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發展,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深度融合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當前,我國正處在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的關鍵階段,雖然目前的教育發展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但依然面臨促進教育公平、提升創新能力、完善終身教育體系等一系列挑戰。

信息化對解決我國教育發展面臨的瓶頸問題具有重大意義,信息技術助力教與學突破時空限制,使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變得更為快捷方便。

利用信息化手段改造傳統課堂,對提高教育質量、改善教育供給、培養創新人才具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而網際網路和雲計算則為構建終身教育體系提供了重要支持平台。

正因如此,教育信息化受到黨和政府高度重視。

「十二五」初期,我國發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對教育信息化工作進行了整體設計和部署。

隨後,教育部出台了「三通兩平台」、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和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培訓等一系列重大舉措。

2016年6月,教育部發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對「十三五」期間的教育信息化發展提出明確要求。

當前,我國正在籌劃的教育現代化2030戰略,進一步勾勒出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藍圖及其在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地位。

總體上看,當前我國推進教育信息化已取得顯著的階段性成果,為後續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發展現狀:初步形成覆蓋全國的資源服務體系

「寬頻網絡校校通」進展迅速。

校校通的實質內容有兩個,一是基本解決各級各類學校的寬頻接入條件,二是基本完成各級各類學校網絡條件下的教學環境建設。

截至2016年初,全國中小學(除教學點外)有87.1%的學校實現網絡接入,其中達到10M以上寬頻接入的學校占59.7%。

基礎教育階段每百名學生擁有終端數由1999年的不足1台,到2015年增長到10台;「優質資源班班通」紮實推進。

班班通的目的是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和教研活動中的普遍應用,其資源形態包括電子課本、學科資源、微課等。

目前大部分資源主要來自三個方面:一是企業提供的商品化教育資源,二是個性化教育資源即校本資源,三是政府提供的公益性教育資源;「網絡空間人人通」逐步展開,教師網絡空間開通比例接近60%。

網絡學習空間打破了物理課堂邊界,有利於教師、學生、管理者和家長在網絡空間廣泛連通,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人人互聯和泛在學習,其四大主要功能包括:促進課堂教學、提供資源服務、創建社交平台和協助教學管理。


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目前已初步形成覆蓋全國的資源服務體系。

國家、省、市三級雲服務體系已基本建成。

國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建設穩步推進,已經建成的全國中小學生學籍信息系統在大規模應用中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已實現1.93億學生信息入庫,僅2015年就完成602萬學生省內轉學、89萬學生跨省轉學,最快的跨省轉學可在9小時內辦理完畢。

全國範圍內湧現出大量教育信息化優秀案例。

以華中師範大學在涼山鹽源縣建設的瀘沽湖鎮小學數字學校為例,以該校為中心試點校,建成數字學校平台,形成「1+N」的運行模式。

中心校和教學點牽手形成教師發展共同體和學生學習共同體,教師可在線協同備課,學生結成學伴牽手互助。

華中師大附小、附中的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可以直接輸送到邊遠山區,有效促進了優質教育資源共享。

「十三五」:深化應用,融合創新,用技術去創新教學

經過「十二五」的發展,我們已經初步完成了「三通兩平台」的階段性發展目標,全國大部分學校已經具備信息化條件下的基本教學環境,普遍實現了初步應用。

在「十三五」階段,我們要面對的重要課題將是進一步深化「三通兩平台」,這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方面是要繼續補齊短板,普及基礎條件。

另一方面要促進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廣泛、深入應用,並逐步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的深度融合。

「融合」的核心,不是用技術去強化傳統教學,而是用技術去創新教學,引領教育體系變革。

主要包括:教學模式的改進。

教學過程中學生、教師等各類主體高度互動、密切協同,教與學的基本形態徹底變革,逐步形成適應信息化條件下學習者認知規律和能力發展需求的新型教與學模式。

比如:蘇州市推行的信息化教改試驗,在7所學校建成16個信息化教改實驗班,試點班所有日常教學活動都採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深度改造,實現課內、課外,家庭、學校之間高度互動,支撐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部分學科的教學質量已明顯提升。

學習環境的創新。

學校網絡帶寬接入水平、裝備條件等,都應逐步納入到學校校舍等基礎設施建設標準範圍內。

教學所需的物理空間、資源空間和社交空間整合到一個環境中,為教學提供無縫支持服務,實現實體課堂和在線課堂的一體化。

華中師範大學已經實現了所有本科師範生課程上網,教師基於網絡空間的混合課堂教學在校內已經推廣兩年,展現出明顯好於單一實體課堂的教學效果。

平台服務的整合。

目前我們已經初步完成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但整合不夠。

靜態數據主要存儲在管理平台,而動態數據主要存儲在資源平台。

在後續發展中,將逐步注重資源平台和管理平台的融合發展,支持利用大數據的伴隨式數據採集和過程評價。

比如:由於實現了中小學生學籍統一管理,我們已經能夠在九小時內辦理完一次跨省轉學手續,這是管理效率上的極大提高,但我們尚未建立中小學生的終身電子學檔,對學生的評價目前主要還是以結果評價為主。

師生能力的提升。

包括教師的教學能力、學生的學習素養以及校長和各級領導的信息化領導力都有待進一步提升。

教師應該成為信息化條件下教學活動的構造者、促進者、輔導者以及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學生若要成為合格的數字公民,應提高應對信息技術浪潮的能力,領導者則應該具備良好的規劃、組織、評估能力。

「十二五」期間教育部啟動了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計劃要對1000多萬名教師完成每人50學時的輪訓,目前進展比較顯著,但是大部分教師對信息技術的應用還停留在較為淺層次的階段,能夠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的還比較少,有待進一步提高。

可以預見,在「十三五」及今後更長時間內,我國教育信息化將繼續快速發展,信息化對教學的促進作用將充分顯現,越來越多的地區、學校將體會到發展教育信息化的綜合效益,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的革命性影響將成為現實。

總而言之,以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動教育現代化,將成為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我國教育改革發展的重要主題,值得引起各級教育行政部門和各級各類教育機構的充分重視和高度關注。

來源:中國教育報作者:楊宗凱 華中師範大學校長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讓「網際網路+」「撬動」城鄉教育的未來

公元前245年,古希臘數學家、物理學家阿基米德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動地球。」在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陝西正用「網際網路+」這個支點,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和國際化,推動教育變革,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