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課改趨勢 發展核心素養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隨著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教育全球化是當今國際教育的發展趨勢,課程改革是應對教育全球化的重要舉措,也是基礎教育改革的核心內容,當今國際課程改革主要體現在多元主義教育、全民教育、主體教育、生態教育和個性教育等大方面。

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是世界各國教育的重要使命。

我國基礎教育正從「知識本位」時代走向「核心素養」時代。

這是一個全球性教育趨勢。

早在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21世紀公民必備的「基本素質」;經合發組織於新世紀初,將核心素養體系概括為「人與工具」「人與自我」和「人與社會」三方面。

歐盟於2005年正式提出八大核心素養;2015年,國際教育局將培養能力、學生中心、整體綜合、多樣包容、數字化以及科學評估等內容作為課程發展的新趨勢。

面對教育全球化的挑戰,我國課程改革的重要目標就是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是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

北京實驗學校積極推進魅力課程的科研與實踐,這對進一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打造魅力教育品牌,具有獨特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1 育人目標 指向學生終身發展

學校以「魅力教育」為特色,全面落實教育部有關課程改革的文件精神,以課程研究與課題研究為載體,基於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整體構建十五年一貫魅力課程體系,建立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課程銜接機制,探索「直通車」育人模式,使課程更加滿足學生髮展的要求,更加符合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充分發揮課程的整體育人功能,為每一位學生的成才奠基,實現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員育人和實踐育人,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中國靈魂、國際視野」的現代人,為我國基礎教育綜合改革提供普適模式,創建基礎教育現代化的普適品牌,培養具有全球化競爭力的人才。

2 課程結構 促進學生整體成長

依託十五年一貫制的辦學優勢,基於並高於國家課程標準,立足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和綜合素養,整合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涵蓋基礎課程、拓展課程、探究課程、融通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國際課程與特色課程等多元課程類型,豐富基於雲平台的網上選修課程,建構具有世界水平的課程,形成優質多元、開放共享、個性選擇、分類分層的課程結構,實現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化、校本課程特色化、課程資源優合化,實現課程體系的橫向融合與縱向貫通,不斷提高學生的創新學習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實踐調研能力、難題解決能力、討論溝通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綜合能力,提升學生的多元智能與優異成績,促進學生整體成長。

3 課程供給 滿足學生個性需求

學校堅持以學生個性需求與發展為中心,促使教與學齊頭並進、互為補充,豐富課程供給,給學生更多樣的「營養」。

從以「教」為出發點,轉向以「學」為出發點,圍繞學生提升核心素養構建課程體系;探索以經濟、文化、科學、生活等領域的專題為內容設計課程或課程群,使學生在實際生活情景中學習,提升核心素養;推進跨校選修平台的建設,豐富課程供給模式,充分發揮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的育人作用,不斷豐富課程資源,增強學生對課程的選擇權,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需求。

學校提供滿足孩子現實生活、未來發展的課程,特別關注核心價值觀、生涯指導、金融理財素養,突出學生是現實生活中「完整的人」。

4 學科融合 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的靈魂是創造力的發掘和培養,現代學校需要解決的問題是把人文素養和科學精神轉化為創造力。

學校開展課程創新實驗,重視學科內、學科間的整合,關注跨學科綜合學習,打破學科界限、融通各學科知識,貫通價值觀、思維力和創造力;基於核心素養的教學,要求強化立德樹人觀念,更新質量觀,著眼教師課程設計能力、課程整合、綜合課程建設能力的提升;提倡自主學習,合作交流,探究實踐;培養學生聯繫生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跨學科、跨領域的人才。

5 課程評價 關注學生全面素養

學校將全面素養與創新素養的培養,作為十五年一以貫之的人才培養目標,將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的生成作為考核學生的重要指標,而不是將學科成績作為評價的唯一指標。

在幼兒園階段,主要考查學生好奇心的開發程度;在小學階段,主要考查學生創新意識、良好習慣的養成程度;在初中,主要考查學生的問題意識、理性思維與創新思維的形成程度;在高中,主要考查學生的邏輯思維、探究意識和初步的創新能力的培養程度;一貫制的課程教學評價機制,還應關注學生全面素養的培養,根據創新素養的多元性品格特點,強調從知識的廣度評價學生,為課程實施效果評價建立科學的指標體系。

6 社會實踐 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加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各學科平均有不低於10%的學時用於開設學科實踐活動課程,可以某一學科內容為主開設,或者綜合多個學科內容開設,與勞動技術、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和社會實踐活動等統籌,綜合培養人文、科學素養,提高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實踐與創新的能力。

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和人生幸福感,促進知識、能力轉化為素養並得以全面提升。

7 縱深感受 傳承傳統文化價值

組織專家力量,依據教育部傳統文化教育綱要,發掘傳統文化精髓,研發傳統文化誦讀和研讀校本教材,覆蓋十五年基礎教育;開展傳統文化課程教材走進學校的實踐研究,通過對傳統文化課堂教學模式、傳統文化與學科教學的有機融合研究,使學習內容切實落實到課堂上;結合校情,依託各種活動,引導學生縱深感受、體驗和傳承傳統文化價值,讓國學離學生的學習生活更近、更親。

8 抱團發展 創建魅力課程文化

「抱團發展」的共同體研究,是現代教育研究的主要方式。

學校創建「魅力教育研究共同體」,借鑑集團總校已有的研究經驗,形成高端引領、示範帶動、多級聯動、資源共享、優質發展的集團十五年一體化魅力課程科研新模式,助推集團學校的均衡、優質、全納與可持續發展。

(作者系北京市高中歷史特級教師 、北京實驗學校科研負責人、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

周清華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中小學生核心素養咋落地

在近兩年的教育界,「核心素養」無疑是高頻詞彙之一。今年9月,中國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研究成果正式在京發布,這項歷時三年的權威研究成果一出爐,立即引發教育界熱烈討論。那麼,核心素養如何在中小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