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微課之父胡鐵生:微課並不高大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6-01-12

# 本文乾貨多多,篇幅較長,

建議 轉發 或 收藏 後再細細閱讀噢!#

2016年1月9日,中國微課之父胡鐵生老師蒞臨希沃廣州總部,為希沃的同事們分享了他對微課的獨特看法和理念。

在短短兩個半小時裡,胡鐵生老師用深入出的語言,為大家構建了一個清晰的微課輪廓和未來藍圖,令在座的每個人都受益匪淺。

在此,希沃君在獲得胡老師的授權後,將老師在課堂上演講的內容整理成文,與大家一同分享。

胡鐵生碩士,正高級教師,微課創始人,廣東省名教師,華南師範大學兼職教授(碩導)。

廣東教育學會網絡教育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教育部中小學與高校微建設特聘專家。

胡鐵生老師坦言,今天站在這個講台,權當為大家「洗洗腦」,讓大家多多了解現在中小學教育的真實動態,從教育的角度,對企業的系統平台提出一些個人的建議。

他拋出的第一個觀點便「震驚四座」,那就是——

「不要把微課搞的太過於高大上。

兩大特點,兩大不足

——微課不微、微課不威

一是微課不微。

受傳統課程課例思想的影響根深蒂固,一節課一定要講滿45分鐘的知識點,許多老師面臨著系統經常崩潰的情景,需要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潛伏」上網,將自己高達500M以上的課件上傳至平台上,三百餘個老師,三百餘個課例,這需要多大的容量,多大的帶寬呢?這與我們微課的理念是相違背的。

長時間的「微課」,在現如今這個碎片化的時代里,必將走向無人問津的末路。

在現實生活中,學生們只會抽出睡覺前的五分鐘、等車等人時的五分鐘等碎片時段,打開手機,看一個5分鐘的關於勾股定理的微課。

這種利用碎片化的時間,按自己的意願選擇一個對他有價值的內容來進行自主學習,這是一種深刻的變革。

微課將對課程選擇的決定權,從授課者移交到了學習者身上。

老師也因此可以做到真正的有教無類,根據不同學生的學習層次製作不同的微課,達到個性化學習的目標。

二是微課不威。

微課需要優秀的技術支撐。

微課需要多媒體音視化的共同呈現。

但是很多老師製作出來的課件,螢幕上呈現的都是浮動的馬賽克,課件聲音也聽不清晰,很多知識點都是模稜兩可,那不僅不能成為一個好的微課,反而會成為一場教學事故。

因為學習是一個愉悅的過程,雜音過多、畫面不雅觀、沒有形成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課件,常常表現為呆板的畫面、缺乏多媒體的互動、一頁有幾百個字的文本式PPT等等。

當老師對著滿是文本的PPT講了幾分鐘,畫面沒變化,那不就是一場教學事故嘛。

微課要符合在線教育的規律

讓技術的外在與教育的本質相結合

微課要符合在線教育的規律,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在於——微課要有微步驟的逐步呈現,要一步步地呈現在案。

胡鐵生老師自九幾年至21世紀最初的幾年,中國教育信息化的種種變化都參與其中。

所以更加感同身受的是——做教育需要情懷,需要專注,需要把企業的技術等外在因素和教育的本質相關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整合,掌握這個整合點和切入點至關重要。

早在三百多年前,捷克的大教育家夸美紐斯就曾提出過這樣一個理念:「要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獨具閒暇、快樂及堅實的進步。

」這裡的關鍵詞「教育方法」得以擴展,就是新的教育模式、新的教學媒體,從狹義上來看,還包括新的微課製作工具等等。

現如今,老師是一個非常辛苦的職業。

疲於奔命和怨聲載道,讓老師們很少享受到創造的樂趣,把教學這種有趣的事情當成一種工作量去完成。

有時候,教學信息化的重負壓在了老師的工作考勤上,讓老師的創造性進一步的萎縮,全無人性化的考慮,使他們心中對「技術」產生了更多恐懼。

我們要產生學習的革命和教育的革命,我們不談「教」,更多地去談「學」。

因為在今天,這更多的是一個學習的時代。

學校形態的變革也近在眼前——學校就這麼一畝三分地,它不應該成為學習的唯一場所。

學習知識並不一定主要是在教室裡面,可以是在家裡、課前、課外按自己的方式學習,因為現在是一個網際網路+的時代。

在這個時代里,我們有太多東西需要去關注,比如翻轉書包、翻轉課堂、微課、思維可視化、3D列印、圖片處理技術、網上會客室、可汗學院、未來學院虛擬現實、學分銀行等等,這都是我們從事教育行業的人士需要關注的東西。

在網際網路+時代,讓教材和預習「活」起來

談到網際網路+,必須強調的是,我們身處的不是多媒體時代,也不能說是網絡時代,更不能說咱們處於一個資訊時代,這些稱謂或多或少是不準確的。

今天,這裡是一個「網際網路+」的時代,一個移動互聯的時代,它給我們教育帶來的變化是非常可觀的。

舉例而言,首先,它會給我們帶來資源獲取方式的變革,我們以前的教育是「教師、教材、教室」,這些資源都是極其有限的,而且是趨於僵化的、冰冷的——如老師們反覆在課堂上強調讓孩子們放學後去預習功課,這個習慣一直延續到現在,然而卻是違背教育規律的,不符合人性趨習原則。

比如說預習第幾頁到第幾頁的教材,可這些教材是專家編寫的,它們十分嚴謹,老師都有看不明白的時候,怎能讓一無所知的學生去預習呢?這些預習大多是淺層而無效的。

現在,我們把這些知識點做成微課——「同學們,請回家後觀看這兩個微課,明天要講解關於這方面的內容。

」這個微課,是老師經過對教材的處理,通過親自製作課件,把自己講課的活動、語言、聲音、情感變成一個微視頻,然後讓學生們一同預習。

和從前的教材預習的模式相對比,哪種方式更適應學生的需要,更具有溫度與情感,不言而喻。

畢竟,教材是冰冷的、二維的、枯燥的、平面的,是「死」的。

微課不等於微視頻,要配合互動和思考方有收穫

一個有價值的微課,絕不僅限於微視頻如此簡單,它是一個非常「4+1」的組成——「1」是微課的最核心資源:一段精彩的教學視頻(一般為5分鐘左右,最長不宜超過10分鐘),這段視頻應能集中反映教師針對某個知識點、具體問題或教學環節而開展的精彩教與學活動過程,教學形式和教學活動地點可以多樣化(不一定局限在教室或課堂上)。

「4」是要提供四個與這段教學視頻(知識點)相配套的、密切相關的教與學輔助資源,即微教案(或微學案)、微課件(或微學件)、微練習(或微思考)、微反思(或微反饋),這些資源以一定的結構關係和網頁的呈現方式「營造」了一個半開放的、相對完整的、交互性良好的教與學應用生態環境。

在微課中,微視頻占其80%的重要性,但是優酷、土豆那些網站裡的娛樂搞笑視頻又如何呢?學習一個高度耗費腦力的事情,那些娛樂的視頻開心過後就會遭到遺忘,多是只能博得一笑。

微課不僅是提供視頻的瀏覽,不提供思考是不行的,還得配以互動的練習題等。

不能只是打開微課時,鮮花爛漫,關閉微課時,就一片黑暗。

微課一定要有所互動,哪怕只是5分鐘的微課,學生也要從中反覆暫停、拖放來學習,才能有所收穫。

微課的集聚平台至關重要

在資源便捷的今天,微課會由少積多,逐漸變成「微課城」,帶來一個完整的微課體系,這就要求我們建設一個微課管理平台和微課學習平台。

微課就是一粒沙和一滴水,隨便扔在一個角落裡,不能產生任何價值。

但是當我們把這一粒沙放在沙漠裡面,這滴水放在海洋裡面,那它就能產生規模效應和集聚效應。

其實,「微課」本身並非十分重要,微課放在何種平台之上更重要。

微課只是一個引子,一個導火線,微課上的老師與學生的交流、溝通與碰撞產生的智慧型資源,比「微課」這種技術性資源更有價值。

比如說,可汗學院的微課僅醫療方面就高達三千餘個,但可汗學院並非是以微課數量取勝的。

它是一個大數據的雲端學習平台,任何一個學習者在上面一註冊,它就會根據你的問卷調查情況產生一個診斷報告,以掌握這個學習者的學習風格、學習基礎和學習喜好,請你從適合自己的進度開始學習, 而不是與所有人一起同在一個起跑線上,這就是平台的力量。

要碎片化地終身學習,

更要建立完整的自身體系

隨著年齡的增長,像在座的觀眾們這樣,坐下來聽一節課已經是不可多求的場景了,我們的學習更多是自主的、個性化的、碎片化的。

這是一個終身學習的社會,在十幾年前,「終身學習」是一句空喊的口號,但是在如今我們有了微課和慕課,有了移動學習平台,這個名詞成為了現實,讓我們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能完成學習。

雖然微信、微博、微課非常重要,但胡鐵生老師仍給了大家一個忠告:當我們長時間沉浸於這種碎片化信息環境中,而沒有拿出一整塊的時間進行自身知識體系的建立和梳理,你會成為一個「碎人」。

微課是碎片化的呈現,但微課最終的目的,還是要體系化地建設成個人知識體系,這一點不可替代。

這種碎片化的學習令很多人開心,但缺乏自己對知識點的加工和理解,這些知識點仍然是其他人的,和你自己本身並無半毛錢的關係。

技術引領教育

微課比慕課更符合中小學教學

教育發生改變的方式主要是新媒體、新資源、新課程。

但,如果我們想從事教育的話,那就千萬不要跟著目前的學校形態、管理體制、教學方式走,一定要朝前看。

如果總是亦步亦趨,那就只能是疲於奔命。

技術並非是用來跟著教育前行的,在以前,我們相信技術是用於推動教育發展的利器,今天,我們相信技術是用於引領教育的。

給不同領域的學習者提供不同的梯子,這在教育學領域叫做「學習支架」。

現如今,慕課非常流行。

但在中小學領域,我們難以談論「慕課」,因為慕課背後所需要的資金、團隊和高大上的願景,都是在中小學教學階段中難以實現的。

也正是因為如此,微課才如此之受歡迎。

微課不是萬能的

不能解決一切教學問題

第一,微課體裁很小,所以我們應該分類型、分層次去製作。

並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去做微課,比如說課文前面的作者簡介,只要稍微進行閱讀就能明白,何必要勞民傷財地進行微課製作呢?

第二,有些內容即使做成微課也看不懂,比如說有些班主任的班課,就非常不適合拿去做微課。

學生的情感成長必須仰仗人與人的溝通交流,老師在這種環節里不能缺失。

這個世界上,老師這個職業也許會永遠存在,但是老師的角色、功能和職責永遠要處於變化之中。

在 如今這個時代,老師再厲害,也不會厲害過百度和google,很多事件老師尚未知道,學生已經提前得知了。

今天,老師的角色應該是引導者、促進者和學習夥伴,而不是居高臨下的灌鴨式教育。

獨生子女增多,對老師、學校的要求正在越來越高,但是這個高要求是沒錯的,它會促進教育的發展,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需求會 讓苛刻激勵改進。

篇幅有限,在今天的分享中,我們看到了胡鐵生老師對「微課」概念的整體認知,其嚴謹而宏大的理論框架、生動有趣的細節闡釋和貼切實際的教學感言,都讓我們受益匪淺。

而在接下來的分享中,胡鐵生老師將更詳細地為我們介紹,應該用何種理念、何種工具製作有價值的微課,讓我們在下期文章中拭目以待吧!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怎樣製作微課?你需要一份微課製作指南

「微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受到廣大教師與學生的熱捧,但很多人對它的製作卻存在疑惑,不知道需要注意哪些技巧?其實,要想做好一個微課,首先得認識什麼才是真正的微課。因此,小編從以下幾...

老師必備的新潮教學輔助工具,超實用!

微課作為一種直接面向學習者的新型學習資源,受到了越來越多教師的重視和歡迎。越來越多的教師製作微課,不再只是為了參賽、獲獎,而是為了構建「以學為中心」的、能夠提高學習績效的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