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學生能力培養 工程教育模式被點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大河報·大河報記者譚萍
核心提示┃學院建立數十個本科生和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學生多年來在電子設計、ACM程序設計、數學建模、機器人等全國性比賽中均取得好成績……鄭州大學信息類專業為何能交上一份驕人的「成績單」?又憑藉哪些「真功夫」,使得其工程教育模式得到教育部、科技部、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相關領導的高度評價?
近日,大河報記者走近鄭州大學信息學科尋找答案。
原來,其與國際專業工程教育相接軌,遵循以服務國家建設為主線、以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工程教育理念,實施專業建設與教學改革,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更重要的是,以創新意識培養為先導,以能力培養為主線,重點對學生進行設計能力培養和工程訓練,紮實練好「內功」,助推信息類專業工程教育收穫足可引以為傲的累累碩果。
做好頂層設計,培養人才有的放矢
「信息化社會的快速發展,必將帶來對信息技術專業人才需求的增加。
鄭州大學信息類專業主要包涵通信工程、軟體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是典型的工科專業,這些專業的畢業生在掌握專業知識基礎上,必須具備較強的工程實踐能力。
」鄭州大學信息工程學院常務副院長周清雷說。
據他介紹,多學科知識背景、工程實踐能力、整體思維方式、職業道德及社會責任感系鄭州大學信息類專業工程化人才培養目標。
為此,信息類專業基於OBE(Outcomes-BasedE-ducation)理念,建立課程矩陣,關注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縱向和橫向關係。
其中,橫向是指在同一層次課程間建立課程平台;縱向是在不同層次課程間建立課程串。
「還搭建層次化實驗教學架構,包括基礎實驗、應用實驗、綜合實驗和創新設計等教學實驗。
」
值得一提的是,鄭州大學信息類專業專門開設了「工程設計與管理」課程。
該課程由老師作為顧問,離岸遠程指導,將學生按公司的人員結構進行分組,模擬公司運作,在一年的課餘時間內,完成產品需求分析、方案設計、產品實現、公司網站設計與營銷等各個環節,全面提高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團隊精神。
「學生以組隊的形式研發自己的新產品,每個小組都要經歷從市場調研到產品製作等過程,學院還設有三次答辯來層層把關,確保人人都能認真參與。
通過這門課程,我們不僅鞏固了學習到的理論知識,對公司的運營模式以及產品的研發生產過程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鄭州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大四學生杜思聰說。
著力工程教育認證,實施全方位過程培養
郭偉強,鄭州大學軟體工程2016屆畢業生,現就職於騰訊公司,他對母校的培養方式印象深刻。
「它將學校的教學內容與企業的實際需求緊密結合,使得學生能夠提高動手能力,並且這種能力是企業特別需要的。
」
讓郭偉強印象深刻的培養方式全稱為「3+1」三螺旋式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
「3+1」指3年在校學習,1年在企業學習。
學生前三年以課程學習為主,採取學校與企業交互的教育方式;四年級以集中式企業學習為主,在實際工作中提高工程綜合素質。
「三螺旋」指圍繞學生知識培養、能力鍛鍊與素質提升三大核心目標,設計由淺入深、螺旋提高的培養模式。
在課程設置方面,構建起「平台+模塊+課程群」的工程課程體系,其中工程平台課程主要包括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等基礎課程(含專業基礎課程),幫助學生建立紮實的專業基礎;工程模塊課程主要由專業主幹課構成,一個專業根據需要分為2~3個模塊讓學生根據興趣自主選擇,實現寬口徑的人才培養;工程課程群主要由學科選修課(含學科前沿課)構成,擴大學生知識視野。
在實踐能力培養方面,學生根據理論知識學習水平,逐步由最初的課內實驗到課程設計、企業實習,再到最終的綜合性工程訓練,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有機統一。
在素質提升方面,該模式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思想,引導學生由「參與式學習」向「自主式學習」轉變,並最終實現「研討式學習」。
「這種模式在深刻把握教育規律的基礎上,實現了知識培養、能力鍛鍊與素質提升的有機統一。
」鄭州大學教務處處長王忠勇說。
其實,「3+1」三螺旋式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只是鄭州大學信息類專業人才過程培養的一個方面。
據了解,其以工程教育認證為著力點,將成果導向、以學生為中心、持續改進三個基本理念貫穿培養的全過程,以保障和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養質量。
學生從入校到畢業,會得到全過程的指導與評價。
其依託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師採用多種形式實施基礎和專業知識指導;通過教學環節和黨、團委開展的各項活動,進行綜合素質指導。
通過課程成績和綜合素質測評標準等,對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進行定期評估。
同時,由企業專家參與,制定契合培養目標和畢業生能力要求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主要結構為「4+1」,由人文社會科學類和英語通識教育課程、數學與自然科學類課程、工程基礎課+專業基礎類課程+專業課、工程實踐與畢業設計4個模塊和1個課外實踐(自主學分)模塊構成。
以成果為導向,定期評價課程與畢業要求達成度,將評價的結果用於教學內容、教學法等方面的持續改進。
不要「坐而論道」,校企聯手協同育人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技術創新的速度越來越快,企業掌握著先進的技術裝備和生產工藝,具有真實的工程實踐條件和環境。
讓學生和家長們稱讚的是,鄭州大學信息類專業以卓越工程師計劃為切入點,將高校與行業企業的供需關係轉變為合作關係,建立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使企業參與工程人才培養的主要環節,通過共建課程、共建校企聯合教育實踐基地,構建完善的工程實踐體系。
值得關注的是,其通過實施工程實踐教學「雙指導」,畢業設計「雙導師」,教學效果「雙評價」,充分發揮了企業在工程人才培養上的作用,使學生能體驗真實工程環境,避免工程教育「坐而論道」的弊端,增強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對企業的適應性,達到校企聯合育人、互利共贏的合作目的。
多種學科競賽,提高學生工程素養
採訪中,大河報記者了解到,鄭州大學信息類專業構建了教學線、學工線和社團線課內外互動的三線式創新訓練機制,組建智能機器人、電子設計、ACM程序設計、軟體測試、無線通信等社團,同時配以相應的實驗平台,學生以組為單位開展科技創新實驗。
此外,還引導學生參加電子設計大賽、程序設計大賽、挑戰杯、機器人大賽、數學建模等相關大賽,通過創新訓練和比賽,開展學術交流,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初步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工程素養。
學生杜思聰說:「我們在準備競賽的同時可以充分認識到自身知識掌握的局限性,從而最大化地激發學習熱情,提高動手能力。
而且,通過參加競賽,還提高了溝通協調以及團隊協作的意識與能力,這些都是今後走入工作崗位的必備技能。
」
構建質量評價體系檢驗人才培養效果
人才培養得怎麼樣?還得看看質量評價。
「按照工程教育認證標準,鄭州大學構建了覆蓋校內與校外、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全過程的評價體系,實現人才培養全過程的質量監控。
」王忠勇說。
具體來說,樹立正確的評價體系建設觀念,引導教師關注學生創新精神和理念養成、關注學生走入工作崗位後發展情況、關注綜合素質能力培養;通過周志、月報、學期匯報制度和校內導師基地回訪制度,跟蹤學生實踐學習效果,構建科學有效的學生工程實踐能力評價體系;借鑑工程教育認證有效經驗,從基地硬體配置、導師配備、制度落實等方面,對校外實踐基地進行選擇和動態管理,加強對效果監控,確保學生能夠通過校外實踐提升工程實踐能力。
來源:大河客戶端
高職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狀況分析與探索
作者簡介:吳雪芬,女,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教授,碩士,主要研究方向為園藝、園林、花卉、大田作物等病蟲害防治的教學和科研。 內容提要:高職院校擔負著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如何培養符合行業、企業、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