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跑步的步頻?
文章推薦指數: 80 %
什麼是步頻?
步頻,即腳步的頻率,跑步時兩腿在單位時間內交替的次數。
是決定跑速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常用步/秒表示。
其快慢主要決定於人體神經過程的靈活性與快肌(白肌)纖維在肌肉中的百分比,運動器官的協調性,肌肉力量及收縮速度等,是一個先天性較強的因素,被列為田徑運動員選材的重要指標之一。
通過科學的訓練,步頻可以提高。
跑步的最佳步頻-每分鐘180步頻
「每分鐘180步頻」是由美國運動生理學家傑克·丹尼埃爾斯博士提出,他在他的著作《丹尼爾跑步方程式》中提到,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期間,他每天都在現場觀看許多跑者的比賽並計算他們的步頻,當時記錄了五十多位男女跑者的步頻,距離從800米到馬拉松的都有,發現在所有參賽跑者中只有一位步頻低於180。
他認為180的步頻能有效減少每次落地時的衝擊,避免運動損傷。
而小步高頻是一種非常安全的跑步方式,那為什麼不是步頻越高越高呢?
假設一個人在同樣的配速下,分別以160/180/200的步頻跑,會發現在步頻200的時候心率是最高的,雖然200的步頻對骨骼和肌肉的壓力更小,但是隨著擺臂和邁腿的次數增多,心率上升較快,消耗的能量也就隨之增多。
而低於180的步頻則會增大對關節和肌肉的支撐壓力,增加受傷的風險。
關於步頻的常見誤區
儘管高步頻能帶來許多好處,但提升步頻的過程中還需要肌肉力量的不斷增強來支持,不然則容易陷入刻意提升步頻的誤區中。
我們讓多組跑者進行了多次不同變量的跑步:
常見誤區①:步頻高,配速自然就快了;
跑步實驗:讓同位跑者以基本相同的配速進行跑步
實驗結果:步頻有著極大的區別
提問:為什麼 163 的步頻和 180 的步頻能跑出基本一致的配速呢?
左圖:配速 6'46" 步頻 163 觸地時間 271ms 騰空時間 96ms
右圖:配速 6'47" 步頻 180 觸地時間 215ms 騰空時間 117ms
解釋:配速=步頻*步幅,步頻的加快確實有可能會讓我們速度變快,但卻不是絕對的。
因為雙腳轉換越快,對下肢肌肉的參與度和能力要求也越多,而下肢肌肉參與得越多對血液的要求越高,心臟壓力越大,心臟跳動越快,心率增高,同時也犧牲了原有的步幅,導致速度沒有提升甚至有所下降。
但如果在較快的速度下通過較大的跨步、較低的步頻(170 以下)來維持,會給膝關節帶來致命的傷害,容易出現腳與地面的著地點遠離重心、膝關節鎖死,導致肌肉參與緩衝降低、膝關節水平剪切力增大、腳與地面的觸地時間增加、剎車效應、振幅增大、能耗增加、跑步經濟性低等。
因為速度快、慣性大、跨步大、膝關節水平受力增加是引起膝關節損傷的主要原因之一。
常見誤區②:步頻越快,效率就越高;
跑步實驗:讓同位跑者以基本相同的步頻進行跑步
實驗結果:觸地騰空比有明顯區別
提問:速度變快看似效率提升了,但為什麼實際是效率降低了
左圖:配速 5'38" 步頻 187 觸地時間 191ms 騰空時間 128ms 觸地騰空比 1.49
右圖:配速 5'16" 步頻 189 觸地時間 210ms 騰空時間 106ms 觸地騰空比 1.98
解釋:步頻的提升代表的是每步用時減少,而真正決定跑步效率的是每步中的觸地騰空時間如何分布。
越長的觸地時間說明我們對地面發力的時間越長,也就越耗體力,跑起來也就越容易疲勞。
怎麼訓練提高步頻?
高步頻對於跑步經濟性如此重要,那麼要如何訓練步頻呢?我們來教你。
動作1:快速墊步
在節拍器伴奏下,訓練雙腳快速交替、轉換墊步能力,設定步頻為 180 步/分鐘,找到高步頻的感覺。
可以選用帶有節拍器或是能顯示實時步頻的跑步 App 。
動作2:左右提拉墊步
雙腳開立,左右交替墊步,轉換時,注意腳跟向臀部提拉,頻率可以設為 100-120 步/分。
動作3:快速蹲跳
雙腳開立,做快速蹲下,下蹲幅度要小,起跳高度也不用太高,主要訓練落地後迅速反彈起跳的能力,頻率要快。
動作4:快速弓箭步跳
做雙腿交替快速弓箭步跳,下蹲幅度不用太大,訓練落地後迅速反彈跳起能力,頻率要求要快。
動作5:弓箭步接抬腿跳
要求快速跳起,同樣落地後要迅速再次反彈跳起能力,動作幅度不用太大,但頻率要求要很快。
想要跑得更快、更遠、更輕鬆,需要平時跑步積累、體能的強化,不大可能一蹴而就。
而作為一名對自己負責的跑者,應該用科學的態度正視自己跑步中的薄弱項,有針對性地進行專項訓練,才能讓你的表現更加優異,更有效率。
步入跑馬季,讓喇叭牌正露丸陪你一起pb吧~
百日跑,第三天打卡心得體會!
今天是進行百日跑計劃的第三個打卡日。作為一名新手跑者,可能在跑步姿勢及跑前跑後沒有很好的熱身和肌肉放鬆,導致從第一天跑完後雙腿的肌肉一直有酸痛的感覺,特別是上下樓時特別明顯,這種酸爽的感覺估計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