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幼兒教師專業化對我國教師教育的啟示及教育差異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美國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教育改革。

1983年美國發布了《國家在危機中:教育改革勢在必行》中列舉了美國教育中存在的種種弊端,並分析了這種弊病的原因,說明了教師教育是影響教育變革的主要原因,並提出了改進的建議。

研究發現,美國的教師教育中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數學,科學,少數民族兒童,天才兒童等方面的特殊教師缺乏;教師的工資水平較低,自主權少,社會聲望低,這就導致教師嚴重的缺乏,專業教師的匱乏導致學校不得不降低門檻,招收層次較低的教師,這就降低了教師的質量,嚴重影響了教育質量,直到1986年,卡耐基基金會提出了《國家為21世紀的教師做準備》和霍姆斯小組提出的《明天的教師》,教師教育的問題才真正成為了全美重視的焦點。

教師的專業化成為了美國教育改革的主要浪潮。

反思型教師的培養。

以唐納德·舍恩(Donald Schon)於1983年出版的《反思的從業者》一書為標誌,美國學者開始熱衷於將教師作為智者和反思者的研究。

反思型教師既可以思考,又可以從分析中發現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教師在價值觀取向上,要有全球化視角,寬容並願與人合作,關心人類的基本權利和人類共同的問題(如環境的保護等);在知識儲備上要豐富多樣;在技能上,要具備讀寫技能、系統的批判性思維能力以及衝突解決的能力;在行為上,要積極主動,參與到社會的各種活動中去。

對「學科中心主義」的改革。

傳統的美國教師教育課程由三部分組成:學科知識、教育學、臨床的教學實踐。

學理上邏輯嚴密的分類看起來能為教育實踐界提供清晰的課程設置標準。

但實際上,課程設置的分歧首先就開始於學術界。

一方面,教師學科知識一旦超過學生固定的學習階段所需要時,談其深度與學生成績的相關就缺乏邏輯的必然性;另一方面,自己知道並不等於就能讓學生知道,有專業背景的教師不一定就能教好學生。

「學科教學知識」概念的提出在學理層面消解了「教師教育中哪種知識最有價值」的爭論,並且為教師贏得了專業化的空間。

職前教育的變革。

《渴望學習》中認為:早期兒童教師必須擁有兒童發展和教育專業的大學學歷。

另外,所有的早期兒童教師都應該接受培訓,以便能營造出一種教學氛圍,顧及到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以及在文化與語言上有差異的兒童。

教師職前培訓是教師專業化的起點,具體在職培訓表現在:繼續提高教師學歷,部分學校逐步建立教育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高標準的設置教師培訓計劃,加強課程的完整性和連貫性。

掌握知識技能,以及教學法,加強教學實踐,完善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尋找提高教師反思能力的各種方法。

通過多方面的查找和學習,對比中美幼兒教育的文化理念,中西方教育體制和方式上都存在較大差異。

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歷史文化以及教育理念的不同。

有資料顯示,西方會在幼兒教育方面更尊重兒童獨特的智力及性格方面的發展,順著孩子的天性,不束縛他們的成長,多以引導孩子為主,非常有效的提高了孩子們的創造性。

而國內大部分教育機構在面對幼兒時,還是選擇了傳統的教育方式,但是某一些好的幼教機構也在不停的進行著改革。

所以說,沒有一種真正好的幼教方法適合所有的孩子們。

在學習中發展,在借鑑中完善,才能使本土化與多元化相得益彰。

現實中看,中式幼兒教育實行權威式教育。

雖然老師的語氣和聲音在授課的時候很親切,聽課的孩子們也喜歡。

但是在某些特別情況的時候,如紀律維持等情況,往往會要求小朋友端正做好,併攏雙腿,雙手放在後背或者放在腿上。

正是因為這樣,等級拉大了拉長了老師與孩子的距離感,使得孩子從小就樹立了一種「要聽老師的話」的思維模式。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逐漸會在孩子的思維外加上枷鎖,限制孩子獨立及思維發散的能力。

而一些外教上課的時候,常常會選擇圍坐方式,老師和小孩子圍坐在一起,這就給了孩子們一個潛意識下的平等空間,再進行某些互動式授課的時候,就能取的很好的效果。

使得老師和孩子很親近,也使得每個孩子都能夠有發揮「自由想像」的空間。

從而通過模仿—自由發揮的模式,讓孩子在愉悅的環境裡學習,這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孩子自主學習的興致和不斷自我調整的能力。

創造力是衡量人才質量的標準。

實驗調查結果表明,創造力高的孩子都有著興趣愛好熱情、堅毅、自信、廣泛和能吃苦耐勞等一些非智力因素。

每個幼兒的特地想像力和創造力也十分的豐富。

而關於創造力的研究表明,個體創造力應從小開始訓練。

教學論文新生的幼兒對周圍事物充滿了好奇與疑惑,但同時又缺乏對人類已有文化知識和經驗的掌握,所以在涉及他們所看到的世界的時候,必須換位思考,幼兒有其獨特的視角,而這種獨特的視角也正是創造力的體現。

幼兒理解的過程正是他創造力發揮的過程,他創造性地在自己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去同化或順應未知的經驗、技能、情感、知識等美國教育會告訴學生學習是自己的事,學生會自己想像,知道自己要學習什麼,所以美國學生一般學得高興、靈活、主動。

所以美國教育十分重視幼兒的探索能力,對於同樣是幼兒認識植物生長課程,美國的教師更多會讓孩子用嚴格的實驗去證實。

在教授孩子對環保問題的看法,美國很注重這方面,所以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對他們進行教育,比如環保問題,幼兒園會讓孩子從家裡帶一些環保的材料:紙杯、塑料瓶等,帶到幼兒園後在老師的幫助下,將這些材料進行再利用,做成好看的容器或者玩具,讓孩子明白環境和回收垃圾的重要性。

再比如認識動物或者植物,老師會帶領孩子外出野外參觀,讓孩子親自去觀察各種植物的不同特性,去親身感知和觸摸大自然。

這種科學教育超越單純的知識傳授,更重視讓幼兒掌握自我探索和培養幼兒的科學態度、科學思維、科學精神。

而我國教師習慣直接教授書本的知識,告訴他們植物需要水分、陽光和肥料,這就會導致孩子在接受知識時不易形成一種批判性思維的方式,而去簡單的認為老師說的肯定是對的,長此以往,孩子的創造力就會被極大的限制。

因此,與美國的研究實踐式的幼兒園相比,中國的幼兒園只能說是非常穩重了。

美國的孩子完全是在玩樂的天堂,不需要在上小學之前學習字母、音標。

他們只需要快樂就好,只要表現出自己的本性就可以。

而創造力就恰恰是在快樂的氛圍里才能體現,如果學習的本身就是一個學記的任務,那就不存在什麼創造力了。

因為兩國的文化背景不同,故而導致了不同的培養觀念。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過後,傳統思想在人們的腦海中已經根深蒂固。

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子女都背負有榮耀父母、彰顯家庭的職責,而子女的前途影響了全家的命運。

所以,中國家長非常重視孩子的培養,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成績比別的孩子好,。

美國和中國最大的不同是美國只是一個只有兩三百年歷史的國家,文化沒有中國那麼悠久,也沒有過於傳統思想的束縛,相比而言,美國人更愛自由、更具有個性、更崇尚個人發展,實現自我,說的是一種「個人本位」觀念。

所以,美國的父母是希望孩子具有獨立的人格和個性,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天性,並且還能夠正直善良的長大成人,即具有尊重、責任和智慧的良好公民。

而在中國傳統的思想中,幾乎沒有獨立的個人利益,個人的利益是和家庭家族利益緊緊捆綁在一起的,所以中國有個詞叫「門面」,說的就是家裡面最有能力的擔當。

家族的一切成員都是不可分割的,子女背負著「光宗耀祖」的責任。

而對於美國父母來說,孩子們每個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主動發展自己潛能的機會。

他們在出生、成長、發展的過程中,是自己的主人,能表達自己的主張、意見,行使自己的權利。

美國父母尊重孩子的想法,讓孩子自己去決定自己的事情,予以支持和鼓勵,從不強迫孩子,對孩子的想法給予理解和關愛。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所以美國的家庭教育到了孩子成年的時候就基本結束了,孩子已經成長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具有了獨立的個性和經濟能力,他們所需要想到的就是接下來自己的路怎麼走,而這點他們從出生的時候就開始想了。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