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學生「著魔般思考」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張學文

徐向東

陳玉琨

董君武

田愛麗

上海市西中學學生在學校STEM中心開展3D列印。

(資料圖片)

上海交大附中學生在學校STEM中心動手實踐。

(資料圖片)

論壇主持:黃 蔚 《中國教育報》「信息化」主編

論壇點評:張學文 《新華文摘》「教育」欄目主編

特邀嘉賓:

陳玉琨教授華東師範大學考試與評價研究院院長

田愛麗博士華東師範大學慕課中心副主任

徐向東博士上海交通大學附中校長

董君武博士上海市西中學校長

無論從全國範圍來看,還是聚焦上海這一隅,如何將旨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新一輪課程改革落實好、發展好,成為擺在校長和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

回顧2016,慕課(MOOC)在不少中小學深入推進,取得了顯著進展,但依然存在諸多困難;展望2017,新的應用領域、組織形式與評價方法,更加值得期待。

圍繞上述話題,《中國教育報》「教育信息化」專刊在華東師大麗娃河邊組織了專家圓桌論壇。

黃蔚:當前教育改革紛繁複雜,重點無疑在於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研究性學習、創客教育、STEAM教育等課程作為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方式,實踐中的落實程度如何?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有沒有新的實施思路?

陳玉琨: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是當前世界各國關注的教育改革的焦點,我國也於2016年9月頒布了《中國學生髮展的核心素養》。

與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緊密相關的就是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教學改革以及評價制度的改革。

改革的重點就是在原來過於重視分科教學,過於重視書本知識教學的基礎上,更加強調跨學科的綜合教學,強調讓學生親力親為的實踐體驗教學。

從評價的角度來看,更加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評價,對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評價,而不僅僅是掌握學科知識的多寡。

實施的舉措之一就是在中小學開展研究性學習、STEAM教育和創客教育等。

徐向東:上海交大附中之所以會吸納STEAM的教育理念,是基於這樣三個理由:這種教育思想或者說教育方式呼應了學校的歷史積澱,與我們的教育理念共鳴,契合學校整體的教育設計。

我們的辦學目標是把學校打造成「科技特色」高中,我們的理念是「思源致遠,創生卓越」。

STEAM可以打破學科的藩籬,和我們主張的「創生」相呼應,也有助於學生「致遠」,走向「卓越」。

此外,STEAM教育基於真實情境解決真實問題的思路,很好地促進了學生的自我探索和嘗試,對於學生髮現自我、規劃生涯發展,有很好的啟發作用。

陳玉琨:儘管研究性學習對學生髮展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學校領導和教師對此也有正確認識,但10多年過去了,部分中小學研究性學習實踐開展得卻並不盡如人意。

在一些學校,研究性學習的課時無法充分保障,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開展流於形式、流於表層,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資源不足、缺少專業性指導等等。

這既有教育教學評價制度的原因,也有學校教師能力與方法的問題。

較之於全國第八次課程改革倡導研究性學習之日,隨著信息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現在的中小學校越來越重視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的應用也越來越深入。

在這種背景下,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的便利,採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推進中小學研究性學習,無疑是值得進行的嘗試。

從「慕課」走向「魔而思」,就是在這一思路下開展的實踐探索。

所謂慕課(MOOC),就是大規模公開在線課程,這個概念對教育界人士而言已耳熟能詳;而魔而思(MOOS),就是大規模公開在線研究的意思,是藉助於特定的學習管理平台,在平台上開設綜合性、研究性學習的課程(簡稱在線研究性學習課程),學生採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形式開展研究性學習。

初步實踐表明,「魔而思」對於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開展具有顯著成效。

董君武:教育是一項面向未來的事業,是為未來社會培養合格公民和優秀人才。

因此,學校和教師必須展望未來,去思考和勾勒未來社會可能的存在生態,判斷未來需要怎樣的人才,進而建構面向未來的教育。

這種對教育的前瞻性思考、設計和實施,是學校領導力的具體體現。

所以,在信息技術和移動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很難想像仍然有許多學校和家長禁止學生使用手機,這對網際網路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可以說是一種扼殺。

有人說,20年之後的國際競爭,其實就在今天的課堂中發生著。

那麼,今天有些學校類似於禁用手機之舉,無異於告訴世人,在未來的國際競爭中,他們主動放棄競爭,拱手相讓。

研究性學習更多關注學生的問題意識,強調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重視學生試圖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方法,而對於問題的結果卻並不那麼看重。

因此,研究性學習是學生提高能力和素養的重要途徑,在線研究性學習平台的開發、建設和運用,為學生研究性學習的開展提供了更加廣泛的選擇可能。

張學文點評:在教育活動中有個奇特的現象,有的事情很重要,但是做得未必很實在,效果未必好,如研究性學習等;而有的事情又做得很過度,如學科知識傳授與操練等。

其中有教育評價制度的原因,也有教育方式方法的因素。

在沒有充分改革評價制度的情況下,適當地改變方式方法未必不是一種好的嘗試,如研究性學習和在線結合起來的魔而思學習,就是一種非常好的創意。

魔而思的課程開發可以由相關部門牽頭,組織論證試點,聚集大學教師和中學教師一起開設出高質量的研究性學習的課程;與此同時,還可以充分利用網際網路的優勢,擴大學生學習的覆蓋面,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

黃蔚「魔而思」,作為一個新名詞,對不少中小學教師而言,挺陌生的,它的內涵是什麼,其主要的特點有哪些?這些課程是如何開設出來的?

陳玉琨:當前的慕課,多數是指基於課程標準規定的各學科知識點的,以微視頻為主要講解形式的大規模公開在線學習課程。

與此相對應,魔而思(在線研究性學習課程),更多是指基於學生興趣的、以項目設計或問題解決為導向的跨學科創新實驗(實踐)公開在線課程。

魔而思,顧名思義,就是期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著魔般地思考」,讓學生在積極思考、親力親為中成長與發展。

具體而言,魔而思的課程具有如下特點:社會性,魔而思的「課」都是來自現實社會的,有些甚至就是來自學生的學習與生活;創造性,魔而思的「課」旨在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課程學習中沒有標準答案或固定標準,鼓勵學生奇思妙想;實踐性,魔而思的「課」重在學生動手實踐,讓學生「親力親為」,在體驗中學習,在實踐中提升。

這些課程是由高校教師和中學教師聯合開發的,具體程序是:高校教師選擇有社會價值和研究價值的主題,進行課程設計和初步開發;再由中學教師從中學生學習和研究的角度提出修改建議和意見;在課件完善的基礎上,請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PPT課件的美化設計,以及相關的視頻錄製和剪輯工作。

這樣一來,高校教師保障了課程的科學性和專業性,中學教師保障了課程能夠以中學生理解的方式來呈現,信息技術人員保障了課程呈現的生動活潑和有趣樂學。

黃蔚:魔而思(在線研究性學習課程)的學習方式是怎樣的?學生如何才能更好地學習這些課程,達到相應的學習目標與要求?

田愛麗:魔而思的的學習形式,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

線上學習,充分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的便利,引導學生學習跨學科知識,鼓勵學生廣泛搜集與自己興趣愛好相投的問題以及項目的知識;線下學習,重在學生實踐參與和學習體驗。

當然,無論是在線學習,還是線下學習,都有指導教師幫助學生學習,及時回應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疑惑。

董君武:市西中學開展研究性學習已有20多年的歷史,建設了18個創新實驗室,創建了供學生課堂研討的思維廣場,通過「人人有課題」和「人人要答辯」等方式的激勵,參與項目和課題研究已成為市西學生的必修課。

近年來,學校積極探索「在線研究性學習」的課程開發,已經有3門課程上線,相信這些課程不僅能夠促進市西學生的學習與發展,而且能夠為其他學生的學習提供資源共享和教學支持,讓更多學生受益。

田愛麗:學生選修自己喜歡的課程類型、學習課程說明以及必要的跨學科知識,從事實驗、實踐或調查的任務、方法和注意事項等,這些都可以通過在線的形式來完成;在此基礎上,學生和實踐(實驗)基地預約,在老師的帶領下動手實驗實踐或社會調研與考察。

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習形式,學生動腦與動手並重,繼承與創新相結合,提高學習的效率,改善線下學習的成效。

徐向東:交大附中10年來平均每年新增一個創新實驗室,這些實驗室成為校內最受學生歡迎的空間。

這些空間的主持者是STEM實驗中心,由多學科教師整合而成,目前常駐人員有7人。

實驗中心對學生的服務方式包括提供開放的、半自助式的實驗環境。

向全體學生開設自主研發的STEAM課程,提供課題式綜合研究實踐的機會。

對那些以學術為志向,也表現出學術熱情的同學,實驗中心為他們專門配置了與教師同等條件的「辦公位置」,他們可以靈活地使用教師辦公室,從事獨立的學術學習或與教師共同研討STEAM。

黃蔚:魔而思(在線研究性學習課程)學習,該怎樣評價?這也是不少老師和學生關心的問題。

陳玉琨:魔而思課程學習的評價不同於一般學科的紙筆測試的評價。

從評價目的方面,相較於學科測試的知識理解與識記,魔而思課程的評價更加注重知識在真實情景中的應用,關注學生在課程學習中所表現出的創意設計與創新想法、問題解決能力、動手實踐能力、團隊合作能力、溝通表達能力等;從評價標準來看,傳統的紙筆測試大多有標準答案,但魔而思課程學習的評價,並無標準答案或唯一答案。

只要學生言之有理,自圓其說,都是鼓勵的;從評價的方法來看,相對於紙筆考試,魔而思的課程評價更多地採用觀察法與分析法,重視學生的作品呈現、個人表達、團隊合作等;從評價類型來看,傳統紙筆測試的評價較為注重評價結果,對學生學習過程不便評價,而魔而思課程學習更容易實現過程評價。

藉助於學習管理平台,收集與分析學生學習過程的各種信息,並及時對學生學習做出分析診斷,實現「把評價貫穿於學習全過程」中,及時給出學生後續學習的意見和建議,推送相關學習資源,提出學習方法建議等。

張學文點評:學校教育作為有意識地培養人的活動,是社會系統的重要一環,肩負著開發學生心智和服務社會發展的重任,一方面要滿足學生個體成長需求,另一方面要符合社會發展需要。

當今社會發展如此之快,遠遠超越我們的想像。

學校教育作為促進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重要環節,培養學生哪些品質、如何培養這些品質,不僅是教育工作者要思考的問題,更是需要全社會共同聚焦的大課題。

學生核心素養培育正是這一改革工作的突破口。

在信息化社會,開展研究性學習、發展學生核心素養可以有很多新的思路和載體,魔而思不失為一種創新的舉措:高校與中學教師聯合開設課程,可以保障課程的專業性;線上學習與線下體驗相結合的獨特的學習組織方式,也順應了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相結合的要求。

這樣,藉助於現代化信息技術平台,可以讓更多的學生受益,不僅讓他們能讀萬卷書,還能行萬里路,在讀中思,在做中學。

(本報記者 黃蔚)

《中國教育報》2017年01月14日第3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堅守專業立場,探索評價改革

落實學生髮展核心素養,主要通過三個緊密相關的途徑:課程改革、教學實踐、評價改革。其中評價改革不僅僅包括高考和中考制度改革,而且還應包括學校內部與教學過程緊密伴隨的日常性評價,以及以日常性評價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