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歲少女半馬奪冠引發爭議,我們卻看到中國路跑運動未來的希望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從現在開始,3-5月的每個雙休日都是跑馬日,無數比賽扎堆舉行,跑友可以充分體驗和盡情享受比賽帶來的樂趣,今天也有成都雙遺、廣東清遠等多場比賽舉行。

在成都雙遺馬拉松比賽中,14歲的初中生趙海慧以1小時29分成績意外奪得冠軍,顯然普通中學生不可能跑出這樣的成績,趙海慧可能是一名體校學生或者是進行業餘中長跑訓練的在校學生。

隨即,有自媒體查閱了成都雙遺馬拉松的競賽規程,競賽規程要求年滿18歲才能參加半馬比賽,從而指出趙海慧不符合報名資格,她是如何能夠通過身份證報名成功的,眾所周知報名時如果亂填身份證號碼是無法順利通過報名的,當然也有可能是組委會特批趙海慧因為具有較高運動水平而獲得參賽資格,具體情況目前尚未得到雙遺馬組委會的官方消息。

當然,這些都不是本文的重點,本文關注的是:在中國,當下的馬拉松運動和路跑文化的興起基本是被中年人群所引領的,他們多數為人父母,在父母的鼓勵引導下加上學校體育的配合,我們的青少年這一代人能否愛好這項運動,或者通過跑步運動很好的鍛鍊身心健康成長,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和挖掘一大批有潛質的苗子成長為未來的優秀中長跑運動員。

鄧小平曾經講過一句著名的話「足球要從娃娃抓起」,其實,任何一項運動都要從青少年抓起,讓他們掌握必要的運動技能,形成運動特長,並且讓運動的文化和理念深入孩子們的內心,內化為他們長久的信仰,最終養成受益終身的健康生活方式,這才是人類繁衍生息真正的希望所在。

所以拋開趙海慧是否符合參賽資格問題不說,我們還是要為這名少女點讚,正是因為有他們,我們才不會羨慕日本路跑運動從少年到老年的全民參與,我們才有希望與日本人在馬拉松項目上進行抗衡,而不是像如今這般在專業水平上差距越拉越大。

一、日本人擅長跑步很大程度是因為從娃娃和學生抓起

長跑是日本學校最普及的運動,在日本,小學生每年都會參加冬季耐寒的馬拉松訓練。

即使室外的氣溫低到了幾度,老師們也會領著學生在繞操場跑步。

因此,長跑的種子很小就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並且影響終身。

這也從某種程度上造成的日本的跑步文化,日本的跑步熱潮已持續了將近40年。

日本跑步網站的一項調查表明,在日本,月跑量在100公里的人數最多,占到總人數的24%。

其次是150公里,占比也高達22%左右。

排在第三的是200km的跑量,這部分占比也接近15%。

世界上最著名的接力路跑是日本的箱根驛傳,這也是日本學校長跑文化的集中體現,賽事線路為東京至箱根往返約217公里,分10個區間。

比賽不設任何獎金,所有人拚命只是為了自己和學校的榮譽。

每年這項跑步賽的收視率高達20%以上,相當於中國的春晚。

這個賽事要求參賽跑者的水平是——16分鐘30秒內完成5公里或34分鐘內完成10公里。

二、跑步是對青少年益處最大的運動之一

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兒童青少年要參加三類運動:第一類有氧運動,比如走路、跑步、游泳、做遊戲;第二類運動是力量性運動,比如攀爬;第三類運動是高衝擊運動,比如跳蹦床、打籃球等等。

跑步既屬於有氧運動,也可以歸類於高衝擊運動,是最適合青少年的運動形式之一,跑步對於青少年健康成長可以發揮以下益處:

⚫ 跑步運動所產生的對骨的應力作用可以促進軟骨生長,促進骨的鈣化,對於兒童青少年骨骼發育至關重要,說簡單一點,運動可以促進孩子長高,並且只有在青少年階段儘可能達到峰值骨密度,才能有效預防成年以後骨量丟失所引發的骨質疏鬆問題,怎樣才能讓青少年達到峰值骨密度;

⚫ 跑步可以避免久坐和姿勢不良所導致的骨骼問題,特別是脊柱發育異常、駝背、脊柱側彎已經成為家長廣為擔憂地影響孩子身心健康的重要問題,這顯然跟孩子們缺乏運動,久坐時間過長有著必然聯繫,跑步通過變換身體姿勢,不僅可以預防這樣的問題,也是青少年發生輕度脊柱發育異常時矯正的手段之一,而不是依靠什麼背背佳;

⚫ 跑步可以有效促進孩子心肺功能提高,促進心血管系統和呼吸系統發育,增加胸廓彈性,改善肺活量,提高持久學習能力和疲勞恢復能力,讓他們可以承受較為繁重的學習任務;

⚫ 跑步可以協調神經興奮和抑制過程,緩解長時間學習所帶來的大腦疲勞,同時也讓他們學習更為專注;

⚫ 跑步是一項磨練意志的運動,如今的孩子大人溺愛較多,往往缺乏定力和意志,跑步運動給予孩子們獨一無二的體驗對於他們健身人格的塑造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很好地鍛鍊持青少年的意志品質。

三、跑步只會讓青少年更聰明學習更好

跑步這項枯燥重複的運動會不會讓孩子們跑傻掉?這個問題代表了一部分家長的擔心,其實這種擔心完全是沒有必要的,瑞典一項持續23年的大型研究追蹤了120萬個男孩的體能數據、智商、考試成績之間的關係,結果發現,如果孩子們的有氧能力提高後,他們的智商(IQ)也相應得到提高。

講到這裡,不得不提在全球都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美國內伯維爾高中體育教師勞勒的故事。

勞勒看到美國孩子體質正在下降,兒童肥胖激增,決定要做點什麼。

他把體育課的重點從傳授體育技能轉變為提高運動強度,鍛鍊心肺上面,並且改變了體育課的評分標準,給學生打分不是依據技能掌握好不好,而是依據其努力程度,換句話說,重要的不是跑得有多快,而是你是否盡力了,而是否盡力可以通過心率得到準確測量。

我們看一下勞勒是如何上體育課的:一群學生在他的要求下佩戴好心率監測胸帶和手錶,完成1600米跑。

這就使得這個學校的學生體育課上的強度顯著高於其他學校,逐漸奇蹟發生了,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提高了近7%,因此學校把「體育課」變成了「學習準備型體育課」,全校學生每天在上完第一堂體育課後去學習讀寫能力,之後擴展到學校把最難的學科安排在體育課之後。

內珀維爾高中新模式體育課讓這個地區1.9萬名學生成為全美國體質最強健的孩子,二年級學生中只有3%的學生體重超標,而全美國平均有30%的學生體重超標,令人驚奇的是他們的學生在參加1999年世界TIMSS測試中,科學測試項目獲得第一名。

2005年內珀維爾畢業班的ACT考分超過了全州平均成績近5分。

與眾不同的體育課與學習成績之間的高度相關引起了哈佛醫學院約翰瑞迪教授的重視,他將內珀維爾高中的故事寫入他的暢銷書——《運動改造大腦:關於運動與大腦的科學》。

在這本書中,瑞迪教授提出了一個非常驚人的論斷——運動是優化大腦功能最強大的工具,這與我們通常認為的頭腦簡單四肢發達背道而馳,而「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這句俗語正是對於運動最大的污衊。

瑞迪教授這本書的出版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全球醫學界和神經科學界對於運動與大腦的研究。

這本書更重要的影響是在教育界,如果想要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和心理健康水平,最好的辦法是增加而不是減少體育鍛鍊時間,以他的理論為基礎,銳步公司資助的「活力兒童計劃(讓4-10歲在校兒童參與每周兩到三次,每次40分鐘的晨間體育活動)」已經推廣到美國3000多所學校。

四、青少年參加長時間耐力運動對心臟發育有影響嗎?

隨著馬拉松運動的普及,參加馬拉松比賽的人群也逐漸向低齡化發展,很多十三四歲的青少年都想躍躍欲試跑一場馬拉松比賽。

在很多人的觀念中,青少年是堅決不能跑馬拉松的,因為他們的身體還未發育成熟,長距離的跑步會讓他們很容易受傷,甚至對於他們尚未發育成熟的心臟造成負面影響。

從運動科學角度而言,目前沒有足夠證據顯示,青少年參加馬拉松會影響心臟和骨骼發育。

但是從安全角度而言,不鼓勵青少年參加全馬級別的馬拉松比賽,但對於半馬、十公里的比賽,青少年參賽是安全的,傳統觀點說青少年不宜參加大負荷的耐力運動,這種觀點完全是過時和缺乏循證的。

當然,青少年參加跑步和馬拉松運動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徵得父母和教練同意;參賽應當以樂趣為主,不應想著紀錄和成績;保證健康飲食和充足的睡眠;女孩子要保證正常的生理周期;青少年應當多元化的運動,不要僅僅只是跑步,這樣才能促進運動素質的全面提升。

這裡要提一下關於青少年身體素質敏感期的問題,所謂身體素質敏感期,是指青少年特定能力的形成具有最佳時期,在這段時期如果有針對性的發展某項身體素質,就可以促進這項身體素質迅速提高。

比如,反應速度的敏感期在9~12歲;動作速度的敏感期在7~14歲;耐力的敏感期在12~14歲;靈敏素質的敏感期在10~12歲,協調性發展的敏感期在10~13歲。

由此可見,趙海慧在其耐力素質敏感期取得了很好的半馬成績,其潛力巨大!

五、總結

擔心青少年不適合耐力運動的疑慮完全是多餘的,作為一項極為重要的身體素質,耐力素質在青少年階段就要加強訓練,趙海慧沒到報名年齡就參加了半馬並且成績優異,討伐其不符合報名資格顯得有些矯情,畢竟她也有14歲,怎麼讓她更好地接受科學訓練,怎樣讓我們的孩子像父母那樣愛上跑步,愛上運動才是這個社會應該關心的。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