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實踐視角下的高職教師職後教育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摘 要:高職教師的職後教育是高職教師知識和技能更新的有效舉措,是深入企業實踐,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加強校企合作,提升學校辦學質量的便捷通道。

高職教師在企業實踐過程中,要凸顯院校的主導作用,發揮教師主體地位,強化校企合作機制,構建職後教育網絡平台,讓職後教育成為高職院校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分析高職教師職後教育現狀,從企業實踐的視角探析高職教師職後教育,以促成高職教師企業實踐管理鏈的形成,從而使職後教育得到保障。

面向崗位群的技術應用型教育迫使高職教師不僅要成為學科行家,更要成為具有較強專業技能的實踐家,因而需要持續的職後學習支撐,教師才能肩負起職業教育的使命。

另外,自然科學知識在20世紀中葉每10年增加1倍,20世紀末則每3~5年增加1倍,技術工程師所擁有的知識技能5年內就有一半被淘汰。

可見,面向就業教育的高職教師在逐年提高的「知識廢舊率」面前,職後教育應成為重要任務。

一、職後教育現狀

(一)環境要素分析

1.宏觀政策大環境

《教育部關於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和《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加強高等職業(高專)院校師資隊伍建設的意見》對教師職後教育進行了規範。

教育部、財政部從2011年至2015年共同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組織45萬名職業院校專業骨幹教師參加培訓,其中中央財政重點支持培訓10萬名,省級培訓35萬名。

對中級以上教師進行為期12周的培訓,採取集中培訓和企業實踐交替進行的模式。

各省(區、市)必須參照國家級培訓要求,組織職業院校專業骨幹教師參加省級培訓[1]。

但我國的高職高專師資培訓基地建設跟不上高職教育快速發展的步伐,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不能滿足高職教師學習的實際需要。

這些基地大都依託普通高校而設立,受到了師資力量、教學設施的限制,存在著專業門類不夠齊全、教學缺乏針對性、授課過於理論化等問題。

2.學校、企業微環境

一些高職院校不惜斥巨資建設校園,但出資培訓教師不甚慷慨,對教師職後教育抱著應付差事或敷衍了事的態度。

對發展職後教育的重要性、緊迫性缺乏足夠認識,職後教育體系不健全,活力不足,缺乏有機組合和高效運行。

院校激勵教師學習專業技能的機制有所欠缺,沒有將赴企業實踐學習列入教師成長規劃,學與不學區別不明顯,導致部分教師缺乏主動實踐與繼續深造的自覺性;另外,許多企業認為高職院校為其提供技能型的合格畢業生是天經地義,不情願開展校企深度合作,顧及不到培養適應行業發展的高技能師資。

因而對教師深入企業實踐學習的態度冷漠,配合教師職後教育的積極性不高;加之當前高職教師普遍課時量大,教學事務繁雜,高職教師職後教育受到制約。

(二)高職教師職後教育形式

高職教師當前接受職後教育的主要形式包括自覺式學習、到培訓基地參加在職進修、進企業接受業務鍛鍊以及職後脫產學習。

自覺式學習全靠教師的責任心和覺悟;基地培訓主要採取課堂講授的教學方式,缺乏相應的技能訓練,而且培訓覆蓋面比較小;企業實踐能鍛鍊教師的動手能力和實踐教學技能,效果最為明顯但不一定能得到企業的配合。

而職業院校繁重的教學任務及相關教學事務也使職後脫產教育規模化的難度加大。

但從職業教育發展及國外職業院校教師職後教育經驗來看,校企合作承載教師職後教育仍不失為長遠之策。

二、企業實踐與職後教育融合

(一)企業實踐是職後教育的重要途徑

高職院校教師企業實踐有多種形式與途徑:政府出面選擇一批企業作為教師實踐基地,統一組織企業實踐活動;利用已經參與教師培訓基地建設的企業接納教師實踐;職業院校自行組織的企業實踐活動[2]。

結合當前職業教育形勢,政府制定了對企業相關的激勵政策,建立「動力機制」,對於執行好的企業給予一定資金支持,從制度上規範企業應肩負的社會責任。

但是,這些相對於高職院校的內在需求而言都是外在因素,可控性較差,而職業院校自行組織的實踐活動能結合院校發展實際,可操作性較強,收效明顯。

(二)企業實踐是鍛造「雙師」素質的有效載體

企業實踐是鍛造「雙師」的理想平台。

高職院校教師到企業鍛鍊,提升教師實踐操作能力,進一步提高教師職業教學能力和指導學生實訓、實踐的能力,縮短課程講授與生產實際的距離。

實踐過程中了解企業的生產組織方式、工藝流程、產業發展趨勢等基本情況;熟悉企業相關崗位(工種)職責、操作規範、用人標準及管理制度等具體內容;學習所教專業在生產實踐中的新知識、新技能、新工藝、新方法;向企業員工學習,從而提高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實踐技能和科研水平;結合企業的生產實際和用人標準,不斷完善教學方案,改進教學方法,開發校本教材。

使「理論型」與「技能型」教師群體協同合作,優勢互補。

(三)企業實踐的職後教育通道能增進校企互信

教師企業實踐,能為院校造就一批具有較高的教學、科研和創新能力的專業帶頭人,進一步完善師資結構。

一方面使教師積累豐富的實踐經驗,更加明確教學方向,增強職業教育的針對性以及院校在同類學校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教師從企業實踐中學習,接受鍛鍊的過程可以不斷擴大學校在地方經濟中的影響力,對於提升高職院校在企業中的形象有著重要意義[3]。

這些將有利於塑造高職院校品牌,成為校企互信互利、合作共贏的重要基石。

三、高職教師企業實踐過程控制

高職教師赴企業鍛鍊,在實踐中接受職後教育已在相當層面形成共識,但實踐過程的有效掌控對職後學習的成效將產生重大影響。

(一)凸顯院校自身主導作用

1.建立教師職後教育的企業送培制度

建立教師下企業制度,形成一線教師輪流赴企業實踐的培訓制度。

根據不同專業教學計劃的總體安排,有計劃地派送教師到企業掛職鍛鍊,或帶學生下企業實習,或參加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或承擔產學研項目,使教師了解生產實際和新技術領域的專業發展趨勢,更新知識,更好地開展科技服務和技術開發,並在實踐中提高專業操作技能。

2.落實專業對接行業企業

引入多元投入機制,把企業請進校園,組織行業專家和企業技術骨幹進行工作任務和職業能力分析,融入行業標準。

教師通過參與開發工作具有任務導向的課程體系和核心課程標準,或帶項目下企業,加入企業項目研究,融入企業技術改造和新項目開發團隊。

創建工作案例資源庫,實施校企合作,開展精品課程建設,編寫相關教材,推進教學做一體化課堂教學。

一方面提高課堂教學含金量;另一方面能更直接將科研成果孵化為實際效益,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

3.加大師資隊伍建設經費投入

在技術革新與職業教育改革進程中,教師的作用始終是首要的。

院校既要結合專業建設和發展規劃要求安排校本模式培訓以緩解經費緊張,又要積極創造條件,籌措專門經費安排教師到國外、普通高校、培訓中心或培訓基地學習、進修和短期培訓,以改變重硬體建設、輕軟體投入的現狀。

4.注重職後教育評估

設立系統、科學、可行的實用評估體系,對教師職後教育各個環節進行跟蹤與考評。

調查教師對職後教育的需求,建立激勵機制,鼓勵教師接受職後教育。

考評職後教育的整體效果,不斷調整教育內容和方式。

通過學生評教、專家聽課等手段檢測專業技能、教學能力的提高程度,建立和完善教師到社會、到企業一線頂崗實習和進修的評估體系。

(二)發揮教師主體地位

1.調整心態,做好知識儲備工作

改變傳統的教師職業定位,引導教師調整心態,以重新學習的姿態參與專業實踐。

部分教師覺得下企業後以普通員工的身份與工人在一起工作,如果有難以解決的問題則會招致嘲笑。

現實情況是職業教育快速發展迫使教師必須要有歸零心態,而且要準確評估自己的知識結構和專業技能,有針對性地完善職業教育理論,學習和儲備專業領域知識,以保證在企業實踐活動中,能夠用職業教育理論整合實踐知識,有效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術以及技能教學能力。

2.明確企業實踐目的與任務

專業教師參加一線生產與管理活動,其目的在於提高實踐能力與技能教學水平,更在於改變思維方式,了解企業、市場對人才的具體需求。

應避免只是把任務局限在提高專業實踐能力上,將企業實踐的意義簡單化。

因此,需要了解一線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所需素質和能力,將企業運營管理的思維方式融入日常教學活動之中。

3.教師下企業要因人而異

教師到企業實踐操作應遵從「因人而異、因時制宜」的原則。

對新入職教師應以自身專業實踐能力的提升為主,了解專業所對應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務及完成任務所需要的能力,熟悉生產流程、生產工藝或管理流程等;中級以上的專業教師,應該在技術研發、基於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實訓教材的編寫、企業員工的專業知識培訓等校企合作的深化方面多加探討;而從企業引進的教師,引導其將教學與行業調研緊密結合,為專業建設發展出謀劃策,在校企合作項目的深化上發揮核心作用。

(三)加強教師企業實踐管理與指導

1.強化校企合作機制

嘗試建立高職院校董事會或理事會,形成人才共育、過程共管、成果共享、責任共擔的緊密型合作辦學機制。

企業需要保證教師能夠在生產一線獲得儘可能多的生產技術信息、人才管理信息,並對其操作能力進行考核;院校應引導教師在實踐活動中從職業教育的需求出發,學習實踐知識、技術知識,並將這些知識轉化為課程內容,形成職業技術教學能力,並對教師的職業技術與高技能教學能力發展情況予以評估;教師個人要把下企業作為一門必修課,周期性地參與本專業相關的技術應用、開發、諮詢和服務等企業實踐工作。

不僅要規定具體時間,更要明確教師企業實踐的具體內容和要求。

根據專業建設需求和教師個性發展需要設計教師成長規劃。

圍繞「專業特色建設」對教師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和職業能力測評,以促進教師專業能力與實踐教學能力協同發展。

2.構建職後教育網絡平台

第一,網絡內容的通式化與專業化

職後教育既有通用性的教育理論、教育藝術、教育心理,又有不同學科門類自身的專業性和獨特性[4]。

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在構建職後教育網絡平台時,積極與科研單位以及兄弟院校合作,加強學科科研建設,把學科最先進的知識引入職後教育,使教師能夠在職後學習中獲得最新的教育理論和教育藝術。

在校內,讓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參與繼續教育,並讓他們對普通教師進行培訓,進行「傳幫帶」活動;在校外則要積極與企事業單位溝通,參與建設實驗、實訓基地,突出其實踐應用性。

這樣才能兼顧職後教育通用技能與實踐技能的更新,在龐大的數據交換和信息流動網絡框架中填補教師職後教育「凹地」。

第二,網絡形式的即時性與互動性

網絡設計過程中應把握教育形式的網絡化特點,可採用以即時交流為主,討論與課堂學習相結合、講座與研究相結合、培訓與技能切磋相結合的多種模式。

教師作為受教育者,更喜歡在討論中交流學習,研討式的教學模式有利於調動學習熱情,更能激發每位教師的創造力。

有針對性地將課堂教學和網絡交互式討論相結合,充分發揮網絡平台優勢,增強職後教育的教學效果。

根據行業、企業、專業領域知識更新快的特點,引入遠程多媒體講座的形式介紹新技術和新理論,以激發教師接觸新領域的積極性。

鼓勵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結合自己的特長,積極進行科學研究,通過網絡平台與專家學者、企業技術骨幹交流,在互動溝通中提升自己。

結語

隨著資訊時代與知識經濟的發展,高職院校教師對職後教育尤為關注,教師參加職後學習,教師所在院校及在校學生是最終受益方。

高職院校本身應發揮核心作用,與政府和企業做良性溝通,為教師提供職業技能與職業精神的培養基地,通過參與企業生產以及企業管理,感受企業文化與職業道德,提升教師實踐工作技能與創造力。

教師職後教育應實現常態化與滾動化發展,依靠政策支持,將學校制度和教師學習主動性有機結合,藉助學校的監管和教師個體的努力,讓教師的企業實踐成為多方共同認可的「集體舞」,逐漸構建較為穩定和相對完善的運行機制。

同時要注重教師企業實踐過程的質量控制,不僅能順利地實現教師的職後教育目標,而且為校企深度合作和學生的順利就業提供堅實保障,這無疑會成為職業院校持續發展的原動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財政部.關於實施職業院校教師素質提高計劃的意見[EB/OL].(2011—11—08)[2015—06—24].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960/201112/xxgk_128045.html.

[2] 朱愛雲,彭慶峰.高職教師職後培訓現狀及優化對策 [J].中國成人教育,2012(2):93-95.

[3] 范潔梅,楊林生.高職院校教師「學校—企業—基地」三位一體繼續教育的探索 [J].教育探索,2010(5):104-105.

[4] 王煥成.新時期高職教師繼續教育的理念探索與有效路徑選擇 [J].繼續教育研究,2010(12):1-3.

(作者:天津商務職業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柳禮奎 秦皇島職業技術學院旅遊系 焦慧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區域經濟形成「圈」,高職如何助力發展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區域性。跨省域的經濟圈有長三角城市群、珠江三角洲經濟區、京津冀城市圈等;省域內也有不同的經濟發展區,如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武漢1+8城市圈,山東省內「兩區一圈一帶」的經濟區。...

讓「人人皆可成才 人人盡展其才」

光明網11-12 07:42顯示圖片職業教育實訓基地——南昌市深化產教融合促進職業教育加速發展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技能專門人才的重要任務。為確保這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