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轉向應用型,師資隊伍如何跟上節奏?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地方高校向應用型轉變,首先是師資隊伍的應用型轉變。
有怎樣水準的教師隊伍,就會有怎樣水準的大學;有高水平的應用型師資隊伍,才會有高水平的應用型人才培養。
在地方本科院校向應用型轉型的階段,教師隊伍如何實現轉型,是不少院校關注的重點。
近日,一則「大學生『回爐』讀職校漸多」的新聞報導引發輿論關注。
地方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已成社會需求,但轉型該如何進行還沒有達成共識。
教育部提出建立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培養模式,專注培養學生的技術技能和創新創業能力。
這對不少高校的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河南省2013年啟動的第一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試點高校,黃淮學院在人才引進和師資轉型方面有哪些心得?《麥可思研究》(以下簡稱《麥》)對黃淮學院人事處處長王金雲進行了深度訪談。
《麥》:2017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關於堅持正確導向促進高校高層次人才合理有序流動的通知,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人才引進呈現出的馬太效應——重點院校人才聚集,但地方高校人才緊缺。
黃淮學院在人才引進方面是不是也面臨這樣的困難?
王金云:黃淮學院在人才引進上因為缺少良好的區位優勢以及重點院校的品牌優勢,確實給人才引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但我校高度重視人才引進工作,不斷創新引才方式,努力實現高層次人才隊伍整體實力的提升,破解高層次人才引進的難題。
首先是加強高層次人才的引進與聘用,重點加強師資薄弱學科人才與專業領軍人才的引進;對特殊急需的高層次人才,實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議」,通過外聘、特聘等形式,吸引一批高職稱、高學歷優秀專家和具有工程實踐背景的優秀人才來校工作。
在加強外引的同時,加大對現有教師培養的力度。
修訂完善培養培訓的相關優惠配套政策,進一步鼓勵教師攻讀學歷學位。
通過發放檔案工資、生活補貼、報銷學費、住宿費,畢業後享受當年引進高層次人才的部分優惠政策等措施,充分調動教師攻讀學歷學位的積極性。
《麥》:我了解到,黃淮學院一直致力於建設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能不能請您講一下學校具體是怎樣做的,達到了怎樣的效果?
王金云:近年來,黃淮學院牢固樹立師資是第一資源的理念,圍繞建設特色鮮明的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定位,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全面推動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持續提高師資隊伍的應用性科研水平,提升其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能力。
具體地說,主要採取以下措施:
一是理清思路,實施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方案。
理清思路是科學方案制定的前提和要求。
為了避免對雙師雙能型教師概念認識和理解的偏差,學校成立了應用技術大學研究中心,對「雙師雙能型」教師概念的內涵外延、培養辦法、考評聘用、管理機制等深度研究,做到瞭然於胸。
在此基礎上,學校制定了以滿足我校教師成長和專業發展需要為出發點,以特色專業和六大重點學科專業集群師資培養為核心的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方案,多次召開全校教職工動員大會,統一思想,凝聚共識。
二是築巢引鳳,吸引雙師雙能型高層人才匯集。
為了吸引和留住更多的海內外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到我校任教,學校在編制、待遇、聘用和考核等方面出台了更為靈活和優惠的政策措施。
如加強同市編制辦的協調溝通,在爭取常規編制計劃的同時,積極爭取應用型人才專項編制;重視應用型學科、專業的人才引進,把行業企業經歷、職業資格證書、海外留學背景等作為選人用人的重要依據;實施「雙聘人才引入計劃」,加大從行業企業引進兼職教師的力度,每年聘請100多位國內行業專家、企業能手擔任兼職教師,全程參與學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提高應用型人才的科研經費和住房補貼,做到事業留人、情感留人和待遇留人。
隨著學校各項人才優待政策的不斷落地,黃淮學院成為中部地區人才聚集窪地。
截至2017年3月,學校引進雙師型人才達到313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近200人,夯實了學校轉型發展的人才隊伍基礎。
三是注重培養,全面提升雙師雙能型隊伍素質。
人才引進的目的在於培養和使用。
我們有不少做法和經驗。
第一,制定雙師雙能型教師培養培訓五年行動計劃,建立應用型教師培養長效機制。
學校每年選派100名左右的「三高」人員(高職稱、高學歷、高職務)到企業掛職鍛鍊,參與企業的產品研發、技術革新;實施「院企人才合作培養工程」,與校外專家、企業高管、行業能手結對子,使教師培養培訓長期化、制度化。
第二,積極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大力實施「創新創意種子師資海外培訓計劃」,開闊教師國際化視野。
學校主動對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規劃,與英國、印度、美國、馬來西亞、台灣等國家和地區的20所知名高校建立校際合作,選派業務骨幹赴海外學習培訓和考察交流,學校先後派了10批、126人次赴台灣、德國、英國等地參加創新創意種子培養培訓。
在實施「走出去」戰略的同時,學校還大力引進國外知名專家、外籍教師來我校授課,通過採取課程引進、全英教學和雙語課程等形式,推進學科專業國際化。
第三,依託校內外教師培養實踐平台,提升教師教學實踐能力。
學校依託創業園建立了「黃淮學院眾創空間」;依託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中心、夢工場等先進的實驗實訓儀器設備,開展創新創業創意師資培訓,促進教師專業化成長;依託華為、中興等國內知名企業及科研院所,搭建教師實踐實訓基地,定期組織專業教師到實踐基地接受培訓,提升教師教學實踐能力。
「十二五」期間,選派中青年教師到行業、企業實踐鍛鍊508人,參加校內外綜合素質培訓1500人次、教學技能培訓165人次,在各級教學競賽活動中獲獎107人。
四是搭建平台,支持教師創新創業。
近年來,學校努力探索「專業+企業」的教師創新創業新模式。
在支持教師依據所學專業到企業掛職、開展實踐能力培訓培養的基礎上,學校出台政策大力支持教師依託專業帶領學生創新創業、創辦實體企業,為教師創新創業免費提供辦公場所,按所帶學生人數折算工作量,近3年我校有100多項教師創新創業項目成功落地,湧現出秦高峰、趙輝等18位創新創業先進典型教師,吸納學生3000多人次參與其中。
其中,國際學院教師趙輝帶領60多名學生創辦「微建築」工作室,成立2年來,承接了駐馬店市商業銀行、駐馬店市國稅局等30多家企事業單位辦公樓、生產廠房的設計方案;藝術設計學院教師秦高峰帶領學生創辦「天易建築藝術裝飾有限公司」,公司年營業額2000多萬元,吸收200多名學生就業創業。
五是建章立制,建立健全雙師雙能型隊伍建設制度機制。
學校不僅重視情感留人、待遇留人,還重視制度留人。
學校著眼於建設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大學目標定位,先後出台了《關於加強教師實踐能力培養的實施辦法》《關於加強雙師雙能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黃淮學院「校內特聘教授」實施辦法》等規章制度,做好師資隊伍建設的頂層設計,為各二級學院師資結構的調整、轉型和隊伍建設指明方向。
目前,學校雙師雙能型教師無論數量、規模,還是素質、能力都有了質的飛躍。
我校雙師雙能型教師由2010年的90多人增至如今的430人,占專任教師的47%以上,初步建成一支專兼聘結合、數量適中、結構合理、基本能滿足教育教學需要的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
《麥》:「向應用型轉變」已成為近年來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一個熱點。
黃淮學院作為轉型比較早的高校,在師資結構調整、師資轉型方面有怎樣的經驗?
王金云:升本以來,學校緊緊圍繞「地方性、國際化、開放式、應用型」的辦學定位,劃好人才建設跑道,在加快師資隊伍轉型升級方面作了如下探索:
首先,在學校層面上做好頂層設計,為各二級學院師資結構調整和師資轉型指明方向。
由於我校升本歷史短,所以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各專業教師分布不均衡,具有行業、企業工作經歷的「雙師雙能型」教師相對偏少,目前,這些問題仍然比較突出。
針對這些問題,學校加快推進部分停招專業、師資富裕專業的教師向相近學科、專業轉型,支持鼓勵這一部分教師轉課程進修學習、轉崗培訓,促使他們儘早向新增專業、師資力量緊缺專業流轉,促進師資隊伍的均衡發展。
其次,加大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的經費投入。
我校逐年增大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的資金投入。
學校還設立了雙師雙能師資「專項基金」,主要用於雙師雙能型教師的獎勵資助及培養培訓,凡被學校認定為「雙師雙能型」的教師,給予一定的資助。
再次,創新應用型師資隊伍建設管理體制機制改革。
師資隊伍管理體制機制改革既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建設的內在要求。
學校圍繞應用型學科專業領軍人才隊伍建設和「四跨」(跨學科、跨專業、跨產業、跨高校)協同創新團隊建設,積極探索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管理的新模式新辦法。
如在地方普通高校中率先組織實施「校內教授」評選工作,創新高校校內評聘制度改革。
「校內教授」的評聘突破了河南省職稱評審制度的一些條條框框,更加強調應用型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水平,更注重應用性科研成果,更重視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效。
《麥》:黃淮學院在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的舉措和經驗確實值得學習和借鑑,下一步學校將採取什麼舉措進一步推動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
王金云:在下一步的提升轉型發展中,黃淮學院將加快推動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
加快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建設,努力打造功能齊全、設備先進,集教學、研討、生活、服務於一體的多功能國際交流與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搭建師資培養培訓平台;進一步完善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建設的體制機制,進一步修訂和完善《關於加強雙師雙能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雙師雙能師資隊伍培養培訓五年行動計劃》《雙師雙聘雙百人才工程》等制度;啟動中青年教師「三種經歷」(外出進修經歷、校外實踐經歷、海外留學經歷)培養計劃,強化師資隊伍建設的制度保障;深化職稱評審和人才評價機制改革,把實踐經歷和職業資格證書作為職稱參評的必要條件,構建職稱評審量化考核指標體系;加快教師評價機制改革,建立以崗位職責為基礎,以品德、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的發展性人才評價機制,把參與企業技術應用、新產品研發、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等納入考核內容;繼續深化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形成重能力、重實績、重貢獻的人事分配激勵機制;逐步提高雙師雙能型教師待遇,在人事分配、競聘上崗、科研經費資助等方面給予政策性傾斜。
「十三五」期間,學校將聘請500名企業導師進課堂,500名行業導師進校園,選派500名教師進企事業單位接受技能培訓或掛職鍛鍊,500人取得雙師型教師資格。
「十三五」末,全校雙師雙能教師達到700人左右,占專任教師的60%以上。
雙師雙能教師隊伍建設為黃淮學院轉型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資源保障。
《麥》:8月中下旬到9月初就是新教師入職的時間。
很多國外院校會對新進教師進行培訓和輔導,在這方面,黃淮學院會給予新教師怎樣的幫助?
王金雲:我校對於新入職的青年教師的培養培訓工作高度重視。
針對青年教師群體專門出台了《黃淮學院新進教師培養管理暫行辦法》,對新進教師進行紮實的崗前培訓。
首先,嚴格實行上崗准入制。
新進教師上崗前,需進行為期十天的崗前培訓,內容涉及教學能力培訓、科研能力指導、學校政策解讀、教學技能實訓、教師職業生涯規劃輔導、學生思想工作方法指導等多個方面,並在培訓結束後,進行嚴格的結業考核,考核通過後,方可上講台。
其次,實行導師制和助教制。
新進教師上崗後,為進一步提升新進教師的教學能力,我校出台了《黃淮學院青年教師導師制、助教制實施辦法》,選派有豐富教學經驗和較高學術水平的指導教師對青年教師進行傳、幫、帶,促進青年教師儘快成長。
再次,實施「青年教師實踐能力提升計劃」,提升新進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
學校要求新進青年教師到實驗室至少擔任1年的實驗員,提高青年教師的實踐教學能力。
通過採取這些措施,加快了我校新進青年教師的成長和發展。
麥可思研究所有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對於使用產生的一切侵權問題,我們將保留依法追究的權利。
專注高等教育,微信搜索「麥可思研究」查看更多內容。
遼寧高校加速向應用型轉變
2015年11月,我省正式啟動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試點,確定瀋陽大學等10所高校開展整體轉型試點,同時開展瀋陽工業大學的應用化學等116個專業轉型試點。首批轉型發展試點高校和專業涉及21所高校,...
德國應用技術大學辦學特點及對地方高校轉型啟示
作者簡介:申麗君,山東師範大學,山東 濟南 250014 馬曉春,臨沂大學,山東 臨沂 276005 申麗君(1990- ),女,山東日照人,山東師範大學教育學院,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