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撞牆,通過低糖原長距離訓練提高馬拉松後半程的比賽能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作者 | 呼嚕爸爸
編輯 | 一仟流
喜愛跑步,熱衷參加比賽的朋友最大的願望除了逢簽必中外,大概就是每次比賽都能跑出個人最佳(Personal Best)吧。
但想要成績能夠有所突破,除了日常刻苦的訓練外,如何在比賽中避免後半程的『撞牆』、乏力、抽筋是每個馬拉松跑者需要面對的問題。
抽筋的原因多數是因為速度較快,身體脫水嚴重,電解質不足;而撞牆、乏力則多是因為體內的能量來源——糖原儲備消耗殆盡。
這幾種情況都涉及到長距離運動中的能量補給問題。
跑步運動本身需要消耗身體的大量能量。
一場42公里的馬拉松賽,70kg的人會燃燒3000大卡左右的熱量。
但即使是訓練有素的專業跑者,通過碳水攝入儲備的糖原熱量也就在1500卡~2000卡左右。
這就意味著其餘消耗必須來自別的能量源補充:一部分通過脂肪,一部分通過外界補充。
人體中脂肪存儲的熱量可以到達50000卡,如果在整場比賽過程中,都能通過燃燒脂肪供能,豈不是可以解決後半程乏力的問題嗎?
但是,實際情況沒有這麼簡單,看看下圖:
這張圖說明了身體在不同耗氧量階段,對於能量來源的消耗比例也是不同的。
馬拉松比賽後半程,身體基本都會達到甚至超過個人最大攝氧量的90%以上,此時身體會更多要求糖原儲備作為能量支持。
而這個階段恰好身體的儲備幾乎已經消耗一空,自然就無法再支撐運動對於能量的需求,出現『撞牆』現象,或者身體極度疲勞乏力,難以保持較高速度。
如果在日常訓練中,更多的是強度、高速的配速訓練,身體就會越來越依賴糖原的能量消耗系統。
如果能夠意識到這一點,通過訓練把上圖中的穿越點向右移動,調整自身的新陳代謝效率和能量的供應模式,就能通過燃燒更多脂肪來支撐比賽。
這種訓練方法被稱為『低糖原長距離訓練』,目的是增加脂肪燃燒、激活更多肌肉纖維進入運動。
它還有助於提高身體有氧系統的效率,在完成跑步後刺激肌肉的糖原儲備量。
這些都是對馬拉松比賽非常有利的特點,而且適合絕大多數不同等級的跑者。
我們這裡所指的長距離訓練,通常都是26公里以上,運動時間兩個小時以上的訓練活動。
一般情況下,在進行長距離訓練前,很多跑友都習慣了攝入更多的碳水化合物增加糖原儲備,有些甚至會帶上能量膠跑步。
這些習慣會加強身體對於糖原的依賴性,而一旦血液內血糖較低時,就容易感覺疲勞、跑不動,生理和心理上都會產生障礙。
低糖原長距離訓練就是為了降低跑者對於糖原的依賴性,避免血液中的葡萄糖峰值,提高心理上的疲勞耐受度。
它是通過採用限制補給甚至不補給的方式,提高長距離訓練的難度係數,迫使跑者更加熟悉低糖原時的生理狀態。
為什麼要限制補給來增加長距離訓練的難度呢?
想一想跑坡訓練:選擇有難度的坡度地形,刺激身體反應,讓肌肉從訓練中受益。
在低糖原訓練中也是一樣的:限制能量補給,讓身體感受到壓力,刺激新陳代謝的變化,讓跑者可以更適應比賽中的低糖原狀態,避免跑崩。
重要事項
第一:這個限制補給的策略只是使用在日常的長距離跑訓練中。
比賽當天,仍然需要按照自己的身體情況準備好能量補給方案。
特別是在後半程,即使身體的耐受度提高,但如果有糖原的能量供應,一定有助於最後幾公里的穩定配速。第二:限制的補給僅指能量膠、碳水比例高的運動飲料,和長距離訓練前的碳水攝入。
在任何訓練中都必須保證水、電解質的補充。
低糖原的訓練要點就是讓身體習慣糖原儲備較低的情況,所以它的實施過程可以從減少訓練中的能量補給開始。
訓練中的低糖原
在訓練過程中,如果習慣有補給方式的訓練方法,也可以通過逐漸減少補給、延長補給時間點的方式來調整。
比如兩個小時的長距離習慣在45分鐘和90分鐘吃能量膠,那麼改為在60分鐘到90分鐘之間吃能量膠或者完全不吃膠,只補充水和電解質。
最終的目標是在不補充額外能量的情況下,完成兩小時到兩個半小時的訓練。
這樣的訓練大概經過2~4次,大多數跑者就能夠適應了。
注意這個策略只使用於日常長距離訓練。
而一些特殊的馬拉松長距離訓練,有配速、強度上的要求時,應該試用比賽時的補給方案,來檢查是否能夠符合身體的能量需求。
主動減少糖原儲備
一旦習慣了低糖原的長距離訓練後,就可以提高到下一個等級。
比如在長距離訓練前吃低碳水的早餐、或者不吃早餐。
它自然減少了能量攝入,製造出低糖原的狀態。
可能有的跑友會對不吃早餐有所顧慮。
事實上,如果早餐吃太多的碳水食物,很容易產生胰島素反應。
表現為血糖升高,超過肌肉運動消耗需求,身體因此會釋放更多胰島素來處理這些多餘的碳水,並且抑制脂肪燃燒。
比賽前出現這種情況實際上非常不利。
糖原負荷法也是在比賽前一晚大量攝入碳水儲備,而不是在比賽前幾個小時。
有些跑者會更進一步,在長距離訓練的前一晚的晚餐就減少碳水的攝入,有的還會完成一個輕鬆跑加強低糖原的效果。
無論希望達到什麼水平,最終的目標是讓身體適應低糖原儲備下的跑步訓練,並且提高心理上的耐受度。
降低對糖原的依賴性,會使你在比賽當天使用補給時能感到非常大的提升,這對於提高比賽成績時非常有利的(參考糖原負荷的比賽策略)。
適應低糖原的訓練,調整訓練期望值
在剛開始嘗試低糖原訓練時,有的跑友可能不習慣,會容易疲勞乏力。
特別是對碳水儲備依賴性強的人,這樣的訓練需要慢慢減少補給,或者選用一些轉糖速度慢的補給產品。
在適應階段,有可能會產生像比賽中那種又想堅持又想放棄的念頭。
但是,這就是低糖原訓練的目的,增加新陳代謝的適應性,也是對心理建設的強化。
另外,不用過於介意配速問題。
一般來說低糖原的訓練可能都比平時訓練慢一些,你需要了解和接受,真正的配速是在比賽當天才能體現的。
訓練計劃的調整
採用低糖原訓練策略,也不是要一股腦應用到所有的長距離訓練上。
這裡呼嚕爸爸給出一些訓練計劃調整的建議:
- 從較短一些的長距離跑開始適應,比如22公里到26公里的訓練,時間維持在1個半小時到2小時之間。
- 適應程度提高後,延長距離到28公里以上
- 感受和配速穩定後,開始交替使用正常和低糖原的訓練方案
- 訓練後期,長距離訓練可以使用比賽期望配速,同時對於能量補給方案進行嘗試,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補給策略。
訓練後的強化刺激,提高糖原儲備能力
前面提到低糖原的訓練還有一個好處是能夠提高肌肉的糖原儲備量,如何做到這一點呢?
實際上很簡單,在跑步結束後,儘快補充碳水比例高的流質,並且保證蛋白質的含量。
比如巧克力牛奶等。
而且,長距離訓練後一個小時內最好吃一些碳水食物和蛋白質,比如雜糧麵包配雞蛋、酸奶等。
這個簡單的操作,卻能夠刺激肌肉提高糖原儲備的能力,為將來的比賽帶來好處。
低糖原的訓練方法,在很多教練和運動員的實踐中被證明是有成效的。
它可能需要花一點時間來適應。
對於馬拉松跑者來說,這可能是最容易實施,也最能打破『撞牆』困境的手段了。
雖然它為訓練帶來額外的困難,但相對於最後幾公里的提升來說還是很值得的。
試一下,也許下次比賽的突破就靠它了!
科普 | 馬拉松比賽遭遇撞牆期如何破?推薦6個應對技巧!!!
奧跑中國參加過馬拉松比賽的跑者都知道,全程42.195公里的馬拉松賽事,32公里之後跑者通常會遭遇「撞牆期」,也就是跑者的體能已經達到極限,之前儲存的能量幾乎耗盡,雙腿像灌了鉛一樣沉重。跑者要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