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眾美華教育與海淀教科院構建中小學科學素養評價指標體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學生科學素養測評 用上了大數據
海淀區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群體課題 | 海淀區學生科學素養提升研究與實踐第二期成果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與創新型國家,需要教育的供給側改革,加速提升中小學生科學素養。
12月19日,北京市海淀區教育規劃十三五群體課題《中小學生科學素養提升實踐研究》舉辦階段成果匯報會,會議由北京市海淀區教科院教育質量監測與評價中心白雪主任主持。
課題負責人方丹指出,課題組依據自主研發的評價指標體系,初步開發出了適合學校統一測評使用的分級類評價工具。
這套指標體系具有普適性的特點。
能夠適應於小學和初中階段所有教師對學生的科學素養判斷使用,不依賴於課程和教材。
通過測評,能夠為每所課題學校提供一份整體的學生科學素養發展「體檢報告」。
學校可以以此較為客觀地判斷自己學校的教育優勢與不足,進行教學改進。
課題將在促進教師對科學素養的理解和落實能力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北京合眾美華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梅鋒表示,合眾美華教育與北京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共同研究實踐,構建了分級分類的學生科學素養評價指標體系,幫助教師擺脫授課內容的限制,為教師提供一個普適性的學生科學素養評價工具。
運用這些數據,不僅可以檢驗一個學校相對於海淀區總體科學素養的水平高低,而且還可以通過對比和跟蹤測試,檢驗不同的跨學科教學改革產生的效果。
項目試驗學校首都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李曉暉校長表示,作為課題學校,該校為課題的研究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實證數據,也為其他課題學校提供寶貴的實踐經驗。
這個課題,不僅為學校的孩子們豐富的課程活動資源,為學校教師提供了寶貴的發展平台,在學校已有的課程體系上,進一步豐富了學校的資源,帶動了學校科研能力的提升。
學校深入挖掘外部資源的利用價值,對引進的合眾美華教育研發的AB未來課程進行改進,改變了現有的以設計用途為分類的局限,系統的融入了藝術、歷史、工程學、城市規劃、建築學等學科。
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經驗充分結合,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解決問題,創造價值的能力。
藉助科學素養提升的課題,學校教師與其他項目學校組成教師學習共同體,定期參加教研活動,互相學習,取長補短;學校合作的資源單位合眾美華教育的老師們定期來我校,指導教師備課,參與學校的課程教研,就這樣,教師們展開了一場「做中學」,不斷開拓思維,提升了該校的教研與教學能力。
首都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科學老師劉丹介紹了學校多學科融合進行科學主題教學的嘗試。
向與會者分享了該校以二十四節氣為切入點開展科學素養教學的精彩案例,她說:學生的興趣是我們教師開發課程的源動力,日常的課程實施給我們有效的方法,參賽活動給了我們極大的靈感。
我們不想就科學課上科學課,想更多的和生活相結合,與學科相融合,所以我們大膽地進行了嘗試,運用信息技術化手段,嘗試感受古人探究的過程,嘗試跨學科教師授課的形式,嘗試跨校區聽課互動的形式,精心地設計了教學環節,內容涉及天文地理、歷史文化、科技研究、文學作品等多個領域,極大地提升了學生們的學習興趣與探究精神。
北京理工大學附中小學部校長樊蓉介紹了通過學校課程建設提升學生科學素養的探索。
表示,在這個項目中,理工附中小學部以課程建設為重心,貫徹理工附中「發現教育」
理念。
在多種渠道、以多種方式,時時、事事、處處激發學生去發現學習和成長的真諦,使自我發現、自我激勵、自我管理,深入到每一名學生的學習生活,真正實現「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和實踐創新」六大核心素養的主體發展。
該校本著以人為本、以教師多元發展為本的思考,深度討論研究適合小學部教師多元發展路徑與機制,期待構建出一種基於不同教師發展需求的教師培訓服務文化。
在學校原有的合眾美華教育研發的AB未來課程的基礎上,該校從興趣出發,創設情境開展活動,以適合提高學生創新精神、創造能力的課程設計為依託,運用可操作、可觀察的手段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不同於以往課程之處就是引入了「實踐」和「跨學科」的概念,強調了它們與學科素養密切相關,不可分割。
她對此間媒體表示,小學階段是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最佳切入期與塑造期,需要系統性地融合校內外資源,也需要權威的評價體系提升科學素養教學水平。
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實驗小學科學老師趙金鳳老師介紹了利用校外資源促進教師成長的案例。
她說,我校在「科學素養提升」課題實施過程中,多次與課題組組專家、合眾美華教育派出的專家研討課程和課題實施工作,及時調整完善學校課程資源的相關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全面發展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科學素養,真正實現跨學科、創新式的教學方式與內容。
「科學素養提升」課題在我校實施一段時間來,學校通過實施《創客藝術家》、《設計思維養城》等合眾美華教育研發的AB未來課程,使老師在課程理解、教學方式、角色轉化、理念轉變等方面都有了深刻的感悟。
家長們也非常認可這兩個課程,反饋積極。
學生們通過參加AB未來課程,大大提升了「科技競爭力」,兩支參加「首屆科學嘉年華」的小分隊,分別取得二等獎和三等獎的好成績。
北京市豐臺區豐臺第一小學校長殷楠作為大會特別邀請的外區嘉賓,與來賓分享了在課程建設過程中,培養教師的跨學科思維的寶貴經驗。
作為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的"
新坐標",核心素養的提出是對教育本體的重新審視,是對主體「素質觀」的重要更新,是對素質教育實踐的重要突破。
為落實核心素養的培養,需要建構基於核心素養培養的新課程體系,這就需要高水平、高站位的教師。
面對適宜學生核心素養提升的跨學科學習、項目式學習、綜合性學習等方式青年教師進入得更快,學習得也更深入,對持續推動學校整體工作的開展有著積極的作用。
因此,學校成立青年教師工作坊,開展翻轉式研修,著力培養教師的跨學科思維。
課程是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載體,教師的站位直接影響課程最終實施效果。
在合眾美華教育助力下的豐臺一小青年教師工作坊研訓活動,第二階段的主要目標就是引領青年教師站在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的角度進行課程開發的實踐研究,引導教師重新審視教育教學工作,引發教師自主發展的意識,讓教師在合作探究中拓寬視野、啟迪智慧,使教師在追求高品質的專業生活中獲得專業成長。
她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建立嚴謹科學的學生核心素養評價體系,對大數據進行收集、分析與應用,可對包括科學素養在內的核心素養教育教學發揮支撐與導向作用。
據記者了解,在國務院辦公廳2016年2月印發《全民科學素養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之後,海淀區設立教育規劃十三五群體課題——中小學生科學素養提升實踐研究。
在項目組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於今年9月確定了中小學學生科學素養評價體系,完成測評工具開發,並通過學校主動報名對項目學校部分學生進行了科學素養測試。
項目組將在此基礎上進行基於評價的教學改進研究。
教育部基礎教育質量監測中心科學監測部田偉副主任全程參會,並給出了重要點評:建立的評價工具為提升中小學生科學素養提供了科學嚴謹的方法路徑,走在教育創新的前沿。
這種中小學科學素養提升的海淀模式具有教育研究和改進的先進性。
中國教育在線主編任蕾,中國教育在線BD總監江愛萍,《中小學管理》前主編沙培寧,首都師範大學附屬小學、海淀區今典小學、北京石油學院附屬實驗小學、人大附中分校、北京理工大學附中小學部、北京市十一實驗中學、羊坊店五小、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實驗學校等近40所參與項目研究的學校派出代表參加了這次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