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語言測試專家劉建達:如何制定適合中國學習者的英語能力等級量表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提起英語能力等級量表/標準,很多熟悉英語教學的人首先會想到大名鼎鼎的《歐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 (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 Reference for Languages,以下簡稱CEFR),這份由歐洲理事會歷時10年制訂完成的文件自2001年頒布推廣以來,影響日益深遠,已成為歐盟各國語言教學最有影響力的指導文件,CEFR提出的語言能力等級量表也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語言能力分級的重要參考依據。

語言教育中的各個環節都離不開語言能力量表,中國作為英語教育大國,一直沒有統一的英語能力量表,早在十幾年前就有學者呼籲儘早進行相關研製工作;不少實例也證明,CEFR並非放之四海而皆準,照搬CEFR的做法行不通,因此制訂中國統一的英語能力標準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

記者近日在首屆英語教學與測評學術研討會上獲悉,啟動於2014年底的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研製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中,量表預計於今年底正式向全球公布。

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資深外語測試專家劉建達教授為首的、涵蓋54所高校120多位英語專家學者的工作組,兩年多來行遍28個省、市、自治區,進行了大量繁瑣而細緻的調查研究與統計分析工作,可謂工程浩大、任務艱巨。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副校長、語言測試專家劉建達教授

研討會上,劉建達教授向與會者詳細介紹了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理論框架、研製過程及其將對我國英語學習、教學、測評等方面產生的影響,使與會教師對未來英語教學及測評改革的方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研製:邁出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第一步

據了解,2014年國務院頒布的《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中提出要加強「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第一次從國家層面對我國外語教育教學和考試製度改革明確了任務和要求。

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將建成覆蓋大中小學各教育階段、覆蓋聽說讀寫譯綜合能力、覆蓋外語學習、教學與測評的評價系統。

國家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官方網站

據劉建達介紹,外語能力測評體系建設從五個方面進行。

第一,研製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即英語能力標準;其次,在這個統一標準下整合我國現有的十餘種英語考試(高考英語除外);第三,推動高考外語科目內容及形式改革;第四,建立外語考試質量標準,提高大規模外語考試在設計、開發、命題、施考、成績報告及使用等諸多環節的科學性和規範性;最後,逐步建立終結性評價與形成性評價相結合的測評體系。

「最初當我國提出要研製自己的英語能力等級量表時,CEFR的專家曾對此提出過質疑,但我們認為,我國外語教學環境和教育體制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存在或大或小的差異,這些差異決定我們不宜直接採用或照搬其他國家和地區現成的外語能力等級量表,而應立足於我國國情和現狀來制定適合我們中國學習者的量表。

」劉建達說。

「此外,量表必須具備科學性,每一步都有紮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有利於促進我們國家的英語學習、教學和測評;再次,要有實用性,能較好地運用到英語學習、教學和測評之中;同時,要有可操作性,能較好地適合各類使用者,包括學生、教師、考試機構。

特殊性、科學性、實用性、可操作性,是等級量表研製之初確立的幾項原則。

劉建達介紹道,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強調提升學習者的英語應用能力,基於這個原則,量表將語言能力分為語言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兩大部分,其中,語言理解能力包括聽力能力和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包括口語能力和寫作能力,另外包括介於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之間的翻譯能力。

在聽、說、讀、寫、譯各方面,量表將我國學習者的英語水平分為1到9級(包括小學、初中、高中、大學非英語專業、大學英語專業、高端英語人才),每一級有一系列描述語,每一條描述語均用「能做」的方式進行描述,包括三個部分:語言活動本身、語言行為要達到的質量標準以及外部語境,即在什麼情況下能做什麼、能做到什麼程度。

比如,量表中的5級相當於大學英語四級,其聽力能力的一條描述語為「能從語速較慢、情節曲折的故事中獲取關於人物、場景、線索等細節」。

再如,量表中的6級相當於大學英語六級,其聽力能力的一條描述語為「能聽懂無字幕的英文影視劇,在畫面的輔助下理解其中的重要情節等」。

劉建達強調,量表既描述了英語學習者的水平現狀,也為未來其應達到的水平劃定了標準。

他告訴與會者,在制定量表前,工作組將我國英語學習者進行了大致分類,即1到9級水平可能適應的對象,如1、2級可能適應小學階段,3級適應初中、4級高中等等,所有描述語都在這九個級別的學習者中進行了實地問卷調研,再根據得出的數據判斷每一條描述語應屬於哪個級別。

在此基礎上,工作組邀請全國不同領域的相關專家進行討論,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對外語能力的需求高低進行相應調整,通過討論、研究來驗證量表分級是否科學、是否符合現狀、是否適應我國的未來發展。

「在兩年多的時間中,工作組行遍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收集到全球範圍內數十種語言能力標準中的十萬條描述語,經過數輪篩選與討論,最終約有四千五百條描述語進入最後的調研。

針對這些描述語,我們設計了99套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確定每一條描述語的難度值及其對應的級別,各種規格的會議召開了200多次,工程十分浩大。

」劉建達說道。

英語學習、教學與測評:車同軌量同衡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究竟如何服務於我國的英語學習、教學與測評?對此,劉建達也進行了詳細解讀。

他表示,量表旨在在我國英語學習、教學與測評間架起一座橋樑,讓學習、教學和測評有一個共同參照的標準。

「基於這個目標,在收集描述語時,我們始終在考慮量表如何與我國英語教學現狀進行對接。

量表中的大量描述語來自於我國的英語課程標準、教學大綱、考試大綱等等,我們的標準與這些標準是相通的。

而且,我們以實地調研和科學分析進行驗證,使每一級別能力的描述更準確、更科學。

」劉建達說。

我國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 《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英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等文件都從多方面為各階段英語教學提供了標準和規範,如《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從語言能力、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和文化意識方面設定了標準,強調通過英語教育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立德樹人;《大學英語教學指南》強調英語的工具性(能用英語做事)和人文性(突出人的價值、注重人文知識等);《英語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則強調英語專業學生要有紮實的語言基本功、良好的人文素養和思辨能力,量表制定者們也力求將量表與這些教學標準進行結合。

由於英語能力等級量表中的描述語都是基於典型語言活動,因此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此為參考設計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用英語做事的能力。

劉建達還特彆強調教師應在基於形成性評價的框架下進行教學。

「我一直認為形成性評價是一種教學理念,其重點是促進學習或作為學習的評價,在確定學生的水平、確定學生學習的目標、確定學生要達到目標需要做的事情三者之間形成一個往復的循環。

有了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這個標準,學習者就能準確判斷出自己目前的水平處於哪一級別,確立未來要達到的目標,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達到目標。

而在測評方面,教育部也與國外相關機構多次討論CEFR、托福、雅思、劍橋考試與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對接事宜。

去年12月,教育部考試中心與英國文化教育協會簽署了「合作開展英國英語考試與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對接研究的諒解備忘錄」,這標誌著我國外語能力測評體系與國際接軌邁出了重要一步。

「我們還將基於量表開發中國英語能力等級考試,其目標定位清晰,等級連貫有序。

英語能力等級考試的成績報告將提供更豐富的信息,除總成績外,還包括考生的總體能力描述、分技能定性描述、考生能力在量表上的定位等,為學習、教學提供更多的反饋,為用人單位提供參考。

」劉建達說,「但是社會上也有一些誤解,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的跨度是1到9級,但中國英語能力等級考試並非9個級別。

例如,1、2級對應小學階段,但我們建議只評不考,以培養學生興趣為主。

「國家英語能力等級考試」級別設計示意圖

劉建達同時強調,在「考什麼、教什麼」的驅動下,許多英語教師對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力度不夠。

中國英語能力等級量表強調英語學習者聽說讀寫各方面協同發展,強調用英語做事的能力,我們希望通過改變考試倒逼教師改變教學,讓考試回歸了本質,教學也就回歸了本質。

「英語教師如果不懂測評就很難去評價學生,也很難衡量自己教得好不好。

所以任何教育階段的英語教師都必須具備一些語言測試知識,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

」劉建達建議道。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