到課堂,了解所在小組分工,與學生進行簡單溝通。

第二階段,觀課中記錄。

學情觀察員如實記錄教師發出指令的有效性、組員學習狀態及偶發事件;學情觀察員要以課程資源、教師助教身份協助、指導、督察小組合作學習,使其學習效益最大化;學情觀察員還要以「上課教師第三隻眼睛」的角色,及時將學情悄悄以暗號、手勢等形式反饋給上課教師。

上課教師要利用好學情觀察員的資源,及時藉助反饋信息處置、調整、完善自己的預設,讓課堂因動態生成而精彩。

第三階段,信息分享會。

在上課教師自我反思的基礎上,學情觀察員如實匯報觀察記錄並提出自己的思考。

在專業人員對共性問題進行專業引領的基礎上,所有人員圍繞「找出自己教學痛點、描述自己痛點、找到痛點解決方法」寫出反思。

自然的語文課堂上學情瞬息萬變,上課教師面對著四五十名性格各異的學生,既要實施教學活動,又要觀察學情,因此局部出現「睜眼瞎」不可避免,而設立學情觀察員就好像給教師插上了觀察學情的第三隻眼睛;藉助學情觀察員現場提供的真實有效信息,更利於課堂的有效生成。

上課教師藉助學情觀察員提供的課堂觀察匯總記錄及分析,利於課後復盤,利於改進、完善、優化自己的教學策略;觀課教師角色發生轉變,從旁觀者走向親臨者,其觀課更加投入、專注;破解了年輕教師議課時不會說或說不到點子上的尷尬;藉助教師團隊合作,利於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現場技術指導。

自然語文課堂改革是一道永遠求解的未知方程,課堂改革永遠在路上。

來源:中華語文網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小學生核心素養咋落地

在近兩年的教育界,「核心素養」無疑是高頻詞彙之一。今年9月,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正式在京發布,這項歷時三年的權威研究成果一出爐,立即引發教育界熱烈討論。那麼,核心素養如何在中小學教育教學...

小學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途徑和方法

黃州區禹王占崗聯合小學 許謐 隨著教育部《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的頒布,各個學科都把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作為教學的基本任務,英語學科亦是如此。小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