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核心素養,推進學校變革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推進學校落實高中新課程方案和標準⑤

2018年年初,普通高中新課程方案和標準正式頒布。

新課標的修訂,牽一髮而動全身,將會推動高中學校在教育目標、課程育人價值、課程結構、內容組織、學業質量標準、學習和教學方式、考試評價等領域的變革。

本次課程標準修訂的一大突破,是在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框架基礎上,通過反思學科本質和育人價值,凝練了各學科核心素養。

這一做法旨在解決當前基礎教育目標體系內存在的脫節問題。

我國基礎教育總體育人目標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但由於這一目標缺乏明確界定和系統闡述,難以在學校層面進一步具體和細化。

這種現實不僅導致學科目標和總體目標之間難以銜接,也使得不同學科在育人價值上難以實現真正的統整。

凝練學科核心素養,構建核心素養模型,成為聯結我國基礎教育總體目標和學科教育目標的關鍵環節。

當前,高中學校校長的首要工作,就是深刻認識新課標中核心素養的教育意義,結合本校實際,設計出符合自身學校特點和發展需求的、能夠切實反映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的校本核心素養模型,使之成為學校制定發展規劃和課程方案、設計課程、開展教學和評價、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實施學校管理的根本基礎和目標依據。

變革學科課程體系結構及其設置

新課標以核心素養為育人目標,對學校課程的結構及其設置提出了新的要求。

首先,學校需要反思每個學科的本質及其育人價值,變革學科課程的設計理念和組織方式。

當前,學校對學科課程的認識通常還停留在習得學科知識的層面,缺乏對學科本質和學科育人價值的思考與挖掘。

學校需要站在素養培養的角度,重新審視學科課程的教育意義。

一些學校的學科課程設計更多的是將概念、原理和方法以結論的方式直接呈現給學生,缺乏與學生經驗的整合。

學科課程設計應該將學科邏輯與學生經驗充分結合,從核心素養、學科內容和主題情境三個維度設計與組織。

學科內容的設計,要強調學科大觀念和知識技能的結構化,突出學科實踐,滲透學科思維方式和探究技能;主題情境的設置,要從學生日常生活出發,創設有意義的真實情境,與學生經驗建立緊密關聯、螺旋上升的任務或活動系列,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持續發展。

其次,學科課程建設要適應學生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要求,加強不同範圍和深度的跨學科課程整合與建設。

21世紀是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時代,產業結構和社會生活正在發生根本變化。

審慎的判斷力、解決問題的創造性、團隊合作和溝通能力以及終身學習能力,是個體面向未來社會必須具備的技能。

這些技能屬於跨學科核心素養,需要學校跨越傳統的學科邊界,重視跨學科探究主題和社會實踐活動。

跨學科整合課程對培養學生跨學科素養具有特殊價值。

其實,兒童在入學之前,就是以一種整合的、經驗的方式與現實環境互動的。

在這一過程中,兒童完成早期能力的發展、自我的形成以及社會互動方式的塑造。

入學後,分學科的學習,有助於兒童從不同學科視角認識世界和解釋世界,進而更為深入地體驗和反思日常生活。

但這種深入是以割裂原本一體化的生活環境為代價的。

創設跨學科課程或綜合性社會實踐,旨在為學生提供現實世界的複雜情境,讓他們有機會整合和運用不同學科(領域)的觀念、方法和工具,生成可遷移的知識和技能。

現實問題的解決和社會性實踐,發展了學生批判思維、團隊協作和主動創造的意識和品質,從而更好地適應現實社會和建設美好未來。

再其次,學校要根據學生素養發展的多樣化需求,建立和完善各種類型和序列的課程體系。

本次課程標準修訂特彆強調了課程的基礎性、多樣性和選擇性,並將課程類別調整為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三類,在保證共同基礎的前提下,為不同發展需求的學生提供選擇。

學校課程的多樣化和選擇性可以從類型和序列兩個角度思考與建設。

不同類型的課程涉及不同領域、主題、內容及整合程度,旨在滿足學生不同的興趣、愛好和發展方向。

同一類型中不同等級或進階的課程序列,旨在提供學生在某個領域或方向上進一步拓展和提升的空間。

學校需要在當前高考綜合改革的背景下,深入研究不同學生的素養發展需求,結合區域及本校實際,建設滿足學生個性化和多樣化發展的課程體系。

創建促進學生素養發展的學校文化

以核心素養為育人目標,學校需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和育人模式。

新課標背景下,學校要變革課堂教學模式,從知識本位、教師中心向素養本位、學生中心轉型。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以現實情境為載體。

情境賦予學習活動以意義,提供了實踐反思和社會互動的基礎。

學校需要變革既有的學科本位、知識導向、講授為主的課堂教學模式,激勵教師創設貼近學生經驗、能夠承載育人價值的各種真實情境,讓學生基於問題、任務或項目式的活動方式,開展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學習。

學習不應囿於一室之內,學校要讓學生經歷複雜多樣的真實情境,在有意義的任務和活動中實踐、反思、討論和質疑,培養思維方式和探究模式,建立情境、觀念和結果之間的靈活關聯。

事實上,核心素養的內涵早已超越傳統意義上的「能力」,它指向學生身心健康成長和人格健全發展。

而這樣的成長和發展需要開放的、靈活的和公正的環境提供支持。

大量研究表明,兒童只有生活在一個充滿關愛、包容、安全和支持性的環境中,可以自由探索,允許不斷失敗,才會形成具有批判精神和創新精神的個性品質,從而積極探索未知,敢於迎接挑戰。

學校需要尊重作為鮮活生命和獨特個體的每一個學生,相信每個學生都具有成長的心向和潛質,都值得擁有發展的權利和成功的機會。

同時,學校需要從這一立場出發,創設以人為本的育人環境,建設促進學生髮展的學校文化。

重構學校管理模式和工作機制

以核心素養為育人目標,對學校的教學管理、資源配置、教師評估及專業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

首先,學校要突破「一個學科一堂課」的日常教學管理定式,從學習或教學活動的現實需求出發,合理組織和安排教學時間。

不管是學科還是跨學科課程,解決真實的情境化任務都難以在一堂課內完成,學校需要根據實際情況組織教學,打破「現場參觀+反思寫作」式的社會實踐套路;要從實際出發,設計有意義、有深度的活動,給予學生充足的實踐機會和探索時間。

其次,要轉變傳統的教室觀念,根據素養培養的需求設置功能,按照新型學習方式進行資源配置。

在素養導向的學習方式下,教室會逐漸從教師講授的場所,轉變成為兼有實踐、實驗、討論、展示、分享功能的教育場所。

尤其是在現代信息技術環境下,學生在教室中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也是在從事創造知識、參與人類實踐的活動。

再其次,要變革教師評價方式和管理模式。

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潛移默化的過程,雖然蘊含在每一次的學習活動中,但不可能通過一堂課一蹴而就。

學校要改變知識學習範式下「堂堂清」的評價理念,從結果導向的教師評價向過程導向的教師評價轉型,重點關注教師專業實踐的理念和質量;要尊重教師工作的專業性,賦予教師充分的專業自主權和靈活性。

只有教師自己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支持,才能期望以學生為本的育人環境成為可能。

學校要以核心素養本位的育人目標為依據,不斷完善課程體系、教學模式、評價機制和學校文化建設,構建有實質內涵的質量話語體系,將學校打造成真正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學習共同體。

(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教育心理學系主任)

《中國教育報》2018年04月11日第5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教師核心素養的生成邏輯與價值取向

在知識社會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教師作為知識社會的催化劑、應對者和主力軍,作為文化的檢儲者、建設者和反思者,培訓學校管理系統必須處理好兩層關係:第一,教師要實現知識與文化的共生共進,不限於功利性的...

堅守專業立場,探索評價改革

落實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主要通過三個緊密相關的途徑:課程改革、教學實踐、評價改革。其中評價改革不僅僅包括高考和中考制度改革,而且還應包括學校內部與教學過程緊密伴隨的日常性評價,以及以日常性評價為...

中小學生核心素養咋落地

在近兩年的教育界,「核心素養」無疑是高頻詞彙之一。今年9月,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正式在京發布,這項歷時三年的權威研究成果一出爐,立即引發教育界熱烈討論。那麼,核心素養如何在中小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