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狀況分析與探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作者簡介:吳雪芬,女,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園藝、園林、花卉、大田作物等病蟲害防治的教學和科研。

內容提要: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任。

如何培養符合行業、企業、社會需求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是值得每一位作為高等職業教育工作者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筆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通過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學生使命感;重視實踐教學,突出能力培養;構建適合高職特色的課程體系和教材內容;教學方式靈活多樣;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構建人才評價體系等,對高職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狀況進行分析與探討。

標題注釋:2014-2015年度蘇州市市級課題「高技能人才培養研發」(項目編號:GJNP201412)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47(2016)02-0005-06

高職院校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主要陣地,擔負著培養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的重任。

教育部在《教育部關於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文件中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類型,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提高教學質量是高職院校的立足之本。

教高[2004]1號文件也明確指出,高等職業教育要「堅持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實踐能力強,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因此,高技能人才是指能「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

其本質特徵是具有專業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實際應用能力,即具有鮮明的實用性和實踐性;其規格特徵為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即具有明確的高層次性;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是:既要掌握「必須夠用」的專業理論知識,又要掌握基本的專業實踐技能,關鍵是要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

[1]

隨著終身教育、可持續發展等「以人為本」觀念的確立,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不僅應具備就業所需的職業技能,還必須具備健康的職業心理和良好的職業道德,面對新知識、新技術含量的增加與變化,用終身化的教育思想、積極向上的精神和自主創業的意識,去迎接和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

[2]

作為高等職業院校,如何適應社會發展需要,不斷探索培養高技能人才之路?如何從傳統「學科本位」轉向「能力本位」,從注重理論和學科體系的教學內容轉向注重實踐和就業能力,從單一的課堂教學方式轉向多元化教學,培養社會需要的,掌握必備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在社會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等第一線工作的高端技能型應用性人才?這是值得每一位高等職業教育工作者思考的問題。

一、培養學生主體意識,增強學生使命感

人才,是社會變革的中堅力量,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因素。

對人才的重視,古來有之,《孫子兵法》十三篇中貫穿了人才在戰爭中的決定地位,把「人」放在決定戰爭成功之首。

培養高技能人才,是高職教育的第一要務和根本目標,也是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內在要求。

因為高職院校培養的人才對象是廣大的學生,因此,學校首先要重視樹立學生的主體意識,重視激發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和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

[3]

高職院校要培養全面發展的高技能人才,其內涵是尊重以人為本的發展規律和認知過程,包括學生的上崗能力、崗位遷移能力和個人可持續發展能力。

學校要構建以培養「上崗能力、遷移能力、個性發展能力」為目標,以「職業素質、知識結構、職業能力」為培養要素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4]要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個人職業生涯發展規劃,使每一個學生對自己的興趣、特長、技能、價值觀及發展方向符合社會需求,適應企業未來發展的需要。

學校要根據科技發展趨勢、社會經濟演變、企業行業未來發展方向等,積極引導與激發學生對自己今後職業生涯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學生入學伊始,學校就要對其實施系統化的職業素質教育,與學生個人的思想教育、前途教育結合起來,激發學生對所學專業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樹立敬業的職業情操。

在培養學生職業專長的同時,注重對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職業道德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加強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堅持科學與人文素質教育的融合,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不斷獲取知識、不斷完善提高自我的方法。

同時,堅持對學生身心素質的教育,如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加強勞動鍛鍊和軍事訓練,開展集體活動,進行挫折教育等,培養學生面對社會、面對困難的正確心態。

二、重視實踐教學,突出能力培養

實踐教學是高等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職院校,不僅使學生掌握基礎及專業知識,而且肩負著培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的重任。

要打破傳統高職教育體制中重理論教學而忽略職業技能培養的「空對空」模式,重視職業技能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一)理論聯繫實踐,強化技能訓練

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要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重視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的養成,要為學生構築一個合理的實踐能力體系,並從整體上策劃每個實踐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中,把理論知識融入到實踐教學中去。

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曾講過,「訓練不同於教育」。

「訓練」只能單純地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對學生知識的獲取和素質的提高沒有太大的幫助,而「教育」則是高等院校的真正目的。

在整體教育體系中,學生的素質、知識、技能三者關係密不可分,教學中的實踐需要在不斷的技能操作中鍛鍊並不斷提高,而專業技能的提高更需要依賴於課堂中的理論知識。

高職院校要為學生搭建更真實的實踐平台,把人才培養模式從課堂上和書本中走出來,進行職業培養與技能訓練,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學校培養與企業實踐、學校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用人標準、技術教育與人文社會教育的有機結合,建立起完整的職業能力訓練體系,積極探索「做中教、做中學」的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

[5]學生要在更貼近企業、貼近生產、貼近真正市場的職業環境下進行訓練。

訓練以校內實訓為主,校內外實踐基地共同實施,使學生在實踐教學基地完成崗位技能的訓練,實現基礎和專業理論知識的理性認識—感性認識—理性認識的轉化和升級。

[6]校外實訓基地實訓和頂崗實習等,有利於培養學生對良好企業文化的體驗和認識。

(二)豐富實踐內容,拓寬實踐渠道

高職教學應當從重理論輕實踐轉向理論實踐並重,加強實踐教學。

把課堂實踐、課外實踐、社會實踐、職業實踐納入教學內容。

積極開展課內課外、校內校外各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如職業規劃設計,幫助學生了解自己和社會需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就業觀、創業觀。

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本,突出實踐教學的互動性,讓學生多多參與,親自動手,親自操作。

把學業與就業、創業緊密結合,注重職業素質的培養,使學生通過實踐教學獲得就業的技能和創業的本領。

(三)延伸教學時空,增加實踐比例

構建理論與實踐並重的教學體系,體現「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以必須、夠用為度」的教學目標,加強理論與實踐課程的設置及教學,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綜合素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7]在保證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所必需的基本文化知識基礎上,增加更多的實踐課,教師要帶領學生到企業、行業生產第一線進行現場教學,讓學生在親手實踐中得到鍛鍊和磨鍊,在真實的實踐環境中不斷提高實踐能力,為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和能力提高留下空間,也利於其將來在工作崗位上推陳出新,發揮更大的作用。

三、構建適合高職特色的課程體系和教材內容

教學是通過課程和教材等實現對學生教學,達到教育目標。

課程也是衡量高職院校辦學質量和市場應變能力的主要指標之一,是教育執行過程中的核心要素。

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不僅要適應崗位的需求,更需要為崗位遷移和未來可持續發展做好充分準備,這就需要通過合理的課程體系設置、規範的課程執行等多方面來保證學生綜合素質和綜合能力的培養。

課程體系的構建理念應強調為學生的職業生涯作準備,為訓練職業能力作準備,圍繞職業崗位工作實踐進行組織和實施。

時代在發展,「人為了生存,必須終生學習」。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而產業結構的變化導致了社會對人才需求的改變。

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職業型人才的任務,對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僅要傳授前人積累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如何掌握學習新知識的方法和能力,使他們今後能夠進行終身學習。

因此,在課程內容上,應去掉陳舊的、抽象的、不實用的內容,堅持理論教學以「必需、夠用」為度和為能力培養服務的原則,做到取材新穎,時代感強。

在總結教學經驗,適應社會發展需要,正確掌握培養目標的基礎上,選用思想性、科學性、系統性及適用產業結構變化的理論及教材。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也提到「職業院校要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

要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必須打破傳統的學科體系,構建符合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特點的課程體系,構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項目化課程體系,以項目引領課程教學的實施,構建理論實踐一體化的課程內容,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達到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

[3]教育部《關於加強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也明確指出,我國高職高專教育培養模式的基本特徵是以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為根本任務,以適應社會需求為目標,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畢業生應具有基礎理論知識適度、技術應用能力強、知識面較寬、素質高等特點,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徵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

(一)面向行業市場需求,建立動態合理的課程體系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要實現培養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第一線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目標,要求學生的文化知識、專業理論和實踐能力具有較強的崗位針對性和一定的適應性。

因此,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既要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也要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整體素質,更要適應行業市場和社會需要。

課程的設置應根據行業企業就業目標,並根據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技能等確定課程內容,打破原有的知識體系進行重新組合,面向行業市場需求,建立動態合理的課程體系。

同時,應制定合理的課程體系管理機制,時刻關注社會經濟和行業企業市場崗位的需求變化進行調查和分析,並及時作相應的調整和修改。

(二)構建以學生為主的課程體系

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必須轉變傳統教學觀念,打破以教材為本位的原則,構建以學生為主的課程體系,把滿足學生的學習要求並促其全面發展作為課程內容和教學目的。

牢固樹立「堅持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學理念[5],課程體系、課程內容適應學生的特點和發展要求,以學生本位標準反思和評價教學效果。

堅持從學生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出發,建立動態合理的課程體系。

幫助學生釋疑解惑,增強教材和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系統化職業能力課程必須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創新能力和創新精神,必須「以學生為主體」進行課程的編排和實施。

學生的主體性,是在教師的教育引導下,通過學生自身積極地、全面地開展內部認識心理活動,主動獲取知識,養成技能。

因此,對於高職院校學生,現實職業與所學知識的連接更為重要,掌握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並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學習的根本所在。

在課程設置上,要改變以傳統理論為基本授課單元的理念,突出職業教育的特徵,開設「仿真化」的教學環境,以項目引導為主,在課程中大量增加創新、設計、綜合性強的實訓課題,使專業技能訓練與項目式教學緊密融合。

學生學習以項目為中心,感悟「邊學邊用,活學活用」,真正體現「教、學、做」一體化。

同時,教師與學生可以通過具體項目的引導以及真實的案例操作和專業的情景化模擬等,提高學生的實訓實踐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對工作的主動性,解決問題的創造性,同學之間的團隊協作精神,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能力,以及對企業、集體的責任感等。

(三)以行業企業需要為基礎,校企共建課程體系

針對高職院校的特色,課程設置與行業需求和工作崗位相結合,以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出發點,根據社會需求與崗位需求共同開發課程,與行業企業合作共建課程體系。

合理安排課程時間、課程內容以有利於學生更好吸收,把崗位職業能力標準作為核心教學內容,教學過程中突出技能訓練。

使學生認識到,掌握知識只是手段,傳授理論知識不僅僅是了解和掌握,重要的是學會運用,最終目的是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務,並在工作中解決實際問題。

課程體系從單一化向多樣化、模塊化轉變,理論運用於實踐,在實踐中創新,形成從基本技能、核心技能至發展技能的多層次、系統性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方案,培養學生的主動性、獨立性、實踐性和創新性,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就業創業能力。

(四)體現高職特色,課程內容職業化

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是直接為經濟社會服務的教育類型,具有職業性、實踐性和實用性等特點,教學內容應突出職業教育特色,以就業為導向,以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活內容為主線,根據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人才培養目標要求,整合教學內容,著眼於學生的思想實際、就業需求和崗位需要,結合專業特點,把解決思想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既要強調人的思想素質,又要突出學生的職業素質。

[6]

高職教育是培養面向生產第一線需要的、實踐能力強的高技能人才,技術應用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是其主要特徵。

因此,在積極探索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的基礎上,以工作過程為導向,融入產業、行業、企業、職業、實踐等要素,建立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並行互動的課程教學內容。

課程內容應緊緊圍繞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根據學生生源複雜及學生基礎相對薄弱的實際情況,教學中注重教學內容的遴選,要適應企業行業具體崗位的職業道德需求。

教師在講解抽象道理過程中要與企業行業具體的崗位緊密結合,教師不必拘泥於教材,不必過分講究學科的體系性和邏輯性,求全求多,貫徹「要精,要管用」的原則,根據學生髮展的需要,打散統編教材體系,將內容分成專題,與學生的思想、生活、工作實際有機結合,實施專題(主題)或模塊教學、使每一堂課都與學生切身利益和關注的問題緊密相聯,引起學生的共鳴和興趣,從而使有限的課時成為教學精品。

(五)優化課程內容,提高教學質量

傳統的教育過程由講授、訓練、考試組成,學生獲得的是執行能力;而高職教育應該由啟發、學習、展示組成,學生獲得的是創造力。

教師要開發多媒體課件,引進現代科學技術成果,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集聲、文、圖像於一體,充分運用網站、視頻、音像、圖片、動畫等手段進行教學,優化課程教學內容。

[7]把感知、講解、理解、鞏固、運用融為一體,充分調動學生眼、耳、大腦、手等各器官協調學習,開闊學生視野,啟迪思維,增強學生記憶。

使教學由平面走向立體,靜態變成動態,抽象化為具體,突破時間和空間、歷史與現實的限制,讓學生聽、說、想、看並用,增強課堂教學的直觀性,提高理論教學的吸引力。

並通過精品課程、網絡課堂建設將網絡課程引入課堂教學,彌補傳統教學主要依託課堂、粉筆與書本的單調、枯燥、死板的缺陷,優化課程教學內容,不斷提高教學效果。

四、教學方式多樣化

傳統的教育模式,以課堂、教師、書本為中心,教學方式單一,教師在課堂上系統全面地講述,學生被動地接受與理解,沒有突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

最後以考試分數作為評價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指標,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

這種做法不符合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利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及終身學習理念的形成,不利於培養適應市場經濟需求、能力強、素質高的新型人才。

[2]

高等職業教育要轉變教學理念,要有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

要改變傳統教學中教師、學生、教材三點一線的格局,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過程。

要從單一的課堂教學向多元化教學方式轉變,以啟發式教學思想為指導,採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方法[3],把新理論、新技術融入課堂,運用探討、案例分析、任務驅動等教學形式展開課堂教學,採用授導型與探究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思維方式形成。

將實際的技能訓練與技能鑑定環境帶入教學環境中,並將兩者融合在一起,為學生提供一個真實的、完善有效的學習過程,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活化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開拓創新精神。

(一)重視教學環節,強化技能訓練

教學方式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環節,學生能力、素質的獲得都要在教學環節中得到落實。

高職教育的教學方式應具有自身的特點,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培養和操作技能的養成,重視學生解決問題和自主學習、創新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學生各種能力的養成是一個從學習—實踐—轉化—反省學習—整合—再實踐的反覆螺旋式上升的過程[6],獲得的方式可以有多種:教師的講解、示範,學生的練習、反饋;在真實(或仿真)的職業環境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體驗創新的艱辛與樂趣,強化學生職業技能的訓練和養成;也可以讓學生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虛擬實驗室、多媒體教室,自主學習、自主實踐,從而促進學生操作技能的學習和提升。

課程應以實用為宗旨,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強調做。

在教學策略上,突破過去理論課單向灌輸式的教學方式,積極採用多向交互式、研討式的教學方式;突破過去實踐課教學中的單一解說、參觀體驗的教學方式,積極採用多種與提高實踐能力有關的教學方法,包括現場教學、任務驅動教學、案例教學、模擬教學、診斷式教學、操作指導式教學、演練式教學等。

在教學手段上,積極開展計算機輔助教學、網絡教學、模擬環境教學、情景再現教學等,突出對實習實訓等實踐教學環節的訓練與考核力度,達到實踐教學內涵深層化、內容特色化、過程個性化和體系規範化。

(二)凸顯高職教育特色,體現學生主體性

學生的主體性,就是在教師指導下的積極主觀能動性。

在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

具體體現在,學生能自覺主動地學習,能根據自身的水平和需要有選擇地學習,會調節控制自己的學習過程,能獨立自主地、創造性地、主動地去學習的全過程。

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的教育模式和學習方式,就是探究式學習方式。

學習過程更多地應該成為學生髮現問題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師是教學過程的啟發者、引導者、諮詢者。

學生在學習中主體性的發揮,要靠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的主導作用是學生在學習中主體性發揮的關鍵,學生正是在教師主導設計的各種教學活動中,使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從而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同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使學習成為教師指導下學生主動的、富有個性的過程。

(三)突出互動體驗,尊重學生差異性

教學過程也是師生互動過程,是師生間、學生間的動態信息交流,包括知識、情感、態度以及生活經驗、行為規範等的交流過程,通過廣泛的信息交流,真正實現教學相長,相互影響、相互促進。

高職教育要採用靈活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相結合的雙向互動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不斷進取的精神。

教師應把教學過程轉化為學生的學習過程,改變傳統的單向注入式教學模式。

既要堅持教育、引導和激勵學生,又要尊重、關心和幫助學生。

從學生需要出發,最大限度地適應學生學習的需要,以滿腔的熱情關愛學生,承認學生間的差別,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允許他們有不同的想法,允許其在學習上有選擇的機會,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髮揮自己的長處和潛能,實施「差異教學」,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潛能都得到開發和充分的發展。

在教學中留有思維的空間,尊重學生髮表的意見,延緩對學生意見的評判,給他們創造一種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

[4]

五、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要加強「雙師型」師資的培養,師資隊伍建設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關鍵。

高職教育培養的是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一專多能型高技能人才,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

[5]教師不僅要精通專業理論知識,更要具有熟練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

教學中教師不僅讓學生掌握有關知識的結論,更要使學生體驗有關知識的發生過程,給學生提供實踐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運用知識,轉換拓展知識。

(一)提高教師教學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

高等職業教育重在培養高技能人才,學院對學生培養應向「多層次」「多元化」方向發展,把「一專多能」放在首位。

[8]教師的作用就是要引導、啟發學生。

因此,高職院校教師,不僅要有全面、紮實的理論知識,還必須有豐富的市場操作經驗。

教師既能教書,又能動手實踐;教師既是知識的傳播者,更是企業行業最新知識的接受者。

在繼承原有理論的前提下,在教學過程中學習新科技、新知識,補充新鮮血液,與時俱進,積極進取,不斷提高教學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

(二)提升教師社會實踐能力和科研能力

高職院校培養高技能人才,首先要求教師既具有豐富的理論知識,又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學校應採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的方式,促進「雙師」素質教師隊伍的不斷壯大。

一方面,學校要求教師參與生產實踐,提升專業技能和實踐教學能力。

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橫向聯合,加強與企業的聯繫,主動為社會、企業服務,以各種方式參與企業的技術開發、職工培訓、技術革新等工作;另一方面,學校應聘請行業企業專家,技術骨幹來校兼職上課、開展專題講座、指導學生等。

教師有了過硬的技術水平,才能組織好教學,才能擔負起培養高技術人才的重任。

教師具有雙重的職業性,必須參與社會實踐。

實踐活動是課本知識的延續和擴展,在社會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學到更為豐富的書本中沒有的新知識。

教師從課堂走向企業、社會,通過調查、參觀、體驗生活、查閱資料等,擴充專業知識,擴大探索、研究的空間。

使書本中固定的、靜態的內容,運動起來,從而避免授課的空洞和枯燥無味,而代之以生動的材料和事例。

因此,教師要加強自身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實踐教學環節,提高專業實踐技能。

重視「產學研」結合,將教學、科研與新科學、新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教師科技開發能力和教學能力。

六、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根本,構建人才評價體系

構建有效的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評價體系,是對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考察和教育質量的價值判斷與評價,促使高職院校進一步明確辦學定位,明確高職院校應該向學生傳授什麼知識、培養什麼能力,同時,也是保證教學質量和提高教學效果的重要措施。

有效的、針對性強的、利於高職教育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和發展的評價體系,是對高職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實施效果的檢驗,也是推動高職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發展的動力。

[9]

(一)追求客觀準確,人才評價多樣化

評價具有導向、診斷、甄別、選拔和發展的功能。

高職院校生源參差不齊,學生個體差異較大,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多樣化,因此,對高職院校的人才評價也應體現多樣性。

具體包括社會評價、院校自我評價、同行專家評議等,特別是外部專家進行的現場考察等。

評價應將對學生的日常評價、平時評價、階段性評價與期末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實行多向綜合考核。

既要考核學生的理論知識,也要考核日常的表現。

理論考核可採取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考試題型也可靈活多種;日常表現主要是學生出勤情況、課堂紀律、回答問題、平時作業、日常操行與社會實踐表現與成果等;既要考核學生在學校的表現,也要考核畢業實習、頂崗實習等的表現。

綜合的考核、評定的結論才比較合理、準確。

通過綜合性的評價和考核,可糾正學生重課堂理論學習,輕行為實踐的傾向,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良好學風,養成知行統一的良好習慣。

[10]

(二)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的綜合評價

高職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是以培養「面向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適應就業市場的實際需要,為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能人才」為宗旨,其價值是在滿足經濟高速發展對高端技術人才需求,滿足人的職業技術學習需求,滿足人的自身需要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並以教育結果和培養對象的可持續發展為呈現形式。

因此,高職院校人才培養質量評價不僅要關注教育結果,還要關注教育全過程以及培養對象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學生綜合能力與全面素質的提高來體現高職教育的人才培養質量。

[11]

根據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人才定位,從學生的綜合能力出發,制定適應於高職教育的「知識+技能」的考試製度,建立適應於經濟發展和職業發展要求的個人綜合素質評價體系,科學確立評價指標,正確運用評價方法,定期測評學生實際達到的知識技能水平,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1]余向平.高職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05(4):23-25.

[2]高岩.高技能人才的界定與特徵分析[J].中國科技信息,2008(15):152-155.

[3]劉春生,馬振華.高技能人才界說[J].職教通訊,2006(3):16-18,27.

[4]何應林,宋興川.高技能人才概念研究[J].職教論壇,2006(1):18-20.

[5]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6]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內涵解析[J].職業技術教育,2006(22):18-20.

[7]顧力平.高職院校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5(11):67-68.

[8]謝安邦.高等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9]人民網.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的構建[EB/OL].[2009-7-11].http://paper.people.com.cn/rmlt/html/2009_07/11content_300565.htm.

[10]唐曉傑.課堂教學與學習成效評價[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0.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把好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質量關

日前,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備案和審批結果,新設學前教育專業點72個,高職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布點總數超過500個。在2016年全國高校學前教育專業招生中,專科在校生人數占總量的...

企業實踐視角下的高職教師職後教育

摘 要:高職教師的職後教育是高職教師知識和技能更新的有效舉措,是深入企業實踐,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加強校企合作,提升學校辦學質量的便捷通道。高職教師在企業實踐過程中,要凸顯院校的主導作用,發...

高等教育再發力

專業建設是高校的基礎工作,是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工程。對專業進行科學規劃、優化結構,是每所高校謀求發展,形成自身辦學特色和優勢的戰略性任務。 近年來,隨著重慶產業經濟轉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