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賈伯斯的「困惑」,教育面對IT技術不是巋然不動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點擊上方「社會科學報」關注我們哦!

向度

新時代的教學改革應是一項有「溫度」的事業,讓學生適應技術變革、融媒體發展的同時,還要注意到對學習者充滿人性的關懷。

閱讀時長約為3分鐘

原文:《教育虛擬社區成為可能》

作者:曲阜師範大學 胡凡剛 李興保 吳煥慶 劉永琪 趙可雲

教育信息化時代來臨

隨著信息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融媒體、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雲技術、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日漸成熟,對人類的工作、生活、學習、思維等都產生了巨大影響,信息技術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日益顯著。

國外很多大數據學院相繼成立,新的教學模式蓬勃發展,慕課(MOOC)、翻轉課堂、自適應學習風行全球,教育信息化已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和信息產業新的增長點。

這些新趨勢為教育變革提供了可能,也為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提供了借鑑。

2015年,習近平在第二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指出:「要加強網絡倫理、網絡文明建設,發揮道德教化引導作用,用人類文明優秀成果滋養網絡空間、修復網絡生態。

我們必須迎頭趕上新技術發展帶來的機遇,全面推進教育信息化,實現教育現代化。

其中教育技術學是教育信息化實踐的支撐學科,教育技術專業人才是教育信息化實踐的主力軍。

培養什麼樣的人、如何培養就成為教育技術學專業首當其衝的要務。

信息化如何推動教育現代化

引發教學改革的機制背景是西方文化語境下的,翻轉課堂、慕課、大數據等教學模式與技術採用「精準教學」都是藉助現代技術力量取得成功的。

如何克服「水土不服」的現象,進行「中國化」、「本土化」轉化是我們面臨的第一難題。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西方國家相對比較流行。

這一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藉助獲取知識的過程得到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夥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的。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

那麼,如何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很好地與我國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呢?可以依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協同創新理念為指導,突破傳統人才培養機制壁壘,對已有的專業設置、教育思想、教學方式等進行重新審視,構建校地、校企、校政等協同合作平台,創建實踐創新情境;藉助虛擬學習社區平台,以翻轉課堂、慕課等新型教學手段與方式為支撐,開展混合式教學改革,把傳統學習方式的優勢和網絡化學習的優勢結合起來,支持學生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推進我國信息化進程中教育信息化人才培養的改革。

構建教育虛擬社區成為可能

隨著智慧校園、網際網路校園的出現,「教育虛擬社區」成為可能。

教育虛擬社區是基於專業課程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建設並完善的網絡服務平台。

教育虛擬社區是基於跨時空的、開放的、自由的網絡虛擬環境,社區成員之間進行專題研修、交互協作、資源共享,從而相互影響,最終形成具有共同社區文化心理的、生態式的社會關係共同體。

在教育虛擬社區中,也同樣存在著倫理,其倫理內涵從高到低包括社區倫理原則、倫理規範和最基本的倫理禮儀。

這些倫理規範是需要社區成員共同遵守的,這其中既有組織者、社區管理者,也有助學者、學習者、主題內容引領者,還有技術支持者和資源提供者。

像曲阜師範大學獨立開發的「本科畢業論文選題」系統,實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課題的雙向選擇,支持過程跟蹤、動態調整和線上指導,有效解決了師生、生生之間交流學習不足的問題。

曲師大教育技術學專業秉承著「全體」、「生成」、「自為」、「自組織」以及「多元評價」理念,根據學科的宏觀要求和社會需求,構建三層五模塊的課程教學體系。

該課程體系由「文化基礎、教育理論基礎、技術基礎」三個層面和「專業素養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實踐實訓課、拓展延伸課」五大課程模塊組成,全方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科學素養、技術素養和求實創新意識等。

從而形成了「厚基礎+精技能」教育信息化人才培養體系,「雙能力型」和「雙融合型」的教師隊伍培養機制,有效解決了師資隊伍「實踐性」不強問題;創立的「校地、校企、校政、協同合作」平台,滿足了教育技術學三學位(教育學、理學、工學學位)授予要求,解決了學生學以致用的難題。

目前,該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虛擬社區倫理規範」已在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台,包括「創新教育與職業發展實踐」、「平安校園文化專題社區」、「藥食兼用與健康科普社區」、「醫學影像技術實踐社區」、「傳承中華文化根脈社區」等全國195個主題社區實施推廣,受益人數達到數百萬,應用效果良好。

新時代的教學改革應有「溫度」

在國際教育技術領域,有一個頗為著名的問題,叫「賈伯斯之問」:為什麼IT改變了幾乎所有的領域,卻唯獨對教育的影響小得令人吃驚?這是因為教育的對象是人,是有思想的人。

從教育制度出現至今,教師這一角色,並沒有被任何一種機器甚至其他角色所取代。

由此可見,無論「冷機器」如何發展,在教育中的表現形式起到如何重要的作用,都是輔助教學和學習的工具,並不能取代教師的地位。

更重要的是,不管是網絡課堂還是現實課堂,課堂中的教師和學習者都是以倫理關係的形式而存在的。

利用現代網絡技術進行教學能夠使學習者通過更多的學習渠道來更大範圍的獲取學習資源,學習者由此從被動的學習,轉變成了主動的學習,更多地體現了學習者控制自身學習的主體地位。

但是,在教育虛擬社區中的扮演教師角色的組織者和社區管理者是不可或缺的。

教育信息化、現代化不是機器設備的先進化,技術進步不等於教育進步。

一說起大數據、慕課網絡教學,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硬體設備的採購、學習場地的建設,這種對教育現代化的簡單理解,往往會造成像大量設備閒置和浪費的問題。

今天,絕對不能再重蹈歷史的覆轍。

真正的技術型人才不僅僅有精湛的技術,更多具備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理論基礎,所以,人才培養的關鍵不能只是停留在技術操作層面,還應該是技術背後龐大的理論基礎。

大型開放式網絡課程的發展,為傳統教育教學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是技術與學習的結合成果,但是,這始終應當是助學的工具。

技術是手段,教育是本體,技術永遠無法取代愛。

所以,新時代的教學改革應是一項有「溫度」的事業,讓學生適應技術變革、融媒體發展的同時,還要注意到對學習者充滿人性的關懷,在「生成」、「自為」、「自組織」的過程中實現知識的本原性關照。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584期第5版,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大家都在看-

教育 | 什麼樣的家庭,培養出什麼樣的孩子!看完這8張圖就全懂了

觀點 | 尤西林:通識教育遭遇「瓶頸」,師範教育助力大學跨越式發展

觀點 | 郭英劍:堅信文學經典的價值,再談「國民教育」

長按二維碼關注

做優質的思想產品

社會科學報

微信號:shehuikexuebao

社會科學報官網:http://www.shekebao.com.cn/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教育技術的創新應用:反思與展望

作者簡介:戴維·梅瑞爾,美國猶他州立大學名譽教授;汪瓊,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任友群,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研究員;桑新民,南京大學教授;李克東,華南師範大學教育信息技術學院教授;袁莉,...

未來學校建設先從教師「破土」

近日,教育部學校規劃建設發展中心發布《未來學校研究與實驗計劃》,提出學校將從傳統的梯級剛性封閉結構轉向基於廣泛連接的學習生態系統,為未來學校建設描述了美好前景。 那麼,如何理解和把握未來學校的發...

智慧課堂生髮教育智慧

新時代學校教學面臨深刻的變革。記者日前在安徽蚌埠二中旁聽了王越老師一堂《苯的化學性質》課,這堂課採用化學學科智慧課堂教學模式,以問題驅動課堂教學,用AR技術體現微觀變化,可視化創設教學情境,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