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學習環境下的教師角色定位研究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智慧學習環境下,教師將採用新型的手段在特定的活動空間進行教學,教師的角色要適應環境信息感知、學習者的特徵捕捉、學習資源的有效抓取、電子學習工具的輔助與利用,充分發揮新型數字化資源與智慧硬體環境互動與融合,形成智慧學習構建模式,促進教育模式的改革,更好培育出富有智慧和創造力的新型人才。

智慧學習環境

科技浪潮和大數據撲面而來,信息技術不但促進了全球的經濟結構深層變革和快速轉型升級,也深刻改變著人們的工作、生活與學習方式,推動人們向終生學習階段邁進的步伐,即在有限的時間內接受更多有用的信息成為必然。

如何快速獲知感興趣的知識,如何把學習者注意力、精力和記憶等人類用於學習的稀缺資源最大程度有效利用起來是教育機構亟待解決的問題,也是科研工作者關注的課題。

眾所周知,人工智慧的研究與計算機快速發展促進了輔助教學系統的發展,以學習者為中心和自由探究學習成為可能,特別是雲計算、物聯網、普適計算技術和人工智慧等諸多核心技術的飛速發展,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輔助教學,實現教學與技術互相促進,探索以課程為背景的教育教學改革將成為常態。

當前智慧學習是一種嶄新的學習模式,即利用先進的教育裝備和智慧感知技術與數據資源推送服務構建場景用於輔助學習,即智慧學習環境。

智慧學習環境是一種場所、活動空間或工具,能幫助學習者進行基礎及概念性理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活動引導形成構建式學習;能以學生為中心,通過學習空間的鏈路建立社交群體,促進自主學習驅動和學習團隊的信息實時交互;基於雲計算和數據挖掘平台,獲取大量高質量的學習資源,實現個性化自主學習定製和移動式學習;總之,智慧學習環境具交互性、交流性、合作性和導航性四性。

馬來西亞學者Chin認為,智慧學習環境是一個以信息通信技術應用為基礎、以適應風格各異的學習者學習能力提高為目的,為學習者終身學習和全面發展提供幫助和支持的新環境;北京師範大學黃榮懷教授認為,智慧學習環境具有三個特徵:一是虛實環境的高度融合,二是提供個性化學習支持和推送服務,三是打破束縛學習環境限制,即支持校內外均可學習。

因而,智慧學習環境是一種能感知學習情境、識別學習者特徵、提供適合的學習資源與便利的互動工具、自動記錄學習過程和評測學習成果,以促進學習者有效學習的場所或活動空間。

教師角色

教育的實現手段主要有三大支柱——教師、教學內容與教育裝備。

就像工業化大生產催生了制度化教育和教師職業的專業化一樣,信息化促進了智慧教育的產生,智慧教育給教育帶來的影響不僅是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同時在教育思想、教學模式和內容等內涵方面都受到深刻影響。

其中,作為智慧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力量支撐的教師,面臨著改變觀念與拓展視野、提高信息化素養與應用能力、改變學習與教學方式,技術與課程的深度整合及創新,即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

「角色」一詞第一次被引入到社會學理論是在1920至1930年之間,喬治·米德提出並將其用於分析個體與情境相對應的行為方式,教師角色作為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產物,必定與教師所處的歷史時代背景相關,而角色的轉變取決於教師認知的先決條件。

教師認知是指教學中不宜觀察到的教師認識過程和結構。

教師認知所包含的範圍比較廣,如信念、知識、態度、理論、教師原則、教師的思考、判斷和反思等;也有行為主義與建構主義理論從教學觀和教學過程將教師角色分為傳授者、管理者、促進者和合作者;教師認知是教師對外界環境的認識過程和內隱性思考,以影響學生為目的。

智慧學習環境下,教師引領學生改變學習方法,促使教師重新認識教學目標、整合教學原則,更新教學任務,創新教育過程或完善教育體制,故智慧學習環境下教師需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快速實現角色轉變是勝任教師職業崗位的必然條件。

智慧學習環境下教師角色定位

智慧學習環境下教師的角色轉變誘因較多,網際網路的普及使教師和學生在獲取知識方面是平等的,知識獲取除課本之外,學生還從家庭和社會上獲取大量的信息;教師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既是組織者也是合作者,也可能是朋友,即亦師亦友;多元化的教育對象和智慧化的環境,加上豐富的教學資源利用,教師不再局限於知識的傳授,也是資源的開發者、學習問題的探究者、學生問題的啟發者、教學效果評價者、學生就業創業的激勵者。

1.智慧學習環境的使用與構建者

早在上個世紀,智慧學習環境就已被提出,但隨著「感知中國」和「智慧生活」戰略規劃的提出,才引起各界的高度關注並提上議事日程。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講台、黑板與課桌,強調的是知識的傳播;將雲計算技術和智慧教育裝備引入課堂,構建了智慧學習環境,革新了課堂組織模式,衝擊了教師簡單知識傳授的角色。

從智慧學習的要素來講,環境是促進智慧學習的第一要素,學習者的活動、學習內容需要不同的環境匹配,環境和學習是相互依託的關係。

因此,環境是智慧學習的支撐性條件,環境的優劣關係到學習者的發展,對其學習認知和社會再學習和綜合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作用。

具有情景化與個性化特點的智慧學習需動態平衡,智慧學習環境各要素與智慧培養行為相一致,力爭達到全面、協調、可持續才能與智慧的發展相協調。

在智慧教育模式下,如何構建智慧學習環境促進學生髮展成為首要問題,智慧學習環境的核心支撐技術是智慧計算,是從先前的主機計算、個人計算、網絡技術發展來的,它集成了硬體架構、軟體平台和網絡技術等關鍵技術,故對智慧學習環境的構建者提出了高要求。

前期建設時,構建者需要掌握智慧學習的綜合技術、教學手段、情景感知和自動分析數據的信息化技術。

教師是構建者合適的人選,教師兼環境構建者於一身,利用熟知的計算、網絡、無線通信、泛在物聯網和數據挖掘技術,才能領會學習者隨時、隨地、隨需的把握學習機會的重要意義,才能分享與學習者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樂趣,才能巧妙及科學利用學習評測結果反饋指導與組織學習活動的開展。

智慧化元素的實現,需要學習算法軟體創新設計、後台數據跟蹤服務、無線寬頻傳輸和客戶端的聯網設備的彼此有機融合,同時提供選擇方案及採取應對行動。

因而,教師角色轉變,前提是教師擁有較完整的知識結構,具備傳播知識的技能,明確學習者的需求,熟練組織學習者開展學習,又能靈活運用現代的信息化技術。

2.智慧學習資源創建與推送者

資源是環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師需要進行資源的合理分配。

在智慧學習環境下,要求自動識別學習情境,按需推送資源,關注用戶體驗。

智慧教育講求個性化發展,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興趣、需求等,推薦學習資源,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及效率。

情感是心理資源的組成部分,學習者想要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情感包括真實感、責任感、安全感等,情感分析也是智慧學習環境輔助教師教學的又一重要工具。

通過分析學習者的學習日誌和課程作業,能夠獲知學習者學習的動機、態度和狀態,了解學習者的想法和意見;當負面情緒出現時,教師應予以引導、干預,如採用視音頻分析技術,分析課堂中學習者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和學習情緒及學習動機等情況的變化,要求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應參考生活情境中的真實案例,並通過巧妙的組織形式來展現,使認知和經驗方面的差距縮短,調動主動學習情感和認知投入。

當代學習理論主要觀點認為,學習是積極的意義建構、社會的協作交流和日常的實踐參與過程,包括「意義制定、社會過程和(學習/實體)共同體」,智慧學習就是要主動靈活地藉助適當的技術促進學習者建構意義、相互協作和實踐創新。

所以,學習者藉助智慧學習環境可以有效減輕自身認知負荷,從而有精力去理解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繫;拓展學習者的體驗深度和廣度,從而有助於提升學習者的知、情、行聚合水平和綜合能力發展;可以提高學習自由度並提供最合適的學習幫助[8],使之個性化發展。

在智慧學習環境中的學習者,需將心理資源集中於投入高階思維和高度智慧的學習任務(如項目設計),而對低水平操作、簡單記憶等簡單的、結構化的非挑戰性任務則相應地減少注意和認知投入。

3.智慧教學教法的設計與應用者

時代背景的差異造就了不一樣的思維和行為模式。

由計算機和網際網路的陪伴長大的新一代被稱為數字土著或網絡一代,主要表現於:快速信息檢索能力、並行處理任務、尋求新異刺激,強調反饋和強化,偏愛實踐中學習,喜歡圖表講授,學生學習方式發生改變。

因此,教育者需運用數字一代熟悉的土著語去傳授相關的學習內容。

隨著信息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在數位技術的環境中生活成長、擁有數字智慧成為常態。

數字智慧是人與數位技術在實踐活動的中介,是一種信息技術與人的交互過程中新出現的介質;物聯網技術將人與物聯繫起來,嵌有智慧晶片的任何物體組成一個遍及全球的「智慧大腦」,讓地球成為會「思考」的地球,學習者更加關注於自身感興趣的任務,有利於學習者間合作互助、優勢互補。

智慧學習包含合作學習的內涵,合作學習是利用學習者的社會網絡進行社會學習,通過個體建構和群體建構達到有效學習。

學習社群使積極學習者能夠交流互動、協調合作,也促進了教師社群互助學習、協同工作、職業發展探求的融為一體,智慧學習環境可以促使學習者設計自我導向學習,能夠形成自我意識,判斷有效資源,不盲從。

對於教學法的研究,通常從教學、內容、技術三個方面加以探討,智慧教學法應從這三者以及它們之間的交互部分進行研究。

智慧教學法在個性化學習、構建學習共同體、社交人際學習方面有所體現,強調信息技術教育改革進程中的應用、學習共同體的建構,學習內容、學習工具的豐富擴展和實踐機會的增加。

智慧教學法主要體現於:根據特定的教學/學習情境的特性和限制,教師需要掌控信息技術、學科知識和教學法三者間的動態平衡,例如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運用交流互動系統(如微信等)了解學生前期知識儲備情況,便於教師學習資源推薦;學科內容整合技術促使學習者對內容的深層次理解(如圖片等);在設計教學活動與過程方面,運用整合技術建構適宜的智慧學習進程。

總之,智慧教學法是對具體教學環境下的技術、學科知識、教學方法的博弈與平衡,反映了教師對它們之間動態關係的判斷與思考,是一種智慧學習條件下的教學處理方案。

在智慧學習模式下,學生可以多渠道獲取學習資源和知識信息。

但是,社會生活中的活動需有序組織,故教師需要在學習過程中擔起組織者的重任,尤其在學生的學習觀念與習慣轉變中存在制約因素時,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不足,判斷爆炸式的學習信息能力缺乏。

因此,智慧學習模式中需要教師指導、組織和引領學生能主動地適應智慧學習環境,組織和引導與傳統模式中的絕對管理不同。

與傳統教學模式不同的是,新模式下教師作為引導者,注重學生自我管理和個性化發展,需要引導學生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方法,指導學生獲取其所需的學習信息。

教師需引領學生完成系統性的學習過程,幫助他們自主地構建知識體系,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與自主學習的能力。

學習過程開始,教師組織協調,引導學生正確建立學習任務;在實施過程中,教師應督促其及時完成任務以保證學習進度,確保學習過程不因不可控的干擾而受阻,體現完成組織和引導的職責。

4.智慧學習效果的診斷與評價者

在智慧學習過程中,對學習效果的診斷和評價是必要的。

績效評估是一份有效評價學習過程狀態的報告,評估對象包括教師和學生,內容有學習者的學習進度、學習狀態、自我滿意度和教師的課程教學效果、教學策略有效性、教學風格接受度。

績效評估可以幫助教師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預測學習者可能出現的學習風險,並以此改進自身教學的方法風格。

利用學習分析技術處理學習者學習過程相關的數據,利用數據挖掘技術進行深入分析與闡釋,從數據模型中,教師可以找到不同學習者的個性化表現(內容喜好和學習模式),並根據學習者對學習內容的掌握度提供適時恰當的學習扶助。

評價也是績效評估的一部分,教師仍然需要承擔監管責任,對學習者學習過程和智慧教育課程的有效性進行評價和評估,及時評估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成效,保證其學習任務的及時完成並達到應有的學識層次。

智慧教育的監督、評價和考核不僅是形成性的,還必須是服從個性化學習定位目標的,學習成效不再是統一的評價標準。

另一方面,智慧學習環境下的評價體系是多樣化的,關注學習者自身的成長,尊重學習者自身的思維方式,形成性評價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智慧學習環境下,教師可以藉助一系列針對具體課程成績考核的學習評價軟體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測量評價,但評價軟體無法滿足學生整體綜合性評價的需求,需要教師適時地進行情感激勵,對學習者的學習起積極效應。

在開展智慧教育的過程中,教師仍然是學習過程不可或缺的診斷與評價者,對學習者的學習進程和成果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與作用。

當前的各類學習評價軟體並不能完全適應智慧學習,教師需進行補足並完善。

例如批改網有提示用詞不當、擴大詞彙量、提供學習範文等優勢,有助於提高學生自主寫作學習熱情,但也存在反饋信息機械、反饋意見模糊不清等問題,不能準確提出評價和修改意見。

因此,智慧教育中教師的診斷與評價角色也十分重要,教師與學生進行深入的交流討論,才能更加全面分析學習情況及其中的失誤,並給出詳細的具有針對性的反饋,以彌補技術教學軟體的種種缺憾。

在智慧學習環境構建中,教師以先進的學習、教學、管理的思想和理論為指導,憑藉信息技術和學習工具的輔助,以學習資源為支撐,科學分析和挖掘感知學習情境信息(如環境信息、設備信息、用戶信息等)獲得的新的數據或歷史數據,使得學習者學習能力、偏好等特性和學習情境能夠被識別,靈活分配適合的學習任務,使學習者進行正確的決策,有效促進其智慧發展。

5.智慧學習的踐行與探究者

智慧學習環境下,教師面臨知識獲取或技能學習提高的衝擊,即其角色將轉變為學習者。

傳統學習模式下,教師進修受多方面因素制約,缺乏有效、普及面廣的交流平台,教師間的交流不通暢,這也導致教師技能及專業知識的發展較為緩慢。

但智慧學習環境為教師再教育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智慧學習條件下,首先,教師不斷地接受新知識,以便提高自身知識水平並完善知識架構;其次,思想的碰撞是進步的源始,教學社群、網絡空間的建立不但有利於教師的專業發展,還能有效促進教師教學的順利進行,在同一個學習社群中,藉助現代化信息化手段,教師群體共同研究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也可以進行學習資源的共享和學習工具的設計,不斷教學創新和科研水平提升;再者,教師是智慧學習的踐行者,這也使得他們從學習者的角度去發掘智慧學習的不足之處,為智慧教育的進一步完善提供幫助。

結束語

智慧教育是以學習者為中心,智慧教育實施包括集成知識架構、獲知學習者訴求、有效利用數字媒體設備、整合文化觀念和創新知識等,目的是培養學習者能力和意志、責任與擔當、協調、監督與管理,具有較好的決策力和行動力等。

然而,學習者是一個神奇情感動力系統,可以有效激活這部系統的使者就是教師,培養學習者在主動、協作、創新、適應、實踐等方面進行突破和創新,教師的角色必將融合智慧學習的環境使用與構建、學習資源創建與推送、新的教學教法的設計與應用、學習效果診斷與評價和智慧學習的踐行與探究於一身,即角色重新定位並有效扮演好這個角色變得至關重要。

(作者:胡斌武等,浙江工業大學)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深度|新技術助力項目化學習更具儀式感

信息技術在推動教育發展的同時,自身也迎來了一場革命性變革,在「網際網路+」的背景下,技術的發展和變革為教育提供了先進的設備和手段,並將對教育產生更加突出的影響。基於項目的學習(PBL,Proje...

教育大數據研究綜述

教育大數據不僅僅是大數據在教育領域應用,而且通過教育領域反向驅動大數據技術分化為獨立的分支,從而帶來了對傳統教育技術領域長期研究問題解決的新途徑,甚至可以跨越傳統個性化學習的精確邏輯推理過程而...

「顛覆論」下的慕課反思

2008年大規模開放式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簡稱MOOC或「慕課」)首次出現,其井噴之勢始於2011年秋,同時,Coursera、edX與Udacity...

教學模式的轉變:個性化學習

教育信息化是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與教育實踐相結合產生的新教學形態。本文圍繞教育信息化論述了信息化建設的內容和教學模式的轉變,對信息化時代的學校教學行為進行積極的實踐與探索。關鍵詞:信息化教學;教學...

教育信息化語境下的「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發展中出現的新事物,需要在教育信息化的語境中進行理解。「智慧教育」是IBM(國際商用機器公司)所提出的Smart Planet(智慧地球)的衍生概念。該「智慧」指的是「把...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是當今教育界比較流行的一種教育理念,也是我國新課改重要的理論依據之一,在教資考試中出題的機率也越來越大,出題的角度也越來越多,但是學生卻總是難於理解建構主義的教學思想,所以今天將建構主...

未來教育的三個發展方向

當教育進入信息化,其形式也就開始發生變化。工業時代的教育注重整體,注重規模、注重標準化、同步化,對個體學生的關注不足,而差異化、個性化恰恰是資訊時代教育的特點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