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教師把握三個關鍵助你成長為名師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何謂名師?名師即知名度高的教師,工作出色,教育效果好,為同仁所熟知,為學生所歡迎,為社會所認可,有相當的名氣和威望。

怎樣才能成長為一位名師呢?我認為至少需要學會三個關鍵詞:閱讀、反思、合作。

閱讀:名師成長的「奠基石」

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書中說:「勤於學習,充實自我,這是成為一名優秀教師的基礎。

一個理想的教師,一個要成為大家的教師,一個想成為教育家的教師,他必須從最基礎做起,扎紮實實多讀一些書。

」蘇霍姆林斯基在擔任帕夫雷什中學校長時,就規定教師必須讀一些教育名著,他說:「讀書、讀書、再讀書——這是教師的教育素養這個品質所要求的。

」讀書的過程就是終身學習的過程,就是提升自身思想的過程。

豐富淵博的知識是一個教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

需要注意的是,要積澱自己的教育思想,必須系統地讀一些經典的書籍,這樣才可能使自己的思想或理念逐步清晰起來,並形成自己獨立的認識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框架。

怎麼讀?所謂「生有涯而知無涯」,教師在繁忙的工作中,一定要學會「研究式」地讀書,帶著目的和問題去讀書,學會做讀書筆記。

徐特立曾經說過:「不動筆墨不讀書。

」你通過寫讀書筆記,頭腦中模糊的東西、零亂的東西就會清晰、有條理起來,你的思維就會向縱深方面發展。

魯迅也說過:「無論做什麼事,如果連續收集材料,積之十年總可成一學者。

」歌德在談到積累材料時強調:「我在這一點上就像一個人在年輕時積累了許多銀幣和銅幣,年歲愈大,這些錢幣的價值也愈高。

」到了最後,他年輕時的「財產」塊塊都變成黃金。

清代著名小品文作家張潮在其《幽夢影》中提到:「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台上玩月。

皆以閱歷之深淺,為所得之深淺。

」張潮講讀書的積累,一是材料,一是閱歷,這一觀點與歌德所論有異曲同工之妙。

文學巨匠所論及的積累同樣適用於讀書,教師讀書當然也不例外。

讀寫結合的過程,也是教師不斷思考、積澱研究成果的過程。

反思:名師成長的「催化劑」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波斯納曾提出教師的成長公式是「經驗+ 反思= 成長」。

贊可夫指出:「沒有個人的思考,沒有對自己經驗尋根究底的精神,提高教學水平是不可思議的。

」正所謂,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難以成為名師,但如果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

教學反思是教師成長的「催化劑」,是區分普通教師與名師的重要標準之一。

要成為名師,就必須學會反思。

教學反思的方法和注意之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從懷疑處反思。

從懷疑處尋求問題,至少產生兩個角度以上的思考。

如,教學方法的使用是否科學。

從「是」與「否」兩個角度,還可以得出怎樣「更科學」,怎樣才能避免「不科學」等舉一反三的思考。

第二,從轉換立場處反思。

一個教學細節,從教師、學生、家長的角度來看也會不同,細究之,從學生的不同層次來看也是如此。

因此,反思中,要有機地尋求轉換立場,多角度來「包圍」反思主題,才能增強反思的深度與客觀性。

第三,從聯繫對比處反思。

對比體現差異,聯繫體現銜接,通過橫向、縱向的聯繫、對比,我們就可以從中發現許多新的問題。

第四,從事物本質處反思。

哲學是所有科學的基礎,心理學、教育學是教育工作的基礎。

要學會做更深層次的反思,就必須掌握哲學原理,學習心理學、教育學知識,才能使反思更全面、更科學、更客觀,才能提高反思的含金量。

第五,注意反思的「落腳點」。

一線教師大都處於實踐研究層面,因此要重視發揮自己的長處,找准反思的落腳點。

首先要做好個人教學能力與教學風格的自我反思,如課堂教學設計是否過於單一,教學組織是否有序,激勵獎懲是否得法,課堂氛圍是否和諧。

通過一番自我反思,明確自己反思的目標、方向;其次要有結合實際教育資源的意識,如社區和學校環境、辦學條件與學生實際等,有了實際的教育資源意識,反思才能實事求是,才能因地制宜。

第六,注意反思的「系統化」。

一堂課、一個教學細節都是反思的因子,但反思並不僅僅只是為了一堂課或一個教學細節,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我們整個的教學理念、教學思維,說到底是提高教育教學的生命活力。

因此,要做好反思還必須具備系統化意識。

所有的學科都由若干的子系統組成,都有其內在的規律特徵與傳統經驗積累,只有進行「系統」的反思、實踐,才能提高整體教學能力,才能提升自己教書育人的境界。

作為一名教師,如果我們能時刻反思學生的成長過程,那我們看到的將不再是一群學生,而是一個個獨一無二的生命。

反思教育事件與過程,每一次感動、每一個遺憾、每一個謎團……都將讓我們的心靈變得更加豐富;反思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我們的教學方法將不斷被改進,教學藝術將不斷成熟。

「思考著往前走」,是名師成長的寫照,也是名師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只有時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才能在反思中逐步使自己的教育行為和思想得到錘鍊。

合作:名師成長的「加速器」

一個人的智慧畢竟是有限的。

只有通過交流,彼此的思維才能夠碰撞,生成新的思想。

朱永新曾說:「一個不善於交流的教師,他走不了多遠,因為這個社會是需要交流的社會。

」教師個體在知識結構、智慧水平、思維方式、認知風格等諸方面都存在差異,教師同伴之間的互相學習交流有助於打破教師個體思維上的局限性和模式化傾向,有利於教師轉變觀念,同時教師間的切磋研究、經驗分享會給教師的專業發展以巨大的支持,使教師有自信心和勇氣挑戰自我,改進教學實踐。

在目前知識激增、知識更新速度加快的形勢下,教師間合作交流的優勢,還在於能使教師間信息與資源實現共享,使教師成為一個高效率的學習者,以應對和適應新課程。

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既有校內教師的集體備課、聽課、評課等研討活動,也有與其他學校教師的交流等多種合作形式。

校際間的相互學習可以有以下兩種主要形式:

第一,直接的交流。

每學期,各級教研室、教師進修院校都會組織很多的進修活動,如講座、聽報告、「說、講、評」課等,這些活動給我們提供了與其他學校教師進行交流、學習的好機會。

同伴互助是提高教師教學能力,促進教師共同成長的一種重要途徑。

「教育論壇」為一線教師提供了同伴互助、相互學習的好機會。

在論壇中,教師共同探討、共同研究備課,傾聽多方面的意見和建議,相互學習,業務水平、自我認識等都會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第二,間接的交流。

要把新課程理念作為教師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民主、平等的師生關係落實到課程改革的實踐中。

以前人們常說,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本身要有一桶水。

現在,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研究如何把一桶水倒給學生,並教給學生找水的方法,怎樣使用現代化先進的手段更有效地找到水。

為此,教師要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提高終身學習的能力。

同時教師還要藉助網際網路等技術手段,實現不同學校、不同地區教師間的交流與合作,大家共同探索,充分發揮群體效應。

總之,閱讀是名師成長的奠基石,是積澱自我的基礎;反思是名師成長的催化劑,是認識自我的關鍵;合作是名師成長的加速器,是完善自我的階梯。

明確認識到閱讀、反思、合作的重要性,掌握科學的方法,並持之以恆地將其融入工作生活之中,就能不斷提升自我的境界,向名師的理想靠近。

【資源更新提醒】

免費領取5000本精品電子書,世界名著,絕版圖書,不可錯過!

關注「速課科技」微信首頁回復關鍵詞【電子書】即可獲取

加入高校教師交流群:58215781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一線教師教學反思能力的培養

摘要:教學反思是教學主體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與「學會學習」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

富民縣教科研中心開展新教師第二階段集中培訓

為進一步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廣大新教師對教育理論的學習、研究和實踐水平,近日,富民縣教育科學研究信息中心開展了為期三天的「富民縣中小學新教師第二階段集中培訓」。培訓針對參加工作一年的新教師在教...

做一個專業型的老師!

一、教師(詞意解釋)教授文化、歌曲、戲曲、武術等技藝的人。元代張國賓 《羅李郎》第三折:「人都道你是教師,人都道你是浪子。上長街百十樣風流事,到家中一千場 五代 史。」清代王夫之 《姜齋詩話》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