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教師培養 需處理好五個關係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2014年12月,教育部公布了首批80項中、小、幼、職、特卓越教師培養項目,正式開啟了卓越教師培養計劃。

有效實施卓越教師培養項目,發揮項目對職前教師培養綜合改革的推動作用,需要處理好以下幾對關係。

要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係。

卓越教師計劃立足於教師培養質量的提升,在培養標準、體系等方面有其共性的一面。

以培養標準為例,卓越教師要從內心上認同和欣賞教師職業,具有促進學生學習與發展的使命感、責任感和教學實踐能力,能夠面對職業困境與壓力,擁有不斷超越自我、追求更高專業發展的理想信念、學習精神與創新能力。

在培養體系上,卓越教師的培養必須打破高校自我封閉的育人模式,建構大學、政府、中小學三方合作育人的開放教師教育體系。

卓越教師培養既有共性的規律,但更需突出學校的自身特色。

不同類別的學校有不同的服務對象,要為服務對象培養不同類型和特點的產品。

因而,承擔卓越教師培養計劃的學校,必須基於學校自身的服務對象、辦學定位、功能類型等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人才培養目標、培養模式、機制體系等,培養滿足服務對象需求的教師,卓越教師應是多層次、多規格、多類型的。

要處理好質量與引領的關係。

卓越教師培養改革項目是解決時代對優質、新型教師的需求與教師培養滯後之間矛盾的重大戰略。

承擔項目的學校在推進項目時不僅要關注承載項目專業的育人質量,更要關注教師培養改革實驗,重視改革實踐的研究、提煉,以引領本校內其他教師教育類專業及同類學校同類專業的改革。

一些學校在項目實施時通過測評學生的書寫、表達、思維、性格等能力與特徵,篩選出具有卓越教師潛質的學生進行培養。

擇優培養的措施確實有利於造就卓越教師,但這種措施只重視教師培養的產出,其經驗很難複製遷移到同類專業。

卓越教師的成長在一定程度上受個體人格特徵的影響,然而人格特徵只是為成為卓越教師提供了一種可能性。

個體的自主追求、自我實現是卓越教師成長的核心要素,職前培養對教師職業意願、專業追求有重要影響。

面對時代對新型教師的呼喚,承擔卓越項目的學校要著眼於教師教育的整體改革與質量提升,從選拔少數到關注全體,從專注產出到探索過程,注重師範生的主動性、潛在性和差異性,重視在同一專業內分層分流培養卓越教師。

要處理好基礎與發展的關係。

一名成型的卓越教師有一定的成長規律,需要經歷連續性的職前職後教育的學習與磨鍊。

職前教師教育所培養的尚不是「卓越教師」,而是為卓越教師奠定根基。

卓越教師培養項目不能把目標直接定位為培養「卓越教師」,以名師、專家教師所具有的特質來形塑職前教師。

「卓越教師」所具有的特質是在實踐的思考與行動的撞擊中積澱而成的,這些特質很難通過傳遞、訓練賦予職前教師。

通過灌注方式賦予的特質是靜態的,只能外附於師範生身上,師範生可能表現出形似成熟教師的特徵,但違背成長規律的早熟不利於其未來的發展。

從教師成長規律出發,教師培養要為未來的卓越教師奠定應變變化、自我更新、持續發展的基礎,培養有利於未來教師成為卓越教師的專業習慣,如適應時代變化的學習意識與能力、面對具體教學情境與問題的專業決策、有意識運用教育心理理論科學分析有效施教等。

要處理好理論與實踐的關係。

實踐是教師專業的靈魂與根本,但教師的實踐不是簡單的技能操作,它具有豐富的理論指導與學術性,支撐教師實踐的理論又是在教育教學情境中形成的。

因而,卓越教師培養既不能只強調教學操作技能,又不能脫離實踐情境學習理論,要以理論與實踐的融合實現教師專業的有效發展。

教師培養模式要打破課程教學與教育實習的簡單疊加,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交替進行,實踐教學貫穿於學生整個培養過程,以實現師範生專業發展中的「知行合一」。

教育理論課程要打破基於學科邏輯的知識傳授模式,以問題、任務為中心,以案例為載體、實驗實訓為途徑,以研讀、討論、設計、展示等為教學方法,開展參與式、研究式、討論式、活動式教學。

實踐課程要走出技能模仿的窠臼,增強實踐內容的豐富性、層次性、深入性。

大學與中小學的深度合作是教師培養理論與實踐結合的保障,中小學不僅要承擔師範生實踐的基地與指導,更要參與教師培養標準、目標、方案的制定,參與教育資源的開發、課程的建設與實施。

要處理好單科與全科的關係。

卓越教師既要精通所教學科,了解學科學習心理,深諳學科教學法,又要具有促進學生整個人發展的綜合素質。

因而,卓越教師培養要處理好單科與全科的關係。

通識教育、全科型教師已經成為職前教師培養的趨勢,但培養全科型教師、加強通識教育不能完全否定主修學科對一名教師的意義。

有研究表明,一名優秀教師往往具有深厚的學科專業功底,學科專業越深厚,其對學科的理解、認識越深入,越有可能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符合學科特點的教學。

一方面要實行模塊教學,加強不同學科之間的內在關聯;另一方面要走出學科本位,從關注學科知識、學科思維走向知識綜合和創新思維,從知識傳授模式走向問題解決模式。

只有這樣,未來教師才能在教學中把關注重心從知識轉移到人的成長,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指向,整合各個學科內容,實現學生整體人的發展。

(作者豐向日系天津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副院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資訊|小學全科即將到來!

搜索關注「師範生聚集地」,了解更多資訊。想必各位師範生早有耳聞,教師資格證改革:2017年下半年以後考試要增加新學科!教師資格證考試筆試和面試中增加新學科。初中、高中、中職文化課程類增設心理健康...

小學全科型卓越教師培養的主要國際經驗

作者簡介:於書娟,江南大學人文學院 副教授 博士 214122 內容提要:推進我國全科型卓越小學教師培養,需要進一步借鑑已開發國家成熟經驗,順應國際教師教育的共同趨勢。通過全面考察,國外關於全科...

合格的鄉村全科教師哪裡來

上學期末,作為資深的科學教師,他總結學校一學期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情況,發現問題很多,尤其年輕教師的教學存在不少困難。很簡單的一個例子:老鷹、麻雀、蚯蚓……這些動物間到底構成了怎樣的食物關係?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