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教育部最新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

1 前言

為了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進一步深化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關於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若干意見》等文件的精神,在總結大學英語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經驗的基礎上,特制訂本指南。

本指南提出對大學英語教學的指導性意見,是新時期普通高等學校制訂大學英語教學大綱,進行大學英語課程建設,開展大學英語課程評價的依據。

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將不同國家與地區的人們緊密聯繫在一起。

英語作為全球目前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國際交往和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工具。

通過學習和使用英語,可以直接了解國外前沿的科技進展、管理經驗和思想理念,學習和了解世界優秀的文化和文明,同時也有助於增強國家語言實力,有效傳播中華文化,促進與各國人民的廣泛交往,提升國家軟實力。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提高質量是高等教育發展的核心任務。

」提高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要求我們為高校大學生提供優質外語教育。

高校開設大學英語課程,一方面是滿足國家戰略需求,為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另一方面,是滿足學生專業學習、國際交流、繼續深造、工作就業等方面的需要。

大學英語課程對大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現實意義和長遠影響,學習英語有助於學生樹立世界眼光,培養國際意識,提高人文素養,同時為知識創新、潛能發揮和全面發展提供一個基本工具,為迎應全球化時代的挑戰和機遇做好準備。

2 課程定位與性質

2.1 課程定位

大學外語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促進大學生知識、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大學英語作為大學外語教育的最主要內容,是大多數非英語專業學生在本科教育階段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在人才培養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大學英語課程應根據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參照本指南進行合理定位,服務於學校的辦學目標、院系人才培養的目標和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

2.2 課程性質

大學英語課程是高等學校人文教育的一部分,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

就工具性而言,大學英語課程是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的提升和拓展,主要目的是在高中英語教學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

大學英語的工具性也體現在專門用途英語上,學生可以通過學習與專業或未來工作有關的學術英語或職業英語,獲得在學術或職業領域進行交流的相關能力。

就人文性而言,大學英語課程重要任務之一是進行跨文化教育。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學生學習和掌握英語這一交流工具,除了學習、交流先進的科學技術或專業信息之外,還要了解國外的社會與文化,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意識,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人文性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弘揚人的價值,注重人的綜合素質培養和全面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有機融入大學英語教學內容。

因此,要充分挖掘大學英語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實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機統一。

3 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

3.1 教學目標

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校和個人發展的需要。

根據我國現階段基礎教育、高等教育和社會發展的條件現狀,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分為基礎、提高、發展三個等級。

在三級目標體系中,基礎目標是針對大多數非英語專業學生的英語學習基本需求確定的,提高目標是針對入學時英語基礎較好、英語需求較高的學生確定的,發展目標是根據學校人才培養計劃的特殊需要以及部分學有餘力學生的多元需求確定的。

大學英語教學與高中英語教學相銜接,各高校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自主確定起始層次,自主選擇教學目標。

分級目標的安排為課程設置的靈活性和開放性提供了空間,有利於實施滿足學校、院系和學生個性化需求的大學英語教學。

3.2 教學要求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各高校之間情況差異較大,大學英語教學應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以適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需要。

大學英語教學以英語的實際使用為導向,以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為重點。

英語應用能力是指用英語在學習、生活和未來工作中進行溝通、交流的能力。

大學英語在注重發展學生通用語言能力的同時,應進一步增強其學術英語或職業英語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以使學生在日常生活、專業學習和職業崗位等不同領域或語境中能夠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流。

大學英語根據三級教學目標提出三個級別的教學要求。

基礎目標的教學要求主要針對英語高考成績合格的學生,是大部分學生本科畢業時應達到的基本要求。

提高目標和發展目標的教學要求針對大學入學時英語已達到較好水平的學生,也是對學生英語應用能力要求較高的專業所選擇的要求。

對英語高考成績基本合格的學生,學校可適當調整基礎目標的部分教學要求。

大學英語三個級別的教學要求分總體描述和單項技能描述。

總體描述包括語言技能與知識、跨文化交際能力和學習策略的要求;單項技能描述則從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對三個等級的教學目標作進一步的說明。

各高校應依據本指南提出的三級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結合學校、院系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具有本校特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

三個級別教學要求的總體能力描述如下:

級別

總體描述

基礎目標

能夠基本滿足日常生活、學習和未來工作中與自身密切相關的信息交流的需要;能夠基本正確地運用英語語音、詞彙、語法及篇章結構等語言知識,在高中階段應掌握的詞彙基礎上增加約2,000400

提高目標

能夠在日常生活、學習和未來工作中就熟悉的話題使用英語進行較為獨立的交流;能夠比較熟練地運用英語語音、詞彙、語法及篇章結構等語言知識,在高中階段應掌握的詞彙基礎上增加約3,000600

發展目標

能夠在日常生活、學習和未來工作等諸多領域中使用英語進行有效的交流;能夠有效地運用有關篇章、語用等知識;能夠較好地理解有一定語言難度、內容較為熟悉或與本人所學專業相關的口頭或書面材料;能夠對不同來源的信息進行綜合、對比、分析,並得出自己的結論或形成自己的認識;能夠就較為廣泛的主題,包括大眾關心的和專業領域的主題進行較為流利的口頭和書面交流,語言符合規範;能夠以口頭和書面形式闡明具有一定複雜性的道理或理論;能夠通過說理使他人接受新的觀點或形成新的認識;能夠恰當地使用學習策略;在與來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時,能夠處理好與對方在文化和價值觀等方面的不同,並能夠根據交際情景、交際場合和交際對象的不同,恰當地使用交際策略。

三個級別教學要求的語言單項技能描述如下:

級別

語言技能

基礎目標

①. 聽力理解能力

②. 口頭表達能力

③. 閱讀理解能力:

④. 書面表達能力:

⑤. 翻譯能力:

提高目標

①1. 聽力理解能力:

②. 口頭表達能力:

③. 閱讀理解能力:

④. 書面表達能力:翻譯能力:

發展目標

①. 聽力理解能力:

②. 口頭表達能力:

③. 閱讀理解能力:

④. 書面表達能力:

⑤. 翻譯能力:

上述三個級別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是各高校在制定本校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和其他教學文件時的參照基準。

各高校可以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對具體要求與指標作適當的調整。

在提倡學生語言技能平衡發展的同時,也鼓勵不同學校、不同院系或不同學科的大學英語教學在語言技能的選擇上有所側重,突出特色,以滿足院系和學生的不同需求。

4 課程設置

4.1 總體框架

課程設置是教學目標在學校課程計劃中的集中表現,是對課程結構和課程內容所做的安排和規定。

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可分為通用英語、專門用途英語和跨文化交際三個部分,由此形成相應的三大類課程。

大學英語課程由必修課、限定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組成。

各高校應根據學校類型、層次、生源、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等,遵循語言教學和學習規律,合理安排相應的教學內容和課時,形成反映本校特色、動態開放、科學合理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

課程設置要注意處理好通用英語與專門用途英語、跨文化交際教學的關係,處理好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的關係。

課程設置還要充分考慮語言學習的漸進性和持續性,在大學本科學習的不同階段開設相應的英語課程。

4.2.課程結構與內容

4.2.1 通用英語課程

通用英語課程是大學英語課程的基本組成部分。

通用英語課程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語言技能,同時教授英語詞彙、語法、篇章及語用等知識,增加學生的社會、文化、科學等基本知識,拓寬國際視野,提升綜合文化素養。

通用英語課程分為基礎、提高和發展三個級別。

各級別課程相對獨立,各有側重,相互補充。

基礎級別的通用英語課程以高中英語選修Ⅰ課程為起點,重點突出聽、說、讀、寫、譯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語言基本知識的學習。

通過一至一年半的英語教學,使學生英語能力達到本指南規定的大學英語教學基礎目標的相關要求。

提高級別的通用英語課程強調聽、說、讀、寫、譯技能的進一步提升,兼顧語法、詞彙、篇章、語用等語言知識的進一步鞏固、提高和相關知識的進一步擴充。

通過一年左右的英語教學,使學生英語能力達到本指南規定的大學英語教學提高目標的相關要求。

發展級別的通用英語課程注重學生較高層次語言應用能力的拓展訓練,滿足具有拔尖創新潛質的高水平學生參與國際學術交流的需要。

通過一至兩個學期的英語教學,使學生英語能力等達到本指南規定的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目標的相關要求。

4.2.2 專門用途英語課程

專門用途英語課程以英語使用領域為指向,以增強學生運用英語進行專業和學術交流、從事工作的能力,提升學生學術和職業素養為目的,具體包括學術英語(通用學術英語、專門學術英語)和職業英語兩大課程群。

專門用途英語課程將特定的學科內容與語言教學目標相結合,教學活動著重解決學生學科知識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語言問題,以培養與專業相關的英語能力為教學重點。

專門用途英語課程凸顯大學英語工具性特徵。

各高校應以需求分析為基礎,根據學校人才培養規格和學生需要開設體現學校特色的專門用途英語課程,供學生選擇;也可在通用英語體系內,納入通用學術英語和職業英語等內容。

基礎級別的專門用途英語課程為基礎通用學術英語及入門級職業英語課程,在培養學生語言技能的同時,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初步的通用學術英語知識以及與專業學習相關的基本英語表達。

提高級別的專門用途英語課程為與專業相關的英語應用能力課程,通過教學,使學生較好地掌握通用學術英語和一定的職業英語知識,培養學生基本達到用英語進行專業交流、從事工作的能力。

發展級別的專門用途英語課程面向學術或職業領域有特殊需求的高水平學生,幫助學生利用英語提高本專業學習、工作的能力,特別是在專業領域用英語進行交流的能力。

4.2.3 跨文化交際課程

跨文化交際課程旨在進行跨文化教育,幫助學生了解中外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社會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課程體現了大學英語的人文性特徵。

各高校可根據需要開設不同級別的跨文化交際課程,也可在通用英語課程體系內融入跨文化交際的內容。

基礎級別的跨文化交際課程以豐富學生中外文化知識,培養學生中外文化差異意識為目的。

可在通用英語課程內容中適當導入一定的中外文化知識,以隱形教學為主要形式,也可獨立開設課程,為學生講授與中西文化相關的基礎知識。

提高級別的跨文化交際課程在學生已掌握的語言文化知識基礎上開設,主要包括文化類和跨文化交際類課程,幫助學生提升文化和跨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發展級別的跨文化交際課程旨在通過系統的教學,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擴展學生的國際視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應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4.2.4 基於教學目標的課程設置

各高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要照顧到學生的不同起點,充分體現個性化。

既要照顧起點較低的學生,又要給起點較高的學生有發展的空間;既能使學生打下紮實的語言基礎,又能培養他們較強的綜合應用能力;既要保證學生在整個大學期間的英語語言水平穩步提高,又要有利於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以滿足他們各自不同的專業和個人發展的需要。

在教學安排上,大學英語起始階段的通用英語課程若與高中英語選修Ⅰ課程相銜接,選擇基礎目標,需要144-216課時;對入學時英語基礎較好、英語需求較高的學生,可選擇提高目標,需要144課時。

與基礎目標和提高目標相關的通用英語課程為必修課,每周4課時;與發展目標相關的課程建議以限定選修課形式在大學二年級及以上階段開設,每周不少於2課時。

為有效培養學生語言輸出能力,各高校應控制口語和寫作等課程班級規模,每班原則上不超過35人。

各高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要兼顧課堂教學與自主學習環節,建立與不同課程類型和不同需求級別相適應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個性化學習策略的形成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發展。

各高校應將網絡課程納入課程設置,重視在線網絡課程建設,把相關課程放到網絡教學平台上,使課堂教學與基於網絡的學習無縫對接,融為一體。

5 評價與測試

評價與測試是檢驗教學質量、推動大學英語課程建設與發展的重要手段。

大學英語課程應依據本指南所確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建立科學的評價與測試體系,系統地採集有關課程設計、教學實施、教學效果以及大學生英語能力等相關信息,通過多維度的綜合分析,判斷大學英語課程和大學生英語能力是否達到了規定的目標,並為大學英語課程的實施與管理提供有效的反饋,推動大學英語課程不斷改革和發展,實現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和大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總體目標。

大學英語課程評價涵蓋課程體系的各個環節,應綜合運用各種評價方法與手段,處理好內部評價與外部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之間的關係,實現從傳統的「對課程結果的終結性評價」向「促進課程發展的形成性評價」轉變。

評價的主體包括大學英語教學管理者、專家以及教師和學生等教學活動的直接參與者。

大學生英語能力測試應包括形成性測試與終結性測試,應加強形成性反饋,處理好共同基礎測試與校內測試、綜合語言能力測試與單項語言技能測試、基礎英語測試與專門用途英語測試等各方面的關係,實現「對學習結果的終結性測試」與「促進學生學習的形成性測試」的有機結合。

學校大學英語教學管理部門應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對學生提出切合實際的英語能力要求,開發科學、系統、個性化的大學英語課程評價體系和大學生英語能力測試體系,充分發揮評價和測試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導向、激勵、診斷、改進、鑑定、諮詢、決策等多重功能,更好地促進大學英語課程的建設和大學生英語能力的提高。

5.1大學英語課程評價

大學英語課程評價的目標是構建大學英語課程「校本評價與其他多樣化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體系,即依據本指南所確定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對課程體系的各個環節開展全面、客觀、公正的評價,及時、有效地為課程和教學提供反饋信息,推動課程的建設與發展。

大學英語課程綜合評價體系的指標包括:課程設計、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內容、評價與測試、教學管理、教師發展等。

課程評價應根據上述評價維度,定期採集並分析相關數據,發布評價結果報告。

大學英語課程綜合評價體系以學校內部開展的自我評價為主,其他多樣化的外部評價為輔。

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應根據本校的教學需求和現狀,制定適合本校的評價標準和切實可行的評價指標體系,建立常態化的評價資料庫,並定期更新和公布數據,以利於自我監督,並通過有效分析和反饋評價信息,促進自我改進和提高。

大學英語課程綜合評價還需開展其他多樣化課程評價。

多樣化評價是校內評價的必要補充與延伸。

大學英語課程多樣化評價應既考慮課程的共性,又兼顧不同地區、不同類型學校和不同學生群體,即根據學校類型、地區特點和學生需求,開發多樣化的評價工具,開展分層分類的課程評價。

國家和省市層面的評價以宏觀指導為主,通過評價發揮優秀課程和優秀教學團隊的引領和示範作用。

在學校層面,鼓勵教師和學生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評價活動,促進教學的改進和提高。

大學英語課程評價涉及大學英語教學的專家機構、教學管理部門、教師、學生以及社會用人單位。

大學英語教學的專家機構(如教育部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負責指導評價標準的制定與修訂,為地方和學校層面的評價提供諮詢建議,並可定期組織專家對大學英語課程進行評審並給予指導;教學管理部門負責制定評價標準和實施評價;教師和學生是大學英語課程評價的主體,應積極主動參與評價活動,包括對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的自我評價與反思;評價活動還應積極聽取社會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英語能力的反饋,以指導課程的建設和發展。

5.2大學生英語能力測試

大學生英語能力測試的目標是構建「共同基礎測試與其他多樣化測試相結合」的綜合測試體系,即根據本指南所確定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採用校本考試、校際或地區聯考、全國統考等多種方式,全面檢測大學生的英語能力,發揮測試對教學的正面導向作用,使之更好地為教學提供診斷和反饋信息,促進大學生英語能力的全面提高。

大學生英語能力共同基礎測試由專業考試機構統一設計、開發和實施,對我國大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進行科學、準確的測量。

共同基礎測試所考核的能力要求與本指南相應級別的教學目標銜接;考試結果所反映的學生英語能力與我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對接。

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和需求,自主選擇參加相應等級的測試。

在測試形式上,應建設大學英語試題庫,並推廣基於計算機和網絡的測試。

其他多樣化測試以校本考試為主。

大學英語教學管理部門應根據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結合本校的教學需求和現狀,制定並頒布校本考試大綱,實施校本考試。

校本考試須重視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測試,測試內容緊密結合教學內容,並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跟蹤和採集學生的學習行為等基本信息數據,構建學生個人學習檔案,分析學生的學習行為特徵,為不同類型的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評價反饋。

其次,多樣化測試還包括校際或地區聯考以及全國統考。

專業考試機構或校際聯合的專家組織根據不同高校、不同地區的教學需求和教學目標,自主設計、開發和實施綜合語言能力、單項語言技能或專門用途英語考試。

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興趣和專業需要自主選擇參加校際或地區聯考。

大學生英語能力綜合測試是評價學生英語能力的手段,不是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不能以測試主導或替代教學。

學校教學管理部門應指導大學英語教師提高語言測試理論水平和應用技能,合理利用大規模考試所提供的數據,積極開發和實施校本形成性評價與測試,從而幫助教師更有針對性地教學,指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5.3評價與測試的保障

評價與測試是檢測教學效果、保證教學質量、推動課程建設的重要手段。

為確保大學英語課程評價與測試體系的順利運行,合理使用評價與測試結果,有效地反饋教學,需要各級教學管理部門的積極支持,保障各項評價與測試工作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資源。

同時,為有效地開展評價與測試工作,需要對大學英語教師進行評價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特別是教學過程中的形成性評價理論和實踐能力,處理好測試與教學的關係,掌握先進的評價與測試手段,採用多樣化的數據分析方法,報告更有價值的評價與測試結果。

總之,大學英語課程應構建專業化的評價與測試體系,建設專業化的評價與測試機構,健全大學英語教學基本狀態數據常態監測和反饋機制,更好地實現大學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滿足國家和社會對大學生英語能力的需求。

6 教學方法與手段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而採取的方式、辦法與途徑,包括教師教的方法、學生學的方法以及兩者之間的協調與統一。

教學方法關注教學方式和教學活動,更關注學習方式和學習活動。

教學手段是開展教與學時使用的工具、媒體或設備,在網際網路時代,計算機網絡技術已成為外語教學不可或缺的現代教學手段。

外語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學生外語語言能力的訓練與培養,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

6.1 教學方法

大學英語教學應遵循外語學習規律,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充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和學習風格,運用合適、有效的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的選擇使用要體現靈活性與適應性,目的是改進教學效果,提高學習效率。

大學英語課堂教學可以採用任務式、合作式、項目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體現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使教學活動實現由「教」向「學」的轉變,使教學過程實現由關注「教的目的」向關注「學的需要」轉變,形成以教師引導和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為主要特徵的教學常態。

教學方法的運用應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引導和幫助他們掌握學習策略,學會學習。

教師要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台,為學生提供課堂教學與現代信息技術結合的自主學習路徑和豐富的自主學習資源,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

教學方法的改進還應注意吸收國內外應用語言學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斷更新理念,使用符合新一代大學生特點的方法進行教學。

6.2 教學手段

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大學英語教學,不僅使教學手段實現了現代化、多樣化和便捷化,也促使教學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發生改變。

信息化時代為外語教學提供了全新的學習方式和前所未有的豐富資源。

因此,大學英語應大力推進最新信息技術與課程教學的融合,繼續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特別是信息技術在外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

大學英語教師要與時俱進,跟上新技術發展,不斷提高使用信息技術的意識、知識和能力,在具體的課堂教學設計與實施過程中,融入併合理使用信息技術元素。

各高校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積極創建多元的教學與學習環境。

鼓勵教師建設和使用微課、慕課,利用網上優質教育資源改造和拓展教學內容,實施基於課堂和在線網上課程的翻轉課堂等混合式教學模式,使學生朝著主動學習、自主學習和個性化學習方向發展。

通過建立網上交互學習平台,為師生提供涵蓋教學設計、課堂互動、教師輔導、學生練習、作業反饋、學習評估等環節的完整教學體系。

教學系統應具有人機互動、人人交互功能,體現其易操作性、可移動性和可監控性等特性,允許學生隨時隨地選擇適合自己水平和需求的材料進行學習,能記錄和監測學生的學習過程,並及時提供反饋信息。

現代教學手段的使用要主動適應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學習方式,要密切關注移動學習理論的最新發展,有條件的高校可以設計和構建「移動英語學習平台」,凸顯現代學習方式的自主性、移動性、隨時性等特點。

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手段現代化,應把提高教與學的效果放在首位。

教師在科學合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同時,還要處理好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關係,關注師生間應有的人際交往與情感交流,給予學生思想、情感、人格、審美等方面的薰陶和感染。

7 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是為開展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拓展學習空間、支持課程管理等提供的直接教學條件,也是幫助師生共同開展教學活動、完成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所提供的顯性或隱性教學材料、教學環境和教學服務支持系統。

各高校應圍繞硬體環境、軟體環境和課程資源等三大部分開展大學英語教學資源建設。

7.1硬體環境

大學英語教學應具備語言實驗室、網絡自主學習中心等基本硬體環境,並充分利用學校其他計算機和網絡等設備,滿足大學英語教學的基本需求。

各高校應通過校園寬頻網或無線區域網支持大學英語網絡課程教學。

學校可根據實際需要建設專門的校園外語電台、數碼編輯室、語言錄播室等硬體設施,為師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和語言教學環境和條件。

7.2 軟體環境

大學英語教學軟體環境作為計算機網絡支撐的教學環境,是課堂教學物理空間的延伸,包括支持網絡課程教學的軟體工具以及實施網絡課程教學活動的網絡教學平台。

各高校應根據自身教學需求和特點,引進或開發以網絡教學系統為主要內容的網絡教學平台。

網絡教學平台應具有交互性、共享性、開放性、協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徵,包括網絡教學系統、自主學習系統、課程網站、網絡課程資源庫、數字化影視庫、音視頻在線點播系統等內容。

網絡教學平台建設要與網絡課程建設相結合。

通過開發和建設網絡課程,拓展學生學習空間,吸引學生在多媒體、多模態、多環境下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進行自主學習,獲得學習策略的指導,使網絡課程成為學生選擇個性化學習內容、開展交互學習和自主學習活動的主要途徑。

7.3課程資源

課程資源是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活動的直接條件,包括課程教學大綱、教材以及與教材配套的網絡教學系統。

各高校應制定科學、系統、個性化的教學大綱,教學大綱應包括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安排、教學方法與手段、評價方式等。

完善的教學大綱是保障課程教學質量的基本要素。

教材是教學內容的主要載體,也是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保證。

大學英語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選材內容、設計體例和載體形式要做到與時俱進,充分體現高等教育的特點。

大學英語教學應選用國家級規劃教材及其他優秀教材,積極推進大學英語立體化教材建設。

各高校也應重視教學參考資料的選擇或編寫,尤其要在現代豐富的網絡資源中,選用與課程相關的優質教學資源。

教學參考資料的選用應注重其思想性、權威性和相關性,兼顧拓展性和多媒體性。

網絡教學系統應依託網絡教學平台,建設與教材相配套的網絡課程資源庫、展示教師個性化教學的課程網站、課程資源管理與服務平台等。

各高校要注重網絡課程資源庫的建設和有效利用。

網絡課程資源庫建設應以資源共建、共享為目的,以創建精品課程資源和開展網絡教學活動為重點,形成集資源處理、存儲、管理和評價為一體的數字化資源管理平台,實現資源上傳、檢索、歸檔,並運用到教學中。

鼓勵各高校建設符合本校定位與特點的大學英語校本數字化課程資源;鼓勵本區域內同類高校跨校開發大學英語數字化課程資源,並形成有效的教學資源共建共享機制。

課程網站是課程資源建設的主要渠道,應兼顧大學英語課程量大面廣的特點,強化師生互動、學生網上交流等功能的建設。

鼓勵高校利用國家級、省級和校精品資源共享課、視頻公開課等豐富課程網站資源。

各高校應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制定具體的規範,強化課程資源的及時更新與動態管理。

通過激勵機制,發揮教師和學生在課程資源開發中的主體作用,提高教師和學生在資源建設、資源使用與資源評價中的參與度,實現資源使用效益的最大化。

8教學管理

教學管理是指學校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保證教學有序進行而實施的一系列決策、計劃、組織、協調、控制和信息反饋的活動,是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機制。

教學管理涉及教學目標管理、教學過程管理、教學質量管理、教學檔案管理、教師管理等,重點是協調好教師、學生、行政等三方的責、權、利,理順各種關係,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成效。

大學英語教學管理要求各高校根據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切合實際地制定校本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用來指導、組織、規範大學英語的日常教學、評價及管理工作。

大學英語教學大綱同時要努力貫徹本指南指導思想。

為確保大學英語教學活動正常展開和教學質量不斷提升,各高校應有相關行政規定,包括合理的生師比、課時安排、教研活動及經費、課程評價與測試體系等,並配備多媒體硬體設施、軟體工具和課程資源等。

為促進信息技術與外語課程的融合,各高校應建立和完善相關教學管理制度,制定網上學時學分管理制度、網上學習評估管理制度等。

大學英語教學管理本身也要推進信息化,建設好網絡教學管理平台和數字化教學管理檔案。

各高校應鼓勵大學英語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努力做到教學實踐與教學研究的緊密結合,以突出教學研究在教學改革、課程建設等方面的引領作用,深入研究人才培養的實際需求、學生的認知特徵和學習風格、教學理論和教學方法,積極推進網絡環境下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探索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理論和方法。

各高校要完善教師分類管理和分類評價辦法,充分考慮大學英語教師的職業特點,建立科學合理的教師考核、晉升與獎勵制度,向從事公共基礎課程教學的教師實行必要的政策傾斜,激發大學英語教師的活力和工作熱情,引導他們在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發揮自身優勢,做出應有的貢獻。

鑒於外語教學的特點,有條件的高校應積極引進和聘用外籍教師,承擔通用英語課程系列中語言輸出類課程的教學,如英語口語課和寫作課。

要做好外籍教師的教學管理,用其所長,充分發揮聘用效益。

大學英語教學採用學校、院系和教研室(教學中心)三級管理機制,倡導「以學校為主導、以院係為主體,以教研室為基礎」的運行機制,落實「教、學、管集成」的教學管理理念,不斷提高大學英語教學管理水平和管理效能。

9教師發展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

教師的素質、水平和能力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

提升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既需要學校和院系的支持和政策保障,也需要教師自身的追求和努力。

學校和院系是教師專業發展的主要平台,要加強教師職業生涯的規劃與指導,採取各種形式保障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發展。

各高校要重視大學英語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師德水準和教學技能,優化教師隊伍年齡、性別、職稱與學歷結構,從整體上增強大學英語教師隊伍的實力和競爭力。

各高校要逐步實施大學英語教師准入制度,把好大學英語教師入口關,同時建立和完善培訓體系,為教師提供定時定量的在職培訓,支持教師開展國內外進修學習活動,切實提高教師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

要按照「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的要求建設大學英語教師隊伍,發揚「教學相長、教書育人」的優良教風,以「傳幫帶」方式幫助青年教師成長,營造良好的院系教學文化。

大學英語教師必須主動適應高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主動適應大學英語課程體系的新要求,主動適應信息化環境下大學英語教學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和教學能力,除掌握學科專業理論和知識外,要具備課程建設的意識、選擇教學內容的能力、調整教學方法和手段的能力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意識、教學改革的意識、現代教育技術運用能力等。

要確立終身學習、做學習型教師的理念,將更新教學觀念、提升自身專業水平和素養、研究教學方法和提高教學績效作為教師自身發展的主要內容,將不斷學習和主動參與教學研究和教學改革作為教師自身發展的主要途徑,在學院和同事的支持和激勵下實現團隊的共同發展和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

本指南適用於全國普通本科院校。

(文章來自公眾號「英語文摘景園」)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核心素養背景下高中英語跨文化意識的培養

高中英語教學的核心素養要求需要將學生的英語思維能力的提升重視起來,以此來幫助學生得以更好地進行語言表達,促使學生能夠在日常學習活動中,實現對跨文化語言運用意識的有效培養,繼而帶動學生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課程介紹

一、課程性質與任務《跨文化交際》課程是為非英語專業大學本科二年級學生開設的一門拓展性後續課程。該課程屬於大學英語提高階段的選修課程。學制一個學期,48學時。本科A級學生第三學期可以選修,B級學生...

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光明網12-09 06:18顯示圖片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要充分挖掘現有教材的文化內涵,在課內、課外進行文化的滲透,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這對提高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及綜合...

試談如何提高小學生英語學習能力

著社會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深入,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日漸突出,今天的英語教學已經不能再像往日一樣,重語言知識的傳授,輕實際語言能力的培養,從而形成高分低能,啞巴英語,無法適應英語交際需要的局面了。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