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究竟是技術、姿勢重要,還是體能重要?訓練要加強哪一個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寒雨:技術訓練是不是有一定身體基礎進步會更大?小白跑者在糾結姿勢重要,還是把身體素質練起來先更重要。

雷:跑步「技術」是建立在姿勢(Pose)上

所謂身體姿勢從力學角度來說,本質就是一個受力結構,談及到受力結構必然就有最優化方案,這就像建築系學生所造的模型。




在這裡就不再對跑步是否有正確姿勢這一點進行討論,傳統認為跑步沒有正確統一的標準姿勢多是認為每個人天生身體結構並不一樣,所以沒有標準姿勢,只要跑得舒服就好。

這就如同葛優躺,這很舒服,但是這個動作本身對於腰椎承受多餘壓力,容易導致腰酸背疼和腰椎突出。

睡覺有標準睡姿、坐下有標準坐姿、深蹲也有標準姿勢,自然對於跑步也無可厚非。

正確的姿勢就像一個建築的鋼筋結構,身體素質就像這座建築所使用的材料和水泥。




如果鋼筋結構不對,地基沒有打穩,就像在農村裡建一兩層小樓房可能短期問題也不大,不過遇到極端情況,譬如一旦遇到輕微地震,颱風來臨,可能就很容易迅速倒塌。

或者在這種基礎上建 100 層大樓,可能還沒有到 20-30 層就會倒塌。

如果鋼筋結構打好,地基打穩的話,是否一定就能經歷地震,建立 100 層高樓大廈?答案是,也不一定,因為你還需要用好的建築材料、不過期的水泥,否則農村一兩層小屋日曬雨淋牆壁可能就會裂開,高樓大廈建到 30-40 層也會倒塌。






毅 :標準的動作不等於好的成績,就像打球的運動員,動作漂亮的有都是,但不一定動作漂亮都是巨星。

雷:這讓我想起跑進 220 的美國女運動員 DEENA KASTOR,她在 2006 年倫敦馬拉松比賽獲得金牌並創造最好成績 2:19:36。

下圖是 2004 年參加雅典馬拉松時比賽,當時獲得銅牌。

但很明顯可以看得出這是跨步(Overstride,落地點在身體的前方),是典型的腳跟落地。




大家看到她拿獎和成就,卻沒有看到她的損傷,職業生涯大部分時間在傷病中度過,往往成績最好的時候就是傷病恢復沒多久就參加的比賽。

寒雨:這段時間一直配速 630 到 700,所以感覺練習時不刻意落下是全腳掌著地很難做到自然前腳掌著地,步頻很努力也不到 180。

昨天感覺跟腱炎稍微又恢復了些,就試試 500 的配速跑一公里,就感覺到不用刻意就前腳掌著地了,步頻也順利提到 180+。

為什麼配速分別在 500 和 700 兩者跑步有如此的差異?

雷:一般來說,跑得越快往往會要求技術越好,在跑步技術層面可以容錯的空間越小,所以就會有一種跑得越快技術表現越好的感覺。

所以對比百米比賽的精英運動員,幾乎動作相似度特別高的原因就在這裡,反觀馬拉松比賽裡面,由於參賽選手參差不齊,特別當你站在終點的時候,才會看到如此多各種各樣的跑步姿勢。




寒雨:所以這種技術訓練是不是有基礎的身體素質和心肺能力進步會更大?

雷:對,這就像賽車發動機性能本身就很好,這時候優化車身各個零件的組合,減少機械能在能量傳遞過程中以其他的方式被消耗(如熱能)直接轉換成前進的動力,自然你跑得比之前更快,更明顯。

寒雨:那是不是需要先提高自己的心肺能力,再開始練習技術?

雷:其實這個並不衝突,但是要注意的是技術是基礎,只有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跑步訓練才是最有效的。

否則分開來練習的時候,隨著心肺能力越好越好,你的體能也會越來越好,你的速度開始變得更快,跑量也越來越多,但這時候沒有技術的基礎,即使不說跑步經濟性,你受傷的風險也會大大提高。

所以這是不能單獨抽離體能和技術看跑步的原因。

特別注意一點的是,技術提升是知覺開發的結果,對於細微動作差異的覺察能力越來越高。

同時,知覺耐力的進步,也表明你可以維持這個技術跑越來越遠的距離。

那麼最大攝氧量的提升(體能的衡量單位)也就是知覺開發的一個結果。




最後最大攝氧量的提升會有一個極限,受先天因素影響大,通過規律訓練可以在 1-2 年發展到最大。

但僅僅這樣一旦開發完最大攝氧量就可以放鬆了嗎?

寒雨:應該不是吧?

雷:最終運動表現不是單純看誰的最大攝氧量最大,像極了賽車手比賽,如果是單純比較發動機性能那就無須比賽了,直接做測評就知道結果。

我們看賽車比賽,看的不僅僅是發動機性能,而是哪一個賽車手技術最好可以把賽車的性能完全展現出來。

體能有極限,技術沒有極限。

只要你站在賽道上就要持續不斷地技術訓練,就可以不斷地去挑戰自己的頂峰!

寒雨:那我就不說了,要趕緊去開始做技術訓練!




----THE END----


「零度」→除糖

除去跑步世界裡面那些多餘的雜質

回歸到跑步本身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