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教育信息化研究熱點透析及啟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通過對近年來國家社科基金在教育信息化立項課題的數量、關鍵詞、課題類別、研究主體及研究熱點關聯程度的數據描述,分析得出:教育信息化在全國教育科學研究整體中仍占少數,以網絡為核心的大學生和青少年教育、中國式MOOC教育研究、資訊時代基礎教育建設及基於信息技術的實證研究是目前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熱點。

基於此,建議我國要重視信息化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加大宣傳縮小東西部教育信息化差異,緊扣資訊時代發展脈搏,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擴展科學合作方式,促進高質量科研成果產出。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教學的各個領域中,積極開展並充分應用信息化技術和信息資源,促進教育現代化,以培養滿足社會需求人才的過程。

教育信息化不僅有利於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效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且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全體發展和個性發展提供了條件和保障,這對培養新世紀國家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創新人才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當下信息急速發展的時代,各種先進的技術手段增出不窮,教育在信息技術輔助下正快速前進。

在此影響下,我國教育工作者對教育信息化的關注不斷加強,並且研究深度也愈加增進,對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基於此,本文通過描述與分析近年來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熱點,以促進窺視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現狀,有利於把握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及其在整個教育科學體系中的發展狀況。

研究思路

1.樣本選擇

本研究採用目的性抽樣(Purposeful Sampling)中的一致性抽樣法(Homogeneous Sampling),以2011-201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項目立項名單為依據,檢索出國家社科基金在教育領域的立項課題共741項,其中篩選出和教育信息技術及網絡相關的有67項作為研究樣本,占總數的9.04%。

2.研究方法

本研究運用量化統計與描述的方法,採用access進行數據處理,並使用社會網絡分析軟體Ucinet生成研究熱點關聯結構圖。

量化研究的主要特點是:將現實分解為可觀測的變量,研究代表總體的樣本以及使用統計方法分析材料。

定量描述是對原始數據進行判斷統計分析。

通過對樣本數據的定量分析與描述,按照研究內容的分類框架,研究者對研究對象進行識別、歸納、統計、和分析。

數據分析

1.基本狀況

2011年至2014年國家社科基金在教育學領域的立項課題數如圖1所示,分別為167項、172項、206項和196項。

其中,與教育信息化相關的立項課題分別為12項、8項、23項和24項。

由此可知,教育信息化的課題數目在當年教育學立項課題總數的百分比占比率分別為7.1%、4.6%、11.2%、12.2%,尤為突出的是,2014年的教育信息化課題數目是2011年的兩倍。

可以看出,隨著信息化建設的深入及其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愈加成為教育學領域科研人員的研究熱點,並逐步受到國家層面的認可與支持。

此外,從教育信息化項目的課題類別分布來看,數據總體呈現上升趨勢,這說明不同層次的研究力量均有穩定增長(見表1)。

圖1 國家社科基金教育信息化項目的年度分布

從研究主體而言,研究單位較為集中於東部和中部地區,不僅涉及師範類高等院校,還包括中小學校和國家級/省市級研究機構,其中,北京師範大學(7次)、華南師範大學(6次)和華東師範大學(4次)是教育信息化研究的主要力量,87.3%的研究人員均屬於副高職稱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師範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是採取科研合作方式,通過學科優勢互補實現資源優化配置,共同推動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高質量、高效率和高規格。

2.研究熱點透析

2011年至2014年,教育信息立項課題的核心關鍵詞集中於網絡(14次)、大學生(7次)、青少年(7次)、實證研究(5次)、新媒體(4次)、信息技術(4次)等,年度分布情況如表2所示。

本研究運用Ucinet軟體繪製出基於上述關鍵詞的關聯結構圖(見圖2),連線粗細與關聯程度的強弱呈正相關。

由圖可知,近年來我國教育信息化的研究熱點主要分布在以下四個方面。

圖2 教育信息化研究熱點關聯結構圖

(1)以「網絡」為核心的大學生與青少年教育

從研究立項的課題看,網絡與大學生相關的研究熱點集中於社會層面的網絡行為、生活適應和公共價值,與青少年相關的立項課題體現在網絡成癮、親社會和新媒體。

由此可見,信息爆炸時代,以網絡為核心的現代科學技術為我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廣闊的發展空間,也在我國教育領域的運用引發了一場新的教育革命。

面對異常龐雜的網絡世界,大學生和青少年既是網絡信息的生產者和發布者,也是網絡信息的接受者和享用者,這種雙重角色體現了網絡的互動性。

在信息技術影響下,大學生和青少年獲得知識的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主要體現在:①獲取知識的場所發生變化。

網絡打破了地域限制,大學生和青少年不再以傳統的課堂教學作為學習的主要方式,他們可根據實際情況選擇更適合的學習方式。

②獲取知識時間的變化。

網絡的普及使得大學生和青少年的學習時間不再局限於上課時間,網絡傳輸的即時性使得學生可在任何時間獲取所需知識。

③獲取知識觀念的變化。

傳統教育模式是以教師的課堂講授為中心,學生是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該教學模式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網絡與教學的結合,使得大學生和青少年獲取知識的觀念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獲取,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並結合自身需要獲取知識。

④大學生和青少年不再依賴課本來獲取各種知識。

開放網站、學習平台、搜尋引擎等網絡教育資源為大學生和青少年提供了便捷的知識獲取平台。

然而,儘管網絡的普遍應用豐富了大學生及青少年的生活和學習,培養創新意識和協同能力,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著以下幾個問題:①網絡成癮。

網絡成癮是隨著網絡的普及隨之而來的一種的心理問題,對大學生及青少年個性形成及未來發展都有很深的影響,應當引起我們的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

②信息污染。

網絡上海量的信息資源包含眾多垃圾信息。

大學生和青少年還處在身心發展、思想成熟和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建立的重要階段,相對成年人自制力也較弱,容易受到網絡不良信息影響。

如果沒有正確引導,將會對他們的身心造成極大傷害,這也是目前全球範圍內共同關注的問題。

③人際淡化。

雖然網絡是一個開放平台,但是它將個人限制在人機相對封閉的環境中,使個人失去了與他人及社會相處的機會,長此以往,將造成個人和現實社會產生距離、個人之間的感情紐帶逐漸淡化。

④網絡道德水平良莠不齊。

網絡的自由特徵使部分個人失去了自我約束力,造成了網絡道德水平的良莠不齊,對網絡環境造成了一定的道德隱患。

(2)中國式MOOC教育研究

結合圖2和表2我們可以看出中國、MOOC被提及兩次,四年間的立項課題總數為三項,研究重點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向:MOOC與中國高等教育變革研究、國際視域下的中國MOOC戰略研究、教育信息化與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MOOCs)戰略研究。

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孫茂松教授曾指出,MOOC有兩個角色,一是惠公眾,二是善私塾,即高校或者名師可以將精品課程通過MOOC平台呈現給學習者,學習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隨時隨地選擇適合的課程進行在線學習。

上海交通大學慕課研究院余建波也提出,MOOC要「從傳統課堂中來,再回到課堂中去」。

通常情況下,學生的學習過程由兩個階段組成,分別為「信息傳遞」和「吸收內化」,其中,「吸收內化」階段常常會讓學生喪失學習的動機和成就感,而MOOC的建設與推進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學生學習過程的重構,教師能夠提前了解學生的學習困難,在課堂上給予有效的輔導,同學之間的相互交流更有助於促進學生知識的吸收內化過程。

在中國,MOOC的出現給傳統教育方式帶來了一定衝擊,也給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教學及學習平台,促使學習方式更為靈活、主動,充分發揮了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習者主動獲取知識的能力,延長了知識吸收內化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建立了一種新的自主學習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單一的教師授課、學生接受的填塞模式。

中國教育的受眾群體龐大,但是地域發展的不均衡造成了教育資源的地域差異,在很長一段時間影響著學生受教育的水平和人才的培養,集中表現為東南沿海地區教育資源豐富、硬體設施先進、師資力量雄厚、教育觀念和教育理念更新速度快,並且擁有實踐的軟硬實力都很強大;相對而言,由於中西部地區經濟上的欠發達,使得在教育上的發展也落後於東南沿海地區。

然而,MOOC的推廣和發展為中國實現教育公平創造了十分有力的條件,大型網絡在線課程的使用,使中西部的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和信息技術手段平等的享受優秀教師帶來的精品課程,並通過在線答疑,在線交流等方式實現和名師的互動。

(3)資訊時代的基礎教育建設

在我國,基礎教育的受眾基數龐大,基礎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分支,這也是近幾年我國教育信息化一個備受關注的研究熱點。

由於受地域及經濟發展的制約,教育資源分布也存在明顯的差異型,但隨著大量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一定程度上會縮小差距。

基礎教育階段的主要目的,一是要學生通過知識的積累進入更高的層次學習直至進入社會,二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而資訊時代的今天,信息技術進入課堂,由教師作為單一的知識來源局面被打破,同時也突破了書本是知識主要來源的限制,教師可以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相對封閉、孤立的課堂,極大擴充傳統課堂的課容量。

網絡上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數字化內容、由教師開發或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主創作的數字化作品、各種學習化社區包括大型的網絡在線課程,都成為現代化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信息化技術的廣泛運用也促進了學校硬體設施的更新換代,同時也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學習相關的專業技能,以應對信息環境下飛速發展向前的教育趨勢。

此外,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主體是兒童和青少年,多媒體手段的應用給學生形成了視覺、聽覺甚至觸覺的直觀感受,給處於該階段理性思維和邏輯思維還不成熟的學生帶來了全新的、直觀的認知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感受進行主動地探索和思考,提高自主學習和知識自主內化的能力。

因此,信息化和基礎教育的相結合,可大大提高基礎教育建設的效率,使學生的學習更加主動積極,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形成自主性、創新性、競爭性的新人格特徵,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更新學生的價值觀念、實現人格素質現代化。

(4)基於信息技術的實證研究

近年來,國家社科基金的基於信息技術的實證研究課題主要涉及促進留守兒童全面發展策略、利用大數據評價大學生適應性調節學習技能、提升區域教育均衡發展水平和基於新媒體的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公共服務體系構建研究。

可以看到,在新型信息技術影響下,一直以來,教育學科方法研究的科學性成為學者們不斷探索的熱點問題。

90年代初,有學者認為,教育實證研究在追求確定性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喪失了部分深刻性。

更有學者指出,教育學本質上是一門人文社會科學,因而它的研究方法應當是以體驗、領悟為核心的理解方法。

然而,回顧教育學發展歷程,實證研究和思辨研究對教育學的發展和科學化都有重要作用,教育學研究需要根據具體研究對象確定和採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而不是以偏概全,把任何一種具體的方法當作教育學研究的全部方法。

作為一種從個別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實證研究具有鮮明的經驗特徵,可直接獲取研究對象的客觀材料。

通過藉助大數據等信息分析技術,研究人員可快速、有效分析並獲取數據結果,並更為針對性應用於教育場景中。

啟示與建議

1.重視信息化支持政策,提升中西部宣傳力度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應用,傳統學習方式得到轉變,促進了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教學質量的普遍提高。

對此,國家應加大對教育信息化的重視程度,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可持續投入資金。

首先,在中央統籌全局的基礎上,各地區應與當地實際情況相結合,制定符合本區域教育信息化建設(包括硬體環境,軟體資源,人員素養等)的相關標準,規範正確引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方向。

其次,各級部門要制定並真正落實於教育信息化工作相關的政策及規範制度,以教育教學應用為核心,兼顧其它管理和服務模塊,優化整合區域多類型信息化機構,明確其性質、人員、經費、任務等具體內容,解決多中心重複設置和資源浪費的問題。

第三,國家還需對信息化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加大宣傳力度,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區,應樹立和提高教育信息化意識,在技術和資源上給予一定支持,通過數字媒體和技術手段,將東部先進的教育資源傳輸給中西部教育相對落後的地區,積極縮小東西部的教育差異和認知差距。

2.緊扣資訊時代發展脈搏,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

在現代教育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不僅要利用新技術和新媒體,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具備高水平實踐能力的教育信息化複合型人才。

作為教育信息化的主導力量,學科教師信息素養的提升至關重要。

面對著複雜多變的信息技術環境,作為一名高素質的教師,除了具備現代化的教學思想、教學觀念,掌握現代化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外,還要具備相應的信息意識、操作技能和應用能力,在學科中熟練地運用各種信息工具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並且讓學生接受信息教育。

這就要求需加強對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全員培訓,並鼓勵其在日常教學中合理、有效地運用,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進而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

其次,要從師資教育信息化培訓和相應信息技術裝備實行政策傾斜,確定在經費和投資力度上優先保證的方案,以保證從師資信息化理論型培訓向信息化教育技術的應用型能力培訓的新一輪戰術和戰略新舉措的落實。

3.加大科研力度,擴展科學合作方式

在國家政策支持下,科研人員應積極開展教育信息化的課題研究,加大研究力度和優化人員配置,尤其是應不斷提高教師與科研人員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科研的能力,推動教育各領域創新科研組織模式和機制,完善教育科技創新體系,引領資訊時代科技創新。

與此同時,在知識開放共享環境下,學校與科研院所、企業等主體應共享科技教育資源,擴展科學合作方式,共同推動知識創新,以促進高質量科研成果的開發。

具體而言,在創建數字化科研協作支持平台的基礎上,推進研究實驗基地、大型科學儀器設備、自然科技資源、科學數據、科學文獻共享,支持跨學科、跨領域、跨地區的協同創新。

結束語

教育信息化是我國教育發展的總體趨勢,從近年來的國家社科基金立項課題便可發現,教育信息化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關注,在教育領域發揮著巨大作用。

為保障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續性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發展環境,應緊密結合我國現代化教育的發展戰略,滿足時代對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提高教育信息化所產生的社會效益,妥善處理理論與技術、傳統與創新、投入與效益之間的關係,營造一個良好的教育氛圍。

(作者:衛青等,陝西師範大學 教育學院)

聲明:

2.本公眾號所轉載文章不代表我們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真實性,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請與我們聯繫,刪除相關文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角色的轉變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師角色的轉變1、 教師角色轉變的必然性(1) 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在資訊時代的網絡世界裡,教師與書本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上課、做作業、上輔導班也不再是學生鞏固學業、提升...

教育發展,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

當前,我國正處在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關鍵階段,雖然目前的教育發展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依然面臨促進教育公平、提升創新能力、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等一系列挑戰。 信息化對解決我國教育發展面臨的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