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再發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專業建設是高校的基礎工作,是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工程。

對專業進行科學規劃、優化結構,是每所高校謀求發展,形成自身辦學特色和優勢的戰略性任務。

近年來,隨著重慶產業經濟轉型發展,對複合型、應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需求。

承擔著人才培養的責任與使命,我市高校切實加強專業建設,找準定位、精準切入、科學布局,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目標,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內涵建設為抓手,以特色發展為引領,我市高校專業結構不斷優化,推動了高校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逐步釋放出更多人才紅利,推動了教育強市建設進程,為重慶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

四川外國語大學

構築國際商務和外交外事的「人才高地」

面對當前高校英語專業人才培養「同質化」嚴重的傾向,從2011年開始,四川外國語大學就對英語專業進行了優化,開展「一體兩翼」分類人才培養探索。

據了解,「一體」是指以英語專業教學大綱規定的人才培養目標為統領,既考慮提高學生人文素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又兼顧社會對外語人才的多元需求,實行分層分類培養,打造「語言文學類人才」和「口筆譯高級人才」。

如是說「一體」是培養英語專業通才,那麼「兩翼」則是將英語專業通才發展的延伸,即打造「國際商務類」人才和「外交外事」人才。

專業構建走向內涵化

基於「一體兩翼」構想,川外創新了相對應的課程體系,打造出專業融合的「兩翼」課程群,即「國際商務」課程群和「外交外事」課程群。

據學校有關負責人介紹,「國際商務課程群」已經構建起了由「外語語言知識與技能模塊」、「商務知識和技能模塊」、「跨文化交際課程模塊」組成的課程體系。

而「外交外事課程群」則形成了「3+2」課程體系,由基礎、綜合、發展三大模塊和科研、實驗兩大平台構成。

值得一提的是,川外將外語專業和政治學科下面的外交學、國際政治專業進行了整合,積聚專業資源打造了一個「國際關係教學科研綜合平台」,從教學、科研、管理、評估、資源研發等多個層面實現了專業建設的內涵發展。

高端複合型人才的誕生

無論是國際商務類人才還是外交外事人才,這些高端複合型人才的誕生是需要多方合力的。

依託學校的省級人文社科基地——「經濟全球化與國別經濟研究中心」,川外培養的學生不僅具有商務溝通能力,還具備較強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夠勝任對外經濟與貿易交往的相關工作。

在培養卓越的外交外事人才方面,川外將「對外發展研究及涉外高端人才實訓中心」作為人才培養基地,在英語專業教學中融入與國際政治、外交學、國際關係等專業相關的新元素。

英語類專業「一體兩翼」分類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儘管只有短短几年時間,但卻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人才培養成效非常明顯,不僅在學界引起了較大的反響,對更多高校開展分類人才培養也起到了很好的借鑑作用。

重慶理工大學

強化專業內涵建設 推進學校內涵發展

去年,市教委公布了48個重慶市本科高校「三特行動計劃」特色專業建設項目,重慶理工大學的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專業、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市場營銷專業上榜其中。

事實上,除了這3個優勢專業之外,理工大學近年來不斷優化專業結構和布局,構建起了若干相互支撐的專業群,成為學校內涵發展的有力支撐。

打破學科壁壘

特色專業的融合與共生

一直以來,理工大學堅持在專業建設上「做文章」,按照「學校有品牌、學院有優勢」的基本思路,大力實施「專業建設提升計劃」及配套的「專業核心課程建設工程」,力爭每個學院都建成一個優勢或特色專業,並發展為品牌專業。

近年來,該校累計建成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市級「三特行動計劃特色專業」10個,校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10個、優勢專業14個,專業核心課程178門。

為更好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理工大學打破了學科、學院之間的壁壘,按照行業生產流程構築專業集群,其中機械工程學科專業群、工商管理學科專業群以及面向電子信息產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信息學科特色專業群已獲批重慶市「三特行動計劃」特色學科專業群。

在發展專業的同時,學校注重融合與共生,除了讓企業深度參與專業建設之外,該校還構建起通識教育課程體系,讓文理科和工科學生交叉必修,同時所有專業都將素質教育納為重點,實現了專業教育和素質教育、理論教學和課外實踐的有效結合,不斷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

打破課堂界限

應用型人才在實踐中長成

2015年修訂了人才培養方案之後,理工大學對培養應用型人才有了更深度的想法,以創新創業和實踐能力為核心推動專業建設與教育教學改革。

一方面,大力開展創新創業教育,不僅開設創新創業教育系列課程,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理論知識,同時還將學生的學科競賽、課內外實踐實習、創新創業實踐等實踐活動全部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人人必修,學校還設立創業孵化基地,如今創業孵化基地中學生辦起的公司逐漸走向成熟。

另一方面,加強校企合作,根據市場需求和行業標準,與企業一起動態設置了專業選修課程,每個專業至少開設了1門企業課程和工程實踐類課程。

為了讓學生「做中學」,學校還啟動了「實踐教學建設與改革工程」,改善實習實訓條件,車輛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市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虛擬仿真實驗中心等走向提檔,還重點打造機械創新競賽及實踐基地、電子設計競賽及創新實踐基地、方程式汽車大賽基地,確保了創新人才培養有方式、有平台。

重慶文理學院

開設《專業導論》課程 我的專業我做主

初踏進大學校門的學生對自己所讀的專業不夠了解,對專業發展前景沒有認識,對自身的職業規劃缺乏思考。

專業特點與內涵是什麼?專業與社會經濟發展有什麼關係?專業涉及了哪些相關的主要學科知識和課程體系?通過專業學習能收穫什麼……

重慶文理學院相信,只有讓學生弄懂了這些問題才能更好地展開深入學習,才能在專業學習中有所建樹。

也就是說,要在不同的專業設置相應的專業導論課,在專業導論中對專業的發展、專業形成等進行由淺入深的學習。

通過一段時間的實施,開設《專業導論》課程成為了文理學院實現專業內涵建設,構建富有特色的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推動學校轉型發展的又一創新之舉。

54個專業全覆蓋開設《專業導論》

從去年9月開始,文理學院的54個專業在第一學期全部開設了《專業導論》課程,根據各專業特點,學時設置8-16個課時。

為確保不同專業的學生均能從《專業導論》有所收穫,學校將《專業導論》課的教學形式進行了轉變。

據了解,《專業導論》課的內容更加貼近崗位,向學生講授專業內涵和布局,以及專業所對應的行業形式、就業前景,及專業未來發展趨勢等,幫學生理順從崗位到能力再到知識的線索。

《專業導論》的課堂也不再是單純的知識點輸出,採取的是將課堂講授與專題講座、實地參觀、現場觀摩等有機結合的教學形式。

與此相應,文理學院對《專業導論》課任課教師進行了精心安排,不僅有學校的專業教師,還有從行業、企業聘請的一線專家,真正實現了「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生與企業零距離」。

課程的考核方式也發生了轉變,採取開卷、開閉卷結合、口試、職業生涯設計、調查報告、讀書筆記、專業體會等多元方式進行。

督導全程「監控」《專業導論》教學

開課1學期多時間,經過學校教學質量督導和學生調研反饋發現,學生對《專業導論》課的滿意度很高,學生普遍認為通過學習《專業導論》提升了專業認知水平,找准了應用型專業人才成長的路徑,也明確了職業生涯發展的規劃,為後續專業課程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成效的背後正是文理學院對《專業導論》課教學過程實施全程監控的推動。

據悉,該校不僅開設了校級教學督導員對所有專業的《專業導論》課進行專項督查,還開展了教師座談和學生座談,聽取師生意見。

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一同學說:「專業導論課不僅為我的學習指明了方向,更重要的是增強了我學習本專業的信心,引導我科學規劃未來發展。

我相信,我的人生一定會有出彩的機會!」

通過督查和調研,好的做法得到了總結和宣傳,樹立起示範力量,而存在的問題也得到了梳理整改,確保了教學目標高標準的實現。

長江師範學院

為師範專業學生「私人訂製」成才道路

楊倩、鄧秋霞都是2014級漢語言文學(師範)專業的學生,她們雖然在同一個班,住同一個寢室,但新學期開始後,她們卻走進了不同的課堂,授課老師和身邊的同學都不一樣,這是怎麼回事?

原來從2014年開始,長江師範學院啟動了教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學校3000多名師範生都有一張專屬自己、獨一無二的教師教育課程表,每名師範生按照自主選擇的課程安排學習的「行程」。

從教師教育「雙專業」培養中突圍

建校80多年來,師範教育一直是長江師範學院的「招牌」,為了突圍人才培養中的一些困境和瓶頸,學校開始探索教師教育「雙專業」培養模式。

據介紹,「教師教育雙專業培養」是指「學科專業+教育學專業」。

這是一種基於師範教育的雙專業屬性而實施的人才培養模式,對於破解師範性弱化的難題具有重要價值。

而「走班制」和「一人一課表」是學校推行教師教育「雙專業」培養的重要舉措之一。

過去,師範生的專業意識是屬於學科性的,比如學英語專業的就只攻英語,學音樂的就只攻音樂,「雙專業」培養開始後,學生在觀念上發生了變化,很多學生有了「我學的是漢語言文學的教師教育專業」、「我是師範生,我需要強化教師教育能力培養」等觀念,人才培養真正實現了精準化。

深度重組 課程實現高度整合

教師教育「雙專業」培養不僅僅是要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更重要的是在培養方案、課程體系、教學團隊、實踐實習方面實現深度重組。

在教師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上,長江師範學院打破了以往的「老三門」課程體系,從教育責任與信念、教育知識與能力、教育實踐與體驗三大領域,實現了課程高度整合,課程內容模塊化。

將教育哲學、教育思想、教育管理等課程整合為《教育基本理論綜合》課程;將教師職業道德、教師專業發展、教育研究方法等課程整合為《教師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綜合》課程;將班主任工作、課堂教學能力、教育技術、教師語言、三筆字、寫作等課程構成一個訓練教師基本技能的實踐課程群;採用「實訓」的方式,強調操作技能培養;同時增設反映學科前沿知識的《教育動態專題》模塊和《自主學習》模塊,解決課程知識的滯後性與教和學的有機結合問題。

課程的高度整合為學生進行了「量體裁衣」,學生普遍認為「學習更加自主,學習目標更加明確」,師範生的教育教學能力顯著提高。

文/王小寒 劉進 圖片由重慶市教育委員會提供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高職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狀況分析與探索

作者簡介:吳雪芬,女,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園藝、園林、花卉、大田作物等病蟲害防治的教學和科研。 內容提要: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如何培養符合行業、企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