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業餘愛好者--成才王道!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目錄】

鄭重提示:

本文適合先分享收藏,有時間再慢慢領會,本文內容龐大,十分精華,乃羽球大神巨獻,希望球友們不要錯失好東西。

一、條件&成本

摘要導讀:

想是一回事兒,做又是一回事兒,長期堅持下去更是另一回事兒,您得付出代價。

二 、教練&訓練

1、關於教練

摘要導讀:

對於成人業餘學員來說,最重要的是責任心、教學辦法、溝通能力。

2、關於訓練

摘要導讀:

無論何種技術動作,其是否能穩定掌握和實戰對抗是否能正常運用,都是需要訓練來實現的

三、教學視頻&比賽視頻

1、教學視頻

摘要導讀:

無法讓你真正的體會到動作的正確感受是什麼?教學視頻最大的意義在於什麼呢?

2、比賽視頻

摘要導讀:

看門道時,精力放在步伐合理上、技術運用上、球路變化上,甚至陰謀詭計上。

四、器材&裝備

摘要導讀:

拍鞋衣包球線膠,燒來燒去真熱鬧。

1、鞋

摘要導讀:

買你能買的起和捨得買的最貴的檔次,不要糾結於什麼性價比。

2、拍

摘要導讀:

不能做「錢多、人傻、速來」的事情。

3、衣

摘要導讀:

那都是品牌引導消費。

4、包

摘要導讀:

屬於穿衣打扮的範疇。

5、球

摘要導讀:

不同時期打不同的球,和不同人打不同的球。

6、線

摘要導讀:

用什麼線根據個人斷線的頻率和經濟狀況定。

7、膠

摘要導讀:

再好的也耐不住磨損、汗浸、髒污。

一、條件&成本

當在這兒開始看這長篇大論的絮叨之前,您得確定自個兒的羽毛球打法不是站街男站街女或者偶爾退路進廳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您是娛樂型的,祝願您身體健康萬事如意,玩啥啥樂、吃嘛嘛香,您走好~

然後,您想想自己是不是打球(或者即將開始打球)喜歡要好兒的、要面兒的、要樂兒的,外加自虐的~

什麼是「要好」?

就是打這個球得認真,得對自己多少有點兒要求,不能打成啥樣都無所謂~

什麼是「要面」?

就是得有虛榮心,動作得正規吧、得有模有樣吧、得拿得出門來吧~

什麼是「要樂」?

就是得打的有點內容吧,就是「拍鞋衣包球線膠,燒來燒去真熱鬧」

那,什麼是「自虐」呢?很簡單,人家球星那是掙錢加出名,專業球員那也是為了出成績謀出路,咱業餘的下大力、流大汗外加出大錢的,幹啥呢這是?

就是因為一個真喜歡!

可以看到這裡還期待著繼續往下看的,我想,您基本就是真心喜歡羽球並期待在球場上獲得自我實現自我滿足的未來業餘高手一名。

不過您先別激動,想是一回事兒,做又是一回事兒,長期堅持下去更是另一回事兒,您得付出代價。

想打好羽球,而不僅僅是將其作為一個娛樂項目或者敗錢玩兒的深坑,確實是需要一些成本的。

成本包括時間成本、財力成本、身體成本,如果三者缺一,您就可以繼續按自己的喜好徜徉在論壇的海洋中去吧……

時間成本

不要期望平均一周打上一次半次的,就可以較短時間內從菜鳥或者純入門達到什麼較高水平,如果您的大部分時間無論是為工作還是為生活都忙的一塌糊塗,建議您還是重和諧、保發展吧先。

財力成本

裝備、場地、耗材、交通、教練……都需要人民幣的支持,倒不是說必須巨資,想玩的好,每月少則百八十、多則三五百甚至千八百,直至上不封頂,想玩的好,包括硬體軟體在內的長期總預算弄個萬把塊的準備金是要有的。

覺得應該勤儉持家,不認同我這般「奢侈」的就可以回帖拍我一磚然後繼續到別處當您的熱血青年去吧……

身體成本:

雖然娛樂羽球的門檻低,但想玩競技類的,至少您得體質正常,體弱多病的、營養不足的、肥碩無比的,包括四肢不協調的,您還是在其他領域另闢戰場吧……

另外,已經不是年輕小伙的夥計們,長時間高頻率的打球,總會消耗很多體能,工作生活還需要很多體力和精力支撐的,就別對自己有太高要求了。

二 、教練&訓練

想讓自己長時間打球甚至把羽球作為終身愛好而不弄得一身傷病,想讓自己的動作在別人眼裡看起來正規美觀,那就不能東一榔頭西一棒槌的先亂打一氣爽了再說,也不能打著「以賽代練」的旗號滿足於東征西戰。

1、關於教練

很多朋友說沒有時間沒有財力沒有條件去找教練,相信這是事實,在如今巨大的生存壓力下能有心境抽出時間來打打球已實屬不易,這些值得尊敬的球友已不是這一討論的話題。

但也有一部分嘴裡說著沒時間沒財力的壇友(對!是壇友不一定是真心愛球的球友),卻可以在器材版看到他們孜孜不倦在糾結、在探討、在展現、在高燒、在折騰,我想,對他們來說,大概泡論壇燒器材需要的時間和金錢跟學球練球的來源不一樣吧,嘿嘿……還有很多人說跟著教學視頻學習也差不多,如果你相信這個說法,可以直接跳到本文第三章「視頻教學的關鍵問題」部分閱讀後再回來。

我跟過的教練有業體出身的駐館教練、半專業狀態的年輕球手、國青背景的省隊專退,還專門觀察過幾乎本地所有有名氣的教練授課訓練和部分業餘高手兼職教球的表現。

得出的結論就是,對於成人業餘學員來說,教練的水平並不能完全靠是國字號的還是省字號的來界定,甚至不能用其作為球員時的個人能力和成績來衡量,最重要的是責任心、教學辦法、溝通能力。

無論你是從入門開始學握拍揮拍高遠,還是野球打了一陣子想糾正動作,教練的職業道德是首要的。

一大部分常年教業餘 「愛好者」的謀生教練,或本性所致或早已被一批批不停的來入門的成人們弄得沒啥責任心,教學過程也就是講講動作示範幾下,扔扔球調侃幾句、揮揮拍陪打幾下,就算完成任務。

選教練之前,一定要了解一下其在以往學員里的真實口碑,最好是能花時間偷偷看其一兩次教學訓練課。

看看其是不是很耐心的糾正學員的動作,是不是很用心的分析學員出現問題的原因,是不是有豐富且有效的小辦法來幫助學員掌握動作和糾正錯誤,是不是能準確易懂的可以表達出以上這些內容。

符合這些,才是一個值得你付出的教練,才是一個可以帶你走上正確、快樂、持久的羽球之路的教練,哪怕需要你付出更多的各類成本。

關於學球是大班還是小班還是單獨的問題。

對於成人(之所以強調是成人,是因為少兒系統訓練的方式方法還有所不同,這是另一個話題)我認為大班只適用於掃盲和單位組織活動,一個教練帶最多4人的小班是基本條件,一對一教學其實對於體力、能力和對球的理解力都不是極佳的初級愛好者來說有些浪費,一對二或者是二對四應該是最合理的配置。

為什麼呢?

相信找過教練的球友都比較容易理解。

學球,除了學更重要的是練習,如果是一對多,講完了練得很少根本白搭,即便是兩個小時一次課,如果人多了導致平均練得少,就會這次仿佛是學會了,再加上自己私下不用功(自己用功是一個大話題,後面會詳說),下次基本就又還給教練了。

如果是一對一,一個非體質體能俱佳的成人,是不可能一個小時內持續高效率的學和練的,二線城市以上的一對一價格,至少要100+,很多時候還不包括場地費,浪費幾分鐘那都是嘩嘩的銀子啊。

所以,最理想的狀態就是一對二,教動作的時候方便有效,練的時候一個人多球或餵球打,另一個略作休整或自行揣摩動作查找問題。

其實更高效的方式是一個優秀教練加一個高水平助教(陪練)組合,因為耗費優秀教練的精力體力甚至口舌去扔多球和餵球陪打是一種浪費。

一個教練一個助教帶4個學員,有教有練有糾正,甚是完美。

當然了,這是一種理想的狀態,屬於可遇不可求,能找到這種方式的球友,且行且珍惜吧。

關於學球頻率。

我認為基本確保質量的底限是每周兩次,每次至少一小時。

但要自己課下多用功,反覆揮拍找感覺,自己跑步伐(不一定要在場地上,也不一定大步幅,主要是把節奏搞熟)。

每周三次為較好;

時間金錢能支撐,隔天更佳;

體力、時間、金錢都能支撐,天天是王道,呵呵~如果個人時間忙到確保不了一定頻率,那就是當前沒有時間去學什麼球了,還是先放放,日後再圖大計吧。

確保不了質量和效率,就等於一定程度的浪費。

對於入門或者需要糾正錯誤動作的人來說,這期間儘可能的不要去隨意打球,尤其是打對抗甚至比賽的話更是反對。

因為在正確動作沒定型之前,打起來很容易就用上一些自己習慣和適應的動作,影響標準動作的成型。

實戰對打的話,對方的來球是以讓你不舒服為目的,而在基本動作未定型之前,應該在舒服起碼在有充分飛行時間的前提下去體會正確動作的擊球。

如果自行打,可以有水平較高的人陪你對練而不是對抗,打的時候能做到強制自己體會動作,不去礙於面子糾結於能不能打好球甚至打到球。

2、關於訓練

無論何種技術動作,其是否能穩定掌握和實戰對抗是否能正常運用,都是需要訓練來實現的。

訓練包括學習新動作後適時的動作模仿和體會用以基本掌握,包括後續的專項多球及單球練習,也包括自行進行的一些輔助練習。

作為初期學動作後的適時訓練,效果和效率主要就是看教練水平和個人領悟力及協調性了,這個在關於教練的篇幅中已做敘述。

後續的專項多球和單球練習,同樣也要看教練或陪練的水平和自己的刻苦認真程度。

拿發多球或扔多球來講,在初期並不是你找一個球友給你幫一下就可以完全替代的,出球距離、高度、位置等方面的掌控和拿捏,都是有講究的,除了出球穩定性的需求,再是根據練習者的現有水平來調整的。

到了中期,出多球或者單球回合式的訓練,就要講求線路的設計和連貫,以及為了提高練習者的速度、反應、能力等方面進行的落點、球速和弧度的調整。

自行進行輔助練習,辦法網上談及的很多,練球感的、練反應的、練發力的、練素質的各方面都有。

關鍵在於你肯不肯用心和用功。

舉幾個小例子,你在走廊里的時候,看看四周無人,會不會跑兩下上網步伐或者來兩下後退蹬轉?

看電視的時候,你會不會手裡握個拍子來迴轉一轉體會一下不同握拍方式的手感?

從餐桌起身到不遠處的冰箱去拿個東西的時候,你會不會用小並步或者小墊步過去?

這還不算你自己在高度和空間和場合允許的時候在家在單位反覆的揮拍練習,再有空間有條件的如顛球和抽牆。

為了提高身體素質而可以自行進行的各項簡單鍛鍊方法那就更是比比皆是,比如隨便找個樓梯墊腳練小腿和跟腱,做做靜蹲和半蹲起練腿部力量,跳跳繩提高協調、速率、體能什麼的,全靠自己是不是想和堅持了。

而且我可以負責任的說,從我自身和建議他人進行此類自行輔助練習的效果來看,絕對有效而且快速見效。

再說一下不同水平時期的訓練內容和方法的不同,這些就是在教學視頻里自學和讓高手指導甚至一些低水平教練都無法告訴你的。

其實這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問題,就拿吊球這一個技術來做例子講吧,很多人一開始就去找什麼包切的感覺就是一個誤區,除了可以讓本來就無法確保正拍面擊球的你更加不穩定之外沒任何益處,你要知道,高殺時確保正拍面擊球(就是拍面和來球飛行方向的垂直)是很多人努力追求擊球聲音和出球效果的根本原因!

作為初期接觸吊球,就應該從熟練掌握正拍面的高球動作後,開始練習同樣揮拍動作下的減力減速進行的正拍面吊球,方向只是靠揮拍指向來調整;

等可以能基本確保動作一致性的前提下比較穩定的做到距離和方向的掌控之後,再去接觸側拍面劈吊乃至滑板吊,以提高吊球速度、貼網度和高吊殺的高度一致性;

等轉體吊基本穩定之後,再去接觸不轉體的側體吊,以提高出球隱蔽性和豐富球路。

這些只是個大概,其中還牽扯到何時是靠揮臂的發力、何時是靠壓腕的發力、何時是靠手指的發力,等等。

技術和綜合水平的提升,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先把高吊殺放挑抽這幾個大項動作基本定型了,把前後步伐搞正確熟練了,然後串起來進行綜合訓練和適當的對抗。

然後再回來根據自己的問題搞一遍,中間夾雜接觸一些更細的動作,比如勾推撲撩等。

然後周而復始。

其實專業的也不過是這些東西,只是他們的能力更強、技術更細、標準更高、經驗更多,戰術球路是另外的層面這裡不多說。

各單項動作沒有什麼所謂瓶頸,只有理解力和掌握程度的快慢問題和穩定程度。

技術瓶頸就在於某個輪迴的時候只螺旋不上升。

總之,正確的學習動作,只是一個開始;

能不能穩定的掌握動作,才是根本;

能不能在對抗時合理的使用動作,僅是及格;能不能在實戰中正常且連貫的發揮動作,才是王道!

如果你真想系統完善的打好羽球,什麼竅門、捷徑都是空中樓閣,科學合理的、扎紮實實的、循序漸進的訓練,才是王道!

三、教學視頻&比賽視頻

羽球視頻主要包括教學視頻和比賽視頻。

另外還有些集錦啊、紀錄片啊、專題片啊、球星特輯啊,等等,就暫時不在討論範圍內了。

四、器材&裝備

拍鞋衣包球線膠,燒來燒去真熱鬧。

打球的必備器材的重要性排序,已經有無數人說過無數次了,無非就是鞋最重要,拍子其次,衣服球包豐儉由己。

其實,燒拍燒鞋等大件也好,燒球燒線等耗材也好,都是一種樂子,這種樂子,是跟打球之樂不同的兩條相互平行的娛樂之道。

器材對球技水平的影響,不能說沒有,但是很有限,甚至可以說只有你的水平達到某個程度之後,才會有些許的影響。

就好比所謂的攝影愛好者領域,分為燒片子和燒器材。

當年在膠片時代我玩過一段時間的攝影,那時候常混的某攝影相關論壇上流行這麼一句話:「關鍵不在於機身前面那個頭,而在於機身後面那個頭」。

現在進入數碼時代,隨著單反機的大量普及和智能化提升,加上購買能力的大幅度提高,甚至成了只要買個單反就可以說搞攝影,買上一堆鏡頭就可以說愛好攝影。

大家都熱衷於拼硬體,反而忽略了光影、構圖、題材、內涵這些攝影中最有價值和生命力的東西。

但是不能否認的是,燒器材可以給愛好者們帶來不少的樂趣和滿足感,更何況燒裝備之樂,只要銀子扔到了就可以獲得,遠比技術上能力上水平上的提升要容易獲得和滿足的多。

攝影如此,羽球也是如此。

扯遠了,回頭簡單說說對羽球裝備的個人理解吧,不同意的謝絕拍磚,畢竟這個話題太見仁見智:

1、鞋

a/買你能買的起和捨得買的最貴的檔次,關鍵在於選對適合自己的設計類型,不要糾結於什麼性價比。

b/鞋的設計取向分為偏向於啟動靈活的、偏向於減震舒適的、偏向於全面保護的。

身體素質好的輕盈有力的,選第一種,可以提高你在場上的移動能力;

身體重量較大或者腰膝有傷的,選第二種,可以最大程度的緩解衝擊;

腿踝力量一般的下盤不穩的,選第三種,可以相對減少你受傷的可能性。

c/沒必要在品牌和型號之間反覆的嘗試,當你確定適應了某品牌某類型,堅持用即可。

在不同的腳感和特性的鞋子之間換來換去會因為習慣問題增加受傷的幾率。

鞋子的根本功能在於幫助你更有效安全的打球,而不是美觀和炫耀。

2、拍

a/各廠商不停的推出各種型號各種塗裝,主要目的是掙錢,不是給愛好者們提供更適合的兵器。

各槍手寫出美輪美奐的評測,主要目的是引導消費,不是幫愛好者們給一雙慧眼。

當然了,你有財力支持,買拍玩也是樂趣,我是不否認樂趣所在的,因為我也燒,但是,燒要燒的明白,不能做「錢多、人傻、速來」的事情。

b/拍子的設計取向,大致分為(只是說大致哈)整體輕或重的、拍頭輕或重的、中杆軟或硬的。

這三個因素互相排列組合,就可以出來N種類型(具體多少中學數學知識沒有還給老師的可以算一下,反正公式我是忘了)。

不同類型的適合不同的身體條件和技術特點的,這方面有諸多帖子,記得有幾個寫的很全面很到位的,大家可以自己找來看。

其實很多球友因為拍子不合適去上下而求索,首先是因為技術動作不對導致,然後是類型沒選對路所致,不是低端換高端或者換個品牌、換個型號就可以解決的。

c/買高端的還是買中端的,買Y家的還是V家的,真的於水平能力幫助不大。

不可否認是SZ的雜牌的拍子確實是性能質量不穩定不過關,但對於幾個一線大牌來說,在自己不同水平時期,結合適合自己類型,在符合的型號里選一個自己喜歡的配色,堅持打就行。

那些打了幾天甚至幾下就忙著說不是自己菜的壇友們,實在是對自己花的銀子不負責任。

3、衣

在滿足基本的快干排汗的要求外,其餘主要是滿足show的心理。

啥狗屁羽球專用,那都是品牌引導消費。

財力豐盛的,個人喜愛的,您就使勁買就是了,咱也得追求個范兒。

不熱衷的,穿個打折的耐克阿迪或者不是掛著羽毛球系列標著天價的綜訓系列的李寧,也挺好了。

您要是連什麼361安踏之類的折扣衣都不捨得買,那您還是別進室內球館打鴨毛鵝毛做的球了。

4、包

只需根據平時去球館所需攜帶的裝備數量選擇合適的容量即可。

對於品牌、品質和外觀,屬於穿衣打扮的範疇,豐儉由己。

反正我挺燒包的,有超大的、大的、中的還有橫的豎的,自責一下。

5、球

a/簡言而之,你只要想把羽球當做長期愛好,球不能打低端的,更不能打LJ的,也沒必要打高端的。

低端的影響手感不說,最要命的是飛行規律有問題,會影響技術水平的提高。

高端的是打起來爽,但不是非大款所能承受,您如果輕鬆常年買高端球,請您還是去玩高爾夫吧,觀瀾湖更符合您的身份。

b/市面上大部分常見的品牌和型號,我幾乎都打過試過,沒有什麼性價比高的球,再直白的講,就是沒有價值大於購買價格的球,只有價值等於和小於價格的球。

短時期或許會有,那也是廠商的銷售策略,這裡不多說,明白的自然明白。

球自然是檔次越高的越好打,但我的建議是,按照你所在的打球的大圈子和小圈子來選擇球的品牌和檔次,和別人實戰時打的球是你熟悉的,有百利而無一害,能理解不?

c/不同時期打不同的球,和不同人打不同的球。

你是初學的時候,還經常打毛的時候,用飛行控制尚可的左右手毛小方甚至拉直都行,打中方和全園實在是浪費。

中方和全園那是技術動作成型之後用的,起碼要不怎麼打毛了,那時候球包里最好裝兩種球,一種跟水平相當或更高的人對打時用,一種跟打毛的人用或者應付來「借」球的,不多說,你懂得。

6、線

Yonex的線在國內有銷售的,都反覆打過若干遍,還有gosen常見的也都用過,外加勝利的三款高端、李寧的一款高端。

論壇里談線的內容比比皆是,我就不多說了。

打到最後返璞歸真的建議就是,用什麼線根據個人斷線的頻率和經濟狀況定。

不容易斷線的,用細線,容易斷線的,用粗線;捨得花錢的用高端,不捨得花的用低端。

也不要去費勁找和試那些本地不便找到的型號,打常見的就行,便於延續手感。

雖然總說「三分拍、七分線」,但還是技術水平是大頭,只要動作正確技術過關,線的表現區別沒有想像中的作用那麼大。

您在來來回回反反覆復嘗試各種線上花費的時間和金錢,不如去規範一下動作。

穿線儘量能找本地可以找得到的技術最好的,儘量是找通過CRSA的CS用空拍上機,不傷拍、不傷線、確保手感統一穩定。

7、膠

常見中端品牌的所有型號用過一個遍,阿爾法、泰昂、華騰、沸騰、guide,還有幾個低端的品牌忘了,高端品牌用過神膠JWL、YY和勝利。

對於手膠我的原則是常換常新,高端的至少十幾塊一個,中端的最多不過三五塊一個,再好的再耐用的也耐不住磨損、汗浸、髒污。

我最納悶的是,很多的人打幾個月甚至更長時間不去更換那個髒兮兮的手膠,幾塊錢而已,實體店也不過十幾塊而已,還不如你打一場球消耗的球的費用高。

反正我忍受不了因為纏了貴的手膠而一兩個月不換,也不肯為了看起來耐髒一直用深色甚至黑色。

手膠我倒是建議大家可以反覆在幾個常見的得到普遍認可的牌子裡反覆試試,找出自己最適合最喜歡的,因為每個人的手感和偏好不同,沒有絕對。

加一個小建議,手汗多的最好用磨砂,因為粘性的沾了過多的汗水會變滑。

五、技術&戰術

1、手法vs步法

【A】所謂手法是一個籠統的說法,其實就是指上肢動作。

具體的各種技術動作請去問教練或者看視頻,在這裡我只是說一些理念性的東西。

就拿握拍說起吧。

很多人都說高遠球是羽球的基礎,我認為握拍才是基礎中的基礎。

或許一開始初中級的技術動作對握拍的需求還不那麼高,但到了一定層面的技術,就是檢驗你是否擁有高層次握拍的時候了。

自從21分制實施以來,能力流就逐漸的全面戰勝技術流,於是,自然而然的,那些被我們稱道的花花動作就越來越沒有生存的空間,這一點在單打上尤其明顯,甚至在一流的專業球員裡面,絕對的能力也可以很大程度上掩蓋由於握拍的不完美導致的高級技術動作的缺憾。

業餘對抗裡面也不例外,一個能力突出的人總是可以讓某些只追求所謂技控的人無可奈何。

在雙打領域,那些擁有完美手感的球員,便無一例外都具備完美的握拍。

說到這裡,肯定就有不少人按捺不住的想要罵娘了:「你TMD總是說這些沒鳥用的,到底怎麼握拍?」

那好,我舉一個例子講一講。

從物理角度來說,完美的握拍就是手指的位置和運動如何讓槓桿的力量和旋轉的力量在確保一定方向性的前提下的完美實現。

現在,請你拿出一根筷子或者一隻完整長度的長鉛筆或者手邊類似的細長棍狀物,先按照正手握拍的標準握好,這時候,食指是高於拇指位置的,並要和中指有一定距離,後三指相對相近些。

由於筷子或鉛筆要遠細於拍柄,所以可以讓你自然的實現空出掌內的松握拍狀態。

把手舉高,慢慢做擊打上手球時的最後手指手腕發力動作,如果你有基本的中學物理知識,請確保拇指接觸處為支點,然後用後三指依次疊加握緊發力,同時用食指第二節內壓發力。

感受到了麼,就仿佛4WD車輛的有推力有拉力,這種小小的手指力量,只要你的動作足夠協調,支點的另一頭,也就是拍頭,就足以產生巨大的力量。

這是說槓桿的力量,再說旋轉的力量。

在手指進行槓桿運動的同時,想像一下根據來球方向和出球方向的需求,協調的轉動手腕並輔以捻動手指,加以小臂發力,讓拍框的擊球網面產生旋轉,最後以出球方式需要的角度擊中球頭。

這就是旋轉的力量。

當槓桿的力量和旋轉的力量完美的疊加在一起,還有什麼做不到的?

再簡單說一下反手握拍,參照以上所說正手動作,按照反手握拍的標準握好,這時候,拇指位置是高於食指的,食指成了槓桿的支點,發力時,拇指的壓力成了前驅力,仍然後三指依次疊加握緊發力作為後驅力。

其他等同於正手。

現在明白了麼?

當然,這一切都建立在你必須有足夠的球感來確保擊球點和擊球時機的正確,還要有足夠的肢體協調性來順暢的完成這些微小的動作組合。

這些只是最基本的發力對握拍的需求,還有根據各種擊球技術動作的各種手指的位置和運動,遠無法用幾段文字說清。

我打了這麼多字,如果仍然看不懂體會不到,那我只能很無奈的表示,限於我的表達能力有限和部分人的理解能力有限,實在無法用文字來具體說明如何才是完美的握拍。

更何況,完美的握拍是一種動態的狀態,而不是教條般的一板一眼。

常說的握拍要「松」是一種狀態,發力瞬間要「緊」也是一種狀態;

鬆緊之間的轉換是一種狀態,不同擊球動作時的各手指的位置和間距也是一種狀態;

大發力時手指和手臂的協調是一種狀態,小發力時手指和手腕的配合也是一種狀態。

大家一直在追求的動作一致性,無論是上手球的高吊殺,還是網前球的搓推勾,無一例外都要依靠完美的握拍來實現。

請注意,我再強調一次,我指的握拍不是你抓個拍柄讓人看看的那種靜態握拍,而是指的各種擊球動作所需的最合理握拍的動態轉換。

【B】所謂步法就是指下肢動作。

我認為步法的精髓所在,是啟動的時機把握、行進方式的合理以及銜接和連貫。

啟動問題,就是論壇里常年談到的啟動小跳的問題。

我認為啟動小跳是切實存在的,那些否認派系,也不過是啟動小跳的另一些表現形式而已。

只不過是這所謂的小跳存在明顯跳和不明顯跳的區別以及不同幅度和角度的區別而已。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啟動不是純粹的機械運動,它和某一個技術動作的相對固定是不同的,它是結合著對對方擊球時機節奏的判斷和出球後方向、距離、高度的判斷的一個腦力活動和體力活動的結合體。

啟動是可以通過訓練來得到明顯提高的。

首先你可以通過拉斯姆森、李在福等有關詳細講過啟動小跳的視頻來掌握方式方法。

李在福的後期視頻里有過幾個練習方法,可以參照。

在實戰中,其實每個人都是有啟動的,只是有可能節奏沒有卡到正確的時機,要麼因為怕跑不到趕不上提前亂動,要麼球出來以後都過網了才後動,要麼動的方向與球的方向不一致,要麼原地動。

想要提高,除了專項訓練外,在實戰中要加強集中注意力體會那一動的時機,再就是可以多看比賽視頻,把高清視頻放到大螢幕上看,在常規全景鏡頭時盯著遠方場地的選手出球,每一次出球都卡著節奏用意淫的方式在心理模擬啟動,當然你能站著做自然更好,不需要多少空間,因為後面的步子不需要昨晚,只要有個方向和節奏就足夠了。

行進方式的合理性,就是那些並步、跨步、交叉步的問題。

(第三次重複,具體的各種技術動作請去問教練或者看視頻。

合理與否並不是絕對的,根據不同來球的方向、位置、速度、高度,並根據不同人的性別、身高、柔韌性、協調性等等的不同,形成了無數種組合。

所謂最合理的的方式,就是根據不同的來球在瞬間使用了最適合你的行進方式。

如果你身邊沒有可以因材施教的經驗豐富的專業教練,請不要盲目的相信那種千篇一律的所謂高手的指導,你可以在可以找到豐富視頻資源的專業球員裡面比對自己的身體條件和打法偏好,認真的找幾場比賽視頻看,找出在應對各種類型來球時的合理步伐使用,牢牢的記在腦子裡,多在場地上練練,熟了之後實戰中逼著自己用。

銜接和連貫,這是重中之重。

那些明明各項技術動作都搞得有模有樣,實戰起來就完蛋的,大都是銜接和連貫出了問題。

高手與庸手的區別,老手和新手的區別,很多時候就在於此。

甚至可以說,連貫和銜接做得好,很大程度上都可以彌補技術動作的粗糙。

請不要問我具體如何做,還是那句話,如果文字可以說清楚,那做高手就實在太容易了。

【C】手法是步法的最終體現,步法是手法的實現基礎。

手上活好,跑不到就都是花架子;

手上沒活,只會跑那是下苦力。

所以說,手法和步法,就猶如兩根筷子,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而一個人的水平,就取決於木桶原理的那個最短板。

2、頭頂vs反手

反手好像是永遠的話題,我也不免俗的要說一說。

但我的觀點和理念絕對不俗,請耐心看。

一直以來有兩種理論,一是說專業的都要求多用頭頂,專業的身體和能力也可以保證儘量用頭頂;

二是說業餘的身體和能力確保不了頭頂,應該學好反手。

但實際情況卻是,要求儘量打頭頂的專業球員的反手都不弱,都具備完全被動時起碼過渡三個點的能力,即網前兩點外加直線後場,最多就是動作舒展與否與漂亮與否的區別。

至強者如陶菲克,可以在動作舒展漂亮的同時出任何一點,還可以反殺。

而頭頂能力都一般的業餘人士,反手大多只能過渡網前,少數可以頂後場,還不能確保弧度和深度完全到位。

我個人的意見是,反手要學要練,但萬萬不能著急。

如果你有機會和耐心訓練,請先好好的練好頭頂,從頭頂步伐開始,到頭頂的頂高遠、吊網前,甚至頭頂突擊。

不要動輒就輕易說業餘的身體條件不行,打不了頭頂。

以我個人為例,我絕對屬於身體素質很一般的人,爆發力不好,肌肉耐力不好,柔韌性不好,最多就是比一部分人協調性好些、頭腦意識好些,接觸羽毛球時的年齡也超過了很多人認為已經無法有所成果的30歲。

但我經過訓練,完全具備較為流暢和一定質量的頭頂高遠、劈直滑斜的能力,還外加當來球弧度和深度不足夠好時的頭頂突擊能力。

所以,對於大多數身體正常的業餘愛好者來講,完全可以通過練習具備完善的打頭頂能力,就看你想不想做、肯不肯練。

對於純反手的出球,首先我想糾正一個概念。

很多人但凡一提打反手,就下意識的認為反手指的是對付後場左區接近底角的來球。

其實,中半場甚至中前場的反手發力出球,需求量更大、更務實。

對於業餘單打來說,從中前場到後場底角整個這一條反手線如果不具備,是完全可以打的;

但對於雙打尤其是混雙,不具備中前場及中半場的反手發力能力,就猶如沒了一隻胳膊或者一條腿的殘障人士,威力減半。

各位可以找幾場不是一線球員的女雙比賽看一下,很少具備有反手中半場發力下壓能力的女球員,男雙專業選手能做的很好的也不是多數,最典型的就是馬亨,如果你喜歡看他們的比賽,你就會發現他倆中半場反手抽壓的比例要遠遠超過其他人。

大概這時候還會有不少人跳出來說,業餘的不具備這個能力,力量沒這麼大、爆發力沒這麼好。

還是以我為例,再次重複,我在尚有一定運動細胞的男性人群裡面絕對屬於身體素質很一般的人,爆發力不好,肌肉耐力不好,柔韌性不好。

而我在沒有得到教練針對反手進行過專門的講授和練習的情況下,只是憑著自己的觀察和思考以及自我練習,就做到了比身邊幾乎所有球友明顯好的反手發力抽壓能力甚至中半場反殺能力。

請設想一下,當對方出的反手位球弧度不夠過你頭頂的時候,你具備反手抽壓的能力和頂後場的能力來應對,當來球弧度夠高夠深時,球的飛行時間就足夠你做出頭頂步伐用頭頂方式出高吊殺,這樣以來,還有多少機會用得到完全被動的反手底角的純粹反手處理球呢?

如果你仍然執著的追求陶菲克般優雅處理純粹被動底角反手的技術,那好吧,我也有三點建議給出:

首先,反手之所以難,除了違反了正常生理結構外,很大比例的因素是因為不習慣。

習慣是個很可怕的東西,但只要你想,並不是不能改變。

舉個例子,我年輕的時候經常泡網,滑鼠用多了,手腕自然就累,當我累到覺得再繼續下去就很可能得腱鞘炎或滑鼠手等疾病的時候,我做了一個決定,強迫自己用左手滑鼠。

你也可以試一試,一開始肯定覺得相當不習慣不舒服不順暢,甚至腦子裡還要想著左鍵和右鍵的轉換。

但是,為了保住我的右手又可以同時開發我的右腦,我成功的掌握了左手滑鼠。

熟練程度達到了大概除了玩CS這類要求絕對速度和絕對精度的第一視角遊戲之外,其他日常應用左右手幾乎無區別。

讓我們回到羽毛球,如果從你開始打球,就要求你所有球都必須用反手打,打到現在,你還會不會覺得反手很難?所以,多練、多打,這是打好反手的唯一途徑。

但我建議一定要在你具備了相當的頭頂能力之後再去對反手下功夫,不然,你反手再好,也永遠是被動過渡,一旦先養成了反手區全用反手的習慣,你就永遠打不了頭頂了。

其次,還是說,不要著急練反手。

雖然有習慣問題存在,但反手畢竟是有悖於正常順暢生理結構的動作,還是不如正手更容易掌握。

如何克服?

需要你有足夠好的球感和協調性。

球感包括距離感、速度感、空間感等等各種感的綜合,協調性包括眼、腳、手等等各個身體部位流暢的聯合行動。

對於運動神經良好的人來講,尚且需要相當一定時間對羽毛球的各種熟悉後,才可以做到用合理正確的反手步法做出合理正確的反手動作,在合理正確的擊球點打出合理正確的反手球。

所以,在你想下功夫練反手之前,認真的問一下自己,其他所有的一切羽毛球技術,你都做的很好了麼?

最後,說一下反手的學習練習方法。

如果你達到了我建議的以上兩點,你就等於做到了欲練神功的引刀自宮,下面就是辟邪劍法的真傳了,我說一說循序漸進的過程:

a、必須把本文手法部分的完美握拍掌握,這是因為沒有正確的握拍和手指發力,反手就是空中樓閣;

b、認真反覆的看李再福和熊國寶的反手教學,之所以看他倆的,並不是因為他倆就全對全好,只是因為他倆專門就反手講的最多最細。

c、根據反手擊球的動作要求和發力要求,揮空拍,反覆的揮、拚命地揮、長期的揮,期間不要帶球打反手。

d、加上反手步伐,模擬網前一個擊球後接被動反手,做到從腳腿到腰胯到肩肘到腕指的發力正確和流暢。

e、開始接觸帶球打,先從來球不過肩的不完全被動的點比較高的開始打,打好了打順了再逐漸增加難度。

f、根據帶球打的感覺,繼續揮拍,反覆的揮、拚命地揮,揮拍和帶球打交叉進行。

g、重複e到f,難度逐步增加,先穩定打網前直線,再練網前斜線,都穩定了再練後場直線。

h、都做到了?那你拿啞鈴等物去練小臂和手指手腕的絕對力量和爆發力去吧,反手後場大斜線需要它們。

反正我目前是不行,據說中羽的不少鍵盤高手可以輕鬆做到。

那些做不到反手部分中「首先」和「其次」前兩點就想直接做最後的反手練習的急功近利者,我只想說:「引刀自宮,未必成功」。

如果有根據辟邪神功所指能夠有所小成的球友,請小成後記得來帖子裡說一聲,給他人以鼓勵,謝謝。

3、進攻vs防守

無論是縱觀論壇的討論帖子,還是眼見實際球場上的各路業餘人馬,研究起技戰術來,幾乎全是進攻形態的。

談起羽毛球技術來,無外乎高吊殺搓推勾撲放外加抽擋,其實,很多人研究討論這些技術的時候,基本上都是假設在主動條件下的,甚至主流的教學視頻中的各種技術講述,也是如此。

然而實際對抗中,除非對手是整體水平明顯低於你的,否則,你遇到的來球相當大的比例是處於被動或者不主動的情況下的。

一系列羽球技術動作中,很多都是猶如雙子座聖鬥士般,存在著進攻形態和防守或相持形態兩張面孔。

如後場技術,有主動狀態下的快速平高和劈吊,有被動狀態下的高遠和過渡吊,被動高遠又分正手底角被動側體跨步抽高遠和頭頂區被動收腰腹頂高遠;

如網前技術,有主動狀態下的高點一致性出勾搓推,有被動狀態下的低點勾放挑;

如中場技術,有相對主動時的上手球抽壓,有相對被動時的下手頂擋。

另外,還有純粹防守技術中的接殺接吊,就極少見論壇中熱議過,而這又卻是重中之重。

如單打中常用的接殺放網前和勾小對角,以及接吊時動作一致性的放或挑。

又如雙打中常見的接殺頂後場和抽大對角,以及對方殺吊質量不高時的反抽。

當然,不要忘了防守最基礎的東西——能力!

你得有一定的速度和耐力,讓你能夠支撐多拍回合的奔波或者殺接;

你更得有正確的前後場步伐,確保你能快速準確的趕到球飛去的方向和位置,還可以幫你節省體力。

我有兩個師弟,都是足球運動員出身,雖然手上動作不夠細膩,但擁有了正確的步伐基礎之後,憑藉絕對的跑動能力和相對過硬的拉吊能力,就可以橫掃相當一片。

我也見過不少各種技術都不差的球友,一局球前十幾分遙遙領先,後面體力不支導致人跑不到球打不著,最終被反超的悲慘世界。

人的本性都是願意控制別人而非被人控制,所以琢磨技術的時候總是下意識的只去想主動技術。

但可惜殘酷的事實往往不遂人意,我們必須清醒的認識到防守的重要性,不厭其煩的進行防守的練習和訓練。

據說更高層次的高手更喜歡用變態的防守使對手崩潰而以此為樂,就像中國北方盛行的六人撲克遊戲「夠級」中的高手,這類骨灰級人群早已厭倦了爭「頭科」(即一局中的第一名),而是以掩護讓「聯邦」(即己方同夥)先走一步,自己留下「擒拉」(即把對方餘下的成員打成最後)作為最愉悅的滿足。

好吧,你不想那麼沒人性,你只想像純爺們般打死對手,那也要牢牢記住,只有你具備了能防得住的前提,你才能有機會攻得贏。

六、定位&態度

1、關於定位

定位,其實可以回到本文上篇第一部分《條件&成本》中提到的內容,只是一年過去了,又經過成長和沉澱的我,反思自己,那時候確實是有些執拗和不夠包容。

從最基本的娛樂型到所謂業餘高手,期間可以粗分或細分為多種定位的類型。

作為不是靠打球來謀生或者尋求社會位置的純業餘群體來講,定位和滿意度是成反比的。

當你對自己的要求越低,你就越容易從這項對於純業餘群體來講本質就是娛樂的運動中獲得愉悅;當你對自己的定位越高,你就越容易認為自己的付出應該得到更大的收穫從而對自己不滿;

更何況還有一些對自己定位頗高卻付出頗少的人們。

定位也要合情合理,是否有運動基礎、是否有運動天賦、是否有足夠的精力、是否有充足的時間。

做好定位,首先要做好自我評估,盲目定位,有害身心。

只是需要強調一點的是,不要去做口是心非的「愛好者」。

嘴裡口口聲聲說「就是出出汗,就是圖個樂」之類的阿Q話,心理藏著的卻是羨慕嫉妒恨,但從未去努力做些學習或練習。

往難聽里說,這就是典型的Biao子牌坊。

總言而之,作為一個羽球愛好者,只要你對自己的定位正確而且準確了,付出或者不付出相匹配的努力和代價,你就會獲得相應的樂趣。

在此之外,再多重複一句不是廢話的廢話:用不正確的動作打不是娛樂型的羽球,你會付出身體健康的代價,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2、關於態度

國人從米盧那裡得到普及的「態度決定一切」不知原出處是何方,雖然說得有些絕對,但延伸來看,卻是真理。

看過李在福視頻的人,自然也知道這個業餘羽球坊間最著名的高麗胖子也總在強調態度,似乎說得更是頭頭是道。

關於羽球,我個人對態度的理解,便更直接的概括為是否「用心、用功、用腦」。

用心:心在哪裡,收穫就在哪裡。

如果對自己的羽球定位不僅是娛樂,而是想有某種程度的斬獲,那首先是要用心的。

用心,便不能僅僅在去球場打球的時候興致勃勃痛快淋漓的過把癮算完,你得一定程度的重視它,程度視定位而論。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除去你必要的工作學習生活之外,拿出多少心思、時間和注意力放在羽球上,你就會獲得相應的收穫。

比如,你花了時間心思去看教學視頻,你就會收穫或多或少的基本技術,當然了,除了看你得練;

比如,你花了時間心思在論壇器材版塊看來看去,你就會收穫或多或少的拍子,當然了,你得付出或多或少的人民幣;

比如,你花了時間心思去關注各項賽事,你就會收穫專業球員們的技戰術和球路,當然了,你得是看門道不是看熱鬧;

比如,你花了時間心思利用業餘零碎時間做一些自我練習,你就會收穫提高技術和能力的基礎,當然了,你得堅持而不是淺嘗輒止;再比如……

用功:滴水能把石穿透,萬事功到自然成。

這其實就是對上篇的主題「沒有捷徑·沒有速成·沒有竅門」的另一種詮釋。

如果你的定位是健康科學、紮實漸進的打好羽球,只靠看和想是不行的,必須得練,即便絕大多數人沒有時間去長時間高頻率的練,要掌握某項技術,適當的練習也是必要的。

對於技術和能力,紙上談兵式的眼高手低永遠無濟於事,難耐寂寞的「以賽代練」總會停滯不前。

對於戰術和經驗,當然便是實戰出真知了,這是另一個話題,按下不表。

對於自己羽球水平有要求的人,不要總是強調沒有時間沒有機會沒有條件,多練多進步、少練少進步,付出總會有收穫。

試問一下:顛球,最普通不過吧?

握拍繞八字,聽說過吧?

跳繩,肯定會吧?

抽牆,也知道吧?

諸如此類耳熟能詳甚至說濫了的小練習,事實證明卻是最有效的練習,你做了多少?

再試問一下:發接發質量和穩定的重要性,四處都經常提到吧?

你也承認吧?那麼,你有過多少次抽出一點時間來耐著性子去練幾下?

即便捨不得燒教練帶著練,即便找不到幾個志同道合的球友互相練,諸多的自我練習方法,論壇上也屢見不鮮,如果你有打好球的意願,你又真正做了多少?

用腦:思考是行為的種子。

我認為,成人學習和孩子學習的區別和優勢,就在於成人有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而孩子絕大多數只會機械的學習。

而孩子優於成人的,就是模仿能力和接受能力更佳。

我經常接觸接受長期接受專業訓練的小孩,從小學到初中的都有。

專業球員大多數是按照教練的講解和安排進行技戰術的重複訓練。

對於他們來說,在對手的球打到某處,相應的運用何種技術進行何種線路的回擊,其實每個點每個組合滿打滿算也就那麼幾種。

平庸的專業球員不需要用腦子去想,把每個選擇都去做到做好就OK了;

能做到思考根據不同的對手不同的狀態不同的情況做哪種回擊最合理的,就是優秀的專業球員了;

能臨場做到最佳最優的,就是一流的專業球員了。

對於年齡不等的半路出家的成人業餘愛好者來說,不可能有那麼多的人力物力財力去長時間的反覆訓練。

那麼,我們就要發揮思考的優勢,多用腦去想一下:動作為什麼要這麼做,怎麼才能做好?球路為什麼要這麼打,怎麼才能做對?

我為什麼做不到,如何才能彌補?

等等等等……

如果你定位不是娛樂型羽球,那就不要只是揮汗如雨的只是圖個簡單粗暴的痛快,多少用一點腦子去想一想,無論是場上還是場下,無論是現場還是事後。

帶上鋼盔說一句:人和動物的區別之一,就是人比動物多了一點智商,能夠用腦思考。

冒著被刪貼被禁言的危險再說一句:圖個肉體滿足,那叫性Jiao,追求身心愉悅,才是做Ai。

用心、用功、用腦,此文,有用者如猛回頭警世鐘,無用者如狗屎一坨。

本文由全球最大的羽毛球微信公眾帳號提供。

林丹、諶龍、蔡贇、傅海峰……王適嫻、汪鑫、王儀涵……國家隊,一半球星,都關注了!

加關註:請搜索「羽毛球」,第一個就是我們。

或直接搜索微信號:yu-mao-qiu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羽毛球之友訪談 影子傳說篇(下)

張教練:你製作過很多羽毛球方面的GIF動圖,深受大家歡迎。製作這些是不是很費時間,比如做30秒的動圖,你用什麼軟體製作 ,需要你多少時間?你還做過大量精彩慢動作的編輯工作,用的是什麼軟體?做1分...

反手技術提高只需這四點

許多球友在平時打球時經常會遇到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那就是有些時候必須用反手去接球,但是因為反手技術不好而導致回球質量不高,或者直接打不到球。那麼如何才能提高我們的反手技術呢?下面介紹的四個要點應...

羽播天下:國寶技術圖解之反手抽球

國寶技術圖解之反手抽球與正手抽球相對稱的反手抽球技術隱蔽性有時更強,「殺傷力」也更強,其作用意義同正手抽球,這裡就不再一一列舉。配圖:反手抽球準備—擊球—制動—復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