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新聞入門不可不知的新聞採訪預設訣竅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新聞黃埔 | 記者搖籃

作者:彭慧

作者介紹:南方傳媒書院播音組成員

宣講內容:「電影教父」 遺作《百鳥朝鳳》:一曲鄉土文化的失落悲歌

點擊聽取錄音

新聞入門不可不知的新聞採訪預設訣竅

南方傳媒書院 作者:周 寧

新聞採訪是新聞寫作的基礎,前提和保證,是整個新聞工作的靈魂,也是一種交流的藝術,要運用自如地掌握這門藝術不是一件易事,記者除了要明確採訪目的,自我調節採訪的心態,了解採訪對象心理等外。

掌握採訪語言技巧,也是十分必須的,語用預設就是採訪中常用語言技巧及基本規律之一,預設又稱為先設或前提,是對語言進行理解及使用的重要依據,能夠依靠語境,語義及邏輯概念等來判斷話語的信息。

它展現了語言使用者和語句間的關係,預設這個概念最早是由德國數學家及哲學家費雷格所提出的,後來這一術語就頻繁地應用在語言學論著里,記者掌握了語言預設的技巧,對於成功報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語言預設又分為語義預設,語用預設兩種。

一.語義預設,語用預設及新聞採訪

(一)語義預設概述

在這裡,語義預設是種狹義的預設,它是非語境性的/客觀的及靜態的,可以通過命題真值條件來研究預設,還可以理解為對通過句子所作出斷言的謬誤或真實需要滿足的照應條件。

例如,李燕的姐姐嫁人了,這裡有個預設就是-李燕有個姐姐.,在否定句中,李燕的姐姐還沒有嫁人,在這句話中也有個預設,還是-李燕有個姐姐.,可以看出,語義預設具有穩定性及相對的可變性,句子及命題間的關係較多地依賴句子結構及詞彙意義,這種預設所考慮的僅是語言內部因素,具有一定局限性,所解決的問題也僅是簡單句預設問題。

在較為複雜的複合句中就很難體現出來了,其否定檢驗法也不是總有效,為了更好地解決語言中的預設,產生了另一種預設方法,即語用預設。

(二)語用預設概述

隨著預設研究的不斷深入,語言學家發現語言不僅有語義現象,還有語用現象,若僅從語義預設的理論進行解釋,有很多語言是無法解釋的,語用預設所指的是那些對語境敏感,跟說話人態度,信念,意圖等有關前提關係。

它和說話人及說話對象有著緊密關係,傳達著說話者知識狀態假設,它不一定是真實的,但一定是說話人的一種信念,且交際的雙方是沒有異議的,即廣義的語用預設,是說話人在說話前預設的,是主觀的斷言,更依賴於語境意義。

它一般被認為雙方都已經知道了信息,或者能夠根據言語的上下文語境推斷出信息,這部分信息會被認為是已交際部分,不用再進行陳述,運用語用預設能夠讓表達者領悟到要表達的本意,還可以讓語言表達簡潔,靈活多變。

(三)新聞採訪概述及採訪提問的語言預設技巧

新聞採訪是對事實真相的探求,要求記者在短時間內,意料之外的情形下排除干擾,準確,迅速地對具有新聞價值且客觀的事物進行認知,而採訪對象是千差萬別的,由於民族,性別,經歷,職業,文化素質等的不同,需要採用的採訪對策/語言運用也不同。

如果記者找到提問的切入點並加以利用,才能獲得豐富的素材,所以,對記者來說,學會嫻熟的語言表達,運用好語言技巧可以大大提升提問的效率,容易獲得他們喜歡的答案,或者所在媒體想要的答案。

在新聞採訪中,最常用的語言技巧就是我們所說的語用預設,經過對問題預設以達到目的,實踐中記者很喜歡用預設,會在詢問問題時設置陷阱,逼迫受訪者回答敏感及尖銳的問題。

而受訪者要能迅速識破記者的預設,慎重考慮回答方式以及回答內容,從而讓自己的措辭讓人無縫可鑽,占據有利的談話位置,在新聞採訪中提問和回答,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記者和受訪者的反應和智慧的較量。

二.在新聞採訪中如何體現語用

預設的特點

語言研究者研究認為,語用預設主要有合適性/單向性/共知性/隱蔽性及主觀性五個特點。

1

是合適性

它所指的是預設跟語境是緊密結合的,要讓言語成功地表達。

需要滿足三個條件:首先,說話者是具有實施條件的人,其次,說話者對自己實施行為抱有誠意,第三是說話者不能對自己所說的話反悔,像某位母親對自己的孩子說道,寫完作業再睡覺,.在這裡就有一些合適的前提條件。

母親知道孩子在做家庭作業,並且能夠完成作業,滿足了這些條件,母親所說的話語才有了意義,語言研究者認為從合適條件角度看,語用預設所指的運用某句話有效實施某言外行為必須滿足條件,言語意義和語境關係是很緊密的,語境也是語用預設合適性的重要依據。

2

是單向性

所指的是採訪者在採訪時單方面作出的語用預設,沒有跟受訪者協商,是相對語用預設自身而言的,當雙方進行交談時,有著共同的知識背景,或對談話的某特定對象,語境有著共識,在採訪過程中,這種共知性才能夠體現出來,語用預設單向性是針對採訪者單方做出的,當對受訪者的回答進行處理前,僅相對採訪者存在。

例如這段採訪:

$:你覺得T少年派的奇幻漂流U好看嗎?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剛上映的電影,你不知道?

在這段對話里當 % 聽到 $ 的提問後不知所云,由於 % 很少關注電影方面的信息,也就不知道最近新上映的電影了。

在這段話語中,$ 就預設了 % 知道T少年的奇幻漂流U,當 % 在聽到 $ 的話語之前,這預設僅是 $ 單方面的,僅有 % 聽到了 $ 的問話後,%才可以推出 $ 的預設,這個時候的預設才是雙方的,當 $ 聽到了 % 的疑問後,就對預設進行了明示,這時 $ 與 % 就建起了共同知識。

3

是共知性

是指雙方共知的語用信息,在採訪者傳遞信息且受訪者接受信息的互動過程中,最終目的是雙方對話中存在著的各種信息正確理解,這種雙方相互正確理解是很重要的;採訪者的語用預設信息應是雙方共同接受的或者共知的信息。

或者採訪者對共知信息進行假設,包含雙方的相互關係/共有背景知識及交際場合情景等,在言語交際中,如果不能在雙方互知互明基礎之上,那麼是不會成功的,例如,有兩位朋友在路上相遇,$:沒上班?%:今天我請假了,在這段對話中,他們所共知的是 % 有工作的,且平時今天應該是上班的。

4

是隱蔽性

它所指的是預設具有話語之外隱含信息的特性,不歸屬於話語基本信息,可稱為附加信息或者言外之意,這種信息能夠作為交際雙方共同背景知識不在言語表層表明,隱含於言外。

受話者易把它看為已經聲明過的,一般聲明過的肯定是真實的,而語用預設中是不一定的,是具有隱蔽性的,如-你怎麼沒有來?.這裡所隱含的是意思為,你本應該來的卻沒有來,又如曾經朱鎔基總理在訪問日本時。

一位日本的年輕人採訪朱總理:我是來自長崎的,我們那裡的水受到了很大污染,這是由於和中國靠得比較近的原因,你是怎麼看這件事的?這位日本年輕人的隱含之意是中國的水污染嚴重,這影響了日本水域,他們漁民的捕魚量減少應該是中國的責任,其日本年輕採訪者預設目的是為了借這個問題指責中國環境問題,我們的朱總理顯然聽出了這位年輕人的話外之意。

朱總理道:我在國內的時候也聽我國漁民反映現在東海打漁是越來越少,且把其原因歸為貴國海水污染,開始時我還不知道何地,現在您提醒讓我明白了,原來是貴國的長崎,那時我就對那些漁道,你們這樣的想法是錯誤的且愚蠢的,不反思自己行為,卻將原因歸為外在原因,這種推卸。

責任的行為是很卑劣無恥的,我國古代有個故事叫疑鄰偷斧,很有教育意義SS.朱總理在聽出了日本年青人的言外之意後,對同樣提出過這個問題的中國漁民進行了教育,並要求我國人民反省自身錯誤,而不是歸為日本污染的外在原因,時借用疑鄰偷斧的典故對日本人的推卸責任卑劣無恥行徑進行了職責,朱總理同樣運用預設的隱蔽性來表達了他的觀點,給日本年輕人的挑釁提問給予了很強的回擊。

6

是主觀性

語用預設還具有主觀性特點,所指的是預設傾向於說話者知識背景和經驗判斷,所提到的共知信息就是說話者主觀的認知狀態,當受話人沒有對發話者設定認可前僅是相對發話者存在的,如有些人說中國製造的東西都很差,這就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預設,並帶有很強的個人判斷。

其實很多中國製造的東西已經超過了世界先進水平,這種語用預設主觀性經常用在一些評價性的動詞中,像責備/駁斥/控告及批評等,從新聞實踐來看,採訪對象是形形色色的,大多數是積極配合採訪的。

但由於新聞事件的複雜性被訪對象不便回答或者表達能力不夠,特別是電視台/廣播現場直播時,採訪時仍然需要引導,記者要善於應用語言,創設輕鬆的採訪環境,讓採訪對象放鬆下來,從而自然地回應記者的提問。

而對於一些消極躲避/反感排斥/自我防備的採訪對象,就要不斷變化採訪方式,選擇運用語用預設的五個特點,步步誘導,一個個問題都向採訪的敏感區域靠攏,以減少採訪的盲目性,提高效率,完成採訪任務。

三.語用預設在新聞採訪中的作用

通過新聞人們能夠了解全世界發生的大大小小事情,新聞採訪是我們常見的新聞材料收集的形式,但在新聞採訪中經常會受到時間及採訪問題等方面的限制,要想在短時間內完成採訪目的,預設就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當然在新聞中,並不是僅有採訪會用到預設,由於新聞本身就存在著成本問題,新聞的語言要簡練是必然要求,要想讓新聞語言簡練並能夠新引人,其措辭是很重要的,而語用預設卻能夠有效地節約新聞語言。

1讓新聞採訪時間縮短且更加簡潔

在新聞採訪寫作中,其基本要求就是簡潔明了,這裡所說的簡潔並不是簡單,是儘量用較少的字給讀者傳遞最多的信息,語用預設能夠讓新聞的表達更為簡練,並達到較好地預期效果,如新聞採訪中的新聞標題。

如果太冗長僅會加大讀者閱讀的疲勞,並讓人產生厭煩,對於新聞標題,每個製作者都會使其儘量精鍊,運用語用預設就能夠達到這個要求,例如T大學生緣何喜歡過洋節?U這個標題精鍊簡短,並概括了正文的內容,同時這個標題運用疑問句還能夠引起讀者好奇心。

吸引人們閱讀這篇文章,T百年奧運夢,今夜終成真U標題簡練,不僅報導北京奧運會開幕盛況,而把報導重心放在-百年.上,把百年興衰與舉辦奧運會聯繫起來,突出了新聞的深遠意義,在採訪或者新聞發布會上,時間十分緊迫,記者要追求新聞語言的高效率,一般是用最精鍊的語言直接進行主題的提問。

沒有時間進行鋪墊的,通常所用的就是語用預設進行提問,特別是在敏感的負面的新聞報導採訪時:-事故發生就是那麼偶然嗎./-其中的安全隱患與管理者腐敗,無關係嗎?-.死傷 $% 人,就是確切數字?

SS採訪人不可能把全部的信息都給編到提問中,對於那些雙方都心知肚明的信息進行刪減,在採訪中,記者依據生活常識/採訪語境/新聞事件等背景知識進行預設,從而節省了新聞採訪中提問的時間,使得語言信息更為簡明扼要。

2讓新聞採訪中的話語更有說服力,傳達出更多的信息

語用預設包含了語言之外大量隱含的信息,是附加的信息,它並不屬於問答語言的基本信息,作為雙方的共知,可以不表明在話語的表層,僅隱含在語言之外。

例如,我們前面提到的朱鎔基總理回答日本年青人的提問,就運用了預設的隱蔽性特點,並沒有就年輕人的問題進行正面的回答,而使通過對我國漁民的教育有力地回擊了日本年青人的挑釁提問,這樣的回答要比直接對日本年青人進行指責或者回應要更有說服力,也更加表明了訪談者的態度。

又例如敬一丹在採訪沙漠地帶的沙漠化問題中,走到了一戶人家,有位大娘正在叫她孫子拿把大點的掃把來掃地,面對著惡劣的外部環境,敬一丹並沒有問大娘關於惡劣天氣的問題,而是問大娘她的孫子叫什麼,大娘道他叫沙沙。

敬一丹問:為什麼叫沙沙呢?大娘回答道:你看這屋裡屋外都是沙,出門是沙,出門也是砂,從這個例子中,我們能夠看出,敬一丹問大娘孫子的名字,並不是真得想知道他叫什麼,而是想通過這個引出自己採訪的意圖,而大娘的回答正是採訪所需要的預期效果。

在這裡,對大娘孫子名字的提問。

就隱含著預設效果,通過這種方式的採訪要比直接問大娘這裡的風沙大嗎?要更生動及說服力,所要傳遞出來的信息也更多,從這個採訪中,我們能夠看出,這個地區的沙漠化問題已經很嚴重了,並且已經影響到了人們的正常生活,當地人們對這個問題也是很關注及關心的,是需要進行迫切解決的問題。

3能夠讓談話朝著對自己有利的方向發展

新聞採訪中,預設是一個不可缺少的談話方式,並且能夠讓談話朝著有利於自己的方向進行發展,以改變自身原來不利的境地,通過表面認同提問者的觀點,其實將提問者的談話預設借用成自己的說話前提,事實上是進行偷梁換柱,運用歸謬方法解答對方觀點可笑性及荒謬性。

當提問者要用預設來攻擊訪談者時,訪談者就可以運用對方話語預設來引誘提問者上鉤,像在我國建國初期,美國有位記者問周總理:-中國人為什麼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總是抬著頭走路?

當時在場的記者都聽出了言外之意,周總理不慌不忙地道: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

周總理通過預設的改變打破了美國記者原有的預設,給出了記者不同回答及解釋,讓這個記者回答的問題不攻自破,扭轉了當時的談話局面,關於周總理訪談的佳話總是很多的,另一次記者會上,一名外國記者問周總理:在你們中國,明明是人走的路為什麼要叫馬路呢?.周總理巧妙地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

記者的言外之意是很明顯的,是想把我們中國人跟牛馬來相提並論,意思是跟牲口走得一樣的道路,可周總理巧妙地用馬克思主義的馬來解釋了馬路的馬,通過改變提問者的預設能夠有效地扭轉採訪中的不利局面。

又如科學家錢學森在返回中國時,有位在美國的台灣記者問錢學森,為什麼回國選擇大陸而不選擇台灣?錢學森先生並沒有回答他的問題,當這位記者尖銳地說錢學森先生沒有禮貌時,錢學森先生道:你作為中國人沒有用母語跟我對話,而是用外語跟我對話,我是不會回答你的提問的。

在那種時代背景下,這位記者看似無心地提問,其實是個很嚴肅的問題,錢學森先生並沒有陷入這個陷阱,而是從另一個角度解答了這個問題,並且讓採訪形式轉為有利自身的局面。

4能夠實現採訪中的交際目的

採訪者能夠運用預設的特點,有意設置與自己採訪計劃/需要相符合的預設,甚至會設置-假設,把採訪對象引入所預設的-陷阱.,以達到採訪的目的,在政治性的新聞採訪中,這樣的預設技巧是經常會被用到的。

例如在香港還沒有回歸前的談判期間,鄧小平同志經常會受到國外記者的訪問,當在訪問中鄧小平承諾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且五十年保持不變時,有位記者問:那五十年後呢?.鄧小平回答:-五十年後,跟國際交往更加頻繁,更加依賴,密不可分,我們的改革開放還會變嗎?

這位記者又問:你們這代人不見得能做得了下代人的主,鄧小平答:決定因素是這個政策對不對,不對,就可能變,對,就不變了,中國現在實行政策一旦變了,%&』的人生活水平就要下降,那會失去人心,你說誰敢變?.在這段對話中,記者在繞著圈子地進行著提問。

有時候實話實說,一針見血比隱蔽性語言的效果會更好些,可這需要回答者自身具有坦白真誠的高尚品質,而鄧小平在這場對話中顯示了決心及勇氣,在那樣的歷史背景下,反而效果更好,更有利於傳遞交際的目的。

T新華日報U有一記者,去南京某廠採訪,該廠已經連續七年無安全事故,但該廠領導有思想顧慮,不願接受採訪,記者就使用虛假預設提問:聽說你們廠今年二月份觸電死了幾個工人,是安全措施不到位,是不是?該廠領導本想打太極,聽記者這麼一說,十分震驚:我們廠?不可能!一下子激動起來,把該廠近幾年有關安全生產的總結報告取給記者看,採訪通道就此順利打開。

新聞採訪中,經常會用到語用預設,它能夠讓採訪更加簡潔扼要,在短時間內,達到採訪交際的目的,讓採訪效果更好,同時被訪談者運用語用預設能有效地扭轉自身處境,向著有利的方向發展,新聞採訪中的語用預設是智者間獲得交際目的的較量,對語用預設進行探索,以增強新聞工作者對語言意識及控制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必要的,同時也能夠豐富人們對語言方面的認知。

◆ 總出品人/傳媒指導老師_ 陳安慶

統籌編輯_劉爽

◆ 視覺編輯_陳婧怡

◆ 責任編輯_ 周雨

◆ 出品單位_ 南方傳媒書院

南方傳媒書院廣播電台

喜馬拉雅FM:南傳書院

荔枝FM:南方傳媒書院 FM1687158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背景下的語用失誤新解

英語已成為當今國際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領域的國際通用語。目前學界關於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語音特徵、詞彙句法、會話結構、交際策略等方面,尚無研究探討國際通用語背景下的語用...

關係管理理論及其運作

摘要:語用學研究一定語境下的言語交際,包括語言產出與語言理解。然而影響人際交往中語言產出的因素並不只局限於面子與禮貌。Spencer-Oatey在20世紀中期注意到了這一盲點。提出了以「面子、社...

語用學促進人類自我認知升華

光明網07-27 13:17顯示圖片西方哲學經歷了「語言學轉向」以後,於20世紀70年代進入了「語用學轉向」。哲學的語用學轉向是各種「語用思維」綜合發展的結果。可以說,是英國的言語行為理論、法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