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專業立場,探索評價改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落實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主要通過三個緊密相關的途徑:課程改革、教學實踐、評價改革。

其中評價改革不僅僅包括高考和中考制度改革,而且還應包括學校內部與教學過程緊密伴隨的日常性評價,以及以日常性評價為基礎、與學校課程體系相匹配的學校內部評價系統。

從某種程度上說,學校內部評價系統的建設,是教育質量保障的基礎性工作,是在「促進人的發展」的根本目標下,推動教育教化與涵養的完整功能,日積月累地直接作用於學生的保障性措施。

在追求質量的總體要求下,當下往往會強調自上而下的、來自學校外部的力量對學校進行「監控」,用外力控制學校質量,而對學校的「自控」重視不足,對學校基於課程實施全過程的評價體系這一內在機制的建設,目前還沒有廣泛的實踐響應。

由於各種原因,長期以來,學校往往過分關注終結性評價,特別是與升學相關的高利害考試評價。

考試成了學生學業評價的唯一方式,考試結果成了學校優劣的絕對尺度。

久而久之,教學形成了一個以「結果制約過程」為特徵,以高考和中考為龍頭,層層相連、環環相扣的習慣機制和龐大體系。

在這樣的體系下面,學生在一個真正有趣的課堂里表現出來的興奮和對於知識的興趣,都會被單調乏味、以答題為中心的訓練驅趕殆盡,所付出的沉重代價是學生的創造性、批判性、興趣愛好和自主思考的缺失。

我們固然要推動招生考試製度改革,力求更多從學校外部發揮其對基礎教育學校教學的正面導向作用,然而,招生考試有其功能定位和實施條件的時空限制,其改革也非一役之功。

而在目前的外部條件下,學校通過自身的改革,仍然可以有所作為。

首先,作為學校課程領導者的校長,要以核心素養為綱,制訂學校的課程規劃。

從課程目標(培養怎樣的學生)、課程內容(學習的基本材料與活動形態)、課程實施(途徑和方法)到課程評價(是否達成目標及達成怎樣的水平),應有完整的規劃設計;從全校總課程規劃方案到各學科的子項目方案,都要有詳盡的安排。

其中,當然應該包括以評價學生核心素養為重點、基於課程標準,並且體現教學目標和評價目標一致性的教學目標體系,從而使得評價鑲嵌在教學中。

在各學科教學過程中體現出「教、學、評」的交融,使評價發揮引導和推動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作用,實現「評價亦是學習過程」,通過過程性的評價來保障質量。

唯有這樣生成源自學校內在的動力,方能實現學校內部機制的形成。

其次,既然我們的評價要以落實學生核心素養為重點,那麼,對核心素養發展水平的評價,絕不可僅僅依靠測試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掌握程度來體現,應以多種評價方法來實現。

因此,我們要學會選用更加豐富多樣的學習成果呈現形式來進行評價。

比如,文科類課程用撰寫評論、調查報告、口頭講演等方式,實驗類學科用遞交實驗報告方式,視覺藝術類用作品方式,語言類和音樂類用製作、遞交音錄方式,專題探究類用研究報告、論文、檔案袋方式,等等。

多樣的形式更加符合各個學科的特點,也更能衡量學生各學科的「學習結果」。

因為各學科都對核心素養的形成有獨特的作用,而核心素養作為目標,最終體現在學生學習的結果中,是經歷了真實學習過程而留下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

這往往是難以用傳統紙筆測試方式可評價的。

這樣的評價沒有現成的路子可循,需要學校通過實踐和探索,逐步創造出成熟和成功的經驗。

再其次,學校內部教、學、評融合的評價,更多的功能是「改進」和「表現」。

因此,不宜過多強調內部評價的甄別功能。

「改進」是針對師生兩個方面:就教師而言,要依據評價結果,反思日常教學、優化內容、調整策略、完善過程;就學生而言,則要針對其個性特點和具體問題提出建議,促進其改善。

所謂「表現」,就是讓學生在完成設計的學習任務中,不僅表現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而且還要表現出各種能力和品格,如思維能力、創造能力、學習能力、動手能力等。

多元的方式,能讓多樣化評價客體的特長得以充分展現,防止單一評價所導致的因為忽略學生多維性、綜合性發展而陷入單面化、線性化迷途現象的產生。

通過這樣的評價,讓學生髮現自我,讓教師及其他相關人員發現一個個具有個性和特長的生命主體。

由此,實現關注每一個人獨特性、促進每一名學生個性發展的學校教育。

最後,設置真實性的學習任務情景,培養和考察學生髮展的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要關注的是對複雜、不確定的現實問題的解決能力。

因此,在學生學習的領域中,選擇具有挑戰性的複雜情景和探究任務,既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途徑,又是考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水平的場域。

在這樣的場域裡,激活學生知識和技能積累,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和創造性思維,而不是讓他們去尋找所謂標準答案,或得出結論的規定路徑,從而使得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高層次能力得以延伸,他們的興趣與動機、行為與態度、合作與寬容、自信心等都能得以拓展。

在指導學生實現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搜集學生的各類信息,比如觀察記錄、反思筆記、合作研討中的表現與作品(包括其設計方案或作品、論文、文學作品等),憑藉這些證據去真實記錄學生個性品質、精神態度、學業水平發展過程,形成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軌跡。

評價很重要,當然也很複雜和專業,所以,評價改革的推進很艱難。

但是,在新質量時代,學校評價是一個繞不過去的坎兒。

在當今社會教育價值觀還遠未形成基本共識、外部和內部評價互動還不夠有效的情況下,學校內部評價改革的緊迫性和可行性依然存在。

對此,改革的定力要從哪裡來呢?它來自教育者遠大的專業眼光和對專業立場的堅守,更來自其對於時代和歷史責任的擔當。

優秀校長在這個坎兒面前,不能局限於行政推動,不能束縛於潛規則,不能屈服於世俗壓力,要從追求文化自覺的高度,去推動評價改革及其改革背後的評價文化轉型,更要學會在觀念交織的現實中尋找契機,拓展空間,不斷擴大回歸教育本原的實踐「根據地」,從一個個子系統的落實、落細、落小開始,最終形成以人的發展為根本目的、基於教學過程的真實性評價體系,充分而可靠地保障校本質量,實現育人目標。

(作者尹後慶,系上海教育學會會長、國家督學,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家工作委員會副主任)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基於核心素養,推進學校變革

■推進學校落實高中新課程方案和標準⑤2018年年初,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和標準正式頒布。新課標的修訂,牽一髮而動全身,將會推動高中學校在教育目標、課程育人價值、課程結構、內容組織、學業質量標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