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跑鞋看外觀,半懂跑鞋談腳感,真懂跑鞋的人知道,中底更重要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對於一雙跑鞋來說,中底材料的性能如何,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中底材料之於跑鞋,就如同肌肉之於人體,沒有強健的肌肉,就無法做到一些動作。

沒有足夠好的中底,跑鞋就無法擁有優秀的性能——可能有人會說,還有人穿拖鞋跑馬拉松,一樣比那些裝備齊全的傢伙還要快。

這話乍聽之下似乎沒錯,但真要考究起來全是破綻。

能穿拖鞋還能跑贏一群裝備黨的,他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大神。

不管是肌肉力量還是心肺能力,都要遠超大部分人。

這樣的高手,即便是用一根木頭,也能「打遍武林」。

但是,當年赤腳跑出馬拉松冠軍的阿比比,遇到了穿上Next%的基普喬格,請問最後的勝利會鹿死誰手呢?不談條件就說成績,都是在耍流氓。

一雙跑鞋的中底,現在已經成為了一雙跑鞋最為「精華」的地方。

不僅是消費者們把重心放在了這上面,各大品牌也在不遺餘力地進行「材料革命」。

從原來的單純的EVA,到現在的ETPU和Pebax,越來越優秀的原材料和加工工藝被投入使用,一代代性能強悍的中底被研發出來。

可以這麼說,對於跑者們而言,這是一個跑鞋最好的時代。

因為在僅僅10年以前,沒有任何一家品牌重視對中底材料的開發,各家都在致力於自家產品有多麼多麼符合「力學原理」和「人體工程學」,另外最多就是無非讓鞋子變得更耐磨一些。

Adidas Supernova Glide 2

當年的所作所為放到如今,簡直是在貽笑大方。

到處都是噱頭,真正能幫助跑者更省更有效地使用體能的設計,幾乎為零——這也能從如今跑鞋價格的趨勢看出問題,和以前的跑鞋比,現在的跑鞋確實貴了不少。

而其漲價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材料開發的研發費用。

然而中底材料的革命到現在,依舊沒有停下腳步。

本以為隨著Pebax用上了超臨界發泡技術後,是跑鞋中底的最後一波高潮,但是Nike別出心裁地把碳板用在了跑鞋,又引發了新一波浪潮。

將材料緩震和機械緩震互相結合,這無疑是提供了一個跑鞋未來發展的新思路。

雖然在碳板跑鞋之前,也有不少的「試水作」,但無一例外都沒有Nike的碳板跑鞋思路所展現的效果出色。

縱觀世界各大品牌目前的材料革命成就,Nike自不多說,Zoom X可以說是現在最強的Pebax發泡材料;Adidas的Boost是材料革命的導火索,但是目前來說Boost對於跑鞋的幫助確實很乏力。

國內的話,李寧的䨻,特步的Dynamic Foam,361°的Qu!ckfoam以及中國喬丹的巭,也都是非常優秀的中底材料。

我們不必妄自菲薄,事實證明單從材料性能的層面上,國產的中底材料已經是世界第一梯隊的了。

目前的差距,還是在鞋身的結構設計上和材料的運用方案上。

對於我們跑者而言,現在的時代真的是一個最好的時代。

和十幾年前比,在那個還沒有材料革命的年代,跑者們所能買到的鞋其實都差不多,無非就是外形不一樣,誰家更耐磨而已。

舉個例子,以前很火的阿甘跑鞋,現在還能在跑道上和其他跑鞋有一戰之力嗎?答案不言而喻。

所以,跑鞋這個東西,現在最重要的還是中底。

越是高手,越是看重中底。

至於外形、腳感,真的不在考慮範圍內。

哦對了,多說一句,很多人把腳感和緩震掛鈎,認為兩者是相等的關係。

實際上,這是「門外漢的偏見」,緩震絕對不等於腳感,自己多換幾雙鞋多跑幾公里就能感覺到了,畢竟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我是老魏,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果喜歡,還請點讚關注多多支持。

有什麼想要了解的,請評論留言,老魏一定會看的。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