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一本書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讀書,到底怎樣才算是讀完一本書?

(1)從第一頁一直翻到最後一頁,這就是讀書嗎?

(2)邊讀邊做筆記,把筆記整理到有道雲筆記或者word,在讀完之後把筆記全部再捋一遍。

是不是比(1)更加好一些呢?

(3)在剛讀完的時候用(2)的方法似乎很有收穫,一旦隔了三五個月,再去看讀書筆記的時候,發現並不成體系,看著冗長的筆記,想要把整本書的結構脈絡打通感覺十分困難……

不知道朋友們在讀書的時候有沒有遇到以上的這些問題,本以為做完筆記是讀書的終點,其實才剛剛到了中點!!!

現在我把讀書分成了四個階段:

【1】獲取信息

【2】記錄信息

【3】處理信息

【4】輸出信息

如果沒有經歷這四個階段,所謂讀書確實只是「讀書」而已(大部分人最多也就做到1-2階段),但是對於我們而言,我們是希望讀一本好書,然後完全掌握這本書,這才是我們讀一本好書的意義。

當然,休閒讀物不在此次答案的討論範圍內。

第一階段:【1】獲取信息

這個比較好理解,就是我們通過紙質書或者Kindle或者其他的電子閱讀器把一本書詳盡地讀完,在讀的過程中,如果是紙質書,會在書中圈圈畫畫,做出批註;如果是Kindle或者其他的電子閱讀器則直接標亮書中的關鍵信息並做筆記,這是為第二階段做準備。

第二階段:【2】記錄信息

把紙質書中的筆記批註碼到有道雲筆記或者word中;Kindle或者其他的電子閱讀器會方便些,直接導出就可以了。

這就是一個初步整理+再回憶的過程,記錄信息,加深印象。

第三階段:【3】處理信息

這一步是最關鍵的。

如果說記錄信息是初步整理,那麼第三階段就是深度整理。

那麼具體如何處理信息呢?

我會用思維導圖。

前面講到之所以三五個月之後再讀筆記會一臉懵逼,不是因為知識點有誤,而是你忘了,為啥會忘呢?因為時間隔得太長了。

但是有什麼辦法能讓時間間隔不成為記憶的殺手呢,就是讓知識結構條理化、立體化,思維導圖就是這樣的一個工具。

放幾張圖直觀感受下:

通過思維導圖,可以把繁雜的、不那麼呈體系的知識點通過串連疊加粘合,你可以按照書中的邏輯結構一一羅列,還原最真實的內容,也可以按照自我的思考逐個編排,讓自己更好理解。

最後一幅圖是德魯克的《創新與企業家精神》,當時我讀的是紙質書,光是摘抄筆記就是整整11頁word,但是當你真要再去讀一遍筆記的時候其實是很費勁的,就是因為它是鬆散的文字,並不是條理化、結構化的。

但是把它整理成思維導圖之後,知識點全部有序條理化的展現在面前,相比於重讀11頁滿滿的word,思維導圖無疑更簡潔明快、更容易理解。

第四階段:【4】輸出信息

是不是覺得三個階段結束之後應該結束了,感覺挺圓滿的了。

但是還沒到時候……

因為一直到做出思維導圖為止,你做的事情總結起來就一件:輸入信息。

如果信息只是在你腦中封閉地盤旋,沒有輸出,那麼所掌握的知識其實也是被禁錮的。

這裡所說的輸出是指什麼呢?

我認為有兩點:

一是表達;

二是與別的知識的連接。

表達可以是讀書之後的感悟和體會,可以是文字記錄,也可以是口頭闡述,這麼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知識能夠被傳播,這個傳播的過程就是再理解的過程,而且這個理解相較於輸入時的理解而言,更加深刻;

與別的知識的連接對於構建知識體系是十分重要的。

如果新學到的知識僅僅在一個封閉的環境中去使用而不是與之前學的知識連接的話,一個知識就僅僅只是一個知識。

而通過與別的知識的連接,多個知識點在歸納比較中融會貫通,就會起到舉一反三的功效。

更重要的是,你的知識是活的,你可以信手拈來,使讀書的價值得以最大化。

PS1: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下我剛起步的微信公眾號:如果讀。

歡迎與我溝通交流,謝謝哈!

PS2:我用的思維導圖軟體是XMind,大部分功能是免費的,很好用。

切記:工具只是工具,不要沉醉在工具的使用中。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三個步驟,讓你把讀到的知識轉化為能力

不管是學生還是成人,讀書或多或少都帶有某種功利性,或是為了應試升學,或是為了升職加薪,或是為了掌握某種硬技能,但如果我們讀過的書,不能很好地消化理解,並用於指導行動,沒能給自己帶來改變,那麼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