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耘講堂|嚴文蕃:未來學校更重視什麼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黨的十八大報告、「十三五」規劃中都提到,按照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要求,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教育改革發展戰略主題,核心是解決好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的重大問題。

特彆強調,為適應未來的社會發展,要堅持能力為重,強化學生學習能力、社會責任、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全面培養。

在這樣的教育方針與戰略的引領下,進一步思考未來學校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未來學校將重點培養學生的哪些方面、未來學校將採取怎樣的課程設置和學習方式等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在當前高度信息化的時代和社會背景下,碎片化知識隨處可得,知識不再是難以獲取的力量。

如何對碎片化知識進行整合、如何運用知識,成為當今教育與社會更為關注的問題和挑戰,也為培養人才的目標和教育策略提出新的前所未有的挑戰。

從眾所周知的PISA項目(Program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中不同國家與地區的閱讀、數學、科學成績比較來看,中國學生所取得成績的排名和高分比例,尤其在數學學科中遙遙領先。

這種考試型知識的獲取方式,被稱為「掌握性學習」(mastery learning),即以教學目標為綱,通過反覆嚴格的記憶和訓練等即可習得、再現和掌握知識的學習模式。

PISA成績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國學生在掌握性學習能力方面具有相當強的優勢,而這卻是美國、英國等西方已開發國家學生的短板。

然而,未來社會中,隨著知識獲取途徑的便捷和多元化,未來學校的學生學習方式將由掌握性學習逐漸轉變為重在理解和分析知識、整合和轉化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及創生新知識的深度學習範式。

未來學校並不意味著絕對地對傳統掌握性學習的全盤否定和摒棄,更側重於培養學生對傳統優勢的繼承發揚和對短板問題的大力應對與發展。

未來學校要實現學生的全面、平衡、綜合發展,既要促進學生心智方面的發展,也要注重體力方面的發展。

心智發展方面,既包括學術領域的發展,也包括非學術領域的發展,而學術領域中既包括知識層面的發展,也包括能力層面的發展。

知識層面既包括考核形式以內的知識學習,也包括考試形式以外的知識學習。

這個結構中的兩條線路,等同於學生全面發展的兩條腿。

全面發展的人應該兩條腿都發達,不全面發展的人就是某一條腿發達,另外一條腿不發達。

中國學生掌握性學習的優勢反映出其在心智發展、學術領域、知識學習、考試型知識學習這一線路上的發達,而在身體、非學術、實踐能力、非考試型知識這一線路上的弊端與欠缺,這為未來學校的教育目標和培養策略提供了形象而深刻的警示和依據。

一、未來學校更強調「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和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與前沿問題,指的是學生應具備的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那麼,核心素養對建立未來學校及其學習目標的設置有何啟示?

從2016年9月公布的《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報告來看,我國學生核心素養的總體框架包括三個主要模塊:第一個模塊為文化基礎,具體包括人文底蘊和科學精神維度,尤其強調情感、態度和價值取向的形成及批判性思維、探究精神的養成;第二個模塊為自主發展,包括健康生活和學會學習維度,強調珍愛生命、健全人格和樂學善學等基本要點;第三個模塊是社會參與,包括責任擔當與實踐創新維度,強調除了自我發展之外,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世界公民意識,以及在現實問題與困境中解決問題、應對挑戰所必需具備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等。

在美國,學者也凝練了21世紀未來學校學生所應具備的四大核心能力,即創新能力(creativity)、批判思維能力(critical thinking)、溝通能力(communication)、合作能力(collaboration),被簡稱為4C能力。

其中,批判思維是創新的條件和前提,貫穿於溝通與合作的全過程,強調不同意見、不同想法的生成和表現,在各種不同的意見和想法中才有可能創新。

有的學者將創新能力進一步引申為創造力與想像力,批判思維能力引申為批判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

此外,網際網路時代特彆強調溝通合作和互相理解的重要性。

繼而,有的學者提出了6C的觀點,在此4C之外增加了品格教育(charactereducation)和公民意識(citizenship)。

與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中對「社會責任」認知的不同之處在於,美國強調的社會人建立在個體人的前提之下,特彆強調獨立的個體和品質,在個體人格健全的前提下再置於社會中強調公民意識的培養,而公民意識實際上是指個體擁有擔當和奉獻兩種品質。

整合以上要素進行中美核心素養對比可以看到中美的異同所在,首要的共識為:未來學校要服務於未來社會,從較近的未來看,也就是21世紀;未來學校最看重的關鍵核心素養,實質上是創新、批判、溝通與合作,將最著力解決提高學生處於複雜情境下的問題解決能力和實踐能力,從而使學生能夠適應飛速發展的資訊時代和複雜多變的未來社會。

二、未來學校更重視寫作能力

在人文與科學技術日益發達的未來社會,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教育統稱為STEM教育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Mathematics),其發展演變也傳遞出關於未來學校發展的重要信息。

STEM課程源於美國對基礎教育在理工科領域的式微而進行的反思。

隨著STEM課程體系的發展與改善,以及學生全面發展與整合課程的需求,最初的STEM中增加了「A」(Arts),即人文藝術學科,成為STEAM;繼而,STEAM中又最新增加了「R」(wRiting),即寫作能力,成為STREAM。

從STEM到STREAM的發展演變歷程,可以看出未來學校的學科與課程發展趨勢和價值導向,即由具體內容向整體學科、由單學科向多學科、由單領域向跨領域、由獨立向整合、由專才向通才的價值轉向和態勢,終極目標是培養終身學習的完整的人。

在最新的STREAM教育理念中,R代表的寫作能力將在未來學校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美國曾經做過一項調查研究,將本國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和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院等聲譽卓越的研究機構的科學家與一般的科學家做對照研究,分析其差別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基於統計數據分析發現,差別不在於不同群體的科學素養水平,而在於其寫作能力;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和卓越科學家中,把寫作作為業餘愛好的人數占比是一般科學家的約20倍,排除調查取樣等限制因素,這是一個保守的結果,在現實中這個差距有可能至少是100倍。

寫作是科學教育乃至各個領域中非常重要的能力和素養。

閱讀是知識的輸入形式,而寫作是知識經過思維邏輯的整合和分析處理乃至創新構建以後的輸出形式。

因此,寫作能力反映的是一種高水平的學習與創新能力,對學生學業成就水平的衡量,應以寫作能力為最重要的判斷依據和標準之一。

此外,團隊合作是未來學校最看重的四大核心素養之一,而寫作是團隊合作最重要的呈現方式和渠道。

遺憾的是,在現代學校中,中美學生普遍在寫作能力方面存在短板。

三、未來學校更重視課程的整合和深度學習為導向的新教學範式

我們所屬的這個時代,傳統的界限逐漸消失,包括國家間的界限、學術與工業的界限、學科界限等都趨於模糊,走向融合。

在這樣的情境下,應對未來的挑戰不可能僅僅靠一類學科或一種技能。

過去多年美國在教育領域進行的各種嘗試傳遞給我們的一個信息,就是將來的課程不是獨立的,更多是整合的。

STREAM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學科整合案例。

那麼,如果未來學校課程普遍具有跨學科整合的特性,那教師該怎麼教,教學將轉向什麼樣的新範式,呈現什麼特點?深度學習給了我們最好的答案。

傳統教學模式以美國教育家布魯姆的教育目標分類學為理論依據,強調教學目標設定、教師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和知識的面對面傳授,學生學習以掌握性學習模式為主,主要學習目標是對教師所傳授知識的記憶、理解和再現。

然而,高速發展的網際網路與信息技術,給傳統教學模式帶來巨大的衝擊與挑戰,知識信息的來源、呈現和傳遞方式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目標和教師教學模式也因此隨之發生質的變革。

布魯姆的學生對認知分層體系的修訂中強化和增加了知識的分析與創造的目標,這為應對資訊時代新教學範式的轉向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

依據此,自20世紀70年代在西方國家所倡導的深度學習的核心旨趣,即在於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分析、整合和轉化、實際運用和問題解決,以及創生與構建。

深度學習帶動了新教學範式的轉型,教師不再是掌握知識和程序(複習舊知識、預習、導入新知識、布置作業練習)的權威與主導,教師的作用不再是簡單地、單向道地傳遞信息,而是對碎片化知識信息的連接與整合的引導,是通過師生互動、教學實踐、學習質量測評等方式,實現學生對知識的深度理解、運用、評價和創新。

總之,未來學校更看重課程和知識的跨學科整合,教師的使命是通過對學生深度學習目標的實現,來促進他們應對瞬息萬變的未來社會的實踐能力。

四、未來學校更重視在項目實踐中實現學習

深度學習帶給未來學校的啟示,不僅限於未來教學範式的轉型。

深度學習自身代表的是不同層次與類型知識及認知目標的整合,因此要實現深度學習,在方法層面上必須具有統整性,包括建立學習共同體和深度學習環境,建設整合的數字化資源平台,推進深度教學實踐等。

其中,推進深度教學實踐的關鍵在於教學項目設計。

有別於傳統教師主導的課堂授課方式,由學習共同體共同參與的項目實踐的學習形式,使學生不再被動而簡單地輸入、複製或應用現有知識,而必須通過小組合作來整合現有知識與信息,將其轉化為一個全新的內容、理念或解決方案。

通過具有挑戰性的合作參與性的項目任務,實現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分析、創造,即深度學習的目標。

學生在課程項目實踐中占據主導地位,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指導、反饋的角色,是項目實踐中學習共同體的一份子。

從本質上看,未來學校的課堂教學和學習模式,是最大化地利用信息技術資源,將傳統的布魯姆教育目標中的低層次目標交由學生通過信息資源平台課前自主學習,而將更為寶貴的課堂互動和課後學習時間,通過合作項目實踐的形式用以實現布魯姆教育目標分類體系中的高層次目標。

這種模式是對傳統教學模式、對傳統布魯姆教育目標層次的根本顛倒。

深度學習項目實踐最典型的一個案例是美國式的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最初源於2007年美國某高中的兩位化學老師Ja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

為了幫助一些各種原因影響而落下課程的學生,他們將課程製作成幻燈片和有聲視頻,發布到網絡上供學生課下觀看,在課堂上則以討論和實踐的形式開展,此舉被認為是美國K-12學校實施翻轉課堂的起源。

經過多年翻轉課堂項目教學的實踐經驗,2011年兩人合著出版了《翻轉你的課堂:時刻影響課堂上的每一位學生》(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Every Class Every Day)一書,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翻轉課堂經驗。

總之,未來學校將著重培養具備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的學生,將重視寫作能力的培養,將以整合課程的方式促進深度學習為導向的新教學範式轉變和項目實踐為主導的學習模式的轉變。

(嚴文蕃 美國麻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終身教授)

微信編輯:孫建輝

(本文選自《中國教師》總第275期)

(歡迎關注中國教師公眾號 ID zgjszz)

《中國教師》雜誌社官方網站:www.zgjszz.cn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轉載來源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中國期刊網》《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全文收錄期刊

·萬方數據—數字化期刊群收錄期刊

·龍源期刊網收錄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遴選)資料庫來源期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自然語文課堂聚焦核心素養

自然語文課堂聚焦核心素養安徽省阜陽市鐵路學校 特級教師 武宏鈞 長期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市場經濟觀念和原則的泛化,各行各業和千家萬戶把自己與基礎教育的關係更多看作需與供的關係,更多要求教...

堅守專業立場,探索評價改革

落實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主要通過三個緊密相關的途徑:課程改革、教學實踐、評價改革。其中評價改革不僅僅包括高考和中考制度改革,而且還應包括學校內部與教學過程緊密伴隨的日常性評價,以及以日常性評價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