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恢復指南:增肌訓練間歇如何科學的休息?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本文由FitEmpire健身領域原創,未經授權轉載健身領域有權追究法律責任。

適合人群:所有健身人群

內容標籤:訓練恢復 增肌 休息


曾經有段時間,我訓練得非常刻苦,整套俄式深蹲、硬拉特訓,把自己搞得上氣不接下氣。

這樣做是因為我不知道怎樣才能科學增肌,覺得想變強就要瘋狂地訓練。

多年來,我依然努力訓練,同時也訓練了成千上萬的人:體型各不相同,身形有大有小,能力有高有低。

如果這麼多年的經驗匯成一句話,那就是:增長肌肉的關鍵在於能否從訓練中恢復,而不在於訓練得有多苦。


什麼是恢復?如何管控?

恢復的其中一個定義是:「在經歷一次訓練後,滿足或超過運動表現的能力。

這個定義不錯,恢復並非只與運動當下的表現相關,同樣也包含運動後身體適應運動壓力的能力。

在我剛開始學習訓練理論那會兒,專家們都關注一個概念「體內穩態」(homeostasis),即「在相互依存的因素之間,身體傾向於維持一種相對穩定的狀態。

」簡而言之,體內穩態就是身體的一種保持自身平衡的狀態

這是如何應用到訓練中的呢?讓我們先聊聊運動壓力是如何打破體內平衡的

訓練即壓力,亦即可控壓力。



比如在健身房努力訓練手臂一小時,你的身體系統在持續接受壓力。

訓練結束後,身體為了恢復到滿意的平衡程度,需要通過多種機制來響應,其中包括提高蛋白質合成這一機制,這才能夠讓身體變得比以前更強壯。

即便如此,恢復並非僅限於單個肌肉層面,必須從更大的視角來分析才行:

比如,在科學的健美分化計劃中,最主要做法就是避免過度訓練同一肌群,關注鄰近部位肌肉性疲勞和恢復。

所以如果周二練胸,周三就不要練肱三頭肌或三角肌前束了,因為連續兩天的訓練會徵用部分相近的肌肉群,導致過勞影響恢復。

這些概念的確可以幫助增肌,但有關恢復我們還需要考慮得更多。

是什麼驅使肌肉收縮?



肌肉不會自己收縮,而需要生物電信號的驅動,也就是神經系統的參與。

神經系統由兩部分組成:

1. 交感神經系統,或稱為SNS,屬於「戰或逃」反應系統。

如果想快速跑動,跳高,或者搬運重物,身體會激活SNS系統來完成。

2. 副交感神經系統,或稱PNS,是「休息和消化」系統。

如果想放鬆休息和恢復,則激活PNS來完成。


我們的目標就是讓神經系統擁有平衡狀態。

當你努力訓練的時候,需要能夠調動SNS系統來完成訓練動作。

當放鬆和睡眠的時候,PNS系統則處於工作高峰期。

那麼如何保持神經系統處於平衡狀態呢?


心率變化檢測

其中一個最好的方式就是記錄並監控心率變化(HRV),用軟體市場上的各種app就可以了。

HRV系統能測量每次心跳之間的細微變化,觀察SNS(交感神經系統)和PNS(副交感神經系統)之間的平衡,並給出數據。

如果它是平衡的,且各項機能處於高水準,一般會得到綠色數據,意味著身體已經恢復,可以進行下一次訓練。

如果恢復情況不好,其標誌為SNS系統活躍,數據顯示為黃色或紅色。



訓練如何影響恢復?


每次我給新客戶制定訓練計劃的時候,考慮三個主要因素:

●年齡和恢復能力;

●主要訓練目的(提高力量還是改善體能);

●日常生活中其他壓力因素。

年齡因素

一個十幾二十歲的人,生活中的壓力大多僅是早起上課。

一周能去健身房練五次,而且周末的額外活動也不影響恢復,這樣的人就能承受很高的訓練壓力而且完全恢復。

再說另外一種人,50多歲,干一份全職工作,經濟不寬裕,家裡有十幾歲的孩子,這樣人的壓力水平很高,恢復能力自然差多了。

當我開始編排第一個計劃的時候,首要考慮就是,在一周內希望客戶能完成多少練習?從這裡入手,將總壓力劃分開,分布在計劃中的每個訓練日。

對於我的大部分客戶而言,每周2到4個訓練課效果就挺好。

年輕一些的安排4次訓練課,年老的則靠近2節課/每周。

當我們年歲增加以後,每節課之間的恢復就變得越來越微妙了,因為能力在下降。



如何知道每次訓練的壓力?


為了確定每次訓練壓力的大小,我們需要設立一個參考標準。

很多學員習慣用組數乘以次數來計算,但我們這次強調的關鍵是要包含強度

因此,放棄組數乘以次數的算法,新的公式是:

組數×次數×重量

同樣是5組×5次的訓練,強度不同,這個公式算看起來是這樣的:

5組×5次×200磅=5000磅總量5組×5次×400磅=10000磅總量

兩種組練習里都包含了25次動作,加上重量後,能更直觀的描述訓練總量。

考慮你的主觀疲勞感知

主觀疲勞感知評估,也稱RPE。

舉個例子,在健身房裡為深蹲熱身準備,有那麼幾次這個重量對你來說小菜一碟,狀態爆表,訓練結束你感覺很爽;但也有那麼幾次感覺狀態糟糕,肩上的重量似乎像座大山,讓你倆腿打顫。

主觀疲勞感知評估RPE不僅可以幫助你洞察訓練當天的感受,也能推測出訓練後的恢復程度。

我經常用1到10分來衡量一節課的困難程度,10分意味著慘烈,9分強度很高,8分挑戰,以此類推。

我們的大部分訓練課應該處於8的附近。

成年累月的RPE判斷可以幫助記錄訓練中的狀態,也可以發現採取哪些措施能提高每個動作的訓練效果。


如何建立更好的訓練模板?


年輕力壯的訓練者可以更容易的進行不間斷的訓練,原因簡單,恢復能力好。

對於年齡大的人,就得認真尋找訓練與休息間的平衡。

等到訓練者對健美的認知成熟以後,就會發現,增肌需要更大的訓練量或者更高的強度來打破體內穩態平衡,並以此強迫身體適應。

綜合考慮到年齡增長與訓練壓力因素,就不得不增加休息時間來幫助恢復平衡。

當然,也會有例外情況,有些人能每天都訓練,而且恢復的很好。

同樣,也有用藥物方式來增強訓練表現的。

但總體來說,每周3到4次訓練就已經可以將身體推到極限了。

把這個理念進一步推演,在俄亥俄州的哥倫布市,著名的西部槓鈴健身房裡,那些世界級精英運動員們的訓練計劃是一周4練,其中兩天是高強度訓練日,兩天是中等強度高容量訓練日。


一周訓練計劃如下表:

周一:高強度,下肢訓練周二:休息周三:高強度,上肢訓練周四:休息周五:中等強度,下肢訓練周六:中等強度,上肢訓練周日:休息


以上計劃注意幾個關鍵點:

● 如果過於逼近強度極限,每周最多兩次,並需要48至72小時來休息。

即便你感覺肌肉恢復了,神經系統也沒有恢復(神經總是比肌肉需要更長的時間恢復)。

● 每周兩天的最高強度訓練,並不意味著剩下的時間都可以休息。

還有很多其他訓練需要執行,如中低強度訓練,恢復性訓練,或者其他計劃內容,仍需按照規範節奏去健身房。

●如果目標是增加肌肉而非絕對力量,那麼傳統健美分化就比較適合。

每次高強度訓練後都應該有一天休息,確保最大化恢復能力。

以下計劃效果會不錯:

周一:腿部訓練周二:休息周三:胸部訓練周四:休息周五:背部訓練周六:肩部和手臂訓練周日:休息


如上文所示,以每周各肌群所能承受的最大運動壓力為出發點,腿部訓練應該是每周強度最大的,其次是胸部、背部。


恢復的底限

訓練計劃的目標是找到一種方式,能夠最大化每次的訓練效果。

---充足的水份至關重要。

確保每天涉入足夠水分,特別是練後。

因此,高質量的水份和恢復補給在這個環節會很有幫助。

---肌肉在訓練中不會增長,在休息中才會。

所以,每晚要睡眠8個小時左右。

---拉伸不一定能直接幫助增肌,但是能增加柔韌性,開啟恢復進程。

訓練後選3-5個主要部位進行靜態拉伸,伴隨深呼吸。

---碳水化合物是訓練後最容易短時間吸收消化的,所以練後首先關注碳水的攝入(比如葡萄糖)。

如果訓練時間長而且強度高,也可以考慮在訓練中少量補充碳水化合物。

訓練後20分鐘喝蛋白粉,隨後的1-2個小時內製作並吃下營養平衡的一餐。

推薦閱讀:

1.訓練過度與慢性疾病:瘋狂的代價是什麼?

2.不同健身目標:天差地別的組間間歇

3.你的訓練頻率限制了增肌潛能!高效健身的核心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