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從磨合走向融合的過程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上海電機學院校長 胡晟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球科技革命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與特徵。

德國作為傳統科技工業強國,在新一輪的產業技術革命中提出了「工業4.0」戰略,掀起了以智能製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浪潮。

新一輪的產業革命將以智能製造為核心,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廣泛滲透,幾乎所有領域都發生了以智能化、綠色化、服務化為特徵群體性技術革命。

在此背景下,2014年10月中德雙方發表 《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共塑創新》,宣布兩國將開展工業4.0合作。

據此,國務院於2015年5月公布了中國版的「工業4.0」規劃——《中國製造2025》,旨在歷時三個十年,以「三步走」實現「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華麗轉身。

在工業4.0背景下,企業對員工的需求標準將會發生改變,需要更多從事智能化運行、維護和操作的應用型人才。

而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應用型高校,也應該積極與企業互動,了解企業需求、整合校企資源,共同培養出符合社會經濟發展、企業崗位需要、具有豐富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建立利益共贏機制,為校企互動增加動力

校企願景共構,是高校和企業有效互動的前提。

也就是說,高校和企業雙方成員,要共同勾畫出未來發展的遠大理想和宏偉藍圖,並被校企雙方成員所共同接受和認同。

應該看到,校企雙方的共同願景並非自然生成,而是一個由衝突走向融合的過程。

這是因為,應用型高校與行業企業有著不同的價值訴求:企業側重「現在」,追求生產效率提高和利潤增加;學校面向「未來」,追求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但是,校企價值衝突的存在並不意味著共同願景的難以實現,因為衝突必然會推動校企雙方的自我調整,並在博弈過程中達成以戰略協同為特徵的共同願景。

我們還應該看到,企業和應用型高校屬於不同的文化類型,但二者在人才價值的延展性方面卻存在著共性與結合:因為應用型高校培養的應用型人才恰恰是未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中堅力量。

這種人才價值的延展性使得校企文化共融成為可能。

校企關係從本質上說,是一種教育與經濟的關係:教育通過對人的培養成為經濟發展的最大資源。

校企雙方代表著教育和經濟兩個不同的利益體,並在互動合作中表現出不同的利益訴求。

應用型高校的利益訴求表現為:通過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的目標與方案,可以更加合理的調整學科專業設置,使課程內容更加貼近行業企業的發展需求。

通過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可以使學生參與企業真實的生產實踐活動。

校企深度合作有利於技術應用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而企業的利益訴求則表現為:企業需要的大批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來自高校,校企深度合作有利於應用型高校根據企業的實際需求有針對性的培養人才。

利用學校資源對企業職工進行繼續教育,可以有效提升在崗員工的技術水平,節約企業的人力資源開發成本。

藉助應用型高校的信息與技術服務,企業可以更好的開展新產品的研發和新技術的引進,提高企業的技術實力和市場競爭力。

因此,只有明確兩者的利益需求,建立利益共贏機制,才能為校企的有效互動增加動力。

校企對接共贏,共建二級學院

為進一步加強與智能製造、裝備製造行業相關企業聯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工作,筆者所在的高校目前已實施「校企合作共建二級學院」,即由學校與企業組成共同體,建立起「互惠、共贏」的校企合作模式。

根據上海電機學院與上海最大的裝備製造業企業集團———上海電氣 (集團) 總公司簽訂的 《戰略聯盟框架協議》,電氣集團總裁和學校的校長分任戰略聯盟委員主任。

而在雙方共建的二級學院裡,企業人員也占50%以上。

為了提升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對企業需求的契合度,學校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和辦學特色,立足於經濟社會發展、行業企業對應用型本科人才的需求,在OBE理念的指導下,圍繞人才培養目標,按照應用型人才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優化課程設置和知識結構,對標國際同類一流專業,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了修訂。

這是自2004年升本後第四次對人才培養方案修訂。

為了促使各專業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有效銜接,準確把握行業企業對這兩個專業人才的最新要求,各專業首先需通過問卷對上海大、中、小型企業的技術應用型人才的用人需求進行調查和分析,並在此基礎上邀請了一些從業經驗豐富企業技術骨幹按照崗位群的需要,通過頭腦風暴方式來對各專業畢業生進入企業後所需從事的具體工作內容及完成這些任務所需具備的職業能力進行詳細闡釋,以此為依據來確定各專業的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明確學生畢業時所應達到的能力及其水平。

然後,各專業再確定目標能力構建模塊化課程體系,以成果為導向制定課程標準,有效地將每門課程與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銜接起來。

每個專業通常包括3-4個能力模塊課程群,每個專業能力模塊課程群都圍繞著該模塊的目標能力來設置,每門課程支撐模塊目標能力的達成。

目前,學校要求二級學院根據實際情況對課程進行重組、整合和優化,努力實現三個「三分之一」計劃,即三分之一全新課程、三分之一重組課程、三分之一改造課程。

與此同時,為了給學生提供更多自主選擇的機會,學校還適度降低必修課程的學分、豐富選修課程資源、積極引進國內外優質課程資源,努力構建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

為把握前沿動態,促進教學內容不斷更新,學校將實踐經驗豐富、了解行業前沿動向的企業專家請進課堂,與企業實現整合資源,優勢互補。

以國際貿易專業為例,2011年到2015年期間,該專業先後邀請了上海振華重工 (集團) 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電氣國際經濟貿易有限公司、上海富士施樂有限公司等行業企業的13名貿易骨幹直接參與《國際貿易》、《國際機電產品貿易》 等課程的課程建設和實踐教學工作,通過召開研討會,確定教學內容,修訂教學大綱,共同編寫實踐教學指導書等教學文件,從而構建基於能力培養的理論和實踐課程體系。

目前,學校已經把9名來自行業知名企業的專家「請進」研究生課堂進行教學,與校內授課教師共同完成課程教學工作,共涉及5門課程、總計授課33課時。

校企資源共享,合作開展實踐教學

為了給教師和學生提供「應用的機會和實踐的場地」,學校與企業緊密合作,積極共建實踐教學基地,以車間、實驗中心、研發中心等為實踐基地,全方位落實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

比如,學校與瑞典哈姆斯塔德大學合作建設的「上海電機學院工程碩士風電與創新實踐基地」為上海市級第一個海外研究生實踐基地。

學校與上海電氣風電設備有限公司合作建設的「上海電機學院工程碩士風力發電技術實踐基地」,被評為「上海市第一批示範級研究生實踐基地」、「上海市示範級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基地優秀基地」,成為同類院校中唯一被評為優秀的實踐基地,並獲得10萬元教育部獎勵性建設經費。

應用型高校需要一支理論水平高、兼具企業實踐經歷的教師團隊,但大多數青年教師都是「從學校到學校」,普遍缺乏企業實踐經歷。

為此,學校從2007年開始,每年選派優秀的中青年教師到相關企業和科研院所進行為期1年的掛職。

學校制定相關制度,除保證掛職教師原有收入外,還特別建立專項經費用於掛職津貼,並將掛職與專業技術職務晉升有機結合,多方推動特色師資的培養工作。

掛職教師直接參與企業的科研攻關和技術創新,工程實踐能力明顯提高,掛職結束後,青年教師把在實踐中學到的知識「反哺」教學,有力促進了學校教學、科研、管理等各項工作的發展。

除了內部培養,學校也非常注重引進具有企業工作經驗的校外人才,並注重與行業聯動,通過特聘、全職聘用、柔性流動等方式遴選和聘請了一批企業工程技術人才充任專兼職教師。

目前,全校兼具行業背景和學術背景的教師已占到專業教師數量的50%以上,基本形成了一支「雙結構型」教師隊伍,有效促進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遼寧高校加速向應用型轉變

2015年11月,我省正式啟動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試點,確定瀋陽大學等10所高校開展整體轉型試點,同時開展瀋陽工業大學的應用化學等116個專業轉型試點。首批轉型發展試點高校和專業涉及21所高校,...

商丘學院:應用型高校建設助推「華麗轉身」

又到一年畢業季,就業之路在哪裡?近日,從商丘學院計算機工程學院傳出喜訊,該院參與校企合作的51名畢業生在上海簽約就業41名,其餘10名畢業生也簽約在蘇州、無錫、南京等長江三角洲一帶。消息一經傳出...

中山大學南方學院魅力專業

工商管理專業工商管理專業作為中山大學南方學院首設專業之一,同時也是學院首批本科重點建設專業。經過幾年的努力,本專業的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師資隊伍結構合理,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實踐教學模式逐漸成熟,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