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電機系老師於歆傑:在線教育,讓一粒種子開出不同的花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清華大學電機系副教授 於歆傑

2017年在線教育獎勵基金(全通教育)頒獎典禮將於5月10日在清華大學舉行。

屆時,百餘位獲獎人將帶著對教育信息化的實踐與思考走進榮譽的殿堂。

在推進教育改革的背後,有哪些睿智的思考、動人的故事?為尋找這些閃光的珍珠,我們分赴全國各地,走進教育一線,特推出此系列報導。

——編者按

五年前,一場慕課革命如恆星爆炸般在教育領域掀起巨大的火花,火花之下有人認為慕課會衝擊大學校園的圍牆,甚至有人斷言慕課會使實體大學消失。

五年之後,大學還是大學,曾被寄予厚望的慕課似乎也在絢爛之後歸於平淡,但慕課卻以此為契機開始在中國的大學內生根發芽並開始了快速發展,更出現了一批享譽海內外的名師名課。

於歆傑老師和他的慕課《電路原理》就是其中之一,從13年課程上線到現在,已經讓近160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15萬名學生學習到了來自清華大學的《電路原理》課程。

《電路原理》的學生不僅僅跨越了空間上的界限,年齡的差距也變得不重要,在這門課中,下至13歲上至72歲的人都參與到了學習過程中來。

作為主講教師,於歆傑老師眼中這門課程如此受歡迎的秘訣是什麼,他在接觸慕課這幾年以來又有哪些感悟和收穫,在他看來繁華過後的慕課將會有怎樣的發展?為此我們採訪了清華大學電機系副教授、在線教育獎勵基金(全通教育)在線教育先鋒教師獎獲獎人於歆傑老師,請他來跟我們分享他和慕課的故事。

敢為人先,痛並快樂著

記者:作為清華大學首門慕課負責人,第一次吃螃蟹的感受如何?

於歆傑:第一批吃螃蟹的機會是我們主動搶來的。

在2007年的時候,我們就把課程做了全程的錄像並主動放到網上。

2013年清華大學要建設慕課,我覺得在這種形式可能會比以往的網絡課程更近一步,就主動申報了。

螃蟹的味道還是挺鮮美的,但是吃螃蟹就得先把殼掰開,還得去掉不能吃的東西,這跟我們製作和運行慕課的過程都是類似的。

在開始做慕課的時候,對於怎麼做才能吸引來自全世界的學習者,要用什麼樣的呈現形式、知識結構,後期怎麼運行,還有對於來自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學習者等等都是不了解的。

這些都是在慕課製作和運行過程中,通過自己學習和跟學生的溝通來掌握提高的,過程是艱辛的,但是痛並快樂著的。

記者:分享一下製作和運行一門優秀慕課的經驗。

於歆傑:我們在製作和運行一門優秀的慕課的經驗總結起來是這樣的:要梳理起自己課程的內容優勢,要梳理起自己課程的結構優勢,要梳理起自己課程的形式優勢。

學生憑什麼對這個課程感興趣,從根本上是對你某一些講授的內容感興趣,這是你的優勢。

從結構優勢來講,這些知識被怎樣的組織起來,可能讓學生能夠更容易學懂或者對它有感觸,這是組織技巧。

從形式上來講,針對不同的知識點或者不同類型的課程,選擇更適合的呈現形式。

一門慕課,在製作過程中把自己課程的這三個優勢要想明白,任何一門課程都可以做成一門優秀的慕課。

記者:慕課當中有特別重要的一項就是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因為隔著鏡頭,沒法面對面交流,您在慕課課程中是怎麼來和學生互動的?

於歆傑:在慕課製作和運行中還是有一些技巧的。

我們在錄製視頻過程中,採用了交互式比較強的手寫錄屏的方式,相對於講一個PPT,老師在螢幕上用手寫的方式交互式會更強。

除此之外,我們每講一段視頻,就會問一個問題,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前面的那個視頻里,同時這個視頻就構成了下一個問題。

我們用若干個視頻和問題的嵌套,構成了一個類似於在教室里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的場景。

學生在學習慕課的時候,當老師問了一個問題,無論學生答對與否,他會期待老師接下來會講解,這樣會增強學生的黏性。

除此之外,在運行過程中,除了維護討論區的FAQ,我和我的助教很注意保持學生的活躍度。

我們幾乎從來不主動的直接回答問題,學生問了一個問題以後,助教會來把這個討論延續下去,這樣的話,就會讓學生覺得被關注,被圍觀。

我相信很多主動在網絡上有學習行為的學生是喜歡這種被圍觀的感覺的。

服務社會學習者,慕課根本原動力

記者:很多老師教學和科研任務比較重,不願意花太多時間在慕課上,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於歆傑:北京大學李曉明老師在這個問題上有一個說法:根本上來講,就是這個社會都是一群發燒友來推動的。

在慕課這個領域裡,如果發燒友能夠把課程串起來,讓很多人能夠逐漸的受益,以通過這種形式來服務社會的學習者。

相信這個理念是會讓更多的老師能夠接受,並意識到慕課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管理者的角色或思路要有一些轉變。

現在很多學校要做這個事情的根本出發點是教育部的文件,並沒有把它看成是一個長期發展的目標。

如果整個的學校的管理者和老師,除了把校園裡面的學生教好、把科學研究做好之外,能通過這種形式來服務社會學習者,並建立起一個長效機制,這種現象是可以改變的。

記者:您平時怎麼協調您用在教學和慕課上的時間?

於歆傑:一開始在做,前幾次運行過程中,應該說慕課投入很多時間,每天都要投時間,做得時間每天要投很長時間。

運行過程當中,每天要投入一個小時左右,現在平穩了,每周用差不多一個小時的時間上平台去看看就可以了。

事實上我現在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還是在做教學和科研。

我可以給有做慕課興趣的老師,提一個建議,做慕課是一次性投入時間精力比較大的一個事,然後它後續的投入時間精力還是比較小的。

而且它帶來的後續的影響是一個緩慢增加的過程。

這個投入產出比,還是挺大的,是值得做的一件事情。

記者:您認為慕課怎麼能更好的服務社會學習者?

於歆傑:我們現在的慕課都是在大學裡現有課程的網絡版,它的基本架構還是基於大學裡上的課。

而社會學習者,他的興趣可能不是建構在一個課上,而是建構在若干知識點或者若干門課程中的若干個知識點竄成了一條能力線。

如果很多優秀的慕課,都能夠在自己授課課程的知識點做碎片化的基礎之上,把知識點之間的先後修關係梳理清楚,並且不同課程之間的接口知識點也能梳理很清楚的話,事實上就可以幫助社會學習者跨越課程的體系結構,根據自己的需求,自由選擇內容,靈活地進行學習,這樣可以更好地服務社會學習者。

記者:現在的慕課完成率和通過率都不高,您怎麼看待這個問題?

於歆傑:我們這些老師做慕課的根本原動力是:一個大學,尤其是高水平大學,除了做人才培養、科學研究之外,很重要的一個職能是社會服務。

而把象牙塔里的知識向社會學習者開放,就是一個非常生動具體的社會服務。

慕課通過率和完成率比較低從兩個不同的角度來看,首先作為社會學習者,他就未必需要完整的學習一門課程,他很有可能只是從課程中選擇一部分感興趣或者需要內容來學習。

對於一個慕課來講,過多的強調通過率和完成率,意義不是特別大。

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個指標不重要,怎麼讓一門慕課通過率和完成率更好一點?從製作者和運行者的角度來說,一方面內容要做得更新穎一點,形式上更吸引人一點。

另外,現在很多慕課還依然是一個老師校園課堂的微縮或者精簡版,這不一定能完全適合社會學習者的需求。

應該有完全不同的知識傳授方式,比如基於遊戲的、基於群組化學習。

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需教師主動做轉變

記者:從傳統的教師為中心的教與學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您覺得老師需要做哪些改變?

於歆傑:如果說有很多的核心或關鍵的基礎課程,都有大量的優秀慕課在運行,對很多老師的課內教學是有挑戰的。

這個挑戰不僅僅是對別人挑戰,同時對自己的教學也構成了挑戰。

因為學生會明確的知道,這門課就是這個老師用這種形式講,於是當學生能夠躺在被窩裡舒舒服服的看慕課的時候,他為什麼會來教室里來聽你上課呢?這件事,不管老師喜歡不喜歡,都已經發生了,而且未來會越來越明顯的發生。

那我們怎樣改變,才會使得我們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更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與學這種模式就能夠做到。

怎麼合理地利用課內時間,能夠讓學生的學習成績更好,這一點是老師安身立命的必由之道。

老師最大的改變就是要主動把關注點轉到講授方式的轉換,要嘗試著採用不同的形式讓學生在相同的90分鐘的時間裡,相對於傳統的講授方式,學習成效能更高。

對於大多數的老師來說,如果從內心裡沒有覺得自己當前的講授的方式需要改進的話,那沒有人會逼著你一定要改。

只有老師自己覺得也許還有更好的方式讓學生能更多的受益,才會有比較好的效果。

我們這些老師,能面對面的解決學生在學習課程中的一些困難,我覺得這是最淺層次的老師的價值。

除此之外,更高水平的老師,能把自己的科研實踐經驗、教育理念等融入到學生的培養中。

如果學生可以通過慕課學基礎知識了,那在課堂里就可以更好地來呈現教師的美、教師的科研水平、對教育教學的理念等等,學生也能夠對教師有更深的理解,對教師的依存度就會更好。

記者:您認為未來線上教學會取代線下教學嗎?

於歆傑:完全取代我覺得不可能。

古今中外,自人類有文明史以來,真正能夠完全通過圖書館自學成才的人很少,學習過程真正的核心和精髓還是在於交流。

大學,對於學生來講,最主要的職能是能夠跟比他高水平的老師和跟他水平接近的同學溝通和交流,在他們的辯論和討論過程中成長,這一點我覺得慕課是取代不了。

但我們說慕課是有革命性的,這話是有道理的。

革命是一個及物動詞,必然是誰革誰的命。

我覺得慕課這種新型的知識傳播途徑,它相對於以往的網絡課程、數字圖書館,教室上課等有很多的好處,比如說學生即時學習、按自己的定製化學習。

既然有這些好處那它會革什麼命呢?如果說一個老師還在按照自己的既有模式來上課,而他的學生已經即時地轉到數字化、移動互聯時代的學習方式的話,這個老師的教學模式會逐漸地被革命。

混合式教學,讓慕課在不同校園內開花

記者:電路原理慕課是怎麼在不同學校開展混合式教學的?

於歆傑:從2014年開始起,我們花了很多很多的精力來做混合式學習。

怎麼能讓來自清華的電路原理慕課,能夠在全國範圍內大概20多所,一本、二本,甚至高職的學校都能夠用上而且都能用的很好呢?第一,慕課本身定位社會學習者,這個定位就使得慕課資源從客觀上來講,給很多學校就能夠用上。

第二,就是不同學校的老師用相同的資源的時候的目標和定位是不一樣的。

比如說在清華大學,有一種模式是用慕課資源來訓練學生的創新,我們就是完全的翻轉課堂,學生課前就把慕課的內容全學完了,老師課堂上一點都不講,學生就在那討論,這是一種模式。

還有的學校用混合式教學讓學生在課外有一點點學習,然後課堂上通過討論,讓學生髮自內心的覺得原來學習還是有點意思的一個事情。

每個學校的定位不一樣,採取的措施不一樣,能夠達到不同的效果。

我大概在去年說過的一句話:一粒相同的種子,比如說來自清華的慕課資源,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學校,用不同的方式來種,可能會開出不同的花。

這是我們這幾年推廣慕課資源應用得到的一個意外之喜。

另外,雖然我很喜歡我做的慕課資源,但是我並不認為我做的資源是獨一無二好的,我非常渴望大概有三四個,四五個,甚至十個優秀的電路原理的慕課資源都被不同學校用上。

這件事要想能做成,最關鍵的是實施混合式教學的這些老師要對混合式教學有期待,發自內心地對傳統課堂講授這種知識傳播方式不太滿意,希望通過混合式教學來尋求一種突破。

記者:您認為中國慕課發展到了哪個階段?下一步會有什麼樣的發展?

於歆傑:我的體會是,量還沒有我想像那麼大,還需要拓展學習者的範圍。

現在是一個瓶頸期,這個瓶頸期要頂過去,就會有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目前中國範圍內,各個慕課平台人數加在一塊,大約有一千多萬,這個數量還是可增加的。

怎麼能增加呢?可以通過校內外的打通,還有知識和技能打通。

我們現在很多課程都是基於校內的知識的,未來我相信會有很多以技能訓練為主的慕課。

還有針對不同年齡段的,甚至我認為對老年人,也可以有專門的慕課,把受眾做大了以後,才能夠有所謂的細分化市場。

採訪手記:

人們曾對慕課有很多期待,希望它的出現能解決當前教育中存在的很多問題。

然而當慕課發展中的種種問題客觀的擺在了人們面前時,熱度開始褪去,人們開始重新審視對它是否過於高估。

但以於歆傑老師為代表的一批人,卻無視外界看法的起起落落,堅定的探索者慕課在中國的發展之路。

堅定,是於歆傑老師給我的第一印象。

這種堅定不僅僅是對一直以來所從教育事業的堅定,還有對前方未知勇於探索的堅定。

除此之外,還有睿智。

這份睿智體現在於老師對慕課建設運營的洞悉上,體現在這次採訪的每一次交流對話中。

於是我開始明白,能真正把學生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的,還是那個在你的記憶里一直喋喋不休的師者。

相信在許多「於老師」的共同努力下,我們的教育一定會越來越好。

讓我們期待,中國教育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侯娜欣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上課只能在教室?NO,已進入混合式學習時代

如今,市場在變、技術在發展、政策在開放,這三個關鍵因素導致了教育行業的變革。科技融入教育成為標配,學習者正在成為新型教學關係中的主體,因此傳統課堂正在逐步被混合式學習方式所取代。那麼,什麼是混合...

慕課、微課、翻轉課堂

MOOC是一種在線課程開發模式,它發展於過去的那種發布資源、學習管理系統以及將學習管理系統與更多的開放網絡資源綜合起來的新的課程開發模式。課程範圍這些課程跟傳統的大學課程一樣循序漸進地讓學生從初...

創客時代的教師要會「創課」

作者:白 浩 2013年4月8日,德國政府在漢諾瓦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提出了「工業4.0戰略」。從此,「工業4.0」這一概念風靡全球,被很多學者稱為人類歷史上的「第四次工業革命」。這次的工業革命不再...

教學、教育(初講)

何為教育教學這件事本質上就不應該是應試的,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才是核心。有效的思維一定是主動的思維,而主動的思維一定是基於興趣的。所以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很重要。教育之所以稱之為教育,關鍵在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