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後想睡很正常?你該小心了!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吃飽飯總是昏昏欲睡,不只是吃太飽的問題,還可能是糖尿病的非典型徵兆。

... 體內含氧量,不僅時時刻刻會想睡,同樣也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生活健康>飯後想睡很正常?你該小心了! 吃飽飯總是昏昏欲睡,不只是吃太飽的問題,還可能是糖尿病的非典型徵兆。

◎撰文/陳衿◎編輯/蔣慧芬◎美編/蔣嘉佳◎圖片/達志影像提供 ◎諮詢專家/三軍總醫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任洪乙仁‧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副教授王治元‧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榮新診所營養師李婉萍 吃飽飯後昏昏欲睡,很多人視為正常,不過,日本東京大學學者山田知秀(YAMADATOMAHIDE)去年於歐洲糖尿病研究協會發表1份研究報告,指出白天總是昏昏欲睡的民眾,罹患糖尿病風險增加56%;白天小睡超過60分鐘,罹患糖尿病風險增加45%,引發各界討論。

常常愛睏想睡某些疾病正發生 山田知秀檢視亞洲及歐洲等國家總計21篇研究,超過30多萬受試者資料發現,白天小睡時間超過60分鐘,比起沒有小睡的受試者,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機率高出45%,小睡低於60分鐘以下,罹患第2型糖尿病的機率與一般人相同。

「昏昏欲睡很難代表哪一種疾病的症狀。

」糖尿病關懷基金會執行長蔡世澤指出,飯後昏昏欲睡是正常人也會出現的反應,主要是腸道中的荷爾蒙作用在中樞神經系統的結果,而過度運動、生活作息不正常、年紀大都可能出現昏昏欲睡的反應。

不過,常態性的昏昏欲睡,確實代表某些疾病正在發生,營養師李婉萍提到,像是睡眠呼吸中止症、貧血、免疫疾病、飲食習慣不良等都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反應。

肥胖、小下巴等民眾常會有睡眠呼吸中止症,晚上睡眠品質不佳,早上注意力不集中,提不起精神,也因為睡眠時不斷缺氧,影響體內含氧量,不僅時時刻刻會想睡,同樣也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貧血與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原理類似,身體缺氧導致攜帶氧氣的紅血球無法如預期供應全身,同樣會出現昏昏欲睡、疲倦等症狀。

若是周期性低血鉀的患者,也可能出現昏昏欲睡等精神不濟的狀況,洪乙仁說,周期性低血鉀是指血中鉀離子濃度異常低下,可能是腸胃道、腎臟問題導致體內流失過多的鉀,或是攝取鉀的量不足所致。

一旦發生周期性低血鉀,會整個人癱軟,睡覺時連動都不能動,常被誤認為是「鬼壓床」,相較於昏昏欲睡是更嚴重的反應。

更多健康話題:越吃越健康的妙招!只要跟著做,輕鬆迎向健康好生活 昏昏欲睡≠糖尿病須其他症狀佐證 過去早已有多項說法指向白天昏昏欲睡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較高,但是台大醫學院內科臨床副教授王治元直言,昏昏欲睡與糖尿病不能直接劃上等號,這份研究僅是學者的觀察,僅能說「也許有」相關,但相較於昏昏欲睡,臨床上發現糖尿病患者,更常是在「沒有症狀」下,透過健康檢查才發現。

「疲倦、口渴、頻尿、突然變瘦等,都可能是糖尿病的表現。

」三軍總醫院內分泌及新陳代謝科主任洪乙仁說,身體處於高血糖狀態,本來就容易頭暈,血液中的血糖高無法幫助血液順利運輸能量給細胞,同時影響腦部細胞代謝、認知功能下降等。

但是頭暈目眩、昏昏欲睡等反應,並非是糖尿病患者專屬症狀,若同時加上有糖尿病專一性症狀如時常有飢餓感、小便多、易口渴等,才需要高度懷疑是糖尿病所致。

糖尿病被譽為隱形殺手,臨床觀察僅有10%的患者都是因為出現了「疑似症狀」才就診,當糖尿病出現併發症時,糖尿病往往是已經伴隨多年,過去曾有腎臟病變的案例報告,回溯病情才逐漸推敲出,造成患者的腎臟病變的起因是糖尿病,而且患者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有糖尿病,卻渾然不知。

根據國民健康署統計,全台約有200多萬名糖尿病患者,且每年以新增2萬5000多人的速度增加中。

1min教室 特殊症狀,可能是糖尿病前兆 蔡世澤說,糖尿病患者中有極少數在尚未成為糖尿病患者前,胰島素會在飯後30分鐘後大量分泌,出現所謂「反應性低血糖」,吃完飯之後反而會更容易餓,甚至還會出汗手顫抖。

「反應性低血糖」患者也有可能是因為胃部切除手術所致,也可能是不明原因造成。

另外,在發生糖尿病前,也可能會有葡萄糖不耐症,若空腹血糖在100至125mg/dL間或是2小時葡萄糖耐量試驗的血糖在140至199mg/dL之間,就要擔心可能是準糖尿病患者,這類患者只要調整生活習慣、改善飲食,是可以讓糖尿病可逆的。

吃糙米飯多走動踢走飯後瞌睡蟲 愛吃精緻澱粉、甜食的人,就算沒有吃很飽,也容易昏昏欲睡,李婉萍指出,要改善飯後昏昏欲睡,可以先改善飲食方式,若是持續有昏昏欲睡的反應,再思考是否是疾病所致,可尋求新陳代謝科醫師或是家醫科的協助。

國人飲食型態澱粉類攝取很高,若沒有搭配足夠的維生素B1,人體的消化速度會比較慢,增加飯後想睡的狀況,建議選擇吃澱粉的同時,也要同時有維生素B1,像是糙米飯、綠豆、紅豆等,這類的澱粉符合含豐富維生素B1的條件。

壓力大的人,容易有胃食道逆流,澱粉先吃下肚,會增加胃酸分泌,反而增加腸胃道的負擔,需要更多的血液來幫助消化,增加想睡的情形,建議這類民眾進食時,先吃蛋白質再吃澱粉。

上班族久坐會影響人體的電位,細胞含氧量會因此減少,建議每30分鐘就起身走動,並搭配喝水,建議每天每公斤體重應喝30毫升至35毫升的水,若一名60公斤的民眾一天平均喝2100毫升的水,千萬不要一次喝足,應分次分量慢慢喝,才能達到效果。

肥胖與家族遺傳增加糖尿病風險 飯後血糖飆高是糖尿病的徵兆?根據糖尿病指引,一般正常空腹血糖值在70至100mg/dL、飯後2小時血糖值小於140mg/dL、睡前血糖小於120mg/dL,若是沒有超過數值,不必格外擔心。

王治元提到,糖尿病患者最大的風險就是遺傳跟肥胖,特別是肥胖,當脂肪細胞沒有額外的空間可以儲存能量,額外的脂肪會改堆積在胰臟等處,導致胰臟分泌胰島素異常,進而發生糖尿病。

台灣近年發現糖尿病患者日趨年輕,蔡世澤認為糖尿病年輕化早已存在多年,1990年代台灣曾有研究團隊大規模採集學童的尿液,針對尿糖反應陽性者加測血糖測試,發現有近6成的學童罹患第2型糖尿病,分析與遺傳及肥胖有關,因此家族遺傳以及肥胖被列為糖尿病最大的風險。

另,出生體重少於2500公克或多於4000公克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較高。

其實具備家族史以及肥胖者,尤其併發高血壓或血脂異常的代謝症候群成年人,都是糖尿病高危族群,應該提早定期篩檢。

王治元建議家族一等親內是糖尿病患者,或多囊性卵巢囊腫、曾發生妊娠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等,35歲以後應定期檢查,一旦檢查出有糖尿病,也得做好與糖尿病當朋友的認知,及早介入能延緩併發症的發生,藥物的使用仍會依照不同的病程增加。

另,出生體重少於2500公克或多於4000公克者,罹患糖尿病的風險也較高。

其實具備家族史以及肥胖者,尤其併發高血壓或血脂異常的代謝症候群成年人,都是糖尿病高危族群,應該提早定期篩檢。

王治元建議家族一等親內是糖尿病患者,或多囊性卵巢囊腫、曾發生妊娠型糖尿病、高血脂患者等,35歲以後應定期檢查,一旦檢查出有糖尿病,也得做好與糖尿病當朋友的認知,及早介入能延緩併發症的發生,藥物的使用仍會依照不同的病程增加。

*資料來源/國健署健康九九網站 糖尿病不簡單 4大常見併發症 神經病變 糖尿病會引起神經病變,導致四肢疼痛又無力,也可能造成消化系統或性功能障礙。

腎臟病變 糖尿病主要是胰島素分泌異常,早期腎病變會出現尿蛋白、晚期恐須洗腎。

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造成血管病變,約有20%糖尿病患者會出現視網膜病變,最終導致失明。

心血管疾病 高血糖會導致血液循環不良增加動脈硬化風險,心臟病、中風、下肢循環不良等皆可能出現。

*資料來源/國健署健康九九網站 開啟APP閱讀完整內容 本文摘錄自‎ 飯後想睡很正常?你該小心了! 健康2.0 2017/8月第71期 買電子書 成為會員,享7天免費體驗 相關 相關文章 文章導覽 ← 快樂投資4大心法!讓你輕鬆賺到千萬退休金 「OBike」根本還沒準備好,這個城市也是? → 下載HamiBook閱讀更多雜誌文章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