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聶跑法】步幅1.4米,步頻180步/分,觸地時間190毫秒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文/小聶教練
今天文章的題目,是我一直在追求的全馬技術數據。
雖然我很早就把這個目標說出去了,但我心裡依然忐忑,有點懷疑自己是否有這個能力達到,並且懷疑我的訓練方向是否合理。
所幸,在第32屆大連馬拉松的前10公里,我跑出了我想要的動作感覺,非常舒服自然,雖然因為體能因素維持時間僅僅是全程的四分之一,但也足以讓我欣喜若狂。
這次大馬,賽前目標是跑258,計劃前半程以405-408配速,後半程保持415-420配速。
但在出發後兩公里,身體感覺大大超出了我的評估,第一公里配速358,第二公里在沒有任何下坡的狀況下跑出了349配速,而身體感覺,特別是下肢小腿拉起感覺非常輕鬆。
思考了一百米,臨時決定按359的均配速跑,看自己能維持到什麼距離。
途中心理上有個小插曲,在接近三公里處我跟上彪哥、茂玉大哥、東哥和大海他們的時候,我糾結了30秒要不要超過他們。
他們可是我初入跑圈的時候的偶像,膜拜的大神級人物。
當時我在想:哇塞,我現在竟然能緊貼著他們在跑動。
心裡嘚瑟了一小會。
但為了我的測試目標,我還是保持配速,超了過去。
我一直都不認同以提高步頻,壓制步幅的方式來加速。
在我的理解當中,保持合理的步頻,譬如180-185步/分這個目前科研理論公認的,符合人體骨骼轉動頻率的最佳步頻來跑,通過合理地增加步幅來提高跑動速度才是最合理、效率最高的跑步技術。
因此,我一直都在按這個方向來研究、練習和教學。
但想法總歸是想法,我們在落實理論知識的時候,必須通過實踐來驗證。
賽後和簡寧交流的時候,他說如果我要測試動作,怎麼不去操場刷圈來測試呢?我的回覆是這樣的:比賽氛圍,後程表現才是整個動作運用是否合理的體現。
如果僅僅是跑個10公里的數據,以我的37分多的PB成績,當然會比全馬的數據更好,在某個階段參考是可以的。
但在全程42公里的賽道上,維持能力才是測試的重點。
(我總不能跑了10公里就棄賽吧)
動作感覺保持到13公里後開始出現反應,主要是心率過高,體感開始吃力了,體能開始支撐不住動作的發揮了。
在接近15公里處,開發區張利華同學跟上來了,問了一句:聶老師,準備跑多少呀?我說:我跑完了。
他莫名其妙的瞪了我一眼:你不跑啦?我趕緊補了一句:258,破三就好了。
然後他就悄然而去(他跑了255)。
在跑動中,我一直按體感和動作來跑,具體數據並沒有多想,一直到跑完以後,翻看了技術數據,回顧和對比跑動中的感覺。
發現我的練習方向和訓練方式絕對是非常完美的。
尤其是觸地時間的表現,雖然後程降速和走了一小段,但總體的觸地時間平均值還能保持在208毫秒,完美。
體能和力量基礎一直是我薄弱環節,我屬於比較懶的人,例如長距離慢跑和無氧訓練。
通過這次的動作感覺,技術訓練已經落實成型了,那麼,體能訓練將是我後面訓練的重點。
和更多的人在意純粹的成績相比,我的練習方向和成績方向可能會有所不同,我更在意的是動作數據的目標,而不是運動成績的目標。
這和我一直提倡的:先練好技術,再提高體能的原則有關。
我的理解是:動作合理了,就能有效地提高跑動效率和杜絕傷病的發生,而體能的提高,則是我們堅持跑步積累的結果。
去年大馬我跑了309,感覺非常鬱悶,朋友圈都沒發。
。
。
而今年最後跑了314,感覺非常高興,見人就說。
。
。
人類真奇怪哈,對自己的期望值不一樣,幸福感就不一樣,這點挺有意思。
【歡迎關注「穀子李0411」,更多詳細內容微信搜索「小聶跑法」微信公眾號,關注跑步,關注馬拉松】
【小聶跑法】跑動中大腿做功該如何取捨
文/小聶教練通常,以小腿提拉摺疊技術跑步,大腿做功擺動是自然而然的動作,不需要刻意去考慮。雖然在小腿主動摺疊的過程中,大腿後側肌群會做功發力,但我們依然強調在意識中儘量保持放鬆狀態,不用刻意去做...
【小聶跑法】提高自然步幅比高步頻更有意義
文/小聶教練我多次表示我是非常認同小步快頻的技術意識的,在跑動中,每次的落地拉起,我都按這樣的動作意識來做。但我也多次強調,我們應該遵循的是一種動作意識,而不是所謂的數字。小步的定義和快頻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