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丨把握核心素養內涵,深化課程教學改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4年3月,教育部印發《關於全面深化課程改革 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首次明確提出研究制訂學生髮展核心素養體系和學業質量標準。

2016年9月,教育部專家組正式發布《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明確指出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

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質是育人模式的改革,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是深化課程改革的最根本、最核心、最關鍵、最活躍要素。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也是本次深化課程改革的邏輯起點,統領教育各個環節。

那麼,如何將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改革落到實處?

1

把握核心素養內涵,助核心素養落地

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是國家發展戰略,尤其是國家人才發展戰略在教育改革領域的主要體現和具體要求,同時,也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一根本任務在教育領域落實的重要措施和必要途徑。

廣大教師和教育工作者要精心研讀和分析《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總體框架和基本要點,準確把握核心素養對深化課程改革的統領性、對學生髮展的支撐性,是核心素養落地的基礎。

核心素養與深化課程改革有著直接的、深度的關聯。

它規定了課程改革的方向與宗旨,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目標,是課程規劃、課程設置、教材編寫、教育教學、考試評價、課程保障等的根本依據。

縱觀當今世界各國、各地區和國際組織針對」核心素養「體系的研究及框架構建,「學會學習」「學會交流與溝通」是「核心素養」的關鍵內涵之一。

「學會學習」「學會交流與溝通」其實質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品質、學習能力、並促進身心健康,而且要使這三者互相滲透與融合。

核心素養的培養,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逐漸獲得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走向社會,走向未來。

核心素養的提出讓課程改革充溢新的生命活力,豐富了育人目標內涵,進一步彰顯了以人為本、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核心理念。

核心素養關注的是全面發展的人。

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是課改改革的關鍵。

課程管理、課程建設、課程目標、課程實施、課程評價、課程資源開發與應用等,均指向於學生的全面發展,課程、教材、教學都是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存在的,課程、教材、教學的價值意義當然也必須體現在學生的學習和發展上。

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一個重要舉措,而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落實也就是要建構具有中國特色的育人模式。

落實學生髮展湖心素養,就是要探索新的育人模式,全面貫徹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2

實現課程統整融合,助核心素養落地

課程是學校的「心臟」,是學校育人的「藍圖」。

課程實施是落實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主陣地和主渠道。

從學校的課程規劃角度看,縱向上要實現三類課程的統整,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有機融合,實現國家課程校本化,地方課程本土化,校本課程特色化。

橫向上要彰顯兩類課程的育人功能和教育價值。

一是學科類課程,是基於學科的邏輯知識體系開發的。

學科類課程的實施要在彰顯學科育人功能和學科教育價值上下功夫,發揮學科育人的不可替代性,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奠定基礎。

二是綜合實踐和活動類課程,這類課程從基於學生的真實生活和發展需求出發,與真實的世界發生關聯,將生活情景轉化為活動主題,通過探究、體驗、操作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素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學校要構建以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為目標的、系統完整的、體現辦學特色的學校課程體系,將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和綜合實踐性課程統籌實施,通過課程實施把核心素養落到實處。

核心素養是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最重要、最關鍵、不可缺的素養。

每一門學科的核心知識、核心能力、核心品質等都是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它們的簡單相加。

因此,任何一門獨立的學科目標定位和教學活動對於核心素養的落實來講都是有限的,過分的強調學科獨立性是不利於核心素養培養的,中小學都應該強調學科整合和統籌,都要從素養的高度來設計學校課程體系,要發揮課程的價值引領、思維啟迪、品格塑造功能,才能「把學生培養成為知識豐富、思維深刻、人性善良、品格正直、心靈自由的人」。

3

基於課程標準教學,助核心素養落地

基於核心素養的課程教學改革,就是要落實學生髮展核心素養於課程實施過程之中,而課程教學是主渠道和主陣地。

我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體系的構建,最終要通過課程實施落地。

教育部已進行基於核心素養的普通高中課程實施方案修訂和各學科課程標準的修訂,近期將要審定發布。

從近期教育部公開進行的各學科課程標準(修訂稿)意見徵求稿可以看出,各學科均按照我國學生髮展核心素樣體系,提煉出了各學科核心素養,並基於學科核心素養目標要求,研製了學科學業質量標準,修訂版的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將成為基於核心素養目標深化課改的關鍵舉措和具體化、操作化。

作為學校和廣大教師來講,落實核心素養就必須執行好國家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必須大力推進基於課程標準的教學。

只有基於課程標準教學,才能將核心素養落地。

一是學校要基於國家課程方案,科學構建屬於學校自己的課程體系,將國家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學生活動社團化、社團活動課程化,把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統整融合,建立學科類課程、拓展類課程、綜合實踐活動類課程三位一體的課程體系,使核心素養分階段、分層次、分要求落實到具體的課程實施之中。

二是學校要組織各學科教師,開展基於課程標準的學期課程綱要的研發,要面向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和主人,將課程標準規定的學科核心素養、學科科學內容和學業質量標準,按照學期進行分解和細化,從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實施、課程評價四個維度,落實到每一個學期,既使教師明確學期教學的基本任務和要求,也使學生知道一學期的學習內容和要求,知道學什麼、怎麼學、學到什麼程度、如何評價等。

這樣才能將學科核心素養落實到每一個學期。

三是組織教師進行課標規定的學科課程內容的分解和細化,將具體學科學習的內容標準分解為多個學習要素,並分析核心要素和關鍵要素,用具體的行為動詞予以科學地描述。

這樣才能將學科核心素養落實到每一知識節點。

四要組織教師科學制定教學目標,對每一學習主題或項目進行教學設計時,必須清晰地、規範地設計教學目標,每一條教學目標的敘寫均應體現行為主體、行為活動、行為條件和行為結果四個要素,且行為主體必須是學生。

五要按照教學目標先進行學習評價設計,設計出目標達成的教學評價方式、途徑和內容,教學評價的設計要先於教學活動設計。

只有抓住這幾個關鍵環節,才能將核心素養真正落地。

4

轉變教學方式方法,助核心素養落地

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是什麼樣?這是一線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

對此應達成共識:只有能將學生引向「深度學習」的教學,才是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

所謂「深度學習」就是指在真實複雜的情境中,學生運用所學的本學科知識和跨學科知識,運用常規思維和非常規思維,通過高層次的思維參與與投入,將所學的知識和技能用於解決實際問題,以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合作精神和交往技能的認知策略。

「沒有高水平的思維參與和投入,學科知識的學習就永遠只會停留在符號知識(表層結構)的學習上,而不能深入知識內涵(深層結構),獲得知識的價值和意義,進而使知識和思維能力獲得良性循環的發展」。

要大力引導廣大教師,切實轉變教學方式,指向於學生核心素養發展這一基本目標。

一是要實現由「三維目標」向「核心素養」轉變。

要引導廣大教師深入開展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方式的課例研究,通過課例把核心素養真正落實到課堂教學中,落實到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的深刻變革中,從而力爭將核心素養由一個抽象的理念變成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行動。

二是要實現由學科中心向學生中心轉變。

要積極引導廣大教師從以學科為中心、學科核心知識為中心、學科考點為中心,轉向核心素養為中心。

從核心知識到核心素養,其本質是從學科中心的課程觀向學生中心的課程觀的轉變。

當下,以學科核心知識為中心的教學,過於注重知識而輕經驗、重學科邏輯輕心理邏輯、重學術性輕實用性。

要倡導從學生的立場出發,核心知識與核心素養並重的課程教學理念,以學生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導師制引導學生的社會化進程,通過走班制滿足學生的教育選擇,通過學分制彰顯學生的綜合素質,通過自主管理喚醒學生的主體自覺,通過活動課程豐富學生的自我體驗。

三是要實現由單一學習方式向多元活動學習方式轉變。

「核心素養」一頭連接「全面發展的人」,一頭連接「真實的生活世界」,核心素養本身具有可塑造性、後天可培養性和可干預性等特徵,因此,核心素養的培養要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之中進行,要通過真實的情景、多元化的學習方式——如小組討論、主題式學習、項目式學習、實踐探究式學習等,把知、情、行、思、信等要素相融合統籌落實。

這就要求我們的廣大教師在學科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熟練掌握語言文字符號所直接表述的學科知識和技能(概念、規律、命題、理論的內涵及其意義),更要讓學生感受、體會和領悟到蘊含在學科知識內容和意義之中或背後的精神、價值、方法論、生活意義(文化意義)。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不應僅僅為了獲得學科的若干知識、技能和能力,而是要同時指向人的精神、品格養成、思想情感、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的生成與提升,指向於人的文化意義、思維意義和價值意義的追求之中。

作者:靳建設,男,1962年6月出生,甘肅省教育科學研究所黨委書記兼副所長,特級教師,西北師範大學碩導,教育部基礎教育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委員,全國中小學教育督導評估專家。

研究方向為課程與教學、教育科研與管理、物理教育等。

本文內容出自《基礎教育課程》

甘肅教育編輯整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自然語文課堂聚焦核心素養

自然語文課堂聚焦核心素養安徽省阜陽市鐵路學校 特級教師 武宏鈞 長期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觀念和原則的泛化,各行各業和千家萬戶把自己與基礎教育的關係更多看作需與供的關係,更多要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