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教育真實地發生——北京十一學校的教師智慧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400多位優秀教師的創意,200多張教育海報,

提供可視化、可遷移、可操作的教育策略、方法和工具

全彩印刷,匠心質造

讓教育真實地發生

——北京十一學校的教師智慧

沈祖芸 主編

策 劃:源創圖書

出 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12月

定 價:68.00元

十一學校畢業生真誠推薦

對我來說,十一學校是個可以「隨心所欲」的地方。

學生可以大膽地去規劃自己的未來,乃至學校的發展。

十一學校讓我們明白要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讓我們明白有可能憑藉一己之力帶來改變……十一學校並不會變魔法,這一切都來自老師們不斷的探索與奉獻。

——李雨晗(北京市十一學校2013屆畢業生、現就讀於北京大學元培學院)

本書所展現的教師智慧,我想不僅是課程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反映出的高智商和高學歷,還是育人上的包容與付出、管理上的判斷力與執行力和創新上的前瞻性與戰略意識……我相信,十一學校永遠不會停止對青年才俊的珍視和信任,十一學校的教師永遠不會停止改變世界的腳步——以教育的方式。

——鄭沛倞(北京十一學校2013屆畢業生、現就讀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能在最有想像力的時候自由嘗試各種有趣的事情,能知道自己的生活可以由自己選擇,這也許就是多元的校園生活留給每個十一畢業生的共同資產。

——黃啟皓(北京十一學校2014屆畢業生、現就讀於北京大學元培學院)

翻開這本書,一下子就被裡面那些熟悉的人與事喚醒。

這本書涵蓋的正是我所經歷過的、真實的中學生活,也正是十一學校令我難忘之處。

——劉佳琪(北京十一學校2015屆畢業生、現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

本書凝結了這個時代極有理想和作為的一個教師群體的集體智慧,展現了十一學校一貫走在改革前沿的種種嘗試。

我相信,它不僅能帶給讀者教育教學上有價值的參考和啟發,更值得作為這個時代賢師們的思想群像而被珍視。

——陳嘉證(北京十一學校2015屆畢業生、現就讀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內容簡介

我國的課程改革歷經數次,依然舉步維艱,這是為什麼?教書與育人為什麼常常被割裂為「兩張皮」?教育難道真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經驗與藝術?

本書收錄了北京十一學校400多位教師研發、繪製的200多張「教育海報」,可謂該校變革全景的「微縮圖」。

在不斷挑戰自己的高強度探索中,老師們從實際問題和教育痛點出發,把「育人價值觀」分解到「最小單位」,研發了一系列教育策略、方法和工具。

這些「教育海報」,體現了可視化、可遷移、可操作的特點,它們猶如一把把斧子、一個個扳手那樣實用。

這些海報,展現了十一學校的老師們「讓教育真實地發生」, 萃取教育經驗、解決真實教育問題的追求,並鮮明地呈現出「不育人無法教書」的新境界。

這是400多位普通教師的智慧創造。

作者簡介

沈祖芸,獨立教育媒體人、學校發展諮詢師。

《教育能見度》公眾號創始人。

上海新優質學校研究所副所長。

上海教育雜誌社原副總編輯。

目錄

第一輯 課程篇 結構決定了疊代能力

課程:幫助每一位學生髮現與喚醒自我

國家課程校本化:從國家課程到學校課程

大小學段制的設計

分層課程≠分層教學

學習資源≠教材

如何讓變革成為全校教職員工共同的行動

「學分」那點兒事

十一學校語文課程的前世今生

語文自選課程的「自白」

為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提供不一樣的數學

三軍未動,教材先行——十一學校教學校本教材的問與答

十一學校英語課程發展史

政治學科主題閱讀課程

歷史核心素養培養途徑

生物課程的「教室革命」

以學生為本的化學課程建設實施

地理Ⅰ課程中的實驗設計與實施策略

十一學校遊學課程流程展示

藝術課程變革之路

物理學科課程變革

縱向教研——讓課程穩健生長

技術課程介紹

創造適合每一位學生髮展的體育與健康課程

特而有別,適需不虛

第二輯 教學篇 有一種偉大叫工具

第一部分:在學科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

體驗概念的形成過程

角色扮演讓比賽更精彩

如何給「對話」做CT

基於STEM 教育理念的物理教學模式探索

我的六個課型

怎樣設計並解決挑戰性問題激活學生思維

「譯來譯趣」——營造有趣的高中英語翻譯課堂

分子篩等複雜分子模型教具製作

中考體育分區教學

數值計算與模擬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

基於遊戲化思維的初二數學活動方案的設計與實施研究

如何引導學生進行高效閱讀

營造友好型課堂體驗,驅動學習效率提升

從北京大學化學暑期課堂試管實驗談化學核心素養的培養

物理實驗教學探究

怎樣才能不「顧此失彼」?

適合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有效問題設置

換個角度認識基本圖形

拼圖式學習方法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應用

「整本書閱讀」的思與行

從英語到英文——初中英語自選課教學探索

激發學生的想像力——原著閱讀之課堂設計

衝突——打開文本的有效方式

從閱讀技能到閱讀素養

課程標準細目的編制與使用

讓核心素養在課堂落地生根

在英語課堂上如何創設接近實際生活的情景語境 ——以一節聽說課為例

利用5E 教學模式設計符合每一個學生的課堂

重視實驗操作,回歸物理本質

——提高學生物理實驗能力的初步實踐

IB 生物課程教學方式的探索

基於自主學習的記敘文寫作完全解決方案

用表格引領項目教學落地

給課堂來點兒「刺激」

多維題串

玩轉數學之動手操作

物理教學創新實踐看點

從遊戲《蠟筆物理學》開始學習物理

優質的提問,創造有效的歷史教學

新課改背景下語文教與學方式的改變

和學生一起寫數學作文

思品課堂激活學生思維的小招式

英語課堂多樣化落實方式初探

初一年級基於《基礎語文》開發序列化寫作 訓練研究(2013—2015)

讓物理實驗在雲中飛一會兒——慢拍客

一樣的化學,不一樣的教學

如何為學生呈現科學探究這一核心素養的本質

第二部分:激發內動力,走向個別化

教學的「個別化」應從「組織方式」向「學科內涵」延伸

讓學生更好、更快地融入課堂的有效工具

語文作業作品化探索

當理科生遇上文學家

不一樣的孩子,不一樣的英語學習世界

通過提供優質資源,引領並推動學生髮展思維、挑戰自我

收納小工具:創意公寓

多元智能視野下的教學策略差異化

初中數學課堂教室分區、學生分類指導的實踐探索

學習路徑研究對古詩詞背誦、默寫的指導作用

走班制背景下初三語文個別化學習目標、學習方法及

落實策略研究

如何引導各個小組深入參與課堂討論

小組合作學習的分組策略

請仰視你的課堂

伯樂識良駒,策之以其道

配音秀

運用分層任務單引領學生實現個別化學習

結合細目制定並落實英語個性化學習方案

多重設計、多維面試、多元評價

——「數學棗林村課程」中的三點嘗試

做學生語言學習的高級定製師

學習不只靠興趣——持久高效課堂

如何設計英語個性化作業,指導初中生個別化學習的研究

初中英語閱讀個性化指導

特別的設計給特別的你

基於遊戲化思維的初二數學活動方案的設計與實施研究

遊戲建構,讓課堂奔跑起來

喚醒「騏驥」,讓每個學生感受閱讀的魅力

以知識為核心的桌面卡牌遊戲設計

讓作業作品化

最熟悉的陌生人——中等生學習路徑研究

三位「設計師」的學習方式

游泳課上的個性化教學

關注學生提問,構建學生主導的化學課程

——《高中數理化》「篤年老師問與答」專欄文章簡介

遊戲化課堂讓英語課堂嗨起來

我和學生寫作文的路徑及價值初探

學科課堂中「非學科」內容的力量

第三部分:高效一致的過程性評價、診斷與命題

診斷促進作業改進

中考作文課堂訓練痛點診治研究

「整本書閱讀」教學在診斷方面的嘗試

指導學生進行名著閱讀的流程及評價方式

利用數據統計培養學生課後主動進行長跑訓練

物理教與學質量診斷探索

優化體育課評價體系的構建

在化學考試中做語文題是怎樣一種體驗?

多語種教育教學診斷的反思與分享

精雕細刻:高中地理診斷命題中的標準化與個別化

依託過程性評價,激發學習內動力

初中語文原創試題命制策略

利用課程評價促進初中數學教與學的實踐研究

過程性評價的三個時代

診斷促進教與學效果分析

高中英語詞彙平時診斷研究

課前小測在四高一物理教學中的作用分析

促進教與學的診斷考試——試卷質量評價研究

第三輯 學生教育篇 教育源於走進真實

藝術不「止」於表現

如何讓課堂教學效益不止於45 分鐘

用工具丈量思維

——可視化思維工具在學生思想培養中的作用

學生做評委,老師做觀眾

教育顧問的「三顧」、「三問」

諮詢師走近學生的五條工作路徑

如何通過白板「連結」學生

教育顧問工作過程中人性化與流程化之間的矛盾與統一

高中諮詢師的三個工作抓手

堅持「雙規」,助學生成長

——那些實用的成長規劃表

用改變自我的姿態去做晚自習常規管理

——促進師生的學習、接納、成長、進步

學生「隱形問題」 的發現與關注

為每一個天使插上飛翔的翅膀

心理諮詢的幾個技巧

「我先學再同學」,認真實踐「教學相長」

十一學校諮詢師工作機制研究

小型破冰遊戲——讓第一節課的自我介紹更有意思

選課走班制下初中生同伴關係現狀研究

管理過程,服務成長——過程性評價的酸甜苦辣

第四輯 學校管理篇 視角轉向服務,一切就都變了

成熟是「裝」出來的!

校長勝任模型與關聯閱讀

外聘公司員工為「全員育人」助力

走班制下傳染病防控的新問題和解決策略

校園安全「三防三查」管理

從學生食堂到學習中心——轉型中的餐飲服務探索

電腦閱卷如何走向標準化

少有人走的路,我們在走——將經驗型服務轉化為標準化、

數字化、個別化解決方案的服務

關於信息中心數據標準化的思考

校服管理的O2O 模式

餐飲公司壁布清潔的標準化建設

試卷保密那些事兒

「因地制宜」的保安巡查案例

圖書館訂書的個別化模式

「兩學一做」學什麼?怎麼做?

國旗方隊八項標準化建設

當黨化身為可及、可學、可交流的身邊榜樣

信仰讓中外教師融合與協同

50%「魅力黨員」的奧秘

規範流程,疊代更新

——「創建學習型服務組織」的黨建創新項目

黨建帶團建——以學生自組織建設為落腳點

總務管理改革凸顯「機制」的力量

教師專業發展新方式

十一學校的安全獎勵機制

端點年級團員檔案整理

學生會經費透明公開化

第9 屆社聯換屆選舉機制的改革

生長的力量樹與石

如何有效溝通?

第五輯 面向未來的O2O 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智慧十一建設思路

技術助力課堂——國際課程的研究

O2O 語文網絡教學作法

淘寶網和百度在工業區位因素教學中的應用

改進初中思想品德課活動課教學的研究

幾何畫板助力課堂

無線互動教學系統

iPad 助力文言文教學

用EXCEL 進行數據處理的方法

豆瓣里的讀書天地

O2O 模式在初中英語聽說個別化教學中的運用研究

依據數據引導學生學業發展

移動互聯時代如何開展家長學校工作

妙用Excel& 批處理提高處理學生數據的工作效率

利用App 學習「我國的行政區劃」

問卷星助力課堂教學

微信在教學中的妙用

第六輯 育人為先的畢業季 高三是一所學校的文化表征

行走的桌椅

教本變讀本——助力學生的自主學習

我的板書設計

如何設計能激發學生深度思考的「好問題」?

「減負與增效」——高三複習策略

高考化學複習策略

「課後複習」問題與對策

創造一個起跳的支點

課程理念引領高三理綜複習

文化牆的力量

高三成長冊

讓功能教室散發魅力之光

高中210 語文功能教室養成記

高挑戰過程中的相互陪伴

師傅帶我上高三

數讀時代,用數字讀懂學生

改變課堂結構,提升學習效率

一花一世界——以個別化評價促進高三學生髮展初探

高考畢業班學困生個別化輔導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後記並致謝

精彩書摘

序一

文|劉佳琪(北京十一學校2015屆畢業生,現就讀於香港中文大學)

畢業已經一年多了,「不思量,自難忘」,大概可以形容我對十一學校的感情。

許多本以為模糊了的記憶,在翻開這本書後,一下子就被裡面那些熟悉的人與事喚醒。

這本書涵蓋的正是我所經歷過的、真實的中學生活,也正是十一學校令我難忘之處。

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學生,十一學校都強調發掘每個個體的潛能,讓每個人都能找到適合自己施展的機會與平台。

我將之視為「十一人」最大的幸運。

這本匯集了上百位老師、同學智慧的書就很好地體現了這一重視個體價值的文化。

而這種價值觀也是十一學校的護身符,正是因為每一位教師和學生都盡己所能為這場改革保駕護航,它才得以闖過重重難關順利進行。

我自己身在其中的時候,常常將身邊發生的事視為理所當然。

縱然知道這場「敢為天下先」的改革必然面臨許多挑戰與困難,但卻心安理得般地享受著改革帶來的好處,而很少去想每個看似普通的一天、一節課、一場活動背後包含著多少人的思慮與用心。

現在離開十一學校後,看著這本書里的二百餘篇文章,回頭想想,才真正捕捉到這個過程的不易,能說的也大概唯有感動與感謝了。

這些文字、圖表凝結的是實踐中收穫的心得,是反思後總結出的經驗,是老師們共同的智慧——還能有什麼是更寶貴的呢?

這本書是十一學校改革之路上的一個節點,未來的路還很長,但我們一起堅持走下去,總有一天能到達想去的地方。

序 二

文|黃啟皓(北京十一學校2014 屆畢業生,現就讀於北京大學元培學院)

趙老師把書稿發過來,讓我這個畢業兩年多的十一學校學生寫寫讀後感想。

我本以為是校長新寫的教育著作,結果打開一看, 全然不是白紙黑字的理論與學說,而是五顏六色的文字和一張張鮮活的照片。

細細讀來,原來是十一學校一位位老師和同學對自己校園工作和學習的展示。

我這才想起來,在十一學校,我們珍視的是每位老師和同學的聲音。

十一學校可能有全中國最受歡迎的校長,也是少有的將價值觀都形成文字規定的學校,但學校總是為同學們留足了空間。

看著書里的同學們,我也回想起自己在十一製作過電視節目、編輯過雜誌,在政治課上評論過尖銳的內容,也在歲末和大家舉辦過狂歡節。

而我能這麼做,是因為我的政治老師,即使是在趕進度的時候也願意把課堂時間留給我而不會打斷我的發言,是因為我每有想做的事情時就都可以找到實現它的組織,學校也都會提供資金和設備的支持。

同樣的事情幾乎發生在每一個同學身上。

也許我們做得不是最好的,但能在最有想像力的時候自由嘗試各種有趣的事情,能知道自己的生活可以由自己選擇,這也許就是多元的校園生活留給每個十一畢業生的共同資產。

正如這本書里豐富多彩的經驗總結,雖然不是什麼高深的理論,但它背後是一個個有著自己想法的個體,背靠的是十一自由而寬鬆的氛圍。

光這一點,就足以讓學生收穫良多了。

謝謝母校。

序 三

文|鄭沛倞(北京十一學校2013屆畢業生,現就讀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看到書中一個個熟悉的作者名字,我不禁回憶起第一次踏入校門那一刻的感覺。

那時的我無法想像六年的十一時光會把我塑造成為什麼樣的人。

畢業後再回首,最懷念的是十一學校豐厚的資源。

這些資源不是現代化的教室,亦非裝修精美的教學樓,也不是滿足學生需要的餐廳和運動場,而是相伴數年的同窗和極具智慧的師長。

本書所展現的教師智慧,我想,不僅是課程設計和教學過程中反映出的高智商和高學歷,還是育人上的包容與付出、管理上的判斷力與執行力和創新上的前瞻性與戰略意識。

我由衷地為十一學校的師弟、師妹們感到開心,因為我相信,十一學校永遠不會停止對青年才俊的珍視和信任, 十一學校的教師永遠不會停止改變世界的腳步——以教育的方式。

六年後的我,最終成為了決心改變世界的人,以我力所能及的方式。

序 四

文|李雨晗(北京十一學校2013 屆畢業生,現就讀於北京大學元培學院)

當畢業生聚在一起聊「十一」時,總會不約而同地發出這樣的感慨:「將來想把孩子送回十一(如果到時候還能考得上的話)。

」畢業剛剛三年多,學校又發生了很大變化。

當我翻開《讓教育真實地發生——北京十一學校的教師智慧》時,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我不禁感慨現在的十一學子好幸福——有分層設置的課程,有有趣深刻的課外活動,有眾多的資源供學生學習、成長。

我在校的那幾年,趕上了改革的開端,就已深覺受益匪淺——各種各樣的資源給我平台,提供給我機會,讓我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現在的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選擇,也就有了更多的機會去發現自我。

對我來說,十一學校是個可以「隨心所欲」的地方。

學生可以大膽地去規劃自己的未來,乃至學校的發展。

十一學校讓我們明白要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讓我們明白有可能憑藉一己之力帶來改變。

離開學校後,我發現這樣的自由與自主,十分珍貴。

十一學校並不會變魔法,這一切的神奇功效都來自老師們的不斷探索與奉獻。

從學生現在站立的地方到未來,中間有無數的機會選擇,也有無數的艱難險阻,這一切都離不開老師的指引和幫忙。

十一學校的老師就是這樣的夢想引路人,帶領學生去發現自我,創造未來。

序 五

文|陳嘉證(北京十一學校2012 屆畢業生,現就讀於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在清華大學念書的幾年裡,我時常和身邊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聊起各自中學的恩師們。

離開母校的日子越久,大家對恩師們的感激之情也愈深。

一方面是因為美好的回憶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日漸醇厚;另一方面,也因為我們愈發意識到,自己身上今日所擁有的優秀品質,幾乎都是當年的某幾位恩師耳提面「授」的賜予。

真是先得賢師,方有高徒。

由此想來,對恩師們的敬仰和尊重就更上一層。

我的母校,北京十一學校的李希貴校長在多年之前就提出: 「學校不僅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更應該成為教育家成長的沃土。

」 每念及此,都佩服希貴校長的高瞻遠矚。

一位賢師的德行與智慧, 不知道能啟發多少有潛能的後輩!從對社會貢獻最大這一目標出發,「讓老師們都成為教育家」要比培養一個、一屆或幾屆優秀的學生,更加有意義,也更加深刻。

如今,離開母校四年多,收到書稿,讀到老師們的深刻思考與勇敢實踐,我感到溫暖而震撼。

這本書凝結了這個時代極有理想和作為的一個教師群體的集體智慧,展現了學校一貫走在改革前沿的種種嘗試。

我相信,它不僅能帶給讀者教育教學上有價值的參考和啟發,更值得作為這個時代賢師們的思想群像而被珍視。

若干年後,當他們的學生載著他們給予的美德與思想去改變世界之時,我們會看到這本書所記錄的思想與實踐是如何深刻地影響了世界。

序 六

文|張昊暘(北京十一學校2011 屆畢業生,現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法律博士在讀)

一般而言,「序」的執筆人應該是比作者(們) 更有分量的人物。

這樣既有利於「抬高身價」, 又有利於吸引眼球。

顯然,這本書的作者們反其道而行之了。

原因很簡單,這是一本關於教育的書。

最有資格對它進行評價的不是侃侃而談的教育家,而是作者們送出校門的每一位學生。

親愛的讀者,你能從作者們選擇序言作者的方式上,感受到這是一所用怎樣的態度做教育的學校。

在我們國家漫長的教育史中,從孔子收納弟子三千到榮閎官派留美幼童,我們崇拜教育家, 卻鮮少關注教育者。

他們的形象被美麗地僵化成了三尺講台與辛勤園丁,而他們對教育的思考卻乏人問津。

今天,借著這本書,讓我們聽聽他們的意見。

他們中的有些人曾經與我朝夕相處,他們中的每個人也將在未來與更多的人朝夕相處。

我們是應該聽聽他們怎麼說的。

前言

每一位教師都是富礦

文|沈祖芸

全球的教師都在經歷著從未有過的時代巨變與職業挑戰。

過去,只需要傳遞現成的知識;現在,教師需要不斷應對學生已經擁有的知識。

過去,只需要在課堂里明確地落實「教什麼」;現在,教師需要為學生設定清晰的目標, 並用策略、方法、工具構建起適切的教學內容和學習方式。

過去,不同學生用相同的方式教;現在,教師需要用差異化教學去包容學生的多樣性。

過去,目標、內容、評價都是格式化和統一的;現在,教師強調為與眾不同的個體創造個性化的教育體驗。

過去,以課程中心積澱豐厚經驗;現在,以學習者為中心走向共同的未知。

這些都告訴我們一個重要趨勢:只有基於學校現場的學習和培訓設計,才能滿足每一位教師隨時發生的專業發展需求。

▲ 然而,基於學校現場的學習和培訓往往遭遇現實的瓶頸。

▲ 教師們較難精準表達自身的發展需求

▲ 大量的經驗難以轉化為知識,反而造成路徑依賴

▲ 容易為「選擇性迷失」所左右

▲ 教師成長的關鍵事件設計難度加大,難以激發內動力

▲ 專家報告或閱讀指引的針對性欠缺

▲ 任務驅動或項目研究易使教師陷入事務流程而缺乏有效反思

怎樣的培訓是教師們真正需要的?

怎樣的方式能激發出教師持久的學習動力和發展慾望?

我們探索著一條全新的路徑——每一位教師都是富礦!

從教師自身「開採」開始,對大量的實踐經驗進行提煉,萃取出讓教師自己看得見的關鍵經驗,進而將這樣的價值轉化為清晰、可操作的方法、策略與工具,讓更多的教師借鑑、使用。

當一位教師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經驗價值、教學風格和優勢潛能時,他的內在自我意識就會被激發,這樣他才會規劃出教學生涯的目標,進而提出自身的專業發展需求。

「每一位教師都是富礦」的理念是未來以校為本,面向全體教師共同成長與發展的新思路。

2016 年8 月,1500 多位全國教育同行走進北京十一學校參加了一次富有突破意義的學校教育年會——全校400 多位教師都是年會的主角,他們用600 多張海報、60 多場圓桌論壇、200 多件可交易的教學產品呈現了一次集專業性、實用性、平等性於一體的「思想市場」, 並在「去中心化」的氛圍中創造了專業驅動、供需對洽的教師校本培訓新方式。

這是北京十一學校教育年會的第三次改革。

教育年會源起於通常學校里都會例行開展的開學前全體教職工大會,大會一般以布置新學期工作為主。

2012 年起,伴隨著十一學校育人模式研究的深化和學校轉型的初露端倪, 學校將每學期的例行全體教職工大會改為主題式經驗交流分享:「發現那棵樹」、「喚醒心中的巨人」、「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教育」……大家通過聚焦一個主題,將自己在一學期中的新探索、新發現,用一個最小切入點(如故事、情境、問題等)的方式層層解構, 直至提取出規律性成果。

於是,學期工作布置會第一次轉型為學術專業交流分享會,通常由一位「有故事的教師」輪值主持,每個年級可以推派和自薦的方式產生交流發言者,最終走上全校的講壇,名曰「教育年會」。

在學校看來,當治理結構發生改變之後,對年級的授權和對每一位教師的信任與賦能足以能夠讓他們把一學期的基本工作安排好,那麼全校層面的、一學期一次的「聚會」,就應該是引領,是分享,是用一個思想點燃另一個思想, 進而形成聚焦學生展開深入研究的學習氛圍。

2014 年底,十一學校教育年會走向第二次轉型,將內部交流分享的大門打開,用更開放的方式面向全國教育同行,在更大的平台上展開學術交往。

分享的最大意義在於,從別人的評價里獲得對自身研究實踐成果價值的另一種視角的發現與激勵。

教師們不僅僅要提煉自己一學期實踐的關鍵經驗,更重要的是還必須放在全國共通性問題的視閾中來審視自身經驗的價值,這其中就在逐步實現從經驗到知識的一級轉化——共同性問題的可操作解決方案。

事實上,圍繞著連續三次的「為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而設計」、「讓學習真實地發生」 等主題,教師們不斷將自己的「實踐璞玉」通過一次次打磨、提煉、萃取,實現了有過程、有實證、可操作、可轉化的關鍵經驗,更重要的是,每一個經歷打磨過程的老師都獲得了彌足珍貴的二次成長,他們第一次發現自己出於本能或經驗的原始探索可以閃耀出有理論支撐、有操作工具的價值光芒。

而一旦有了這樣的自我發現,教師們就猶如裝上了發動機, 開始提出更進一步發展的需求與方向。

短短一年半時間裡,共有近100 位教師登上了年會的大平台,也讓來自全國各地的1500 多位教育同行享受了來自基層學校的思想盛宴。

然而,一個全新的問題又擺在了我們面前,即便是一次年會30 多人次登台,也無法迴避人為因素的篩選與取捨,而且30 多人對全校400 多位教師而言依然是少數,在選擇誰能上台的問題上,或多或少會出現刻板印象或視角盲區,這樣的機制無法讓原生於一線的更廣大教師的智慧實踐脫穎而出。

於是,2016 年夏天,我們嘗試用「平台思維」辦年會。

參與內容聚焦「育人價值觀」,分解到「最小單位」,體現可視化、可操作,進而轉化為工具、方法、策略,這是首要原則。

參會方式去中心、去權威、低結構、低門檻,面向全體,這是第二條原則。

實踐成果化、思想產品化,實現關鍵經驗的可交易性,這是第三條原則。

這樣的第三次轉型,一下子從「申報-遴選式」走向了人人可參與。

於是,每一位教師都在思考「我可以拿出怎樣的實踐成果參加年會」——他們就開始啟動教育教學行為的系統反思;他們就開始主動尋求援助性支持;他們就必須用大量的證據和可轉化產品來證明「最小實踐單位」的成效……他們從沒有像今天這樣自我審視教育教學的得與失,並主動尋求各方支持力量來萃取出一個有價值的知識產品。

於是,600 多張海報、60 多場圓桌論壇、200 多件可交易產品應運而生。

年會當日, 1500 多位全國教育同行也接受著一次全新的培訓,他們也必須遵循內心的需求,去選擇自己最需要的場次,創造了「一人一課表」的個性化參會機制。

而年會上首次運用的交易機制, 又使得一次年會誕生了若干個「教師富翁」,知識產品轉化出的高交易額證明了教師實踐創造的可推廣性價值,從而進一步提振了教師的信心,激發了他們持續研究、開發、創造的內動力。

十一學校教育年會的轉型不僅僅折射了一所學校以校為本的教師專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更重要的是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

本書從教育年會中的海報切入,從一個側面透視教師專業發展的未來路向。

從精選出來的200 多張海報中,我們可以發現其中最重要的三條趨勢性發展軌跡。

其一,所有海報都在傳遞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將從基於知識走向基於關係的視角轉變。

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自身大多是在以教為中心、以知識傳授與掌握為目的的課堂里成長起來的。

因為要考試、測驗,所以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往往只見知識不見人,學習以確認每一個知識點的掌握為依據,並通過檢測一再鞏固和夯實知識的達成,能視情況適度兼顧一下知識的運用、能力的培養者已經是很優秀的教師了。

未來以學為中心的轉變就將生成基於關係的教學空間,這並不是說知識不重要,而是每天呈爆炸式增長的知識再也無法通過單一講授來實現了,教學空間需要更加關注每個學生如何擁有學習知識的方法,更加關注通過什麼途徑支持學生建構起個人知識,更加關注知識傳遞過程中的創造性。

這些關注必然帶來「目中有人」的教學,而這樣的教學就一定是基於關係的,此所謂教育學實質上就是關係學。

在基於關係的課堂上,除了要改變傳統意義上的師生關係外,生生關係、學生與媒介技術的關係、學生與文本的關係也從來沒有被如此重視過。

基於關係的課堂之核心就是要創設一種平等的供需關係。

課堂猶如一個隱性市場,在學習的過程中,我需要什麼,我能提供什麼,什麼樣的提供和獲取方式才能滿足我的需求等成為供需方所關心的問題。

因此, 這樣的課堂必定是一個思想活躍、情感流通的場所,而不是簡單的知識輸入輸出的過程。

其二,所有海報都在傳遞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將擁有更多的「學生知識」而非僅僅是「教學技能」。

在以掌握知識為目的的課堂上,為了讓學生更多地記住知識以在日後的考試、升學中取得高分,教師們使出渾身解數,在教學五環節中精心講解、強化訓練;當作為公開課展示時,又以個人嫻熟的教學技能創造著課堂上的風景。

教師從師範培養到講台實踐的漫長教學生涯中,專業的發展多半取決於教學技能的提升和在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學業成就過程中所積累的「學生經驗」。

在未來,教師的專業競爭力不再僅僅是精湛的教學技藝,更需要擁有包括學生認知規律、學習問題背後歸因、個體差異識別等在內的「學生知識」。

「未來的教師將是教育知識的發現者和建構者」,其中教育知識中最大量的就是「學生知識」。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 如何精準識別不一樣的學生的學習優勢、學習風格、學習節奏和認知特點,從而用不同的途徑和方法,順著「這一個」學生的學習方式給予最適切的支持,這就是教師的「學生知識」。

以往,優秀教師常常會有更豐富的「學生經驗」,這一個孩子一定會在這類問題上粗心、那一個孩子擅長這種題型……這些都是經年累月積澱起來的帶有強烈主觀色彩的「學生經驗」,它表現為一種直覺,無法在較大範圍里輻射。

而「學生知識」則需要從大量案例或數據中提取、分析、建模,並實現可轉化、可遷移、可輻射和可操作。

其三,所有海報都在傳遞未來的教育工作者將探索從有節點的教學時段走向無邊界的流程再造。

我們非常熟悉這樣的狀態:同一個年級的學生使用同一張課表,學生在校的全部生活以35 分鐘或40 分鐘為單位被切割成七八段。

每一段代表一門學科。

教師的教學是以時段為節點的——「這一節是數學課」、「下一節是語文課」。

所有的教學發生在五六十平方米的教室空間內,不斷地轉換著學科。

對這樣的現象我們只能漠視:這個學生在數學課上剛剛漸入佳境,下課鈴響了,教學戛然而止,必須進入到自己並不感興趣的地理課;漫長的40 分鐘終於熬過去了,迎來了最喜歡的體育課……就在這樣有局限的教學時段中,學生們在忽高忽低的學習狀態中跌宕起伏,時間一長竟習以為常地適應了,就這樣,在一方狹小的空間裡教學無形中扮演著「個性加工」和「知識罐裝」的角色。

隨著移動時代的飛速來臨,教師準備講授的學生也許早已知道,他們的學習可以隨時隨地發生。

課堂上,這個學生剛剛完成的3D 列印作品一鍵上傳,點擊量迅速上千萬,於是一夜之間這個學生就擁有了「粉絲」。

上課前,那個學生把事先預習所產生的問題藉助百度搜索找尋答案,立刻獲得了包括最佳答案和一般答案在內的數百條解決方案,於是他驗證、篩選後不僅解決了問題還深刻理解了知識背後的門道,進而創建了「知乎詞條」成為知識的貢獻者。

教學中,教師不再一言堂,可以設置任務讓學生合作討論,也可以連接全球發布項目尋求學習夥伴,學生有解決不了的「疑難雜症「,還可以在線預約教師進行個別化輔導。

這一切正在發生,教學不再局限於40 分鐘的課堂內,模糊了時空邊界的教學流程不再以讓所有的學生一起學會什麼知識為起點和目標,而是更加適應於隨時隨地的不同學的方式和學到不同程度的新流程。

從我成為教育媒體人的第一天起,我就在努力走近優秀教師,也曾經不斷用「賦予孩子高期望」、「一輩子學做教師」、「好的教師就是讓孩子從喜歡老師開始進而喜歡學科」 這樣的理念式經驗表達來激勵更多的教師去創造高境界的教育。

然而,當你走進一所所真實的學校,會發現現實並非如此,老師們每天的工作節奏和內容決定了他們更需要你告訴他們「怎麼一步步地操作才能賦予孩子高期望」、「一輩子學做教師,怎麼學,學什麼, 學了這些會有怎樣的效果」、「如何讓學生喜歡上教師,教師與學科的關係是什麼,如何讓學生通過教師這個介質走向真正發現學科的魅力,進而把學習當作自己有興趣的事」…… 所有這些能夠落地的可操作方法,對教師而言才是最為實用且急需的。

這些就是我們編輯、出版這本書的初衷。

所有海報的內容都來自北京十一學校教師最日常的實踐,且全部落實到「最小單位」,是大部分中國教師每天工作中經常會碰到的問題, 而解決方案注重了結構化、可操作、有步驟、有工具。

這是北京十一學校教師的智慧創造。

該如何更好地使用好這本書呢?

如果您是校長,您可以從這本書的結構體例中看到一所學校的轉型全景,每一輯都透析出學校最關注什麼,這些關注點是如何體現育人價值的,這些關注點是否在教師的最近發展區……從這些分析維度入手,校長們可以建構起自己學校的變革藍圖,並能在藍圖中確立起關鍵驅動點。

如果您是教師,您可以從自己最感興趣的板塊入手,尋找到可以借鑑的他山之石。

當然,您也可以把這本書作為您的「練習手冊」,您可以就一個話題,先進行自我梳理, 看看自己能否就一個主題梳理出自己的方法,進而萃取出自己的核心經驗,更進一步甚至可以嘗試提煉出方法、步驟、工具、策略,然後與十一學校老師們提供的相比照。

這種學習方式是最佳的專業研修路徑。

如果您是一位研究人員,這本書將是您進行科學研究的絕佳案例與素材,您可以從「最小單位」的研究方法角度切入,將自身的專業方向與一線的實踐成果相結合,彌補教師研究中科學性、規範性問題,進而有了理論的助力,使得來自一線的實踐智慧能夠更好地轉化。

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成為讓學校科研更接地氣、更能解決一線教師實際問題的新入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智慧教育」培養「智慧學生」

一堂英語課,老師只說五分鐘話,卻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並高效率學習的英語課在鞍山出現啦!從教育信息化1.0時代到教育信息化2.0時代,鞍山市黎明小學在智慧教育學習場下完成了教與學模式的新構建。鞍...

教材解讀是一個與實踐對話並不斷完善的過程

不管進行什麼樣的教育改革,誰也繞不過課程與課堂這兩個領域。否則,任何改革都只會偏離航向,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教與學」和「教師專業成長」問題,也必須圍繞課程與課堂展開,以聚焦課程與課堂...

高中語文課改的點滴體會

課改已經進行一年多了,有人說,高中課改是一場深刻的革命,對老師而言,它同時也是一次嚴峻的考驗與挑戰,作為一名語文教師,一年來,我有過 「穿新鞋走老路」的酸痛與苦楚,也有過「摸著石頭過河」的忐忑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