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曬自己讀了100多本書的人,是讀書還是被書讀?

文章推薦指數: 80 %
投票人數:10人

到了年末,很多人又在盤點一年來自己看了多少書。

豆瓣直接發起了一個年度讀書報告的話題,簡書里流行的一個標題《201X年我看了XX本書,我推薦X本書》,知乎里有人提問「2017年,你看過的書哪些值得推薦?」等等。

元旦到了,很多人又在制訂目標,比如「2018年,我要閱讀100本書「。

一年365天,平均3天左右一本書。

這個讀書量對於身在職場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的難度。

對此,我只有一個問題:「你們讀了那麼多書,能記住多少?生活中,你們又用了多少知識點呢?」

有一個好學的姑娘,每次聽別人說起故宮寶藏啊、物理定律、核武器等,她都感覺似曾相識,以前也有看過類似的書,可就是記不住啊!

我自己也有這樣的經驗,那時腦里只有兩個字:詞窮。

如果用一句話形容,那就是「書到用時方知少」。

為什麼會這樣呢?

圖片來自網絡。

以前我認為是自己記性不好。

可是從小學到大學,背了十六年的書,只要考試一過立刻就忘了。

不信,給你一道初中的幾何題,你試試?

很顯然,記性不好是一方面,肯定還有其他的原因。

2017年末,我用了三、四天的讀了拆書幫創始人趙周的著作《這樣讀書就夠了:個人學習力升級指南》,從這本書里我找到另外兩個答案。

《這樣讀書就夠了》是一本新書,基於2012年出版《這樣讀書就夠了》的完善之作,趙周先生在序言裡說:「第二版一半以上的內容是新境的。

針對便簽法,本書結合了過去5年幾十萬人的實踐和反饋,添加了更具體的指導、示範和答疑。

」換句話說,趙周先生創立拆書幫以來,他自己也一直通過體驗和反思不斷地豐富拆書理論。

這本書的真正目的在於「通過閱讀本書,讀者可以構建自己知識體系,學習可在新領域中快速成為專家的能力——無論是面對一份新工作還是人生的新階段。

扯回我前面的問題,為什麼讀書會忘記呢?記憶容量有限是一個原因,還有兩個原因:一個是讀的書沒有和自己的生活發生聯繫,沒有轉化為個人能力;另一個讀書中的知識點沒有形成粘性,沒有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圖片來自網絡。

受到《這樣讀書就夠了》的啟發,我現在認為讀書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知識點為主體的閱讀,強調的是對知識點的記憶準確無誤,這類書以虛構類、藝術類為主;另一種則是以自我為主體,強調把書本的知識轉化了能力,這類的書則以致用類為主。

說到底,你是讀書呢?還是被書讀?

以知識點為主體是被書讀了。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一個男孩子追求一個貌美嬌橫的女孩子,那麼他就得記住這個女孩子今天穿了什麼款式的上衣,口紅什麼顏色,耳釘有無鑲鑽等細節。

他要記準確了,一旦這位女孩子問起來了,他才能對答如流,才能順利牽上姑娘的小手。

以自我為主體才是讀書。

同樣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一個男孩子處在擇偶期,他每遇到一位姑娘就認真地了解對方的性格、愛好、品位、工作、家庭等各種細節,然後聯想起自己的人生經歷,反思一下是否和這位姑娘有共同愛好、共同語言,思維模式是否一致等問題,確認有共同的前景,他就放手去追求。

兩種讀書方式都有自己的好,關鍵是你用對了嗎?

你想學《周易》中的算命術,四支八柱、陰陽五行總要死記硬背,不得有差錯。

但是,當你有了基礎知識後想要學得更精深,你就可以用這些命理結合自身的經歷練練手了,這個過程就是體驗和反思了,也就是把書轉化為能力的過程了。

讀書,還是被書讀,這是一個問題。

但對於我來說,用什麼方式讀書取決於我的目的。

讀書嘛,操之在我。

如果你是一個職場人,想要通過讀書快速地提升能力,那麼我建議你認真地讀讀趙周先生《這樣讀書就夠了》,學習便簽法,有空去參加線下的拆書幫活動。

至於其他的目的,另外再說了。

2018年1月2日,靈林玖玖原創。

喜歡的話點讚、收藏、分享都可以啊。

至少讓我知道我的寫的文章有反應哈。


請為這篇文章評分?


相關文章 

每天一本書丨這樣讀書就夠了(拆書幫)

每天一本書,簡短的介紹加上我的讀書筆記,一來讓讀者先感受一下是否有必要去讀這本書,二來是讓沒時間去讀這本書的讀者對此書有個大概了解。人類的意義在於探索宇宙,而個人的意義在於提升自我。讓我們一起領...

一元化 l 高段位學習者如何閱讀一本書

關於如何閱讀,現在市面上有很多的書以及朋友圈裡有很多的圖文,可以說,現在關於閱讀方法的信息並不缺乏。結合大量的信息篩選,目前有兩本書是推薦最多的,一本是《如何閱讀一本書》、另一本是《如何有效閱讀...