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要如何進行全面且有效的學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還沒關注?

快來點這裡

鼓屏162,《福建教育》雜誌官方微信

黨的十九大報告深刻闡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一系列符合當代中國實際的重大戰略舉措,其中談到教育與教師工作,強調「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倡導全社會尊師重教」。

教師的能力與素養左右著學生未來發展的各種可能性。

每一個教師肩上都擔負著光榮且艱巨的使命。

教師的學習是促使其進步的重要因素,進行全面且有效的學習意味教師的學習不再只是空頭口號,不能只是一個目標,而是要扎紮實實落到實處,在學習中不斷提升知識、技能、素養甚至是思想水平。

教師進行全面且有效的學習,需要優先回答以下三個問題。

問題一:為什麼而學?

1.為了獲得職業的幸福感

任何工作如果不能在其中實現自我價值,時間長了,必然會產生倦怠、甚至厭煩。

教師的日常工作繁雜、瑣碎,有改不完的作業、備不完的課,還有許多活動、比賽。

教師如何尋找職業幸福感呢?精神世界的充實,可以給予滿足感;學生家長的肯定,可以給予愉悅感;教學的突破和創新,可以給予成就感。

而這些,想必都離不開教師不斷的自我充電。

學習才會進步,學習才能收穫更多。

2.為了實現教育的真正意義

什麼是教育,《愛彌兒》中描述:「在出生時我們所沒有的東西,在成長時我們所需要的東西全部,都要通過教育賜與我們。

」教育除了讓人獲得知識、提高修為,更重要地是能夠增加我們對生活的感受力,從而認知自己,並不斷提高自己。

所以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和明確教育的意義,不斷提升專業素養,施展自身的才華,讓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不斷成長,為追求美好生活打下基礎。

問題二:要學習什麼?

1.學教育理論素養

理論來自閱讀與寫作。

讀書這件事受益終生,是每一個人一生都應該追求的。

假設,一個教師堅持每天讀書30分鐘,一年就有180多個小時用來閱讀,將近可以完成10本書的閱讀量,若堅持10年,則相當於閱讀了百本書籍。

持之以恆的閱讀、有計劃的閱讀、有方法的閱讀,是助力教師提升專業知識的最佳手段。

2.學現代教育技術

作為教師,必須要跟得上時代,要與時俱進。

資訊時代,信息技術的掌握與應用已是當今時代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

隨著以計算機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教師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單憑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即可進行教學,而是綜合應用多種媒體技術,利用多媒體和微機網絡、利用網上的教育資源為教學服務,促進學生的發展。

3.學同行先進經驗

教師的勞動有很強的個體性、創造性,不同教師的教學風格截然不同,若能相互學習、取長補短,教師的教學水平就能不斷提高。

特別是,青年教師應向中老年教師學習,而青年教師的教育觀念新,現代教育技術水平略高,同樣值得中老年教師學習。

學校還應推行聽「推門課」,每位教師都要上上公開課或教研課,並進行評課——輪流主評,通過互評形成共識,以提高教學水平。

4.學專業外的知識

隨著steam教學理念、小學全科教師概念的提出,未來越來越需要每一個教師拓展學習自身專業外的知識。

作為中小學生來說,各個學科的知識如同成長中的營養成分,進入體內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只有共同發揮作用才能助於生命的健康成長。

作為學科老師,只有努力提升自己的跨學科素養,才能真正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

5.學人生大道之理

教師除了要教會學生新的知識與技能,更應該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心靈導師。

師德的彰顯,是為了幫助孩子樹立良好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保障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長,並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堅持「做事先做人」的基本教育理念。

為此,教師學習人生之道成為必然。

問題三:如何開展學習?

做好計劃。

雜亂無章,想到什麼做什麼的學習方法,難以避免在很多無用的事情上消耗大量的時間。

做計劃,一方面是要尋找到自身的短板,有針對性地學習,另一方面是要保障學習的循序漸進,從量變到質變發展。

學會模仿。

模仿策略對於任何領域,任何行業都適用。

比如可以先從模仿名師的好課、好做法開始。

模仿也是創新的先要條件,有了一定的模仿學習基礎,能夠快速地提升自身的專業水平,從而在摸索中找到突破口,形成新的教學思路。

結伴學習。

很多創意與思路,常常都是通過互動交流產生的。

結伴學習一般是通過一步步的推理來促進人的思考,加上他人的角度和提點,可以更好的消化知識,發現並糾正錯誤,對學習內容更加記憶深刻。

當然,結伴學習的對象,應當是水平相當的人。

時刻記錄。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有習慣記筆記、寫日誌的教師,可以通過記錄下來的文字,更系統、更準確地分析自身的進步與成長。

文字梳理還有另一個好處,往往在當下沒有想到的一些想法,通過文字再記憶,可以尋找到一些有用的信息,收穫新的內容。

時常反思。

伯萊克曾說:「反思是立足於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動及情境的能力。

使用這種能力的目的是為了增強業務能力,而不是以習慣、傳統作用為基礎的,令人信服的行動。

」教師只有時時反思、事事反思,並自覺地根據反思的結果矯正問題,才能不斷提高專業水平。

(本刊綜合整理)

責編丨陳曦麟

排版丨鄭甜心

在這裡,打開教育生活

鼓屏162

微信號:fjedugp162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