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晗清:核心素養時代「人」的核心素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吳晗清,教育學博士、心理學博士後,師從我國當代著名教育學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裴娣娜先生,首都師範大學教育學教授。
主要研究校長辦學、課程與教學論、教師專業發展。
承擔省部級重點課題等多項,發表論文60餘篇。
吳晗清:「一流的校長,應該有時間去喝喝茶、釣釣魚。
」
12月16日,吳晗清教授作為點評嘉賓,出席了於北京師範大學二附中國際部召開的2016年學校(基礎教育)創新發展研討會--創新教育分論壇。
論壇上他不僅對幾位校長的發言作了精彩點評,還對時下熱門的核心素養做了內涵提煉,以實踐研究的角度,分別闡釋了校長、教師、學生等應當具備的核心素養。
以下內容根據吳晗清口述整理而成。
校長的核心素養
校長要有時間喝茶、釣魚
我傾向於教育的實踐研究,多年來跑了170多所學校,發現其中有很多問題。
比如有不少校長兢兢業業,學校辦學質量卻不理想。
而一流的校長卻有時間去喝茶、釣魚,為什麼呢?
我以為,那就他們具備了校長的核心素養。
可以分為四個維度:
引領一所學校的共同目標和價值體系
一般認為,可以從不同學校的歷史發展、未來人才所需的核心品質、學校特色(如九年一貫、藝術學校)、地域文化、校長的教育情懷等六個方面來引領構建一所學校的共同目標和價值體系。
構建一以貫之的育人體系
主要包括,包括課程的頂層設計、學科教學特色的凝練以及有效的德育實踐。
首先,一所學校的課程體系,不是各個學科名稱簡單的堆砌,而是根據學校的辦學目標高度結構化的體系,它旨向學校的育人目標。
因此每所學校都在共性的基礎上,要有一定的風格特色。
其次,應該鼓勵不同學科教學形成鮮明的特色,尤其是學校先行發展起來的優勢學科。
通過教師引領,讓學生手腦並用,培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促進學生真實的發展。
第三,德育工作。
我一直認為,德育不是培養道德標兵,而是培養做人的底線:珍愛自己的生命,以及敬畏他人的生命。
從我國眾多重點大學自殺和殺人的案例中,不難看出導致學生走向人生毀滅的三大原因。
家庭方面。
當家庭極度貧困或者極度富裕的時候,加之缺乏父母或者學校正確引導的話,就很容易走向極端。
自身方面。
主要是身體健康和良好的自我認知。
比如今年內蒙古有一個孩子因為心臟病沒有辦法治療,在高考第一科結束後就跳樓了;南方某理科狀元考上北京一所非常著名的大學,軍訓還沒有結束就跳樓了,他在遺書里說:「到了北京以後,居然發現有人比我更優秀」。
社會方面。
主要是讓學生學會與異性和同性正常交往,一句話就是「男生要大氣、女生要善良」。
經驗告訴我們,小氣的男生沒有什麼出息,女孩不善良比男生更麻煩。
構建適合於人發展的制度與管理系統
管理學上有個說法,叫做「造鐘者」和「報時人」。
提醒卓越的領導者應定為於良好制度的創建者而非執行者,比如即使柳傳志離開聯想、王石離開萬科,這兩個知名的企業依舊照常運轉,甚至可能運轉得更好。
所以,要辯證地看待「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期待咱們校長創辦一所可以持續發展的學校,這個核心就是構建科學合理的制度與管理系統。
比如教師評聘、獎懲、專業發展等等方面。
弗羅姆的期望理論指出,激勵動力 =
期望利率 * 目標效價。
即制度與管理是否合適,要看是否適宜於人的有價值的目標的實現。
修煉自身領導力
這些年,我訪談了一百多位校長。
根據相關的管理學理論,從校長的專業引領能力和人文情懷這兩個角度,我把目前的校長分為四類:
第一類是菩薩型。
這類型的校長有深厚的人文情懷和極強的專業引領能力,可望而不可及,數量不是特別多。
第二類是母親型。
有非常強大的人文關懷,但是業務引領能力稍微弱一些,這種校長多多益善,因為起碼他不會做什麼壞事。
第三類是師傅型。
這類校長雖然有很強的專業引領,但是人文情懷方面弱一些。
管理學研究表明,員工跟著領導,如果沒有歸屬感,團隊是不會持久的,是沒有創造力的。
第四類是路人型。
校長與教師就是路人甲、路人乙的關係。
就是您管您的,我干我的。
結果可想而知。
所以校長的領導力是非常重要的,非常期待中國出現更多象諸位一樣的菩薩型校長、教育家。
學生的核心素養標準要深入人心
最近公布的學生核心素養,包括文化基礎、自主發展和社會參與,還包括諸多次級條目,其研究非常科學,獲益匪淺。
然而我覺得過於複雜了一點,我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學生在離開學校之後,學校究竟能夠給學生留下什麼?這就是被愛因斯坦稱為「真正教育」的東西。
教育學角度
其實學生的核心素養,或許沒有那麼複雜。
過於複雜反而可能無法深入人心,就像我們現在出台的核心素養該怎樣內化成為學生的行為、價值體系,就是很難的一件事。
學生的核心素養有兩條:良好的個性和良好的社會適應性。
一是良好的個性。
大抵蘊含是好奇心、問題意識、信息能力、批判性思維,其最高級別的表現就是創造力。
二是良好的社會適應性。
光有個性還不行,學校和教師一定要培養孩子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培養出的大氣的男生、善良的女生。
愛因斯坦的《論教育》中有這麼一段話,我轉述一下:
如果我們的社會全部是由像蜜蜂或者螞蟻這樣毫無個性的人組成的,那麼我們的社會將是一個沒有發展前景的、沒有生命力的社會;相反地,如果一個社會全部是由有個性的人組成,而這些有個性的人卻沒有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彼此之間沒有良好的溝通與合作,那麼這個社會將是一個混亂的社會。
因此,學校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個性以及良好的社會適應性這兩個重要的品質。
心理學角度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學生的核心素養有三點,即我所謂的「三商模型」:
一是智商。
調查發現,學生學業成績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腦袋裡面的知識很多是碎片化的,沒有形成一個有效的體系。
學校教育需要引導孩子構建一個完整的結構化的知識體系,需要學生投入情感體驗以及思維深度。
二是情商。
情商有兩個方面,一是讓孩子認識自己,不管自己多麼優秀,也不是世界的中心。
如俗話所說,地球差了誰照樣轉;其次是體諒別人。
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缺乏一種換位思考的習慣,經常開啟互害模式。
應讓學生認識到一切眾生都是平等的,發菩提心、行菩薩行。
三是行商。
所謂的行商就是在信仰的前提下,正能量地把美好的夢想轉化為現實的堅持不懈的卓越的行動力。
哈佛大學曾有一項對畢業生的調查:在畢業之前,發現大概有3%的學生有長遠而清晰的人生目標,有10%的學生有短期的發展目標。
若干年後發現,當年這些在學校里有長遠夢想的孩子幾乎都成了各行各業的精英,基本活躍在社會各界的上流。
那些60%缺乏長久目標和夢想的絕大部分學生,畢業後就變得比較平庸了。
教師的核心素養
我走訪了許多學校,發現一個問題:當一味強調教師像蠟燭一樣燃燒自己、照亮別人時,這樣的學校教育往往做得不好。
將老師比喻成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其實是不太符合人性的。
因為一個人把自己燃燒完之後,是無法去成就別人的。
真正好的教育方式可能應該是,既成就了學生,也成就了教師自己。
我以為,教師的核心素養其實也很簡單,就兩條:一是情懷,二是教育教學能力。
先談情懷
中國民間有四大菩薩信仰,分別是地藏王菩薩、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
諸位可清楚為什麼是這樣的順序?
首先是地藏王菩薩,強調個人要有很好的道德修養;
觀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擁有普渡眾生的情懷;
文殊菩薩代表大智大慧,有智慧和能力;
最後是普賢菩薩,普賢代表大行,知行合一的行,一切美好的願景如果沒有行動實踐都是空中樓閣,都是虛幻的,所以行動非常重要。
這四大菩薩的修養反映的就是教師所需要具備的教育情懷:首先教師要有很好的道德修養,其次還需普渡學生的情懷,再次不光要有情懷還要有智慧,即教學能力,最後要有將教育理想付諸行動的卓越行動力,也就是行商。
再談教育教學能力
教師的核心素養之二,就是教育教學能力。
大抵包括教學能力、課程開發能力、教育研究能力等等。
其實這些能力並不是強壓在老師身上的,而是讓老師通過這三個渠道完成自身的專業發展。
首先從教學維度來講,鼓勵教師成為名師,形成獨具一格的教學風格。
其次是課程方面,解構國家課程、重構適合於本地區的學科課程。
然後是教育科研,如果教育科研定位於評職稱等功利的方面,則是很難持久的。
如果教師把研究過程當成教育本身應有之義,那麼就會得到長足發展,蘇霍姆林斯基、陶行知都是這樣成為教育家的。
總之,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是教師的核心素養之一,其建構過程也恰恰就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歷程。
-
最權威、最具時效的教育資訊
-
最深刻、最獨到的深度解讀
-
最實在、無水分的乾貨分享
-
全國中小學名校長交流學習、價值分享的社交平台
-
盡在校長派
-
自由思想,獨立人格,匠人精神
-
關注校長派微信公眾號
-
我們在一起,可以成為改變的力量!
| 校長派王乙琨整理編輯
| 來源:校長派
| 更多內容請關註:校長派
堅守專業立場,探索評價改革
落實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主要通過三個緊密相關的途徑:課程改革、教學實踐、評價改革。其中評價改革不僅僅包括高考和中考制度改革,而且還應包括學校內部與教學過程緊密伴隨的日常性評價,以及以日常性評價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