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緩震VS機械緩震,誰才是未來跑鞋的發展趨勢?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目前在跑鞋之中,主流的緩震方式一共有兩種。

一個是由阿迪達斯boost引發的「材料緩震」流派,另一個則是以長年持之以恆、美津濃為代表的「機械緩震」流派,也叫「結構緩震」。

這兩種緩震各有千秋,它們側重的方面,和各自所擁有的優勢也互不相同。

對於各大跑鞋品牌來說,如何選擇這兩種緩震方式運用到跑鞋產品上,是一個需要抉擇的問題。

材料緩震

自從boost出現之後,各大品牌都從原來針對跑鞋人體工程學設計的方針中走了出來,開始重視起中底對於跑鞋的性能加成。

在boost之前,其實各大品牌都只是在對EVA這種材料進行不同密度、次數的發泡處理。

所做的,無非是「減重」、「軟化」兩點。

雖然Asics弄出了GEL這種不同於傳統的跑鞋中底材料,但由於GEL自身的特性, 註定它不能大面積被運用於跑鞋之中——Asics的Quantum系列是用了全掌GEL,但GEL依舊不是主導地位。

它只是把GEL和Flytefoam做成了上下兩層複合式中底。

Boost出現之後,各品牌對於ETPU、Pebax等不同於EVA的原材料進行了深度開發,到目前為止出現了如Nike的Zoom X,李寧的䨻,NB的Freshfoam以及特步的Dynamic foam等等。

ETPU的發泡過程要求較高,材料塑形也比較難。

但是在巴斯夫公司搞出來boost之後,這項技術到了現在已經相當成熟了。

很多跑鞋的中底,也開始換上了ETPU發泡出來的材料。

Pebax是目前公認的,最為完美的原材料。

它的重量、耐久度以及反饋率都非常好,通過超臨界發泡技術得到的Zoom X和李寧䨻,都是現在性能極強的跑鞋中底——這一點不吹不黑,李寧確實向市場證明了,國產跑鞋也同樣擁有不弱於其他國際一線品牌的科研技術。

機械緩震(結構緩震)

不同於依靠材料本身特性,負責跑鞋運動時的緩震工作。

以美津濃為代表的機械緩震流跑鞋,利用對於跑鞋整個鞋底的結構設計,以物理方式來對衝擊力進行削減。

舉個例子,比如一些自行車上會裝有彈簧,而這些彈簧的作用就是減少自行車車體受到的衝擊力,這就是機械緩震,也叫結構緩震。

在當年所有跑鞋一窩蜂地開始對材料進行研發時,美津濃像一個倔強的老人一樣,一直在機械緩震跑鞋這條路上走下去。

那個時候,如同逆水行舟一般的美津濃銷量受到了其他品牌的衝擊,下滑迅速,一度讓人以為就此會被時代潮流所拋棄。

然而時間來到最近一兩年,機械緩震重新被世人所關注。

Nike所搞出的碳板跑鞋潮流,實際上也屬於機械緩震跑鞋的一部分。

碳板在用在跑鞋之前,和自行車減震器一樣,都是屬於物理結構型的零件。

只是一開始大家都沒想到,這個零件用在跑鞋上後,居然會有這麼好的效果。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在其他跑鞋品牌現在都在抓緊開發自家碳板跑鞋的時候,美津濃又是和以前材料潮流時候一樣,不聲不響毫無動靜。

為什麼呢?沒有別的原因,碳板跑鞋用的碳板,實際上和美津濃的Wave差不了多少。

只是碳板的作用更傾向於能量反饋,而Wave更注重緩震。

都說潮流是個圈,放在跑鞋領域這話也錯不了。

當年一度沒落的機械緩震跑鞋,到了今年又開始變得熱火朝天了起來。

反而單一的材料減震跑鞋,失去了熱度,如果沒有碳板就要開始坐冷板凳了。

但在老魏看來,未來跑鞋的潮流絕對不會是單一的材料緩震跑鞋,或者是機械緩震跑鞋。

Next %以及其他碳板跑鞋已經證明了,如果將兩種方式結合起來,那麼就會出現1+1>2的情況。

也就是說,好的材料+好的結構設計,能讓一雙跑鞋在最大程度上避開材料緩震的耐久性不足的問題。

而同時,也能彌補機械緩震跑鞋在腳感上、在兼容度上明顯的劣勢。

這就好比合金這種東西,原本單一的金屬不是太重就是太軟,但是當做成了合金,輕量和堅硬都能兼顧,何樂而不為呢?

我是老魏,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果喜歡,還請點讚關注多多支持。

有什麼想要了解的,請評論留言,老魏一定會看的。

(*部分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球鞋緩震!「李寧」緩震編年史

"李寧弓"專業減震科技是利用拱形的受壓變形有效的緩解壓力的原理進行研發的,整個減震結構的定型與材料的選擇耗費了研究人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尤其是材料的選擇上,"李寧弓"減震系統是由Arch、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