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把信息轉化成知識?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在《低智商社會》一書中提到,媒體雖然已經把資料整理歸類完成,但這些資料並不是你真正該關心或學習的,要成為具有獨立思考的人,必須經過自己的進一步分析整理後,才能提練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那麼在這個信息過載的時代,如何有效地把信息轉化成知識呢?
1.明確2-6個關注的方向
結合自身情況、興趣愛好等,確定2-6個關注的方向,並相應建立知識庫。
在精力過剩的情況下,可適當增加短期方向和目標的關注。
但是不要關注過多的領域,因為那很大可能要造成信息過載,身心疲倦。
2.篩選關注的渠道
針對其關注的領域,可關注該領域內的專家、大牛的公眾號、博客、微博,也可關注該領域較為垂直的網站、期刊、雜誌等。
定期評估關注的渠道實用性,做出取捨,切防關注渠道過剩,集中關注少數幾個渠道即可。
3.建立個人知識庫
從關注渠道所接受的信息,應該細化內容、分類整理成自己的筆記,用筆記軟體保存記錄,形成自己的個人知識庫,設置關鍵詞檢索便於日後查閱,保留的筆記,應該做到精簡,而不是全文照搬。
對於一些比較有價值的文章或者書籍等,可用思維導圖做處一個系統框架,對每一節點可添加相應的連結和備註。
需要明確的是我們隨著對某一領域的深入,經常需要改變原有的分類和結構是必然的。
4.定期整理、歸納
設置周期,每隔半個月或者一個月對自己個人知識庫周期內收錄的資料進行整理,歸納出要點,設置標籤便於檢索,能做成思維導圖的都應該在筆記上附帶思維導圖,整理歸納的資料才是有用的、有價值的。
5.輸出倒逼輸入
在簡書、知乎或者公眾號等平台,定期把自己的想法和周期內學到的東西結合形成文字,跟更多的人分享自己的觀點,聽取更多人的觀點,在討論的過程中,往往能把問題看的更加深入和透徹。
而輸出也直接倒逼輸入,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思考,才能得到更多的知識。
6.反饋機制
把你學到的知識進行實踐,並把實踐中的感受、想法都記錄下來,然後總結、分析,再反覆改進。
經過整理歸納過的資料才會轉變成知識,持續改進的實踐才能讓知識最具價值。
整個過程是個閉合的循環,不是短時間就能看到成效,需要不斷地輸入、整理、歸納、輸出、實踐、分析、反饋、總結,才能、完善,才能在某個行業內達到專家的程度。
輸入與輸出型學習:高效收穫知識、技能、多重身份的要訣
最近越來越覺得「你的時間花在哪兒,你的收穫就在哪兒」的說法很有道理。反思我自己近兩年的工作,因為非常關注圖書營銷,每天工作之餘會花大量時間在了解最新知識、借鑑優秀同行、總結運營規律上,結果就是,...
在信息爆炸中生存與發展(十)
構建個人知識庫信息≠知識,信息庫≠知識庫知識庫是在信息庫的基礎上構建的,是對自己學習知識的重新組織、整合後形成的知識體系。知識庫的構建可以直接在信息庫的基礎上直接構建,分類方式也按照信息庫的方式...
讀書沒方法?沒效果?一張思維導圖破解!(用心總結,完全原創)
昨天交流了「為什麼讀書」「怎麼選好書」的話題(為錯過昨天文章的小夥伴們補個連結,點擊這裡閱讀)。今天接著交流「怎樣讀書更有效」。(下圖為兩次交流文章的完整思維導圖)
我將用我的實踐來檢驗我的讀書理論
我沒有做過調研,不知道我所提倡的「輸出式學習法」是不是已有前人研究。從理論和邏輯上來說,貌似這套方法應該是有用的。而且近來我們常聽到有人說「輸出倒逼輸入」,也是輸出式學習法的核心。可到底如何讓「...
大家都在讀書,憑什麼別人成功了?
這標題很奇怪嗎?戳心嗎?花了一樣的時間,花了一樣的努力,別人成功了,你卻沒有。別人運用了知識,你卻不記得多少?這就是知識管理。看過最強大腦的人都知道,裡面選手都會提到一個記憶宮殿的概念。知識管理...
物理老師霸氣:將初中到高中6年11本書知識,用12張圖囊括!
物理學科進入到初二階段就開始正式接觸,初中階段的物理總體來說有趣簡單,但高中階段就完全不同,很多同學都死在了物理學科上。原因就是初中到高中跨度大,知識的難度和深度都有增加,這讓不少同學進入到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