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應用技術大學辦學特點及對地方高校轉型啟示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簡介:申麗君,山東師範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馬曉春,臨沂大學,山東 臨沂 276005 申麗君(1990- ),女,山東日照人,山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院,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 馬曉春(1966- ),女,山東臨沂人,臨沂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
內容提要:德國應用技術大學辦學獨具特色,其培養目標具有應用性,校企合作具有協同性,師資隊伍具有雙師性,招生來源具有國際性。
應用技術大學為德國經濟的穩定高效發展輸送了大批高水平高質量人才,成為德國高等教育體系的一大支柱。
借鑑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成功經驗,我國地方高校在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過程中,應明確辦學目標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構建合作發展聯盟以推進校地企產融合,實施雙師雙聘工程以建設教學科研團隊,深化國際交流合作以拓展合作辦學平台。
中圖分類號:G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154(2016)04-0109-04
地方高校是指隸屬省級人民政府、位於地級中心城市並由省市共同投資建設的普通本科院校,其主要任務是面向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當地亟需的應用型人才①。
截至2015年,我國有755所普通本科高校,除由中央部委直接管理的100多所本科高校以外,有646所地方普通本科高校。
在辦學模式上,地方高校的情況比較複雜,既有歷史較長的省屬高校,也有新建的「專升本」本科高校;在辦學定位上,許多地方高校的自我定位是學術研究型大學,然而其培養的人才卻並不能與知名研究型大學所培養的人才相媲美,這些地方高校缺乏清晰明確的發展思路,必須進行重新定位。
2013年1月底,教育部啟動「應用科技大學改革試點戰略研究」項目,旨在借鑑歐洲應用科技大學的成功經驗,探索建構我國應用型高等教育體系,促進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
2014年4月,178所高校聚集駐馬店,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作出的「引導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的戰略部署,以產教融合發展為主題,探討「部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和「中國特色應用技術大學建設之路」。
2015年4月16日,在主題為「擁抱變革、創造價值——應用技術大學的使命與挑戰」論壇上,教育部副部長魯昕提出引導部分地方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已經成為地方政府、高校、行業企業等社會各界的共識,地方高校要更緊密地服務地方經濟、服務行業企業,適應新技術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的要求,為經濟社會建設和公共服務發展培養高層次技術應用型人才。
如何實現轉型是擺在地方高校面前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德國應用技術大學概述
(一)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發展脈絡
19世紀中葉,德國工業革命進程位居歐洲之首,經濟的迅速發展促使德國學校教育隨之改變,學校教學目標由掌握知識轉變為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能為職業服務,於是德國政府創辦了屬於中等教育的技術學校。
19世紀60年代,技術學校升格為技術學院或技術大學,被納入高等教育範疇,師資水平也有所提高,可進行具有一定水平的應用科學教育。
1990年,技術學院獲得了工程學博士學位授予權,打破了傳統大學對高等教育的壟斷局面,在高等教育中獲得了一定地位。
20世紀60年代,以培養精英為目的的傳統大學越來越不適應社會需求,高等教育機構多樣化被提上議程,鼓勵發展實用技術學院,培養現代社會所需的高級應用技術型人才,高等專業學院(Fachhochschule)作為一種新型的高等學校,它是德國特有的高等教育機構,主要任務是為彌補傳統大學的不足,培養更多的高技術應用型人才②。
從1970年起,高等專業學院作為德國第二類高等教育機構類型被設立,它由工科院校和高等職業培訓學校兩者結合發展而來,在20世紀90年代初英語語言國家稱之為「應用科學大學」(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它有獨特的教育任務,即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強調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德國共有200多所應用技術大學,在校學生約占全部在校學生的30%。
德國的應用技術大學、綜合性大學與藝術學院、音樂學院共同構成了德國高等教育體系。
(二)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意義與地位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數量較多且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的地位也較高,無論從官方評價還是民眾意願來看,它的地位都在上升。
應用技術大學培養的人才專業技術性強,廣受行業企業歡迎,得到社會和企業的認可與尊重。
應用技術大學畢業生就業機會明顯多於其他高校畢業生,失業率也低於其他高校畢業生。
應用技術大學已經成為德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與德國老牌大學一起被稱為德國高等教育的兩大支柱。
在世界範圍內,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教學質量是外界一致肯定的,其畢業生進入企業高層的人數日益增多,充分證明了應用技術大學的教學質量。
除此之外,應用技術大學的鮮明特點,以傳授專業實踐知識和技能為導向,以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為目標,以提供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己任,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建設應用科技大學的學習典範。
二、德國應用技術大學辦學特點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辦學獨具特色,它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與企業密切合作,實施雙師聘任制度,採用國際化的招生制度。
(一)培養目標的應用性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在人才培養方面,強調面向應用、面向實際、面向未來,培養掌握科學方法、擅長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工程技術專門人才。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通過研究區域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變化分析企業的實際人才需求,從企業工作崗位需求出發確定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
與傳統大學相比,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培養的是專業性強、側重實際應用的高級技藝型人才,是被德國企業界稱為把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技術的橋樑式職業人才③。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堅持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通過研究地方區域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變化分析企業的實際人才需求,從企業工作崗位需求出發確定專業培養目標。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建立與布局,也多與地方經濟特點和產業結構相結合。
例如代跟多夫應用技術大學的專業設置與代跟多夫地區的經濟優勢和產業結構聯繫密切,並且它的校區分布在巴伐利亞州各個地區,幾個科研校區的研究方向全都與當地的企業產品研發相關,服務地方經濟特徵明顯④。
魏恩史蒂芬應用技術大學的兩個主校區位於傳統農業區,堅持以發展農業經濟為人才培養準則,魏恩史蒂芬校區有生物、園藝、景觀、營養、森林經濟五個系,特里斯多夫校區有農業和環境工程兩個系。
隨著現代農業、新型生物能源與再生能源的發展需要,其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作用越來越突出⑤。
(二)校企合作的協同性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和企業之間的聯繫非常緊密,相互協作、共同提高,這形成了德國獨特的「雙元制」模式。
高校與企業建立密切合作夥伴關係,人才培養不僅是大學的任務,也是企業的任務。
企業確定培訓目標,為應用技術大學提供培訓條件,制訂考核標準和方法,企業在對教育進行人力、物力投資的同時也具有了培養並持續獲得專業工作人員的收益。
學生入學之前到企業簽訂雇用培訓合同,再到應用技術大學報到,獲得職員和學生兩種身份。
學校和企業都配有教師,分別在學校進行理論教學活動、在企業進行職業實踐教學活動。
學校教育以企業實踐培訓為主導,以學校理論教育為輔助。
一般採用分散式教學和集中式教學兩種教學形式。
採用分散式教學形式,學生一般每周l-2天(8-12小時/周)去應用技術大學上課,其餘3-4天在企業實訓⑥;採用集中式教學形式,學生連續幾周在應用技術大學學習專業理論知識,然後用更長時間在企業接受實踐培訓。
學生可以一邊在高校學習普通課程和專業課程,一邊在企業實習獲得實踐操作技能,企業學習與學校教學相互配合,提高了學習效果。
(三)師資隊伍的雙師性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教授聘用嚴格,強調學術與實踐的統一,要求教師具有博士學位且擁有5年以上的專業實踐經歷與3年高等學校範圍外的經歷。
德國教師要想獲得任職資格,必須經過職業教育理論進修、專業資格培訓、嚴格的專業技能訓練與操作規程實訓⑦。
應用技術大學的教師掌握了紮實的科學理論知識,且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能在傳授知識的同時進行實踐指導,在教學中做到理論聯繫實際。
這樣的高素質隊伍保證了較高的教學水平,而且在推進企業技術創新方面是一支重要力量。
德國部分應用技術大學還要考察教師與企業的聯繫能力,考察他們能否與企業緊密合作並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
除此之外,應用技術大學還聘請兼職教師,主要是一些有經驗的工程師或資深技術員,他們工作在生產第一線,有豐富的實際經驗,這對培養學生職業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德國教師的地位是由公務員法決定的,具有較高社會地位和較高的工資收入。
德國教師的地位較高,但同時高校對教師的要求也非常嚴格,需要接受進修培訓,主要途徑包括正規教師進修培訓學校、職教教師聯合會、教師自我發展和企業培訓等。
(四)招生來源的國際性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為推進應用國際化發展,首先進行了學位體系改革。
1999年,29個歐洲國家於義大利博洛尼亞提出歐洲高等教育改革計劃,該計劃的目標是整合歐盟的高教資源,打通教育體制。
隨著博洛尼亞進程的推進,很多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已經逐步引進了國際通用的學士和碩士項目。
截至目前,絕大多數應用技術大學已經用學士(Bachelor)和碩士(Master)這種與國際接軌的二級學位體系取代了傳統的Diplom或Magister。
新的學位體系消除了傳統德國學位體系與其他國家學位體系的差異,為學生來源的國際性提供了保障。
其次,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國際化還表現為提供更多的英語課程,以吸引世界各地的學生。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與國外高校合作並開設海外分校,通過合作高校推薦和海外招生保證了學生來源的國際性。
再次,引入以歐洲學分轉換系統(ECTS)為基礎的學分體系,成功打破了高校與高校之間的圍牆,消除了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阻礙,實現了學分的流通互認。
歐洲學分轉換系統包括學分的計算和成績的評定、信息平台、學習協議這三個核心要素,保證了不同高校之間學生學習成績的互認,提高了高校課程的透明度。
歐洲學分轉換系統有效提高了學生在學習期間的靈活性、流動性,並為各國高校間學習成績的互認奠定了基礎,激發了學生出國留學的熱情,促進了歐洲高等教育一體化的發展⑧。
三、德國應用技術大學對我國地方高校轉型的啟示
借鑑德國應用技術大學的成功經驗,我國地方高校在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過程中,應做到明確辦學目標以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構建合作發展聯盟以推進校企產教融合,實施雙師雙聘工程以建設教學科研團隊,深化國際交流合作以拓展合作辦學平台。
(一)明確辦學目標,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地方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中,辦學目標明確與否直接關係轉型的成敗。
地方高校確立辦學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既要立足自身實際,又要面向社會,深入研究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產業結構與人才需求,突出服務地方性,突出技術技能人才培養。
在分析自身辦學優勢、自身專業建設基礎與技術積累的基礎上,結合地方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確定培養目標並落實到專業建設、課程設置與教學過程中。
不同地方高校轉型應用技術大學,在人才培養層次、類型定位上應體現出差異,即體現因地制宜的辦學理念。
根據地方發展需求,培養針對性、應用性強的技術技能型人才,從而實現高校服務地方的功能,獲得社會和企業的認可。
辦學目標切忌脫離實際、盲目攀高,如此不但不能發展自身優勢,反而在盲目追求中喪失了特色。
地方高校面臨區域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與戰略性新型產業培育的現狀,也面臨著地方政府諸多經濟、文化、社會建設的現實之需。
地方大學必須走出「象牙塔」,承擔在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建設中發揮更大作用的社會責任⑨。
(二)構建合作發展聯盟,推進校地企研融合
地方高校應創新辦學模式,按照資源共享、項目融通、優勢互補、互惠多贏的原則,與地方政府有關機構、行業企業、科研院所等成立合作發展聯盟,打造多主體合作、多團隊協作、多模式運作的教育、科研、服務一體化協同創新平台。
依託聯盟,政府為學校提供資金、政策支持,學校與行業企業之間實現經濟利益共享、技術師資共用、責任風險共擔、人才培養共管,科研院所與學校實現科研合作、資源共享,學校與各組織開展廣泛深入合作,形成協同創新、互惠多贏的良好局面。
要實現校地企產融合,應用經濟利益推進校企雙方合作辦學、用技術師資凝聚校企雙方合作育人、用人才招聘驅動校企雙方合作就業、用媒體宣傳引領校企雙方合作發展。
校企互動,實現合作辦專業、育人才、促就業、謀發展。
對地方高校而言,企業實踐可加深學生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與對工作崗位的了解,培養其運用科學理論與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而更快進入社會,適應企業工作崗位;對企業而言,可以提前對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培養,順利得到所需的專業技術人員,縮短員工與企業之間的磨合時間,提高企業新員工工作績效。
(三)實施雙師雙聘工程,建設教學科研團隊
地方高校轉型應用技術大學,必須解決師資問題。
雙師型教師兼備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術能力,而地方高校普遍存在教師企業實踐經驗貧乏現象。
一方面,從行業企業聘用專家作為兼職教師,解決師資問題。
聘用兼職教師既可以節約教育成本,提高辦學效益,又可以提高教育水平,保證人才培養質量。
兼職教師可以給學校帶來生產、科研第一線的新技術、新工藝等信息,兼職教師與學校專業教師共同進行教學活動,可以促進學校專業教師向「雙師型」教師轉化。
另一方面,學校每年選派專業教師到聯盟單位企業生產一線和相關政府機構參加頂崗實踐或者掛職鍛鍊,帶著教學中的難題和困惑走向生產一線。
如此,教師既能熟悉企業的生產環節和操作工藝,了解最新的技術信息,又有機會向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請教,開闊理論視野、提高教學能力,從而實現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豐富其實踐經驗,這對於「雙師型」教師的成長具有積極作用。
地方高校應將打造雙師型教學隊伍與科研團隊作為學校轉型發展的著力點,實行「雙聘」制度,提升教師的業務能力和水平,建設教學科研團隊。
(四)深化國際交流合作,拓展合作辦學平台
根據開放式辦學理念,地方高校應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與德國、英國、美國等國的知名應用技術大學合作辦學。
中外合作辦學作為一種教育理念與教育資源的合作交流模式,對地方高校引入優質教學資源、培養國際型人才與提升國際競爭力具有積極作用,是地方高校適應全球化積極轉型的必然選擇。
通過中外合作辦學,地方高校借鑑國外應用技術大學辦學經驗,引進先進的辦學理念、優秀的課程教材、高水平師資與優質的教學資源,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途徑,推動專業教學改革與建設,實現全面的、由外而內的轉型。
地方高校應拓寬國際合作範圍,創建同應用技術大學合作辦學的交流平台,探索與國外應用技術大學的合作辦學模式,推進辦學的國際化。
地方高校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合作,不僅能拓展合作辦學平台,還可以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國際交流機會,教師定期到國外進修和考察訪問,與國外應用技術大學建立廣泛的科研與教學合作關係;開展留學生國際交換工作,使學生儘可能多地獲得留學經歷,培養全球化時代所需要的國際型人才。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辦學獨具特色,我國地方高校要借鑑其辦學經驗,明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服務地方區域經濟,與政府、行業企業和社會各界達成共識,發展合作聯盟,建設雙師型教師隊伍,探索國際合作辦學模式,推進我國應用技術大學國際化辦學。
地方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必然面臨諸多困難,要堅持改革信心,努力建設中國特色應用技術大學。
注 釋:
①張建東:《地方高校如何走出成人教育發展困境》,載於《中國成人教育》,2005年第9期,第20頁。
②Charles E.McClelland.State,Society,and University in Germany,1700-1914.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pp:67.
③黃亞妮:《德國FH實踐教學模式的特色剖析》,載於《職業技術教育》,2004年第24期,第67-69頁。
④《代跟多夫應用技術大學》,http://www.fh-darmstadt.de/Fachhochschule Deggendorf。
⑤《魏恩史蒂芬應用技術大學》,http://www.fh-weihenstephan.de/Fachhochschule Weihenstephan。
⑥Holger Reinisch,Dietmar Frommberger.Between School and Company.Vocational Training,2004(32),pp:27-29.
⑦Pilz,Matthias.Why Abiturienten Do an Appreticeship Before Going to University:The Role of「Double Qualifications」in Germany.Oxford Review of Education,2009,35(2),pp:187-204.
⑧Leuven,Louvain-la-Neuve:The Bologna Process 2020-The European Higher Education Area in the New Decade.Communique of the Conference of European Ministers Pesponsible for Higher Education,2009(4),pp:28-29.
⑨馬曉春、牛欣欣:《創業型大學:地方大學變革的新圖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0頁。
遼寧高校加速向應用型轉變
2015年11月,我省正式啟動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試點,確定瀋陽大學等10所高校開展整體轉型試點,同時開展瀋陽工業大學的應用化學等116個專業轉型試點。首批轉型發展試點高校和專業涉及21所高校,...
校企合作:從磨合走向融合的過程
作者:上海電機學院校長 胡晟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科技革命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與特徵。德國作為傳統科技工業強國,在新一輪的產業技術革命中提出了「工業4.0」戰略,掀起了以智能製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