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丨人工智慧時代,校長課程領導力升級
文章推薦指數: 80 %
「可以預見,在智能化時代,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創新力等方面的培養。
機器遠遠超過人的大腦,人可能會忘記,但機器可以記住,因此,我們可以把教書交給機器,把育人留給教師。
」近日,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國際慕課研究中心主任陳玉琨在教育部「國培計劃」2018年中小學名校長專業發展高級研修班現場發聲。
人工智慧時代,學校教育如何轉型,是當下中小學校長關注和熱議的話題。
在由教育部中小學校長和幼兒園園長國家級培訓項目管理辦公室在廣東舉辦的2018年中小學名校長研修班培訓活動中,與會專家與「國培計劃」名校長領航班校長圍繞「人工智慧時代的校長課程教學領導力」主題,深度探討了人工智慧對學校變革的深刻影響。
研修班還通過基礎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推廣與交流活動,為校長在人工智慧進校園背景下,如何提升課程教學領導力,提供新方向與新思路。
「把教書交給機器,把育人留給教師」
2017年5月,國務院印發《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提出要在中小學階段設置人工智慧相關課程。
今年4月,教育部發布關於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慧創新行動計劃》的通知,提出高校未來將形成「人工智慧+X」的複合專業培養新模式,並對中小學階段普及人工智慧教育提出相關要求。
4月28日,由商務印書館、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等多家聯合出版,全國首部人工智慧普教教材——《人工智慧基礎》(高中版)在上海發布,清華大學附屬中學、北京三十五中等全國40所學校成為首批「人工智慧教育實驗基地校」。
作為《人工智慧基礎》(高中版)的編寫者之一的陳玉琨認為,新一代人工智慧的發展與走進校園,是教育與技術並軌的又一次嘗試。
教育的個性化和無紙化,是技術推動教育變革的主要方向。
「教育的第一場變革,是造紙術和印刷術推動的;下一場變革將以紙退出課堂為標誌,這一場變革可能需要20年、30年、50年,但總會發生。
當前學生學習的大量知識均可由智能網絡提供,學校教育應更加體現個性化。
」陳玉琨不否認紙質書籍的重要性,但他指出,教育的智能化是趨勢所在。
對於這一時代背景的認知,是當前校長進行管理和引領學校變革的前提。
這一點得到了教育部全國中小學校長培訓專家工作組執行秘書長黃貴珍的認同,她認為舉辦名校長領航班的意義也在於此。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校長的理念變革與實踐創新尤為重要。
名校長領航班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準確把握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新常態,認真研究名校長名園長的培養規律,引導有思想的名校長名園長走上教育家型校長之路,成為基礎教育領域的創新人才。
」
那麼,人工智慧時代對學校管理者帶來的最大挑戰是什麼?陳玉琨的回答是:師資和課程資源的重新整合。
「2017年高考中,出現了高考機器人的身影,這不是與考生競爭,高考機器人的作用在於代替教師。
在教育智能化時代,機器人可以判斷學生的知識學習程度,並告訴學生如何學習。
」陳玉琨說,這意味著,學校教育的內容在課堂上會產生分工,「把教書交給機器,把育人留給教師」將不再是展望。
未來教育將會淘汰只會教書的教師,但始終呼喚懂得育人的大師。
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背景下,學校管理者需攻克這一道連環關卡,即提高自身課程教學領導力,轉變育人方式,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教育與技術的統一在於真正用起來」
「網際網路+教育」在教育領域並不是新名詞,智慧課堂、大數據、網校等在近年來的中小學校課程改革探索中亦是重要支點。
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教育信息化進程也不斷加快,中小學「三通兩平台」建設逐步完善。
但在學校推動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一些新問題產生了。
北京市朝陽區實驗小學校長陳立華曾面臨困擾,學校的信息化投入與產出不成正比。
「學校在信息化建設的設備和技術方面投入了很多資金,但卻收效甚微。
在應用過程中,最卡脖子的一個問題,就是教師不一定願意用,多數教師使用的就是展台部分,也就是講課用的PPT。
」她了解到,教師不願意使用新技術,是因為不清楚新技術能夠讓課堂如何簡便或高效。
為改善這一狀況,她將新技術的使用作為教師能力評價標準。
以學校自主研發的數字校園網絡系統為抓手,她要求教師學會數據收集與分析,通過這套系統,教師可以幫助不同孩子進行定位。
陳立華認為,在人工智慧背景下,校長們需要意識到,信息化不是花架子,教育與技術的統一在於真正用起來,學校要引導教師使用新技術,並為之創設新技術使用環境。
同樣地,山東省濟南市歷城第二中學校長李新生也認為,人工智慧進校園的浪潮雖然剛剛開始,但網際網路對教育的衝擊卻早已開始,關鍵在於如何讓教育與技術共舞。
他所在學校藉助網際網路技術開發線上創客空間,形成了科技創新教育特色。
但學校管理者僅僅引入技術是不夠的。
李新生認為:「再好的課程,再好的空間,沒有教師的紮實嚴謹的課程實施,一切都等於零。
」新技術真正融入學科,還須強化教學設計及開設創客教育第三課程。
激發內生力與引入外生力,是李新生探索的路徑。
從2014年開始,他增加4名專職創客教師,又從其他學科抽調6名學科帶頭人參與課程開發,並將新的教學方法帶入課堂。
「幾千份教案和課件是學校課程實施的重要支撐。
」他還以校企合作方式完善教師名錄,使創客教育的教師隊伍不斷擴大。
「情感與素養是課程育人的抓手」
在教育部西南基礎教育課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宋乃慶看來,人工智慧時代,教育者將會越來越清晰地認知教育的本質,技術的一大功能在化繁為簡,在一定程度上凸顯了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作為教育部基礎教育國家級成果教學獎評選委員會組長,他指出,情感與素養是課程育人的抓手。
技術升級換代,校長領導課程教學,更應回歸育人本質,以不變應萬變。
在2018年基礎教育國家級成果教學獎擬授獎名單中,重慶市巴蜀小學基於學科育人功能的課程綜合化實施與評價,給宋乃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與學生脈搏一起律動』的辦學理念與『人本』理念契合,在高中強調學科核心素養的當下,小學也應該將素養拿起來。
」
巴蜀小學校長馬宏認為,在人工智慧進校園的背景下,學校育人應考慮如何基於學科又不拘泥於學科。
她以學校回歸學生完整生活的大德育課程為例,分享她所在學校的經驗。
「如何將基於國家課程的道德與法治學科與少先隊活動學科進行綜合化的實施?如何引導學生從教室學習回歸到人的完整生活經歷?這是課程育人的起點問題。
於是學校將這幾個學科以及與社會實踐相關的學科統整在一起,以實踐為主要途徑,去培養和塑造具有核心素養和實踐能力的孩子。
」
此外,在生活實踐外,不少中小學校長另闢蹊徑,在教室內創設情境,引發真問題,進行真探究,激發真感情,追求真智慧。
江蘇省海門市東洲中學校長滕玉英介紹道:「考慮到物理學科抽象概念多,學生理解困難,於是學校創設情智交融課堂。
在課堂中,培養學生思維從具體的感性上升到抽象的理性,再從抽象的理性回到具體的感性當中,進而解決陌生問題。
」她認為,學科育人更應回歸學生立場。
南海外國語學校校長黃新古秉持的教育理念是,以「新六藝」教育,培養學生素養,讓每一個孩子幸福成長。
他同樣真切地感知到,校長對課程的領導力在於為師生聯結情感傳遞的紐帶。
「讓學生從『新六藝』學習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和情感的滿足,從『游於藝』到『依於仁』,讓學生學會對生命的尊重和友愛,最終『據於德』,落在學生重視品德操行,堅持內在人格修養,從而『化藝成德』。
」
今年4月份,教育部發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再一次明確信息技術迅猛發展背景下,學校變革不僅僅是教與學方式的改變,而且是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態的改變。
人工智慧將會催生出怎樣的新學校形態與新育人模式?這一問題的答案在學校曾經的實踐中,也在未來的探索中。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10日第5版 版名:校長周刊
創客時代的教師要會「創課」
作者:白 浩 2013年4月8日,德國政府在漢諾瓦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提出了「工業4.0戰略」。從此,「工業4.0」這一概念風靡全球,被很多學者稱為人類歷史上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次的工業革命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