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科技廳廳長唐波:師範教育是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課題
文章推薦指數: 80 %
【編者按】
日前,本刊記者就師範教育採訪了山東師範大學校長唐波教授。
發稿時我們獲悉,唐波教授被任命為山東省科技廳廳長。
我們不知,他是否還有時間穿上實驗服走進實驗室;我們也不知,他是否會在閒暇的空隙,偶爾懷念講台上的自己。
我們對未來有許多期許,未來也有無數可能,亦如科學研究的蜿蜒求索與人類的艱難跋涉一樣,充滿曲折和挑戰。
我們對未來無法給出清晰的判斷,但是可以預見,在深度變革的磅礴浪潮里,唐波教授必將在未來一段時間影響一個區域的科技發展。
1. 師範教育是教師培養的源頭
隨著我國教育主要矛盾的轉化,人民群眾對高質量的教育及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更為迫切,而優質教育資源的核心要素是優質師資。
如何推進教師隊伍建設,唐波直抒己見:「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堅持把教師隊伍建設作為基礎工作。
我們師範教育是教師培養的源頭,首要任務就是要做好教師教育。
」
唐波認為,在教育強國建設中,師範教育是基石。
- 經濟社會的競爭最終是教育的競爭
隨著新時代的到來,我國傳統的師範教育正在向新師範教育轉型,面對師範教育改革的艱深命題,唐波認為:「師範教育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需要頂層設計和基層實踐的結合。
」當下,不少師範學院紛紛想摘掉「師範」的帽子,向綜合性大學轉型。
對於「師範性」被弱化的現象,唐波看得很透徹:「師範教育和基礎教育密切相連。
基礎教育涉及方方面面,責任重大」,在人才培養上,師範院校應該有自己的定位,不能丟掉師範的「根」。
採訪中,唐波沒有迴避當前師範教育出現的問題,對於社會上出現的「現在的師範院校還不如當年的中師」的聲音,唐波認為,高等教育規模的逐漸擴大,帶來了專業設置的增加,這對師範教育形成了一定的衝擊,但只要全社會對師範教育重視起來,師範院校就能實現「彎道超越」。
唐波認為,經濟社會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最終落腳點還是教育的競爭,師範教育要回應時代關切,與國際教師教育動態發展相適應,並從我國師範教育的實際問題出發,多途徑拓寬和整合辦學資源,改造學科專業結構,不斷提升現代大學治理水平。
「提高辦學水平和教師教育質量,以師範教育創新發展推動教育系統變革,這幾年我們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改革仍在路上。
」唐波有感而發。
- 教育的發展要用科學的實證方法作支撐
如何做好新時代的師範教育?唐波從多個維度進行了分析。
首先,在黨的統一領導下,推進多元主體共同治理,並做好制度頂層設計,構建政府、師範院校、基礎教育部門等多方合作育人的治理體系。
政府是師範生人才培養的投資主體,師範院校是師範生人才培養的組織者,而基礎教育部門是師範生的需求方及實踐場地的供給方,在師範生培養過程中,上述諸多主體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教師教育質量和效率才能大大提升。
其次,從腦科學的角度來看,從學前教育到高中教育,這十五年是兒童青少年的大腦發展完善最迅速的階段,所以,基礎教育階段要更加關注兒童青少年的思維發展,大學階段要培養學生自身的再學習能力和自適應能力,師範教育和基礎教育要做好銜接,才能形成完整的未來教師培養鏈條。
第三,再從前沿交叉科學的育人功能來看,「要通過多學科融合實現育人水平的提升」。
在探索未知世界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不斷地進行科學研究,把握科學前沿動態及前沿交叉學科研究,把前沿的科學知識轉化到教學中,特別是交叉學科的研究成果轉化到教學領域,成為教學內容,是師範教育的關鍵。
在談到多學科合作育人時,唐波打開了話匣子。
「從交叉學科角度看,醫學的發展具有典型性,因為多學科的交叉融合應用,加快了醫學的現代化進程。
」唐波說,醫學的學科門類是最全的,醫學有分子生物學、化學、物理學和電子科學等,其吸收了多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方法,對疾病的診治是「眼見為實」,通過應用如影像技術等比較科學的儀器和檢測方法,使醫生可以判斷出人有沒有病,病到什麼程度,並根據不同人、不同體質、不同年齡階段來精準分析病因和確立治療手段。
「這是思辨和實證的結合。
醫學的多學科應用可以給教育帶來借鑑和啟示。
師範教育是關乎民族未來的大課題,更應該關注科學的研究方式,教育的發展要用科學的實證方法作支撐。
」唐波表示。
關於師範大學的多學科合作,唐波有自己的思考,他把目光投向了全球高等教育,「要向名校學習」。
他舉例說,麻省理工學院、牛津大學、芝加哥大學和密西根大學等都高度重視以重大項目為依託,發揮多學科優勢聯合攻關,促進相關學科有機協調發展。
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早期從事多學科結合的雷達研究,帶動通信、電子、計算機、生理學等成為了世界一流學科。
牛津大學的醫學材料研究項目促進了固體力學、生物醫學、材料科學等學科的密切合作。
密西根大學社會研究所憑藉其經濟學、人口學、統計學、心理學、公共衛生、工程學等學科合作研究課題,幫助解決了社會發展進程中備受關注的焦點問題,使各學科在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得以快速提升,在服務社會對人才需求層面也做出了很好的探索。
唐波認為,一流學科為育人而生,在服務社會發展的同時,既要惠民濟世,又要反哺自身發展。
「開展學科研究聯合攻關,打通學科壁壘,融合學科資源、要素,為未來教師培養提供更好、更多的平台,我們目前正在探索實踐中。
」多學科交叉實現了知識與知識的重新連結,是知識創新的過程,是培養人才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師範教育更應關注多學科融合育人方式,才能培養好未來教師。
」
2.師範院校教師與學生之間是指數關係
採訪中唐波提到最多的是「創新」,他說:「師範院校培養教師的主力軍,一流的師範院校呼喚一流的教師。
教師的質量決定教育的質量,唯有具有創新意識和科學精神的教師,方能培養出創新型師範生。
」他笑談,教師的創新思維太重要了,一個師範學校的老師培養一千個師範生,一個師範生投身教育再培養一千個學生。
教師和學生的關係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指數關係。
師範院校中,老師的學術水平高,上千個師範生受益。
畢業生走向教師崗位,又使上千個學生受益,效益是成倍增長的。
「現在教師和學生不是一桶水和一碗水的關係,是探索未知的學習共同體。
」
唐波表示,隨著對教師工作複雜性認識的深化,要以平常視角來看待與理解教師,視教師為具有能動性、創造性的專業工作者,關注教師成長,不僅僅是專業層面的發展,對教師這一職業要有更多人文價值的思考。
教育國際化日益影響和推動著教育現代化的進程,已成為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大趨勢。
資訊時代,人力資源和物質資源在世界範圍內跨國、跨地區流動已成為新常態。
這種資源的流動已經滲透到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使得各教育要素主動和自發地在國際流動,教育資源在自主和他方不斷交織中尋求優化配置。
面對世界各國間日益頻繁的教育交流,唐波認為,師範教育要立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探索建立「國際化」的教師教育發展方式,師範院校作為「教師教育」的主要陣地,更應成為國際教育交流的積極參與者與支持者。
「領軍人物是決定一個學科發展水平的核心要素。
」唐波尤為看重有強勁創新能力、學術水平高的教師。
在職教師繼續教育要接軌一線。
建設學習型社會,教師是示範者和先行者。
唐波敏銳地察覺,師範院校中老師的科研水平高,但缺乏教育一線的經歷,這一矛盾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而日益凸顯,在職教師的職後培養為教師的基礎教育實踐素質提供了繼續提高的機會。
「把學科知識、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有機結合,突出教書育人實踐能力。
堅持實踐、反思、再實踐、再反思,不斷提高專業能力。
」唐波主張,師範院校的教師是「未來老師的老師」,要「接地氣」。
「做幼兒教育到幼兒園去,做基礎教育到中小學課堂上去」,高校的老師要從幕後走到台前,課講得再好、職稱再高也不能脫離教學一線。
唐波引用《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的內容說道:「教師是反思性實踐者,在研究自身經驗和改進教育教學行為的過程中實現專業發展。
」
現有的教師聘任制度僵化,教師基礎教育實踐素養「先天性缺血」。
唐波認為,應加大學科課程與教學論教師的引進和培養,提升課程與教學論教師隊伍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逐年擴大中學特級教師、教研機構教研員等兼職教師隊伍,吸收中青年骨幹教師充實導師隊伍。
建立、實施與優質中學雙向掛職、崗位互聘機制,建立教師教育師資共同體。
實施學生科研訓練計劃,支持鼓勵教師把科研課題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吸納師範生進課題、進實驗室、進團隊,使「師生合作」教學模式成為常態,同時也促進了新型師生關係的建立。
3.培養「站得住講台」的未來教師
師範教育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唐波說:「大學的產品不是學生,是課程。
」在課程實施方面,改變僅知識的傳授單向度的「滿堂灌」等陳舊、不恰當的教學方法,更加關注知行合一與教學活動設計互動,並改變以往技能訓練不到位、基礎技能訓練不足等情況,增加教育實習、實踐的時間。
「講課不能停留在知識的傳遞和記憶,而要著眼於知識轉化和應用,以及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育不是手把手地一點兒一點兒地帶,而是教會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老師的「看家本領」。
唐波這樣定義老師。
- 「學科+教師教育」培養未來教師
師範教育的發展與基礎教育緊密相連。
師範生是基礎教育教師隊伍的中流砥柱,師範教育肩負著培養師資的重任。
「師範生是師資隊伍的後備力量,應該有綜合的知識和能力,科學、適合的培養方式很重要。
」唐波說。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實施,使教育事業闊步邁入新時期。
信息技術推動了優質資源的共享,也給未來教師提出了嚴峻的考驗。
資訊時代,人工智慧使知識疊代更新加快,師範教育也不能在場外看熱鬧。
唐波認為,未來教師要適應時代的變化,教學方法和手段要與時俱進。
「要時刻記得我們培養的學生是未來的教師,他們得站得住講台。
」唐波如是說。
新形勢新時代呼喚更為公平、有質量的教育,師範教育與社會需求共振。
在唐波眼中,公費師範生作為農村中小學教育主力軍,需要諸多知識和能力整合內化成一種教師的專業素養。
唐波認為,教師教育的跨學科的屬性和跨專業屬性需要突出,使師範教育從閉環走向開放,呼應了社會對全科教師的訴求。
- 教育實踐是師範教育的重要一環
教學和科研訓練的出發點是面對實踐。
唐波承認,教師資格證向非師範生開放,帶來的一個問題是教師准入門檻降低,口徑變寬。
但師範生真的失去優勢了嗎?唐波並不認同這一說法。
通過了教育學、心理學考試並不意味著就能教好學生,更不意味著教學時就能熟練地運用。
「教育需要各方面的知識融會貫通和經驗的積累,教育是一項很複雜的工作。
」唐波提倡,在實踐中不斷地學習、磨鍊教師的基本功,以此真正領悟教育的規律和人身心發展的規律。
- 教師成長發展自有其規律
許多人忽視了教學的驗證周期,唐波清晰地認識到,新教師的適應期短則兩三年,也有老師需要三四年甚至更長的適應期,教師的適應期越長,學生成長的負效應累積就越多。
「我們告訴學生,在教育實踐中要不斷反思、不斷學習、不斷進步,讓教學崗位適應期縮短。
」「讓師範生走進真正的課堂,不僅鍛鍊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在一線的教學課堂上發現問題。
」唐波說。
以教育創新為教育的生產力提供動能。
教育應該主動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在各種文章中,「創新」總和科技進步相連。
創新不僅要指向企業技術的革新,還要指向教育科研成果。
唐波不認同割裂科研和教學的關係。
唐波認為,高等師範教育要有協同性,不僅要和基礎教育緊密銜接,還要和經濟社會發展同步。
唐波認為,「大協同」機制建立,打破學科間、高校間、政府—高校—企業間的壁壘,組建跨單位、跨部門、跨學科研究團隊,圍繞傳統文化傳承創新與現代化建設、文化產業、生態文明建設、供給側改革、基礎教育改革、社會建設等重大問題開展前瞻性、對策性研究,推動創新平台發揮智庫功能,拓展與企事業單位合作的深度與廣度,通過共建研究機構、合作開展研究、建立實踐基地等方式,積極探索研究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
「沒有必要爭論教學和科研孰輕孰重,它們是一體的。
」唐波認為,有聲有色的教育改革與教育科研成果密不可分,先進的教育理念要落實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讓每一個學生受益。
唐波認為,以高校的教師與教學一線的教師兩支教師隊伍作為師範生導師。
師範生的校內指導教師深入基地學校參加實踐,外聘導師加入高校教學和科研團隊,加強校內導師對中小學教育實踐的認識和了解,提升校外導師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素養。
兩類導師優勢互補,協同合作,帶著學生下基層、進課堂,進行實踐研究和教學指導,把真實案例植入課堂與研究。
「這種創新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對教育碩士指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唐波說。
以科研成果反哺教學,基礎教育和高等院校的師範教育的無縫對接,又使教育科研成果的應用和轉化得以迅速完成,並持續推進。
本文刊於《教育家》十月刊。
作者:王湘蓉,王楠。
如需轉載,請聯繫我們。
跟崗見習:應用型師範生培養新模式
師範院校是地方基礎教育人才培養的搖籃,承擔著為地方基礎教育事業培養與輸送師資的重要責任。各師範院校應順應教育改革潮流,不斷改革師範專業教育理念,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切實提高師範生教學技能,彰顯...
讓師範教育強筋壯骨是時代所需
■聚焦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系列評論之三教育部近日印發《關於實施卓越教師培養計劃2.0的意見》。明確要求,經過五年左右的努力,辦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師教育院校和師範專業。到2035年,師範生...
從基礎教育看師範院校改革
近年來,校長們普遍反映新招聘教師存在幾個問題:職業精神不足,把教師當職業而不是事業,不願意當班主任,不願意挑重擔;專業功底不紮實,在學科知識、教學知識、課程知識、學情分析、教育情境等方面都有欠...
努力為新時代基礎教育培養教師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發展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必須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作為以培養培訓師資為己任的師範院校,要認真學習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深化新時代...
特別關注丨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王定華:切實加強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讓教師安心、熱心、舒心、靜心從教,始終牽掛著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心。面向未來,必須提高師範教育質量,增進教師培訓實效,改善教師管理服務,加強...
今後師範教育培養要強化實踐能力
本報訊(記者修菁)受了科班的師範教育,到了一線學校,不會組織課堂,或者不知道怎麼和孩子們對話,這是目前一線學校對師範教育主要詬病的方面和希望改善的焦點。4月12日,教育部下發《關於加強師範生教...
卓越教師培養項目與學前教育質量的提升
作者簡介:虞永平(1961-)男,江蘇蘇州人,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南京師範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 210097)。 內容提要:卓越教師培養項目是國家為提升師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