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聶跑法」業餘跑者該如何積累體能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小聶教練
目前,我們大部分跑友都處於基礎期,而基礎期的訓練內容對於技術和力量的要求是非常高的,恰恰這個重要性又是部分跑友容易忽略的。
他們往往會把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耗在提高體能方面的訓練中去,而其中一部分人,會因力量基礎不足,或是技術動作不對導致了大量的傷病。
我一直強調的是:我們要先把技術動作做對,學會用腰腹部去跑步,然後再提高體能訓練的比例或強度,而力量基礎則融合在技術動作和體能訓練的過程中,無需刻意。
在基礎期,通過練習技術動作形成的體能訓練,基本都可以滿足我們在循序漸進的前提下完成一場馬拉松的需求,其中的區別僅僅是對於成績要求的不同而已。
通過近三年的練習和積累,雖然我對於整個動作的運用依然不能貫穿到整場全馬賽事中去,但我的技術動作意識,已經對我的肌肉和神經系統形成了很好的保護。
因此,我從六月份夏訓期開始,刻意加大了體能訓練的比例,目前來說,效果超出我的想像。
從五月最後一周的準備調整期開始,當周的跑量調整到90公里,六月第一周,也就是上一周,我把周跑量提高到120公里,日均跑量15+公里。
其中包括一堂乳酸閾值的速度訓練課和兩次20+公里的長距離有氧練習。
身體反應超出了我的預期,基本上毫無疲勞感,特別是大腿部位和髖部,感覺沒有進行任何運動一樣。
整體上的表現,除了小腿有輕度的酸痛感,包括心肺意識上面,沒有任何的特別反應。
這個現象讓我感覺很詫異。
每次的訓練心率和清晨的靜止心率超出歷史新低,而訓練配速則一次又一次的刷新PB。
在準備六月份開始的體能訓練測試中,我還特意換了一款新表,以新表的多功能數據監控身體表現,以兩周來的各種數據反映,僅僅是在速度訓練後出現過一次的疲勞過度輕度反應,大部分時間都在樂觀的數據範圍內,和自我體感反應相吻合。
在過去的經歷中,我曾經有過3-5次,周跑量達到100+公里,但給我留下的印象是疲勞不堪,特別是大腿和髖部酸痛異常,後一周就不得不減量恢復了。
而這次,即使昨天完成了33公里的訓練量,今天早晨依然感覺身體很輕鬆,如果不是刻意控制自己要休息,我還是想出去跑動60分鐘或12公里的。
從上周四開始,我就思考最近的體能訓練反應了。
我的生活習慣、工作狀態和訓練時間安排,和以前沒有大的區別。
真正有所不同的也許就是每周有兩天的一天兩練。
我自己得出的結論就是我的技術動作已經成型了,全身骨骼轉動和肌肉支撐轉換,內循環系統在一個合理的框架內跑動。
這樣對我的速度、心率和疲勞反應有一個非常合理的反饋,讓我具有現在的身體感覺。
最近一個多月,每次和學員操課的時候,都有學員反應說我現在的跑動感覺比過去更加輕盈和流暢。
在我自己的動作體感當中,每一步幾乎都能很清晰地感受前腳掌落地的反應,而腰腹部的發力感覺有點隨心而動的意識,更重要的是我的技術數據都非常穩定,體現在步幅和步頻的比例結合,兩者都能根據不同的配速體現出不同的同步增長或減少。
每次訓練完,不用看跑表,我都能根據當天的配速判斷出相應的步頻和步幅,差距極少。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我現在所描述的體感反應,結合技術動作的運用,在科學理論中應該也能找到相應的解釋,只是我需要時間去分析具體的數據,畢竟作為業餘愛好者,很多科學研究所需的測試儀器和數據,獲得並不容易。
再一次建議大家:體能訓練方面的積累,首先要結合自己的動作合理性,技術動作對避免傷病、保護身體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
而且,合理的動作對提高跑動效率意義重大,對於大部分志在挑戰自我,挑戰馬拉松的跑友來說更是如此。
因此,最後的結論詞就是,如果你想好好練習體能,必須掌握合理的技術動作。
練習跑步的正確方向,沒有之一。
【歡迎關注「穀子李0411」,更多詳細內容微信搜索「小聶跑法」微信公眾號,關注跑步,關注馬拉松】
【小聶跑法】跑動中大腿做功該如何取捨
文/小聶教練通常,以小腿提拉摺疊技術跑步,大腿做功擺動是自然而然的動作,不需要刻意去考慮。雖然在小腿主動摺疊的過程中,大腿後側肌群會做功發力,但我們依然強調在意識中儘量保持放鬆狀態,不用刻意去做...
【小聶跑法】步幅1.4米,步頻180步/分,觸地時間190毫秒
文/小聶教練今天文章的題目,是我一直在追求的全馬技術數據。雖然我很早就把這個目標說出去了,但我心裡依然忐忑,有點懷疑自己是否有這個能力達到,並且懷疑我的訓練方向是否合理。所幸,在第32屆大連馬拉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